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靠山吃山

字數:5888   加入書籤

A+A-




    在現代,遼寧地區極少發生嚴重的水災,其原因就是大型的水利工程。例如在撫順東部,建設了一個大型的水庫,名叫“大夥房水庫”。大夥房是地名,就是主壩所在地,此地是滿清的發祥地,努爾哈赤的老家,“大夥房”就是部隊吃飯的地方。努爾哈赤奠定基礎的“薩爾滸大戰”的戰場就在這裏,這一地區完全被淹沒在水庫之中了。還有張學良為張作霖修造的墓地也在這裏,被淹沒了一半,現在叫做“元帥林”,是個旅遊景點。大夥房水庫建成之初,其規模號稱亞洲第一。

    這個水庫有三個作用:第一,它為沈陽及其周邊的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上千萬的人口,幾個大城市,眾多的工廠企業都是這個水庫供水。第二,農業灌溉。第三就是防止水災。

    水庫建在渾河上,東部長白山區的降水大部分是通過渾河注入遼河的。水庫有效地調控了這個最大的水源,水災就被控製住了。有了大夥房水庫,除非人為的失誤,遼河平原是不會有大水患的。

    大夥房水庫的水質全優,完全沒有汙染,是上佳的飲用水。在環境汙染嚴重的現代,這一點難能可貴。

    趙三本知道這些信息,現在有條件了,這種利國利民的工程應該盡早的建設。這也是潛在的生產力,它不但杜絕了隱患,還是寶貴的水資源。

    對於工農業建設張作霖都不外行,他當然知道水利的重要性,於是他就令趙三本寫出盡量詳實的文案交給農業廳長莫德惠,由農業廳勘測,做出工程概要和預算,準備實施。

    修水庫的工程量就在大壩上,與受益相比,工程量就比較小了。比較麻煩的就是遷移庫區的人口,特別是大型水庫,牽扯到的人口比較多,大夥房水庫就淹沒了數十個村莊。

    還有一項,就是勘察有沒有地下河流、地漏。如果有這種隱患應該做輔助工程,否則,水都漏掉了,水庫不能蓄水。

    趙三本提供的文案資料還有一處更大的水利工程,那就是吉林市郊區的豐滿,它在鬆花江上。說工程大,因為它是水電站,發電是主要的功能。曆史上,1937年由日本人開始勘測施工,1943年投產發電,最初發電量18萬千瓦,後來經過擴容就更大了。這個電量,目前吉林、遼寧兩省都用不完!它在當時堪稱亞洲之最。水力發電當然是最經濟的,因此水電站的效益非常高。在新中國的初期,東北地區的工業用電、民用電隻是關內電價的一半,其原因就是有豐滿水電站提供的廉價電力。那時候電力輸送都有地區性,電網規模小,不能形成全國統籌的大電網,所以東北地區的電價就便宜。

    新中國初期,東北地區出產豐富,物價低,其中電價低也算一個指數貢獻。那時候,全國有一個管理物價水平的分類,按數字編號,東北好像是六類地區,算是比較低水平的,與民眾息息相關的工資、取暖補貼等等的都按六類定位。機械工業中的二級工的工資是38.5元,這個印象太深了,問問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都知道。原因是,他們的大好年華中,娶妻生子的年代裏,始終拿的就是這個工資,十幾年沒有變!放到現代,年輕人們是無法想象的。

    這個地區分類編號的確定,是五十年代的事情,此後的幾十年中,各個地區的經濟都有巨大的變化,與那個分類已經風馬牛不相及了。經濟變化是社會的必然,我們不是老講辯證法嗎!可是官僚機構的惰性太大,這個分類的使用,直到它壽終正寢,從來就沒有調整過!!!有人分析是因為牽扯到某些人的利益,因而無法調整。在“困難時期”東北生活很苦,全國人都知道,這個分類就是人為的原因之一,因為東北的工資水平低,就是提不上去!六類地區隻能是這個工資水平!天大地大,分類最大,誰也動不了!真真的豈有此理!

    冬季裏,吉林城郊有一個美景——霧凇。鬆花江沿岸的樹上掛滿了潔白晶瑩的冰,形成很美的霧凇。其原因就是豐滿水電站發電的過程中,提高了江水的溫度,這裏的江水都冒熱氣,當然不會結冰啦。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中,水汽掛到了寒冷的樹枝上,這就形成了霧凇。吉林的霧凇是天下之最!別處有霧凇是偶爾發生,吉林的霧凇年年如此。

    前些天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麓發生了強烈的大地震,那個地方叫做尼泊爾。說到水電,我們就想到了它。

    俗話說“靠山吃山”,尼泊爾這個國家在世界最高峰的南邊,當然地勢很高,尼泊爾就靠這個“高地勢”吃飯!而且很富足!

    印度洋的暖濕氣流爬到高高的喜馬拉雅山脈,水汽變成了降雨,因而水量充沛,尼泊爾境內大小河流十幾條。這些河流都有一個特點——落差大、水量足,洶湧澎湃。在現代,尼泊爾就靠水利發電,出售電力給鄰居印度,這是尼泊爾的主要財源,其次是旅遊業,當然也是“吃”喜馬拉雅山。尼泊爾純粹是靠山吃山。

    由此我們還會想到藏南,就是被麥克馬洪線割走的那片國土,它緊挨著尼泊爾的東側,它的地形與尼泊爾類似,麵積稍小,雅魯藏布江就是從這裏流向了印度和孟加拉國。

    喜馬拉雅山脈平均高度六千米,在藏南山區的這一段,海拔急劇地下降到一千米,就是說有五千米的落差!雅魯藏布江是水量充沛的一條大江(當然還有其他的河流),其水利資源是巨大的!長江三峽發電的效能與這裏的雅魯藏布江比較就不值得一提了。他們的水量相當,可是三峽大壩有多高?與五千米的落差沒法比較。這個落差隻要利用一成,也有五百米的高度,其動力也是可觀的。如果分段建設一連串的水壩,十幾座、二十幾座發電站,其潛力有多大呢?不可估量!藏南是個好地方啊!

    話扯遠了,就此打住。

    豐滿水電站的發電機組是高技術,目前還要借助英美的技術和設備。如果用三五年的時間建成,則遼吉黑三省都會受益。

    ......

    我們該看看蒙古省了。那裏正在穩步地建設、鞏固地方政權。

    東北軍政府定下來的蒙古行政區劃是:省之下設地區,再之下設縣、鄉,是四級政權模式。

    蒙古原來的行政管理是清代遺留下來的,叫做“旗”、“佐領”、“牛錄”,比如唐努烏梁海是兩個旗、七個佐領、幾十個牛錄。這是按照人口來管理的,間接管理地域。

    東北當局把蒙古省全省設三個地區:東部的庫倫地區,西部的烏裏雅蘇台地區,北部設唐努烏梁海地區。按人口說,每個地區平均25萬人,地域很大,人口太少,叫做地區已經很勉強了。

    一個地區不會超過十個縣,每個縣才兩三萬人。縣之下也就是三五個鄉,不能再多了。這裏的特點是縣長、鄉長都有兵!很厲害啊,不聽話的就可以抓起來懲辦!

    東部地區有個重點,就是克魯倫(現代叫喬巴山),那個地方靠近了黑龍江,因此要有軍事的安排,以防老毛子。

    蒙古省有了穩定的環境就要展開經濟建設了,要致富先修路,公路、鐵路的建設首先展開。

    赤峰到庫倫的鐵路最重要,不但經濟意義重大,對於軍事同樣重要。這一段接近3000裏,在平原上修建鐵路是最容易的,隻要人力充足,就可以全線同時開工。可是蒙古人口太少了,短時間內移民數量也不會多,因此,蒙古省境內的開工點很少,他們還在努力地招收內地的民工。可是熱河境內進展神速,那裏使用的是日軍戰俘組成的工程隊,一個工程隊有一萬人,除了管理人員、看押的東北軍部隊之外全部是戰俘。他們分布在鐵路線上、采石場裏、運輸保管原料的倉庫裏,有修路基的,有鋪枕木、鐵軌的,有建設車站調試信號的等等。

    所有的工地周圍都有崗哨,崗樓,站崗的士兵都是荷槍實彈,那就是監視著戰俘的部隊。

    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一條正在修建的鐵路正在向西北延伸。綿延幾十裏的工地上都是日軍戰俘組成的勞工隊伍,他們已經不穿日軍的土黃色軍裝了,而是藍白條的工作裝。藍白條紋像斑馬的樣子,這當然是防止逃跑,目標明顯,便於抓捕啦。

    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在鐵路的兩側挖出兩道溝,挖出來的土壤、沙石就堆積成路基了。蒙古草原上的土壤很薄,所以堆積的路基大部分是鬆散的沙石。為了保持路基的沙石不流失,在路基兩側就要用水泥砌築石塊護坡,這是蒙古草原特殊地質造成的。

    草原上山地少,為尋找石料礦場造成困難,因此,大批的石料都是火車運來的。已經建好的鐵路就可以承擔運輸材料的任務了,再配合馬車轉運到工地。

    日軍戰俘們喊著號子:“吆撒!”努力地幹活,這號子相當於漢語的“加油!”他們工作積極主動,幹活認真,很努力,不偷懶,組織紀律性很好。日本人當做勞工還是有優點的。他們中間還能選出不少的工程技術人員。

    他們的工作很苦,但是東北軍不虐待他們,能吃飽穿暖,工作日八九個小時,勞動保護也不缺,有病、受傷的給予治療,幹活好的還獎勵津貼,重傷殘疾的可以遣送回日本國。所以戰俘們很滿足,他們也知道,在日本國他們是難得吃飽飯的。

    在平原上修鐵路,工程量極大地縮小了。這個戰俘工程隊經過四五個月的施工,鐵路線已經接近了蒙古省的邊境,這差不多就是一半的工程量了。

    由於是單軌鐵路,車站眾多,增加了不少車站建築。車站的名稱可就成了問題,因為大草原上一個地名就有幾百裏的範圍,沒辦法,隻好編號,從一站、二站,直到三百多站,這也算奇跡了,旅客到是容易借助編號判斷路程。現代的中蒙鐵路就是這樣的,編號的站名很多。

    按照這樣的速度今年內到庫倫的鐵路就可以通車了,火車通了,電話線路、有線電報線路就通了。國防意義重大。

    除了鐵路,蒙古省內的各級公路也要開始建設,這就要看從內地能招收多少民工了。本地人實在是太少了,靠他們工程隊都難於組織。

    像庫倫等為數不多的城鎮開始逐漸地繁華起來,商業、手工業作坊日益增多,這些商鋪基本上都是新來的漢人在經營,蒙古族牧民還不習慣做工,他們也缺少經商的手藝和頭腦。

    重工業方麵暫時談不到,因為這需要社會各業的配合,要有工人、有學習技術的學校、有道路、物資可以流動、各種工廠還要配套,這都是將來的事情了。

    草原上的牧業也開始繁榮,偽蒙政權的“圈地牧羊”是機械的學習蘇聯的集體農莊,同時,他們殘酷的統治就擔心人民造反,把人們集中起來,目的還是嚴密地監視。這種政權把人民當做敵人了。北朝鮮就是活樣板。

    “德木圖老弟,你好啊!真是難得見到你?你家的牛羊都成群了吧?”

    牧民都是一家一戶的,逐水草放牧,熟人碰麵很不容易。

    “佛爺保佑!我家的牛羊成群了。看你高興的樣子,你家也是牛羊肥壯吧?”

    “還要感謝東北的軍爺呀!不是他們的到來,不知道要餓死多少人?長生天保佑,袁大喇嘛保佑,我們的好日子萬年長啊!”

    “......”

    被解救出來的牧民們有不少已經沒有牲畜了,為此,還從熱河省買來大批的牛羊,分配給牧民。當然不會白送,一兩年後要償還的,這相當於貸款。

    牧民都按行政單位——“鄉”劃定的草原範圍裏自由地放牧了。正趕上夏季,預計今年牧民們會獲得牛羊的豐收,吃飽穿暖的好日子就到來了。

    當然了,鄉政權的管理是嚴格的,可是與原來的王爺相比,那還是好多了。

    從三月到六月,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把庫倫地區整頓的差不多了,應該走向下一個地區——烏裏雅蘇台。(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