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搗毀集中營
字數:5389 加入書籤
集中營中的守衛應該是有準備的,東北軍在這一地區活動了一個月了,蘇俄人必定都知道,現在電話斷了就是出問題的信號。
按說在戰亂中集中營是個弱點,蘇俄人應該遷移或者加強守衛。遷移是辦不到的,軍隊行軍都困難,何況荒山野嶺中的集中營呢?他們也不會加強保護,這些人都是囚犯。現在需要保護的地方太多了,眼下就那麽幾個兵,正經城市都顧不過來,誰能想到保護囚犯?
排長阿廖沙舉著望遠鏡看到,這個37號集中營的規模很大,他有點擔心,他說道:“徐教員,我們的兵力太少了,怕是吃不下呀!能不能請示再派來一兩個車隊呢?”
徐德鋒說道:“我們剪斷了電話線,已經驚動了敵軍,即便這附近有我們的車隊,恐怕一兩天內也來不了,情況一旦有變,這到嘴的肥肉就吃不到了。對於我們來說,解救一批勞改囚犯就有了真正的民眾基礎,也有了組建地方軍的兵員,還占據了大義的民意高點。所以說這個仗必須要打,損失大也要打。”
特別縱隊占據西伯利亞草原,也需要組建地方部隊,可是此地的人口太少,招兵不容易,並且,由於蘇俄的長期統治,思想灌輸,在蘇俄民眾眼中西國就是反動派,招收合格的兵員就更難了。
徐德鋒是長官,他的決定部隊就要執行。
小車隊的炮車上有兩門迫擊炮和一門山炮,當然要搬下車來,挖掉地表的冰雪,建立炮兵陣地。然後立即炮擊,炮擊的目標就是崗樓,和疑似的軍事工事,也包括進攻道路上的障礙物,鐵絲網等等。陣陣的炮聲打破了曠野的寧靜,這些可見目標就被炸得粉碎。
炮擊過後就是進攻,裝甲車打頭,運兵車隨後,就緩慢地向集中營的營地前進。守軍的確沒有炮,他們隻有兩挺輕機槍在回擊。蘇軍的機槍剛一開火,就引來了東北軍的炮擊,蘇軍的機槍被炸上了天,清除火力點是步兵炮的強項。
蘇軍的內衛部隊的確不會作戰,進攻的一方有火炮,那麽機槍就要迅速更換位置,避免被炮擊,可是他們全然不懂。還沒等機槍發揮作用,就被消滅掉了,剩下的步槍就很難穿透車輛的裝甲了。
東北軍的車輛都是一台機車拖帶一台雪橇車的結構。這幾台車輛都有裝甲,步槍是奈何不得的。
這個營地很大,成狹長形狀,有一條貫通的大道,長度差不多有兩千米,像是一個大型的村落。開著三台車進攻這個村落是存在危險的,因為路旁都是低矮的窩棚,東北軍總不能對著每一間窩棚開火吧。冬季裏,即便是勞改犯也不能幹活,外麵太寒冷,能凍死人的,人們全在自己住的窩棚裏,東北軍如果胡亂開火會傷及無辜。可是,你知道哪一間房屋裏有敵人呢?這就是危險所在。所以阿廖沙指揮著車輛不要沿著道路走,隻能遠離建築物,起碼要有躲開手榴彈襲擊的距離。
車輛需要圍繞著營地攻擊可疑目標,火力襲擊反抗者,然後才能下車清理。
不斷的有蘇俄的士兵,穿著臃腫的大衣,跌跌撞撞地跑過來進攻。他們攜帶的是綁成捆的手榴彈,企圖用集束手榴彈攻擊車輛。他們借助營地內的建築物接近車輛,可是車輛都遠離了各種建築,他們一旦脫離地形掩護,在潔白雪原的背景之下,目標暴露的特別明顯。裝甲車上有一挺機槍和一個榴彈發射器,運兵車上有射擊孔,裝甲車炮塔上的機槍不停地掃射著,也不斷地拋射榴彈,攻擊可疑的目標。出擊的蘇軍士兵無一例外的被擊傷、擊斃,他們很難靠近車輛。特別縱隊的士兵們也注意到了,出來作戰的蘇軍士兵中沒有藍帽子。就是說,內衛的軍人都沒有出擊,很顯然,他們在逼迫普通的蘇軍士兵作戰。
寒冷的天氣,過厚的積雪,讓士兵們難於完成戰術動作,缺少重武器的蘇軍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他們即便想撤退逃跑也辦不到,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溫,在野外堅持不了多久,就會被凍死。
營地裏槍聲不斷,遠處的炮彈也不時地打過來,三輛車遊走於營地的各處,清理著反抗者的陣地。硝煙彌漫在凍土荒原上。
意外的景象出現了,一個躲避於窩棚後麵準備出擊的蘇軍士兵,被突然而來的劈材棒子打倒在地,然後就撲上來兩個人,把這名蘇軍士兵拖到了窩棚裏去了。這應該是勞改犯們造反了。
每個窩棚都需要生火取暖,燒的就是木材,劈材棒子都有胳膊粗細,這就成了囚犯們的武器。
勞改犯當然不知道進攻者是誰,但是有人進攻集中營這就是機會,進攻者不管是誰,都是解救他們的,是朋友。這種機會他們不能不珍惜。
隨著這一次的襲擊,營地裏不斷地出現淩亂的身影和亂糟糟的呼喊聲,他們久居於營地,當然熟悉地形,知道看押他們的蘇軍士兵和內衛政工在什麽地方。營地裏亂套了,到處是喊聲,到處是晃動的人影,也有不少的人被榴彈擊中倒地,鮮血染紅了冰雪。也有揮舞著白布跑向東北軍的車輛,顯然是來建立聯係的。
按軍中術語說,這就叫“炸營”了。勞改犯的數量遠遠地大於看押者,這麽大一個營地至少有數千人,看押者也就是百十人,炸營的結果不言而喻,守衛的蘇軍絕對不是對手。更何況東北軍已經進行了幾輪打擊,守衛蘇軍已經失去了主要的作戰能力。瞭望哨、炮樓一類的建築早就給打平了。主要的抵抗力量不是被炮擊就是被裝甲車的機槍榴彈輪番打擊,早就失去了戰鬥力。
特別縱隊的士兵多數是俄羅斯族人,與營地中的囚徒建立聯絡和交流都很方便,隨著囚徒們的指引,武裝裝甲車跟在暴亂隊伍的後麵向蘇軍守衛部隊的核心陣地開去。囚徒們手中揮舞著搶奪來的手榴彈、刺刀、步槍、劈材、鐵鍬等亂哄哄地向前衝,他們的前方槍聲激烈,那裏有一處被炮火擊毀的類似倉庫建築,蘇軍的殘餘就憑借著殘垣斷壁負隅頑抗。一陣陣激烈的射擊讓囚徒們成排地倒在血泊之中,但是後麵的還是不要命地往上衝。
打擊這種目標是榴彈發射器的強項。榴彈發射器的口徑是40毫米,射程1000米,連續拋射,射速每分鍾300發,在榴彈中還夾雜著少量的燃燒彈。每一枚榴彈的爆炸力小於手榴彈,但是,連發射擊,榴彈數量多,打得遠,打得準確,即可以直射,也可以拋射,因此打擊露天的工事效率特別的高。
“砰!砰!砰!”
成群的榴彈像鳥群撲向蘇軍頑抗的陣地,成片的爆炸使得這一處蘇軍陣地頃刻之間成了一片火海。
“烏拉!”
口號震天,數百囚徒撲進了蘇軍的陣地。
......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戰鬥,第37號集中營被占領了。東北軍一方傷三人,沒有陣亡。在裝甲的掩護下傷三人就是十分之一了,也不少啊!蘇軍守衛官兵被俘虜12人其餘全部擊斃了。遺憾的是藍帽子一個沒剩下,全被打死了。打死他們的不是東北軍,而是暴動的囚徒,由此可見其仇恨之深。他們不知道俘虜的重要用途,如果抓到藍帽子,特別是軍官,那是很有用的,從他的口中能得到不少的情報,起碼西西伯利亞有多少集中營,都在哪裏,就能了解八九不離十,普通士兵不知道這些情況。還有,這個營地中都有哪些是重要人物,什麽身份也能了解清楚。現在說什麽也沒用了,死人是不會開口講話的。
集中營裏什麽人都有,有普通民眾,一般應該屬於“資產階級”的富有者,蘇聯的政策是從肉體上消滅資產階級。還有知識分子、工程師、科學家、教授,也有蘇聯紅軍的高級將領,地方政府的官員。但是用蘇聯政府的理論來衡量,真正的反革命幾乎是沒有的,他們都是斯大林獨裁的犧牲品。獨裁者都是以鞏固個人權力為己任的,打擊異己或者“疑似異己者”是第一位的任務。
從政治地位上來說,這裏普通的民眾居多,達官貴人是少數,這些官員被關押之前,他們都應該是真正的布爾什維克,當然其中對斯大林不滿的分子也不少。對斯大林忠心耿耿而被“冤枉”的也是大有人在,獨裁的傾軋是非常殘酷的。
可是從現在起,不管這些人原來是個什麽狀態,什麽地位,他們的絕大部分都會成為真正的反革命了,因為他們已經沒有別的出路了,他們被斯大林逼上了梁山。到了如此境地還能保持忠於斯大林的人絕不會有的,這些傻帽隻存在於理想狀態的文藝作品中。
這個營地的囚犯真不少,居然有6700多人。蘇俄當局當然不會讓他們閑著白吃飯。這裏是一個礦場,這些囚犯就是廉價的苦力礦工。那條小鐵路就是運送礦石的。
這些人的健康狀況很糟糕,蘇俄全國都在饑餓之中,他們的囚犯地位更是吃不飽,多數都是骨瘦如柴。這裏雖然沒有曆史上德國納粹集中營裏的大屠殺、煤氣室,但是被折磨致死或者槍斃的也不少見,因此集中營裏有現成的焚屍爐。這次戰鬥也死了一百多人,倒是方便處理。可是現在顧不上那些事情,有什麽更緊要的事情嗎?
有,那就是把囚犯們組織起來,準備作戰,因為他們沒地方可去,隻能就地堅持。
現在已經進入了4月,天氣逐漸轉暖,太陽也升高了,特別縱隊的大部隊也就陸續出動,向北進軍。
在這裏搗毀了一個集中營,解救了大批的勞改囚犯,那麽主力部隊就會星夜兼程地趕過來支援。
由於通信的中斷,蘇軍也會知道這裏出事了,他們也會調動部隊來支援。
兩方麵都有援軍,地麵的積雪尚未開始融化,雙方的部隊都是行進緩慢,就不知道哪一個先到達了。
這裏的小車隊不足30人,大部分都是專業兵,戰鬥兵才十多人,力量過於單薄,如果蘇軍先到,那就是一場惡戰。
因此,備戰是第一位的,刻不容緩。這裏有接近七千人的囚犯,哦,對,現在他們被解放了,已經不是囚犯,暫時叫做難民吧。這些難民中沒有兒童,女人也很少,老年人極少,絕大多數是青壯年男子,把他們組織起來就是一支軍隊,缺少的是武器和訓練。
這些難民原來就是被劃分為隊的,有12個大隊,每隊五六百人,相當於12個加強營了,各級隊長也都在,集中營也是類似部隊的管理,這些組織都原封不動,召集各隊隊長集中訓話就行了。
“我們是西伯利亞人民共和國的軍隊......我們的宗旨是反獨裁、反專製,我們的人民需要自由,需要說話的權利,我們反對無端地抓捕和屠殺,我們的人民需要吃飽穿暖,我們要麵包......”
這是教員徐德鋒在給隊長們訓話,當然是俄語啦,在特別縱隊擔任軍官,精通俄語是首要的條件。
特別縱隊是東北軍,但是在這裏就要亮出西國的旗號了。這個旗號不光有戰略的欺騙性,在這片土地上也有政治號召力。在被占領的集中營中已經升起了西國的四色旗。(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