第221章:經濟騰飛
字數:5904 加入書籤
從單晶矽到電子產品,第一步就是要研製出晶體二極管、三極管,仔細的劃分,還有普通晶體管和大流量晶體管。有了各種類型的晶體管才能用他們組成電路,製造電子產品。研製晶體管屬於高端的電子科學技術,趙三本不是萬能的,他知道原理,但是這方麵的知識欠缺的太多了。所以他才需要依靠德國的科學家,同時,東北也會安排自己的電子技術人才參與研製工作,從而形成中國的科研隊伍。
為此,這第一批單晶矽的坯料就采用飛機空運到寧夏吳忠,爭取時間,希望早日出晶體管的產品。
寧夏也是東北軍的地盤,所以空中的航路早就開通了。從承德到烏梁素海直線距離800多公裏,此時的飛機的最大航程都是500公裏左右,一般的飛機都不能直達。因此在察哈爾、綏遠(都是晉綏軍的地盤)都有中轉機場,這就可以直飛到寧夏了。
......
在原本的曆史上,現在的時間正是中原地區戰火連天的時候,在河南、山東、安徽、湖北等數千裏的土地上,一百多萬軍隊正在進行鏖戰,前前後後打了一年,其規模和慘烈程度堪稱史無前例,中原大地遭受了戰火的破壞,民間財富損失慘重。小日本在旁邊看著,心裏一定是樂開了花。
可是現在,在我們的故事中,中原大地上正在展開一輪基礎工業的建設,同樣是規模宏大,史無前例。
這一反一正對於中國國力的影響必然是巨大的。
曆史上中國的抗戰為什麽打得那麽艱難?還不是中國的軍隊與日本國的軍隊戰鬥力相差太遠嗎?當時公認的是,國軍精銳部隊的一個師隻相當於日軍的一個聯隊(三四千人)。如果換上雜牌部隊,一個師僅僅相當於日軍的一個大隊(一千人)。
注:國民黨的德械師還是不錯的,與日軍戰鬥力持平。但是德械師太少,是老蔣的看家老本,舍不得用,在抗戰的戰場上沒有太好的表現。
這裏說的是戰鬥力,不包括指揮藝術。什麽老蔣指揮不當那是另一個話題。
差距在哪裏呢?三個方麵就全概括了:一,武器裝備;二,部隊訓練素質;三,士兵體質的強健與否。
先說武器裝備。大家都說,不是民國有個黃金十年的說法嗎?國民總產值(gdp)已經趕上了日本,應該不差什麽呀?
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
黃金十年還是有的,十年的相對和平環境能不發展嗎?這是經濟本身的規律,不是國民黨政府有多大的作為和功勞,不發展那才是怪事。
要說怪事也是有的,比如掌權者像北朝鮮的金家王朝那樣,拚命地壓製,禁錮民間的經濟活力。生怕人民造反,把人民當做敵人嚴加管束。那樣的統治隻能讓經濟倒退,不會有發展的,他們要是發展了那才是怪事。
中國的gdp(不包括東北)趕上了日本也是事實,但是要看清楚,中國的人口當時是四億多,日本的人口不到一個億(七千萬),差了六倍多。就是說按照人均,日本國強過中國六倍。第二,中國的重工業等於沒有,gdp的數據都是農產品、手工業、輕工業產品。作為重工業水平代表的鋼產量是什麽狀態呢?從1930年到1940年,日本國的鋼產量從200萬噸上升到七百萬噸。國民黨政府則是從0.15萬噸到一萬多噸!中國也增長了差不多有10倍,可是基數太低啦!
由此可知,槍炮、軍火方麵,中國絕對的弱小,事實上國民黨的軍火主要靠的是美國援助。中國軍隊的裝備能不差嗎?
那麽現在,在我們的故事裏,南京政府的計劃是:第一期東北援建的工程中,鋼產量淨增五萬噸,當然“鋼”是個標誌,並不是隻有煉鋼廠,銅、鋅、鉛等也要有,金屬加工也要有,機床要製造、汽車也要生產。
日本國呢?他們正在經濟危機中掙紮,預計今年鋼產量將萎縮到150萬噸以下。
東北呢?1930年東北地區的鋼產量可以超過150萬噸,期望是200萬噸以上!今年就穩步地趕上日本國了,明年將超過日本國。
中國經濟在大踏步地增長,在騰飛。日本國在踏步不前,或者萎縮。單說南京政府手中有五萬噸鋼,那就不是赤手空拳了,基本的裝備還是能有的。
再看看部隊訓練素質。
預期的抗日戰爭將發生在上海和廣東,就要看在那裏的中國軍隊了。這一項應該是沒有大的進展,國軍還是那個樣子,國軍的精銳,水平還是不錯,但是其他的部隊就不行了。此時的中國部隊還是抓壯丁,抓來的壯丁都是文盲,左右都分不清楚,射擊的要領能懂嗎?
最後是體質,這一點倒是有變化。
日本國丟了中國東北和朝鮮的殖民地,就剩下台灣了,日本國依然堅持窮兵黷武,他們全國在鬧糧荒,軍隊也好不到哪裏去。這回輪到日本人餓肚子了,日本士兵營養不良,再也不是矮墩墩的壯實漢子了,一個個的麵黃肌瘦。
而中國沒有了中原大戰,沒有了沒完沒了的內戰,農業自然受益,民眾即便達不到豐衣足食,也不至於餓肚子,體質起碼不是弱不禁風了,營養不良的士兵會大幅度地減少。
中日對比有了改善,中國在進步。如果一兩年後中日再戰,日軍與國軍的力量對比還能是一個師對一個大隊嗎?絕對不能了,變化肯定要有,隻是程度的問題。
開礦山、建鋼鐵廠是需要周期的,不是今天投資,明天就有了鋼鐵。但是,南方的兵工廠也在同步擴建,增加設備,培養技術人員。東北的鋼材雖然不算富裕,但是拿出幾萬噸還不影響大局,可以向南方的工廠輸出鋼材、有色金屬等。所以南方的槍炮、軍火很快就能增產,國軍的持槍率就會提高,主力部隊大概就能拋棄“持槍率”這個詞匯了,有兵就有槍,這才算正常嘛。也不會打個三五槍就上刺刀衝鋒白刃戰了。
空軍方麵國軍拒絕了東北的幫助。吳忠飛機製造廠是保密的,所以明麵上,東北還隻能有“教19”這一款產品,南京看不上。那麽他們繼續去買意大利、美國的飛機吧。
但是海軍則不同了,南京家底薄,造軍艦或者買軍艦都不現實,能有那個經濟實力嘛!
可是要說明一點,上海的江南造船廠和福建的馬尾造船廠,在前清的年代就有造軍艦的能力和水平。南方不是不會造,而是沒有銀子。
於是,東北大量製造裝備的魚雷快艇、炮艇就成了南京的首選。江南造船廠有製造軍艦的水平,製造小小的快艇可不再話下。他們欠缺的有兩個,一是快艇的動力:柴油發動機;二是老話題了——缺銀子!現在都解決啦。
東北可以提供柴油機,可以提供資金。當然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投資要有回報,炮艇、魚雷艇是賣給南京國防部的,不是一平二調。船廠需要賺錢,需要利潤。
國軍要裝備魚雷艇,南京政府就要掏錢,政府有錢嗎?有!
政府的錢從那裏來?稅收啊!經濟騰飛,工廠增加,稅收就增加啦。鐵礦、煤礦、冶金業可都是重稅。這麽多的工廠起來了,南京政府當然就有錢啦。
國軍采用購買東北出產的快艇、魚雷,和自己製造相結合的方式,計劃年內組建兩個快艇編隊,總數大小快艇100艘。長江口到舟山駐紮一個大隊,福州、廈門駐紮一個大隊。以此作為南方的基本海防。
廣東沿海就沒辦法了,那裏是陳濟棠的天下,國軍要過去就得開戰。
南方的花錢項目也不全是工業,農業的項目也有,這個項目就出現在廣西,他們需要建設不少的小型水利工程。
用李宗仁的話說就是:“槍炮彈藥我們也需要,但是,還是吃飽了肚子最要緊。”
廣西的經濟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與鄰居廣東相比,廣西太窮了,廣州平原那可是一年三熟的好地方。但是與雲貴相比,廣西還能吃飽飯,自給自足。廣西多山,全省幾乎沒有平原,但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曆來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說。所以隻要有合理科學的水利工程,則山地也能變成魚米之鄉。糧食對於廣西更重要,所以李宗仁就決定從農業入手,改變廣西的落後麵貌。他的這個決策還是愛惜民生的,因此,也就得到了中投行的大力支持。
小型的水利工程,如果設計的好,一個工程就可以富足一個縣。
東北對於南方的投資還有一個副產品,那就是情報網絡的觸角遍布到了南方各地,東北當局通過貿聯掌握了全國各地的情報。情報的成分主要還是經濟方麵的,其實掌握了經濟情況,也就等於掌握了政治、軍事,經濟是基礎嘛。
......
6月中旬,奉天。
張學良和遼寧省省長劉尚清在省政府召集軍政兩界的會議,張作相、楊宇霆(工業廳長)、莫德惠(農業廳長)也出席了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各個地區的專員和部分縣長;東北軍第一軍師旅長和政訓官;遼寧衛戍區司令部的主要軍官。會議主題隻有一個:防洪防澇抗災。
張學良講話說:“根據我東北氣象台和專家的預測,今年的雨季降水量可能很大,有可能造成中等程度以上的洪澇災害,甚至形成特大洪水也是可能的。遼寧省是我們東北地區的主要省份,工業產業的主要部分都在遼河平原上,同時遼河平原也是我東北地區的主要糧食產地,人口也是最密集的。為了避免重大的損失,大元帥府、東北軍政府聯合決定,在遼寧地區提前做好防災抗災的準備。各級政府都是直接的責任單位。第一軍和遼寧衛戍區的部隊也分配到各個地區和縣參與防災救災。......”
“地區”就是現代的市級行政單位,那個年代叫做“地區”也叫“專區”,主官叫做“專員”,專區之下設縣,這種行政區劃的辦法一直持續到新中國建立後的60年代。
第六軍的駐地是遼寧、吉林的東部,那裏是山區,地勢高,水災的危害程度小,不是抗災的主要地區。他們也得到了通知,一旦需要,他們也會向遼河平原馳援。
這是怎麽回事呢?遼寧的氣象科學有那麽先進嗎?沒有。這是先知先覺者的安排。
遼寧的雨季就在7月份。今年的7月,遼寧省暴雨成災,平奉鐵路中斷。遼寧地區的人口、財產均遭受了重大的損失。這是寫在曆史上的。因此張作霖、趙三本都知道,如何避免損失呢?他們絕對不能說“我們知道”!
那怎麽辦,不能眼睜睜地受損失呀!任何的損失都不利於抗日的大業,重大損失也是日本人的機會,一定要盡力挽救。
東北地區已經成立了各地的氣象部門,當初建立氣象機構,主要的還是為了戰爭的需要。於是趙三本就提議把這個水災的預測推到氣象部門的身上。這當然也是要做工作的,否則,氣象台可是沒有這個膽量,他們也不敢負這個責任,事後也容易泄密。因此,趙三本找來了氣象台的主要負責人和主要的專家,使用政治、軍事需要的借口,命令他們發布預測。並且要求嚴格的保密,說這是東北軍政府的最高政治機密,如果泄露,必將嚴懲。保密做得好,將有一筆賞金。如果今年7月沒有水災,也不會追究他們的責任,並且大元帥府會為他們開脫。
有了這種推脫的辦法,張作霖就可以大膽地發布命令了。這就是事情的由來。
讓張學良衝到前邊,作為抗災的指揮者,也是張作霖的意見。緣由嘛,就是給張學良添加政績,增加聲望。這是張作霖的愛子之心。(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