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完美的空地配合
字數:5345 加入書籤
東北軍空戰大勝,士氣高昂,蘇軍則普遍的產生了恐慌的情緒。
蘇軍本來正在在建築工事,絕對沒有想到戰爭來的這麽快,現在倉皇應戰,等於沒有工事依托。自己的空軍吃了敗仗,眼見得天空上都是中國軍隊的飛機,這個仗還能打嗎?撤退的決定蘇軍前線指揮官是不敢自作主張的,他們的報告就傳送到了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
在唐努烏拉山口的這支蘇軍是駐紮在貝加爾地區的部隊,番號第35步兵師,師長盧申科。此時蘇聯遠東地區的部隊不多,貝加爾軍區隻有兩個師,他們的上級就是“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集團軍司令是布柳赫爾。這個集團軍的轄區從最東邊的“邊疆區”直到最西端的西伯利亞大草原(唐努烏梁海的西北側),地域廣袤。它還負責指揮遠東艦隊,叫做艦隊,但是太小了,此時隻是個黑龍江的內河小艦隊,它們也進入鬆花江到哈爾濱水域,這支艦隊也稱作阿穆爾河艦隊。
在曆史上的中東路事件(1929年)中,打敗東北軍的就是這個集團軍。
蘇聯人派出一個師的部隊來維護唐努烏梁海的局麵是不是少了點呢?應該說不多。但是對於斯大林來說,他認為不少。因為,這幾十年來的蘇聯,包括前俄國在蒙古搗亂鬧事從來就沒用多少兵,通常一個營足以,至多用一個團。現在出動一個主力師的部隊已經是破天荒了。那還是因為他們知道了東北軍的大部隊到了蒙古才這麽決定的,這已經是重兵了。蘇軍決定在唐努烏拉山口建築要塞也已經非常的重視了,否則,蒙古地區何須這麽大動幹戈?
......
球傳到了布柳赫爾的手裏,他如何決策呢?
作為遠東集團軍的司令他對東北軍當然有所了解,但是了解不全麵。比如東北軍的第六航空隊那幾乎就是蘇聯空軍訓練出來的,現在蘇方的人員大部分已經撤出來了,但是依然還有不少的顧問、教官,甚至還有極少的飛行員。第六航空隊裝備的全部是蘇聯的飛機。他對於第六航空隊可以說了如指掌。他也知道東北的空軍還有英美的軍事顧問和飛機裝備,他知道的僅此而已。畢竟是不同國家的兩支部隊,東北軍的基本保密措施還是有的,其他航空隊的戰鬥力如何?他隻能是猜測,今天算是第一次領教了。
布柳赫爾對今日空戰的認識還算客觀:兩軍戰鬥力相當,但是東北軍投入了兩個航空隊,軍力對比就是二比一,蘇軍敗了算是合乎常理,很正常。問題就在於對唐努烏梁海的認識了:蘇聯小看了東北軍的反應決心,東北軍出手太快,並且堅決。
基於這個認識,他的決策也就有了:打還是要打一下的,不打,斯大林那邊交代不過去,此外蘇軍也需要看看東北軍地麵部隊的實力。因此他一邊給盧申科下令:堅決抵抗!打好這一仗!一邊向莫斯科報告。
他告訴盧申科,集團軍會調集紅空軍支援他。地麵部隊的支援想也不要想了。具體的空軍數量、時間他就沒有細說,因為遠水不解近渴,支援的意義有限。遠東特別集團軍的中心在濱海區,就是海參崴那一帶,空軍的力量就要從此調集。此地到唐努烏梁海直線距離就是三千多裏,此時的飛機飛不了那麽遠的,需要中轉機場,所以實際航線要四千公裏了。再考慮到油料、彈藥的補給,沒有兩天是到不了的,實際操作起來,三五天也是可能的。盧申科的部隊還能堅持三五天嗎?
他給中央打報告,告訴斯大林:唐努烏梁海的布局已經失敗了,應該立即準備應急的措施。他這樣做是一點責任也沒有的:他的部隊沒有不戰而逃,敗仗也是事出有因,勝敗乃兵家常事嘛!唐努烏梁海的總體決策又不是遠東集團軍做出的,他有什麽責任?可是他把第35師送到絕路上去了!
球,傳到了斯大林手裏,還是最高統帥決策去吧!
蘇軍第35步兵師在山口隻有一個步兵團是完整的,另一個步兵團和師直屬的炮兵團隻到了一半,並且彈藥不足,其餘的部隊與大隊的輜重還遠在千裏之外,他們就算乘火車也來不及了。蘇軍的師長得到命令,也知道了援軍指望不上,自己必敗無疑,他這個師就是軍事加政治的犧牲品了。打!還要努力作戰!但是也要做撤退的準備,盡量減少損失吧。
閑言少敘,東北軍已經打過來了,蘇軍要趕緊應戰。
激烈的空戰還在進行的時候,東北軍地麵部隊先頭探路的三輛火力裝甲車已經緩慢前行,火力偵查蘇軍的虛實。現在的地麵部隊還看不到蘇軍,對方的陣地在何處都不知道,這種試探偵查是必須要做的,大部隊進攻總需要目標吧?
東北軍的第206炮兵團已經建立了炮兵陣地和派出前出的觀察哨,隨時準備反擊蘇軍的炮兵。
空戰中,戰場的上空並沒有轟炸機,盧申科也是看準了這個機會,立即命令炮兵開炮轟擊東北軍的裝甲車。
蘇軍的炮兵還是有水平的,使用的是三門普通的步兵炮,急速射擊,隻準備打三分鍾,然後就立即轉移。
步兵炮結構簡單,防後座力的能力差,每打一炮,火炮都會在後坐力的推動之下,向後移位。因此,炮兵必須手推火炮複位,然後裝填炮彈繼續射擊,這些複雜的動作就導致了步兵炮射速慢,一分鍾打出三發炮彈就絕對是高速度了。這三分鍾它們總共打出了二十多發炮彈。
東北軍的三輛裝甲車就慘了,這一頓炮擊全部被擊毀。好在步兵炮的炮彈殺傷力有限,裝甲車畢竟有一定的防護作用,這就降低了人員的傷亡,當場陣亡的不多,其餘的就是輕重傷了。跟隨在裝甲車後麵的步兵則傷亡較大。
火力偵查就是這樣的,戰場是殘酷的,不能因為傷亡大就停止進攻。前麵的裝甲車炸毀了,後麵的繼續頂上去。
步兵炮小巧靈活,兩三個人推起來就跑,因此,轉移的速度特別的快,這是它的優點,可惜今天蘇軍的炮兵沒能跑掉。
東北軍的反擊速度就要看觀察哨了,觀察哨需要多長時間計算出敵軍火炮的位置,這個時間就是反應速度。
確定方位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角度,這個太容易了,用儀器觀察敵軍火炮冒出煙塵的位置,角度立即就有了。難點在於距離!火炮測距儀就是幹這個用的。
它的原理就類似於我們的雙眼。例如,我們伸手抓一個物品能夠準確地抓到它,就是因為兩隻眼睛有距離,看同一個物體的角度不同,於是就判斷出距離了。如果你用手擋住一隻眼睛,你就無法準確地抓到物品。這是個幾何計算的問題,我們就不細說了。
火炮測距儀就是這樣工作的,在這個年代,它還算是先進技術,東北軍是花銀子從西方買來的。當然了,現在可以自己仿製了。
東北軍手中有火炮測距儀,反擊的速度當然就高。觀察哨與炮兵陣地的通信一般都使用電話,這就等於觀察哨直接指揮炮兵了。
蘇軍炮擊三分鍾,不等他們炮擊完成,也就是說,在三分鍾之內,東北軍的大炮就反擊過去了。東北軍的火炮是重型榴彈炮,炮彈威力大,射速快,采用炮火覆蓋的辦法,敵軍的炮兵無處躲藏。此外,第五軍的火炮是自行火炮,就是像坦克車的樣子,打完了,開車就跑。跑的快,並且自身有一定的防護能力,所以戰場上的生存能力就強。
不用說啦,蘇軍的三門步兵炮連同炮兵都被炸個稀爛。
你來我往,互有傷亡,戰場就是這樣。
東北軍有裝甲車,也有坦克,這就比單純的使用步兵做試探性的攻擊要好多了,減少了大量的傷亡。如果步兵出擊一個連,170多人,傷亡一成十幾人已經很輕微了,傷亡幾十人也很正常。
按說這種試探性的攻擊使用坦克更加合適一些,盡管叫薄皮豆戰車,它的裝甲比汽車改裝的裝甲車還是厚了很多,炮彈不是直接命中的情況還是問題不大。可是坦克還沒到。平時行軍坦克是裝載在拖車上的,今天已經到了前沿,這些坦克老爺車總要下車自己走吧,結果就落在了後麵。現在它們終於到了前沿。於是裝甲車都撤了下來,換上坦克來衝擊。
坦克老爺車的運氣實在是好——東北軍的空軍又回來了,它們是第三航空隊的戰機,現在來到戰場上的有三架轟炸機、一架炮艇機再加上兩架pw-9戰鬥機,總數六架飛機。這個安排是為了保持空中的壓力,飛機滯留空中的時間是有限的,它們總要返航,長時間的飛行還需要檢修。一次安排六架飛機,輪流值班,隨時保持空中的壓力。東北軍已經取得了製空權,這幾架飛機就足夠了。
空軍對敵方的炮兵威脅更大,可以及時發現目標,快速攻擊,與坦克搭配起來,攻勢淩厲。
坦克的安全性好,所以一次就出動了九輛,配合它們的是一個排的步兵,平均一輛坦克跟隨五六個士兵。
火力偵查又叫佯攻,佯攻也是進攻,敵軍一旦反擊不利,那就真的攻上去了,就不是佯攻了。
空軍進場則立即開始轟炸,原因是飛機上的視野開闊,敵軍的一舉一動都能發現。蘇軍為了防禦作戰,就要調動部隊,就要修建臨時的工事,如此等等,敵軍人員的運動在地麵上的部隊看不到,可是空中看的清楚。所以地麵炮兵遠不如空軍靈活。同時,空軍的偵察機還可以隨時把偵查的敵情畫在地圖上,投擲給地麵部隊,空中的偵查遠遠的強於地麵偵查。
東北軍六架飛機監視著山口縱深幾十裏,蘇軍感到最要命的就是炮兵得不到發揮了,地麵的炮兵隻要有行動就會被東北的戰機發現,接下來就是狂轟濫炸。蘇軍師長盧申科頭疼了,這個仗還怎麽打?蘇軍曆來信仰大炮兵主義,離開了火炮,他們就不會打仗了。
東北軍地麵的坦克沿著山口中的道路在轟鳴著前進,後續部隊則漫山遍野地跟上來,逐個占領山頭、製高點,穩步的推進。這種空地配合的鋼鐵洪流令蘇軍毫無辦法。
蘇軍的反擊隻要一露頭,部隊甚至還沒有進入陣地,就遭到了轟炸。所謂的“堅決抵抗!打好這一仗!”的命令根本就無法執行。
蘇軍試探著躲避飛機的監視,冒著被轟炸的危險,堅持陣地阻擊。攻防雙方已經激烈交火了,戰場犬牙交錯,按說此時的轟炸機、炮兵都失去了作用,為了避免誤傷,不能再轟炸了。可是東北的飛機依然低空飛過來,機翼之下火光閃閃,成片的榴彈準確的拋灑在蘇軍的陣地上。蘇軍的輕重機槍、迫擊炮、步兵炮被一一地關照,各個火力點都成了一片火海。
當然這就是東北空軍的炮艇機,它的榴彈發射器和無後坐力炮都可以準確地射擊。
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228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