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怪異的戰場

字數:5279   加入書籤

A+A-




    唐努烏拉山口的戰鬥還在進行之中。

    地麵戰鬥的節奏就沒有空戰那麽快了。占領一個山頭、一處高地,即便沒有激烈的戰鬥也要幾個小時的時間,士兵不是鋼鐵戰士,總要吃飯,要休息,時間長了還要睡覺。是啊,這裏的條件特殊,太陽轉到了北邊,還沒有落下去,就再次升起來了,一圈一圈的轉,轉一圈就是一天,白天是白天,夜間是白夜,就沒有黑天的時候。太陽不累,人可受不了,總要睡覺不是?轉眼間士兵們已經連續奮戰十幾個個小時了,就是指揮部裏邊的榮臻等指揮官們也不是鐵打的漢子呀!於是,到了“夜間”8點了,連續奮戰已經16個小時了,太累了,戰鬥暫時告一段落,前線安排警戒部隊,空中安排值班的偵察機,大部隊休息了。

    有人覺得還是輪番休息好,可以持續作戰,但是榮臻下的命令就是暫停進攻,大部隊休息,不知何意?

    東北軍的指揮部也會想到蘇軍可能的空軍援兵,但是他們沒有當成大問題。榮臻谘詢馮庸時,馮庸說道:“飛機速度很快,可是空軍長途馳援也類似於陸軍,他們也需要沿途的交通,就是中轉機場,也需要輜重補給,就是油料和彈藥,飛機作戰還需要大量的地勤服務,人員物資都不是小數目。蘇軍的空軍不管從哪裏來,也是幾千裏之外,這些物資飛機是不能自己攜帶的,隻能靠鐵路公路運輸。單獨的飛機,如果順利轉場,兩天可以到達,沒有物資他們到了又有何用?”

    這就是當時的情況,此時飛機的最大航程在350公裏到500公裏之間,如果從海參崴過來至少要有六七個中轉機場。大型的運輸機這個年代還沒有,最大的轟炸機載重隻有三噸(不是起飛重量,是載貨重量),中型轟炸機隻能裝載兩三百公斤的彈藥。就是說此時的飛機完全沒有運輸能力。

    山口的蘇軍從心裏上已經徹底的崩潰了,他們總兵力才四五千人(已經損失了一千多),其中還有不少的工程兵(修建要塞的),還有炮兵,現在炮兵用不上了,這些人都成了廢物和累贅。

    眼下東北軍暫停進攻是很難得的機會,戰場上沉寂下來了,蘇軍得以喘息。

    蘇軍的處境已經明白無誤了,失去了製空權,兵力又不多,經過一天的戰鬥也是領教了東北軍空地配合的厲害。苦戰一天,損失了一千多人,也算執行了“堅決抵抗”的命令,再打下去還有意義嗎?照這樣的戰鬥,最多三天,他們的兵就打沒了。

    如果有援兵,有希望,有奮鬥目標,犧牲再多也值得,軍人嘛,戰爭需要的時候,就是死也要死在戰場上。現在的問題是毫無希望,最近的援軍也在三四千裏之外,並且根本就沒有援救的意思,集團軍就沒有說過一句有關地麵援軍的話。他們戰死在這裏毫無意義。

    盧申科給集團軍再發電報,再次要求援軍,特別是空軍,沒有援軍的情況下就隻能撤退了。

    麵對第35師要求撤退的報告,遠東集團軍司令布柳赫爾的心理是明白的,他下達抵抗命令的時候就知道必敗無疑,打一下不過是給斯大林一個交代。援軍是沒有的,路途太遠,空軍都不能及時趕到。可是斯大林不說話他敢發布撤退的命令嗎?戰敗是一回事,主動撤退就是另一回事了。雖然事情明擺著,他也不敢下令撤退,至多可以向中央建議,由中央發布撤退的命令。

    一個師的部隊,進攻與撤退還需要斯大林下命令嗎?一般不會的,但是,這裏需要。因為從山口撤退就等於放棄了唐努烏梁海,這個政治責任布柳赫爾擔當不起。

    因此,他一邊向中央打報告,一邊命令盧申科“堅決抵抗!”

    他也知道:在失去了製空權的情況下,即便撤退,損失也會很大,利用東北軍暫時停止進攻的機會也未必能撤得下來。

    麵對“堅決抵抗”的命令,盧申科也是滿麵愁容,他的部隊已經在步步後撤了,不是主動撤退,是被東北軍擊退的,他還能扛過明天嗎?

    即便有撤退的命令也不容易後撤。剛好還是夏季,沒有黑夜,隻有“白夜”,想借著夜色逃跑也辦不到,被敵機轟炸是免不了的了。

    其實他們不知道,蘇軍如果真的逃跑,東北軍是準備放他們一馬的,追擊會有的,但是會手下留情,讓他們大部分都撤回去,原因是東北軍不想激怒蘇聯人。在中國的國土上作戰,蘇聯人理虧,中國人讓一步,客氣點,蘇聯人還有什麽可說的?停戰休息其實也是這個意思,就是有意地放走蘇軍。

    對於這些,蘇軍真的不知道,他們也不可想象還有這樣作戰的。到了山窮水盡之時,怎麽辦?按西方人的觀點就是投降!可是蘇聯紅軍做不到。為什麽呢?

    紅軍的官兵們都知道:蘇聯的製度、斯大林的無情!如果投降,不但他們本人,也包括他們的家人,那是絕無好下場的。不要說投降,做了俘虜的,回去都沒有好下場!

    盧申科沒有為難太長的時間,不知道是斯大林想通了還是他的高級幕僚勸告生效了。遠東集團軍現在實際上隻有兩個軍,兵力不多,這個第35師還是主力部隊,還是要盡量地保留遠東的兵力,不能做無謂的犧牲。總之盧申科接到了撤退的命令。

    沒有製空權,撤退談何容易?盧申科下達立即輕裝撤退的命令時,他很無奈的又補充了一條:到危機時刻,各部可以采用分散突圍的方式。

    “分散突圍”說起來好聽,實際上就等於是解散部隊,爹死娘嫁人各人顧各人,大家各奔前程吧!這種命令在非常時期也是可以使用的,在混亂中,部隊的骨幹逃脫的可能性很大,是不得已的保全措施。

    把逃跑叫“撤退”、叫“轉進”,都是保臉麵尊嚴的說法。

    “輕裝撤退”就是丟掉火炮這類重武器,於是炮兵就用炸藥破壞了火炮,輕裝逃走了。

    “榮參謀長,醒醒。”

    衛士叫醒了榮臻,說前方報告:蘇軍趁我軍休息,撤退了。前線指揮官請求追擊的命令。

    榮臻說道:“命令部隊保持警戒,繼續休息,不要追擊!命令空軍派出偵察機跟蹤監視,隨時報告敵情,不要空襲!”

    這當然是大帥府的決策。東北軍當前的任務就是收複唐努烏梁海地區,達到這個目的就足夠了,不要過分的刺激蘇聯人。如果蘇軍的部隊被全殲於此,或者損失過於嚴重,則蘇聯一方必然結怨,那就會生出報複的心理。這樣一來,中蘇之間漫長的邊境上就不安寧了。

    假如東北軍被蘇軍殲滅了一個師,中國人是什麽感受?能不結怨嗎?將心比心,張作霖此時不想刺激蘇聯人。

    東北軍倒是不怕他們,可是不要忘了抗日的重任,東北軍的主要精力還要放到抗日的戰場上。

    東北軍暫時還不打算對蘇開戰,起碼今年不想。因此,就希望邊境盡量的安寧一點,這有利於東北軍有條不紊地治理、穩定蒙古省,蒙古省的情況還是太特殊了。這一次的治理必須徹底,不留尾巴,讓蒙古成為中華大家庭的一員。蒼蠅不叮沒縫的蛋,蒙古自己沒毛病,老毛子敢來嗎!

    東北軍的特別縱隊就是對付蘇聯用的,長遠的目標就是收複遠東的國土,他們的駐地就是蒙古省。但是,何時開戰?還要選擇時機。眼下張作霖最大的顧慮還是對日作戰,這還是中國的大局。收複蒙古是不得已而為之,蒙古畢竟是中國的領土,遷延時日就會讓蘇聯製造出更多了借口,蘇聯人也會搞教育,會洗腦,讓蒙古人認同俄羅斯,從而帶來更多的麻煩,因此,收複蒙古已經刻不容緩了。

    至於因為收複蒙古而刺激蘇俄,甚至引發中蘇衝突、戰爭,那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中國收複國土不能看外國人的臉色。蘇聯遠東鐵路安全與不安全,不能成為蘇俄侵略中國的借口,這是蘇聯人的問題,你自己的國土不安全就占領中國的一塊地方,這成何道理?

    這就是放走蘇軍的原因。國家之爭不在這幾千人的身上,也不會因為跑了這幾千人蘇聯就變得強大了。

    得到消息的馮庸也過來了,他說道:“榮參謀長,我們要不要對蘇軍撒一些傳單,讓他們留下我軍被俘的飛行員?”

    馮庸很關心自己的飛行員。

    榮臻想了想說道:“不必了,因為在這裏的蘇聯人不會相信我們,這種要求很難生效,搞不還還可能讓蘇軍把我們的戰俘當了人質。在滿洲裏,我們已經遣返了一批蘇軍戰俘,在那裏我們是有信譽的。因此,戰後我們還是到滿洲裏去談判交換戰俘,這樣能夠妥穩一些。”

    就這樣,東北軍給了蘇軍十幾個小時的撤退時間。優勢的一方不追擊?戰場開始顯得怪異了。

    這是盧申科萬萬沒有想到的。要說東北軍沒有察覺蘇軍撤退,那是絕無可能,因為東北軍的飛機就在他們的頭頂上飛!可是既不掃射也不投彈!怪不怪?怎麽解釋?東北軍故意放走蘇軍?盧申科不敢再想了,這要是傳到斯大林的耳朵裏,他盧申科長一百張嘴也說不清楚,他將死無葬身之地!難道東北軍想借刀殺人?中國人的謀略也是深不可測啊!盧申科看著東北軍的飛機心中氣惱,他多麽希望炸彈投下來呀!這個敵我雙方的關係真是莫名其妙了。

    盧申科也不必著急,他的願望很快就實現了——東北軍從後麵追上來了,這是7月18日的下午了。但是追上他們的地點已經不是唐努烏拉山穀了,而是跨過了唐努烏拉山,到了大草原,也就是到了唐努烏梁海的首府克孜勒。

    東北軍追擊的先頭部隊是第七十三坦克旅的一個團,t-18坦克走的很慢,最大時速每小時17公裏,太慢了。但是在山區追擊敵軍,這個速度也不算慢。山區的道路不好走,前邊需要工兵開路,一是休整道路,二是排除地雷。在坑坑窪窪的道路上,坦克比汽車更快。

    一小時走17公裏,10個小時就是170公裏,蘇軍的步兵絕對沒有這麽快。

    東北軍的空軍還是拋灑了傳單,但不是對蘇軍的,而是對克孜勒這個小城鎮。傳單的內容就是勸降。

    傳單到了,東北軍的大軍也到了,坦克沒有與蘇軍糾纏,而是衝進了克孜勒小鎮。當然他們不會用坦克碾壓蒙古包,而是使用步兵清理道路前進。

    克孜勒城是他們這個偽共和國的“首都”,但是用不著作戰,蘇軍的敗兵把這裏的蘇軍也帶走了。撐腰的老大敗逃了,傀儡、走狗也是一哄而散,什麽烏拉爾、總統府的跑的沒人了,他們即便跟著跑到蘇聯去又能有什麽好結果?喬巴山就是前車之鑒!喪家之犬還有何用?(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