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再出風頭

字數:6406   加入書籤

A+A-




    7月曆來是遼寧的雨季,進入7月後氣候就顯出了異常,暴雨頻頻,河水漲滿,山區有的地方已經出現洪水、泥石流的災害,大規模的洪災顯露了苗頭。

    張學良作為抗災的總指揮,開始調動部隊和動員各地的政府,組織人員、調集物資做好抗災的準備。

    其實這一次的抗災,那就是趙三本以現代中國政府和解放軍的愛民作為為榜樣,為範本,搬到了民國的時代,讓東北軍仿照著人民子弟兵,做一次愛民的學習實踐。東北軍能做的怎麽樣,還是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趙三本也提出了幾條建議:第一,為了保護錦州地區的工業和城市安全,在大淩河和遼河之間建立預設溢洪區。

    “溢洪區”就是人為地決口,瀉出洪水淹沒次要地區,以減少堤防的壓力。一般都是選擇低窪的農業地區,卸掉一部分洪水,確保更重要地區的安全。溢洪區的概念古已有之,不是什麽新東西,但是事先規劃做好預案,事先遷移災區的人口財物是現代的管理理念,是防患於未然的手段。

    在遼河平原上,大淩河與遼河之間,就是最低窪的地帶了,那裏沒有大城市,都是小城鎮和農村,相對比較之下,錦州城就更重要了。大城市工商業發達,人口眾多,相對比較,洪水淹沒了城市損失更大,這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辦法,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在現代的抗洪中都是有這樣的做法的。

    遼河平原上的大城市眾多,像奉天、遼陽、鞍山、撫順、本溪等等。但是這些城市都瀕臨山區,地勢比較高,受洪水威脅的可能性小。如果說有水災的危害,那也是內澇:由於河水上漲,城市的雨水排泄不暢造成的,河堤決口淹沒城市的可能性很小。相比之下,錦州城處於濱海的平原上,地勢低窪,河堤一旦決口,那就是滅頂之災。

    很明顯,趙三本的提示是有益的,提前做好準備,可以減少大量的損失,特別是錦州有很多軍事方麵的工業,是必須要保護好的。於是張學良就調動第一軍,清理預設溢洪區的財物和人口,向安全地方轉移,個別稍大的城鎮,重要的工廠、礦山則加築堤壩,安排防洪隊伍,做好溢洪後的抗災準備。

    趙三本的第二條建議就是加大宣傳的力度,報紙、電台全力配合,做全方位的宣傳報道。當然宣傳中的一個重點就是要處處突出張學良的指揮、指導作用,這才符合張作霖安排的用意嘛。張學良可以在全國好好的出一出風頭了。

    最後還有災後的救助安排,以及募捐,募集民間的財力,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同時也給民間富裕人士一個行善揚名的機會,這也是多方受益的大善舉。

    7月10日,遼河平原上的眾多河流的河水開始暴漲,搶險救災的形勢開始嚴峻了。

    原本的曆史上,18日洪水決口,淹沒了眾多的城鎮鄉村,平奉鐵路(京沈鐵路)中斷,如今大洪水如期而至,後果如何尚不可知。

    在北平的一處茶館裏,茶客不少,都在聽著收音機的播音。現在的北方,受東北的影響(向先進地區看齊是正常的社會現象),做買賣的為了招攬顧客,都花大價錢買了五燈收音機,東北之聲廣播電台的節目豐富,除了戲曲音樂,最火的就是定時播出的評書。因此,像樣子的大茶館裏就都會有收音機,不停地播放東北之聲的廣播。

    現在收音機裏播出的是新聞,正是東北張學良少帥的講話錄音:“......我東北軍的十萬官兵已經緊急馳援災區,火速趕往遼河平原地區,與數百萬民眾一起日夜奮戰,與洪水展開殊死搏鬥。........各處提防都要嚴加防備,誓死堅守,保證大堤安全,要保住重要城市安全,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人在堤在,誓與大堤共存亡!......”

    茶客們也是議論紛紛。

    “......今年東北的大水邪乎呀!聽說衝了不少的地方,死了不少的人啊!”

    “張少帥仁義啊!我還是頭一回聽說老總們防洪救災,哎!長這麽大頭一回聽說啊!......”

    “昨天戲匣子裏說的:說有個地方河堤塌方,一排排東北軍老總們就跳到水中,當官的帶頭往下跳啊!他們手挽手形成人牆堵住決口,人們填石頭沙袋,硬是把決口堵上了,戲匣子裏說的清清楚楚,我聽的眼淚都下來了。不得了啊!......”

    “......平地可以行船啊!東北的軍爺就是開著機器船四處救人......”

    “......東北軍是好樣的,東北人有福氣,遇到了好隊伍......”

    “......是啊,聽說縣太爺都上了防洪堤壩,與當地百姓們共存亡......”

    “你們說的這些個不新鮮,我聽了這麽一個故事,那才叫個新鮮。”

    “什麽故事?別賣關子!”

    “你急什麽?......麵粉廠的老板用成袋子的洋麵壘在河堤上堵洪水......”

    “嗨,我當什麽呢?戲匣子裏說的,誰沒聽見?那是錦州麵粉廠,老板姓張,鬧不好還是張大帥的親戚呐......大堤危機,草袋子一時供不上。洪水上來了,眼看就不行了,人家張老板一聲吼,‘把倉庫打開,用洋麵堵!’,那個氣派,滋、滋、滋......”

    用麵粉堵河堤是真實的故事,放生在50年代的哈爾濱,作者把它用到了這裏。

    ......

    在抗洪搶險第一線。張學良帶著各級官員們,分赴水災嚴重的地區觀察災情,發表講話,鼓舞士氣。這都是東北宣傳機構的好題材,總之,新聞裏天天都有少帥。

    “嘟”、“嘟嘟”,張學良的指揮部裏電話急促響個不停。“請講”,守衛的軍官抓起話筒急促地說道。

    “大淩河水位猛漲!”

    “多少?”

    “每小時有兩三寸!趕緊向少帥報告,大淩河的河堤快頂不住了!”

    “水泥廠、炸藥廠地區危機,平地積水超過了一米......”

    “指揮部!指揮部!北山發生多處山體滑坡,路道多處堵塞!交通中斷。”

    錦州以北是山區,“北山”說的就是那裏。

    ......

    抗洪救災都是老故事了,說的太多也沒什麽新意。我們就簡捷地說:張學良到處奔波,指揮搶險,發表講話,鼓勵軍民鬥誌。

    在情勢緊急之下,不得已,炸開了大淩河東岸的河堤泄洪,保住了錦州,也保住了鐵路交通沒有中斷。

    在電台、報紙的鼓吹之下,遼寧省的抗洪救災在中國家喻戶曉,張學良的聲望陡然升高,成了愛民,重視民生的模範。在民國眾多諸侯頭目當中,名聲鵲起,大有壓倒蔣主席的勢頭!

    嗬嗬!少帥又出了一把風頭。

    “達令,東北人太會演西洋景了,一個水災,讓他們把張學良這個毛頭小子抬起來了!你的那些官員們無能!就知道摟錢,沒有幹正事兒的。他們怎麽就沒想到這一招呢?要是我們站在防洪大堤上演講,那是什麽風頭?哎!無能的官僚啊!......”

    這是宋美齡對蔣介石在發牢騷,蔣介石也隻是苦笑而已。

    東北軍政府還搞了個“東北慈善會”,會長是大喇嘛袁金鎧,慈善會通過廣播、報紙宣傳自己的慈善宗旨:匯集天下的錢財,救助芸芸眾生。所有的善款善行,慈善會都會在報紙上公布,對於善舉超人者,將請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頒發哈達、佛龕聖物以賜福。

    慈善會的財務收支將委托奉天邊業銀行的會計事務所進行監管,以保證善款善用。

    第一批捐款的就是張作霖、張學良、張作相等東北的大佬級官員,捐款的數目都在百萬、千萬以上。他們的捐款舉動當然是報紙上的頭條消息啦。

    這下子全國轟動了,慈善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國人中的富有者都希望自己有個好名聲,慈善會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舞台,可以讓他們充分地表演,報紙上登載的捐款數目不斷地刷新,他們的捐款數字都是驚人的。

    這還不算意外,意外出現在海外。南洋有大批的華人富翁、企業家,他們都心係著自己的祖國,這其中有中華子孫的情懷,也有切身的利益。華人在南洋社會中沒有政治地位,時時的受到當地土著和殖民者的威脅,對於他們來說,強大的祖國就是他們人身、財產安全的堅強後盾!中國強大了,他們的腰杆就硬氣,中國衰弱了,他們就失去了靠山。這就是他們的利益所在。

    東北的強大,通過東北的宣傳,他們都看在眼裏,也寄予希望。東北的大地上遭遇了巨大的水患,慈善會又提供了這樣一個合適的平台,於是他們就登台表演了。這些南洋的巨富們,第一批捐款就是接近三個億(按美元計算),真是不得了啊!直看得國內諸侯們眼睛放光!

    哎,東北富有,運氣又好,這麽大的餡餅偏偏砸在東北的頭上了!悔不當初啊!咱們為什麽沒想到來個慈善會呢?

    這件事提醒了趙三本——可不要忘了南洋啊,那邊也有中國很大的勢力,也有很大的利益呀!因此,他也借此機會向張作霖建議,應該依此為契機,派出得力的使者走訪南洋,宣慰南洋的華人。張作霖欣然應許,不為別的,就為了這三個億也應該撫慰一番,做人也要有基本的禮節嘛!感謝一下還是應該的。搞好了,這也是一個財源。東北不缺錢,但是誰也不怕錢咬手不是?銀子,還是多多益善啊!此時不取,怕是過不了多久,就便宜日本人了。曆史上日軍侵入南洋地區可是搜刮了大量的財富用於支持戰爭。

    為此,東北軍政府任命邢士廉為南洋宣慰使,令其選擇隨從人員,與相關部門,特別是外交廳協調政策,製定策略報大帥府批準,然後擇日啟程前往南洋各國。

    豈止是“宣慰”呀,南洋在日後的抗日戰爭中,在抗戰勝利之後,對於中國的利益都是至關重要的,東北的勢力應該及早地介入。

    邢士廉今年也是五十多歲了,他是張作霖所器重的官員,他是東北軍的軍官,但是頗有外交才幹,對外交往中多次立功,這也是張作霖選擇他出使的原因。真正的曆史上,他後來做了漢奸,在偽滿洲國任職。在我們的故事裏,他就是想當漢奸恐怕也沒有機會了。

    一場數十年不遇的大洪水終於過去了,這場大災並沒有造成大難,原本曆史上中斷了鐵路、道路,淹沒數座城市的災難沒有出現,也沒有造成災區普遍的饑餓和瘟疫流行,更沒有社會的恐慌不安。東北軍的抗災行動卓有成效。

    抗災取得成績有人為的努力,也需要物質的基礎。東北的農工商業的基礎提供了豐厚的資源,東北軍政府調撥了大量的草袋子、麻袋、扁擔、鐵鍬、大錘、木樁、鐵絲、石料等等的物資。

    同時還要調撥大量的糧食、被服、帳篷、醫藥以及打井的工具,保證飲水的清潔。使得民眾有住處、有飯吃、有水喝、有病能就醫。向災民免費發放防暑降溫藥品(此時是炎熱的夏季),對環境衛生和飲用水進行消毒,做好災後防疫。

    軍政府還對損失嚴重的農戶、商戶、工廠發放救助款,特別是溢洪區的損失,軍政府更是做出補償,使得他們能夠重建家園,恢複生產。

    這些都是成功抗洪的物質基礎。

    事後,東北軍政府進行了總結表彰,發放賞銀,提升品級,並登報公布。東北軍政府鄭重地宣布:東北軍民取得了這場抗洪鬥爭的全勝!

    東北軍的這些愛惜民生的舉動,在國民中影響巨大,為南京政府作出了榜樣。天災不斷的有,下麵就看南京政府的作為了,如果作為不到位,就將失去民心。

    災難減小了,卻不等於沒有,這一次的水災,淹沒了農田五千多萬畝,受災人口達到500多萬人,直接經濟損失價值奉票兩個億!損失還是巨大的。

    為此,東北軍政府下了決心,一定要修築水壩建水庫,取得調解控製洪水的能力。還要修整河道,加固堤防,避免大水災的再次發生。政府責成農業廳組成技術隊伍開始對東北各個省區的水利設施進行全麵的勘察,提出報告,規劃工程。(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