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穩定邊疆
字數:4912 加入書籤
7月18日,東北軍占領了克孜勒,摧毀了偽政權,20日發表聲明,東北軍政府恢複對唐努烏梁海地區的統治,這就讓東北軍占據了大義,蘇聯人就無計可施了。
張作霖就曾經說過:“唐努烏梁海的問題畢竟不是戰爭的事情,更多的還是政治。”
事實上也是這樣的,蘇俄在蒙古搞了這麽多年,不就是“自治”、“獨立”、“加入蘇聯”這一套嗎,離開了蒙古族中的敗類、傀儡這些戲法就變不下去了。如果蘇聯拋開了政治,直接訴諸於武力,那麽性質就變化了,就成了中蘇兩國之間的戰爭,蘇聯是侵略的一方,中國是反侵略的一方,雙方宣戰,就此開打。
蘇聯敢宣戰嗎?用什麽理由?用“解放唐努烏梁海人民”的理由行嗎?總得找點借口吧?蘇聯的真實原因是遠東鐵路不安全,這個理由太霸道了吧?他們敢選擇不宣而戰就開打嗎?蘇聯在世界上已經是千夫所指了,西方都在擔心赤禍橫流,這不是給蘇聯所有敵人以口實,從而群起而攻之!
還有,蘇聯的歐洲部分已經是火藥桶了,隨時可能爆發戰爭,在東方一開戰,則西方必然亂套,那可就是顧頭不顧腚了。
從這點上說,占領克孜勒,恢複中國的官方政權,盡管東北軍占領的僅僅是此地區的一小部分,但是,事件就此告一段落。蘇聯除非對中國宣戰,否則,隻能老老實實地退出中國的領土。這就是大義的作用。
唐努烏梁海還有不少的城鎮,不少的地盤,其國土麵積等於好幾個內地省份那麽大,地域也是很廣闊的,東北軍都需要出兵占領,建立基層政權,這都是順理成章的,就是時間問題了。
第五軍在禮送蘇軍出境,那麽收複各處城鎮的任務就落在了第二支隊的身上,這也是他們本來的任務。
因為唐努烏梁海的各處存在著俄羅斯“移民”所建的城堡,於是收複各地的主要任務成了占領這些城堡和拘捕城堡裏麵的老毛子。這些城堡中比較老的已經存在了兩百多年了,那還是明末清初的年代,一般的也有一百多年的曆史了,也可以說這些老毛子在此地已經根深蒂固,他們在此世世代代地作威作福也已經習慣了,因此,難免就會有反抗。
這一地區有那麽多蘇俄的地名,其實就是這些城堡的名字,現在被徹底地鏟除了,那些洋地名也就沒有了。
這裏不能再用“老毛子”一詞了,因為特別縱隊也是老毛子,城裏城外都是老毛子,可就亂套了,下麵改用別的名稱。
一般地說,東北軍的裝甲車,大炮開過來,兵臨城下,俄國人不敢反抗,隻能乖乖地就範。例如克孜勒的城堡就是如此,他們乖乖地打開城門,東北軍和平占領之。
從克孜勒向北兩百多裏就是本地區第二大城鎮——阿巴坎,第二支隊之一部就來到了阿巴坎。
蒙古牧民住的都是蒙古包,東北軍隻要做好宣傳、安民工作就可以了,也不會有軍事行動。但是對於此地的菱堡就要展開軍事行動了。
第二支隊的四個團,分別是裝甲團、步兵團、騎兵團和炮兵團,為了便於作戰,支隊長鮑爾沙克把他們打亂,組成三個分隊,每個分隊都有裝甲車、步兵、騎兵和炮兵,來到阿巴坎的就是鮑爾沙克親自帶領的第一分隊。他們把裝甲車和大炮都拉到城堡能看到的地方,停在那裏,架好大炮,這個樣子就是示威。然後派出一輛裝甲車逼近城門,以便於喊話。
特別縱隊大部分都是老毛子兵,對於菱堡那是再熟悉不過了。阿巴坎的這個圓形的城堡是石料砌築的,唐努烏梁海山地很多,不缺石頭。整個城是個橢圓形,有四個突出的尖角,方圓400多米,算是比較大的城堡了。它隻有一個城門,朝南開,城門上方有尖頂的城樓,就類似於莫斯科城牆的樣子。城門前有壕溝,壕溝上架著吊橋。現在是城門緊閉,吊橋高高地拉起來了。
菱堡是防炮擊的,但那是對中世紀的老式火炮而言,對於現代火炮已經作用不大了。現代的大炮可以瞄準某一個薄弱環節反複打上幾炮也就崩塌了。
曆史上清朝曾經在尼布楚攻打過這種城堡,上千人的隊伍圍攻百十人的俄軍,一年也打不下來。其原因就是菱堡堅固防炮,舊火炮難於擊毀,再加上俄國人以用火槍火炮對付清軍的弓箭大刀。城堡內人數不多,糧草充足,長期圍困也不能奏效。由此可見這種城堡的厲害。
此時的電子技術還不能為部隊配喊話的電喇叭,隻能用鐵皮卷筒的喇叭喊話,當然是俄語啦。
“我們是東北軍,現在命令你們打開城門,接受軍政府的治理!”
這一句話重複了多遍,但是城中沒有聲息。
城內的俄國人是有心反抗的,但他們看到了大炮裝甲車,知道對手厲害,否則早就開槍了。
阿巴坎是比較大的城堡,資格也老,他們在此稱王稱霸幾百年了,已經自成一體,他們的權威還沒有遭到過挑戰,因此,打開城門,讓東北軍進城,他們是萬萬不能甘心的。
有心反抗,但是不敢,打開城門不甘心。在猶豫中就這麽僵持著。其實城裏也是有火炮的,是小口徑步兵炮,隻有一門,對於土財主來說,能有一門炮也不簡單了。
後麵傳來了軍號聲,這是命令喊話的裝甲車撤回。鮑爾沙克不耐煩了,他要攻城。
就在此時,也不知道是誰,冒冒失失的就打了一槍,槍聲清脆,城頭上冒出了白煙。顯然是城頭上的一個俄國人開槍了。這麽近的距離肯定打的準,子彈敲擊裝甲車的聲音很大。
人的脾氣秉性是不一樣的,城裏的俄國人也有暴躁之人,驕橫習慣了,不顧一切也是在所難免。也有可能是那一聲軍號刺激了他,他還以為裝甲車要進攻呢。城裏的人畢竟不是軍隊,沒有軍紀可言,不聽招呼、不聽命令之人定然有之。在這樣的人群中,有人開槍一點也不奇怪。
槍聲引來了連鎖反應,城頭上緊張的俄國人隨後又是幾聲槍響。然後更大的聲音轟然響起:“轟!”東北軍的步兵炮開炮了,炮彈直奔城門,一聲巨響,木製的城門就炸出一個大窟窿。
“轟!轟!”隨後又是幾炮,城門就成了碎片,大門洞開。城頭上也有了爆炸聲,簡陋的城樓塌下來一半,磚石木料的碎片四處飛揚,間或還能看到人體。轟隆隆的一聲響,吊橋的繩索斷了,吊橋飛落下來,跌倒壕溝上斷成了兩節。
民間的武裝畢竟不是軍隊,平時作威作福行,打仗就不行了。城頭上的俄國人一哄而散,各自逃命去了,丟下槍炮也沒人管了。
特別縱隊是有重炮的,巨大的炮聲就響了起來,那炮彈瞄準了一個菱形的窪陷處,隻是一炮,就掀掉了一米多高的城牆頂部。對上重炮,這個城牆還是弱了一點。幾炮打下來,城門一側的城牆就倒塌了大半,再來兩炮城門的上部大概就要垮塌了。
在並不算猛烈的炮擊中,城上多處打出了白旗,白旗是投降的國際通用語言,鮑爾沙克笑了,命令停止炮擊,“喊話,讓他們出城投降!”
“城裏的人聽著,我命令你們,全部出城!違者殺無赦!”
東北軍需要動用大炮攻擊還是個別的,一般都是兵不血刃,和平解決。
......
東北當局需要平定蒙古全境,需要建立穩定的政權,更需要收攏民心,短時間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隻要蘇聯不挑釁,這一地區能夠維持一段時間的和平局麵。
待蘇軍撤出蒙古省地區之後,第五軍的大部將後撤到烏裏雅蘇台,目的是不要讓蘇聯感覺到中國的重兵陳兵邊界,從而對蘇聯產生壓力。如果這幾個月內邊境無事,到9月,第五軍將撤回原防地錦州。因為北方冬季來的早,9月一過就冰封大地了,任何一方也不會安排軍事行動。
戰略後備隊則全部撤銷備戰命令,各回防地,尚未亮相的海軍航空兵也返回了渤海繼續他們的航母訓練。
特別縱隊的總部放在烏裏雅蘇台,第一支隊在庫倫地區,第二支隊駐地為克孜勒,到了冬季,第二支隊的大部也要撤到烏裏雅蘇台,唐努烏梁海地區還是太冷了,不適合大軍駐紮。
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那批蘇俄的“移民”,他們的總數能有三四萬人,估計願意回到蘇聯的人不多,誰也不願意往火坑裏跳,除非有特別的難處。因此,他們中的絕大部分要遷移到東北的其他地區,這不是個小數字,特別是拉家帶口的,老老少少都有,長途跋涉就是一個大工程。
為此,在唐努烏梁海組織這些俄國人伐木,大量地製造馬車。此地到處是原始森林,好木材多得很,草原上也不缺馬匹,這就是他們的交通工具了。人員、家財、蒙古包都裝在車上,派部隊護送,行動也算方便。但是沿途需要組織糧食、蔬菜、草料供給這支特殊的隊伍。
這些人也不完全是累贅,他們也算是俄國的富裕階層了,都有文化知識的,更有不少的專業人才,進工廠,到商業、交通、通信等等企業,也都是技術人才。
對於他們來說,離開了“家鄉”(他們把那裏當做家鄉了),自然不舍,可是他們在此地的生路已經斷絕了,不走不行,東北各個省也都是好地方,起碼氣候環境好的多,他們應該沒有怨言。
但願蒙古行省從此穩定下來,不久的將來,這裏會展開大規模的建設,最主要的是礦產,蒙古省的礦產很豐富,眼下有戰略意義的就是鐵礦、銅礦、鉛鋅礦,製造軍火是離不開的,長遠地說稀土礦也很豐富。當然了,建設的同時要注意環境的保護,不要製造出大量的沙漠戈壁灘。有趙三本在,這個問題會得到重視的。(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