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托木斯克
字數:8645 加入書籤
張作霖要給吳佩孚派個什麽差事呢?
就是修鐵路。是蒙古烏裏雅蘇台到新疆迪化的鐵路。
這條鐵路是今年1月決定修建的,春季開始勘測,預計秋季開工,到1932年底或者1933年完工。這條鐵路的難點在於跨越阿爾泰山脈,全長不到一千公裏,依然是窄軌、單線。有了這條鐵路,就讓新疆與熱河的鐵路連接在一起了,從而結束了新疆沒有鐵路的狀態。
常蔭槐說道:“小弟我這一輩子修了好幾條鐵路了,這也是造福子孫後代的事業呀!也是青史留名的善舉。中華在騰飛,我輩為國出力,乃人生之快事,夫複何求?”
吳佩孚能不能接受這個差事呢?讓我們看看他的心境。
吳佩孚是山東人,他為什麽隱居於武漢呢?這是因為他事業的頂峰時期就在武漢,他來到這裏可不是為了戀舊,而是野心尚存。就是皇姑屯刺殺案發生之時,他的餘部隨著東北軍退到了唐山一帶,他自己沒有去唐山,而是帶著僅存的少量精銳部隊來到了武漢。此時的武漢是川軍鄧錫侯的勢力範圍,也可以認為鄧錫侯是劉湘的屬下,這裏也就是劉湘的勢力範圍了。此時,這一隻大老虎帶著兵來到了武漢,豈能容他?因此,鄧錫侯令羅澤洲(就是四川二劉衝突的那個急先鋒)繳了他們的械,使得吳佩孚成了光杆司令,他縱有天大的本事和野心也是匡然了。就是這個原因,他暫時滯留於武漢郊區的山中,經常去寺廟拜佛。
由此可知,吳佩孚沒有完全消沉,還想幹點事業。可是一個過了氣的軍閥,也實在難於東山再起。此時的吳佩孚就是處於這種矛盾的狀態:不服輸!但是沒有機會。
張作霖於此時邀請他去修鐵路,對於他來說也是一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選擇,畢竟有事情做,雖然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可也是青史留名的功績。不到六十歲就坐在家裏養老,整日裏無可事事也不行啊。正像常蔭槐所說:“夫複何求?”
因此,吳佩孚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答應下來。
其實張作霖讓吳佩孚去新疆目的並不在於修鐵路。這還是因為新疆的楊增新年齡太大了,並且他就是個文人,不堪大用。新疆是對蘇俄作戰的最前線,是不會平靜的,國家需要一個得力的人來掌握那裏的複雜局麵,吳佩孚當然是個不錯的人選。至於具體如何運作,那還要看時事的變化了。隻要吳佩孚到了新疆,他自然就會熟悉那裏的情況,一旦有機會就可以施展拳腳。
對於後麵的這個戰略設想,張作霖現在不能說,這是為何?因為吳佩孚並非張作霖的下屬,充其量是個暫時的依附關係。另外,新疆如何變化,現在還是個未知數,吳佩孚是否可用也要等等看,有吳佩孚在新疆,就是可能的選擇之一。現在尚不能確定之事當然不能說啦。
就這樣,常蔭槐陪同吳佩孚一起來到奉天。張作霖當然是熱情接待,麵授機宜。然後吳佩孚就乘火車到了烏裏雅蘇台接手鐵路工程。那裏是對蘇作戰的前線,當然他也就每日的接觸對蘇作戰的消息,慢慢的積累對蘇俄的認識,積累空軍、炮兵、裝甲車這些現代裝備的作戰經驗。
此外,從熱河到烏梁素海的鐵路經過修改也開工建設了。經勘測核算,這條鐵路與當初的設想有些變化。
最初的設想是全線窄軌,其中從包頭到集寧(今烏蘭察布)段采用擴建原有的京包鐵路的路基,敷設一條窄軌線路。從集寧向東有兩個方案,一是走山區直接到承德,二是從集寧向東偏北方向經過大草原到赤峰為止。赤峰有通達承德的鐵路(標準軌),赤峰也有通達蒙古的鐵路(窄軌)。這就避開了崇山峻嶺,大部分是平原地貌。
修改後的方案是:從烏梁素海起到包頭(老地名是九原)改為標準軌。這一段原有的窄軌是為運輸礦石的工廠專用線,改建為標準軌就等於延長了原有的鐵路:京包線(此時北京到包頭的標準軌線路已經有了),烏梁素海也就有了直達北京的標準軌線路。這樣一來,從北京繞道錦州也可以到達承德。修改的第二點,也是重點:修建北京到承德的標準軌線路。
這個修改方案的重點就成了標準軌的京承鐵路,經濟效益更大。缺點是烏梁素海、大同這兩站都有窄軌和標準軌的換乘。從鐵路發展的前景看,還是應該盡量的采用標準軌。當烏梁素海到吳忠的窄軌線路運輸量增加,經濟環境變化時,也應該擴建為標準軌。
窄軌也有它的優點,那就是建設和運營都比標準軌便宜,經濟實用,適用於運輸量小的線路,極大地節約運營費用。
......
說到修鐵路,在民國還真有個大笑話讓人哭笑不得,故事的主人公是孫中山。
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集團與南方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和談成功,清帝溥儀禪讓遜位,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在這個背景之下,孫中山就吹出了大話,說:我當鐵道部長去修鐵路。旋即拿出全國的鐵路規劃,總長度達20萬英裏(32.5萬公裏)。計劃也有,說十年內修10萬英裏。真是大手筆呀。
可是,直到他的生命終結,經他的手所修的鐵路長度等於零!袁世凱給他撥款多少不知道,總之不會是零,鐵路沒修,錢也沒了。他因此得了個綽號——孫大炮。
他是不是“孫大炮”讓我們看一下實際的數據:
從越南的海防到中國昆明的窄軌小鐵路就花了800萬英鎊。修鐵路不是吹氣泡,要花銀子的。
在新中國時代,投入了十數萬億巨資,數千萬人力,用了60多年,才隻不過修了9萬多公裏的鐵路而已!鐵路工程艱巨,不是一句話就能建成的。
眼高手低的人物,隻會空談而已,也許孫中山另有所謀,並非真的要修鐵路,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其實還不光是鐵路,孫中山還有個“實業計劃”,計劃說:要建設三大港口;除了鐵路還有20萬英裏(32.5萬公裏)的公路;大江大河要整治;工業全麵啟動,全國遍地開花。並且聲稱:十年內即可實現!
牛皮太大。
當時的中國內亂不止,經濟拮據,資金從何而來呢?孫中山的牛皮計劃也有。
當時的澳大利亞記者瑞納,曾經記述此事。他曾親見孫中山采訪。瑞納寫到:
孫中山帶了一幅約六英尺見方的大地圖,他不因地圖上的種種地形阻隔而氣餒,隻是握著畫筆,在地圖上盡可能地用鐵路線填滿各個省區和屬地......
鐵路規劃必須綜合考慮地形地貌、交通布局、技術難度、投資額,更要考慮運輸供求關係,也就是鐵路運輸量的預測。他對此一概不加理會,僅僅是簡單的在地圖上將各城市用虛線畫在一起,就算是鐵路網規劃了。以至於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那樣人煙稀少的地方,也有密如蛛網的鐵路線規劃,這些鐵路有用嗎?
他竟天真地認為,他畫了這些鐵路線,外國資本家就會給他足夠的錢,在五至十年內把這些鐵路全部建成!
“您認為外國資本家會為此而投資嗎?”
孫中山:“那要看什麽條件了,我可以給他們40年鐵路使用權,不過期滿時。他們要將鐵路權無償地還給我們,而且保證運行良好!”
瑞納說:“除非有一個穩固的中央政府,否則,別夢想得到外國的一分錢。”
孫中山回答說:“隻要各省同意,與中央政府是否穩固又有什麽關係呢!”他認同各省分裂獨立,完全沒把中央政府放在眼裏!
孫中山一方麵在宣揚排外主義和其它形形色色的主義,而另一方麵隻要他孫逸仙一伸手,全世界的金融家都會過來向他解囊相助。他以為他是誰?
......
有關鐵路的事情就此放下,我們還是繼續西伯利亞的戰爭故事。
在西伯利亞的西部前線,蘇軍的部隊是來自烏拉爾軍區的。西部幾乎所有的大城鎮都被蘇軍收複了。
進入各個城鎮的蘇軍遇到了奇怪的現象,城鎮裏的居民們沒有熱烈歡迎收複國土的軍隊,連笑臉都沒有。相反,不少的民眾害怕接觸蘇聯紅軍。對於有人害怕,紅軍官兵們是可以理解的:此地被敵人占據,自然會有立場不堅定者,會有投敵賣國者,恢複政權之後都會進行審查。變節分子當然要懲罰,抓捕坐牢是難免的。在蘇俄,就是沒有戰爭的地方,政治審查也時不時地進行,抓人那是常事。
可是絕大多數的人們是應該熱烈地歡迎重新解放自己的軍隊呀!絕不應該無動於衷。對此紅軍的官兵們是不能理解的。
新鮮事還不僅如此,紅軍的官兵們看到了貨物充足的商店,看到堆滿了糧食和麵包的麵包房,他們吃驚了!這還是蘇聯的城鎮嗎?是不是到了外國?
紅軍是有軍紀的,這是在自己的國土上,士兵們不敢搶劫商店。可是當官的就不同了,他們立即下令:糧食,所有的食物,還有其他的緊俏物資都需要政府管理,統一的分配。於是大小店鋪立即被搜刮一空,扔給店主的隻是一張收條。店主們可是不敢拿著收條找誰去說理,鬧不好就成了資本家,資產階級的帽子一扣上,那可不是玩的,就等於判了死刑!有那麽嚴重嗎?有!因為蘇聯執行的是從肉體上消滅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
蘇軍進了城,標誌著政權的更迭,必定要連累無數的人倒黴。東北軍奪取一座城鎮,執行的是寬容的政策,東北軍的態度是:人們的曆史表現都事出有因,不必過分地追究。可是現在是蘇俄人開始清算自己的同胞了,還清算那些曾經幫助過東北軍的蘇俄人。不講道理的酷政開始了,蘇軍大肆搜捕曾經支持和幫助過東北軍的人。特別是那些曾經擔任過暫短職務的人,家裏有參加西國部隊的人,他們被以叛國罪逮捕,然後就是苦役,甚至判死刑。沒有審判,沒有律師,甚至沒有法官,蘇軍的任何軍官都可以宣判別人的罪,濫殺在到處實施。
抓捕是隨心所欲的,寧可錯殺一千,也絕對不能放跑一個,狹私報複的事情比比皆是,很多無辜的人被自己國家的軍隊殺掉了,一個民族自相殘殺起來,不比異族入侵慈善多少。獨裁政權的殘暴性暴露無遺。好在特別縱隊大部分是俄羅斯族的士兵,還沒有引起種族的仇恨,沒有引起對黃皮膚種族的屠殺。
城市裏換了一麵旗子,人們就遭了秧。
......
小城市托木斯克不在鐵路的主幹線上,稍微偏僻。收複此地的蘇俄紅軍留下一個團守衛此地,大軍就繼續東進了。按說一個團守衛一個小鎮,兵力也不少了。可是,僅僅三天之後,第一支隊的一個分隊,保安第二旅的一個團,第22師的202團突然到來。他們進攻的速度更快,城內的蘇軍發現敵情後僅僅半個小時,裝甲車隊就從三個方向發動了猛烈的攻擊。與此同時東北軍的空軍也到了,十幾架飛機臨空,其中有兩架炮艇機,但多數還是戰鬥機。東北軍沒有絕對的製空權,蘇俄的飛機隨時可能到來,空戰隨時可能發生。
東北軍的火炮有重炮,有步兵炮,也有無後坐力炮,第202團帶來的火炮是自行火炮,屬於120毫米榴彈炮。裝甲車上有榴彈發射器和重機槍,炮艇機上也有榴彈發射器和無後坐力炮。火炮的密度大,守衛的蘇軍遠遠不是對手。蘇軍的火炮、機槍等等所有的火力點隻要一露頭,就遭到東北軍的空地聯合打擊。
蘇軍占領的時間短,就是想修建鋼筋水泥的永固碉堡也來不及。水泥固化是有時間周期的,沒有十天半個月的根本就固化不了。普通的工事哪裏扛得住這麽多火炮的打擊?
裝甲車僅僅一次突擊就進入了市區。當然了,市區裏麵的戰鬥還需要步兵來清理。裝甲車視線不好,是不能貿然進入建築群的。
不到半天的戰鬥,蘇軍的這個團被吃的幹幹淨淨,光俘虜就抓了一千多。
俘虜怎麽處理?當然不能釋放,釋放了不是等於給敵手增加兵員嗎?這些俘虜可是訓練有素的士兵。這也是此地的特殊情況,也就要特殊地處理。
東北軍有政訓官,處理俘虜就是政訓官的事情了。
審查比較粗略,隻有個別有惡行的需要處理。經過軍事法庭審理,該槍斃的槍斃,該做苦力的送到蒙古去修鐵路,絕大部分俘虜要充實到各個部隊中當作基層士兵。
但是每人要寫一份悔過書,文字很簡單,就一句話:“打倒獨夫民賊斯大林!”然後簽字按手印,還要拿著這份悔過書擺在胸前拍一張照片。此時的照相機都是大家夥,三腳架支在那裏,俘虜們排著隊,一個一個的拍照。其實相機中也未必有底片,不過做個樣子而已。聲稱:如果敢於反叛西國,悔過書和照片就寄發給蘇俄方麵!這就是一種心理威懾的手段,簡便易行,還可靠。誰讓蘇俄執行恐怖政策呢?對其他國家,這個辦法是無效的。
俄文是拚音文字,因此極少有文盲,真要是文盲,則別人代寫,自己畫圈按手印,也是一樣的有效。
俘虜的士兵都是經過訓練的好兵員,拿來就用,豈不方便?
東北軍依然寬待市民,沒有搞報複屠殺,這也讓城裏的居民鬆了一口氣。但是有蘇俄軍隊屠殺的先例,居民更是躲躲閃閃,不敢接觸東北軍的官兵,誰知道什麽時候蘇俄軍隊又回來了?不得不加小心。戰爭中平民是多苦多難的。
......
東北軍收複托木斯克這個事實等於明白無誤地告訴蘇俄人:一個步兵團守一座城市兵力不夠!
這個警告很殘酷,西路的蘇軍估計是十萬,按人數計算等於40個團。但是戰鬥部隊是不能這麽計算的,還有很多的輔助兵種,如炮兵、輜重兵、工兵、通信兵、憲兵,還有野戰醫院,警衛部隊等等。所以10萬軍隊最多能有20到25個團的戰鬥部隊。西伯利亞大草原上的人口再少,也有上百的城鎮,並且都是相隔幾百裏孤零零的。那麽蘇軍需要多少部隊來防守這些城鎮呢?再來10萬軍隊也不夠!30萬、40萬都不夠!因此,東北軍收複的城鎮也不少,絕不僅僅托木斯克一處。
......
被東北軍收複的城鎮,再次掛上四色旗,充足的物資再次供給城市居民。當然了,需要花錢買,盧布、奉票均可。
被蘇軍沒收的糧食、布匹等物資是東北軍的戰利品,拿到市場上再次出售即可,短缺的部分東北軍給予補充。城市重新繁榮起來。這正反兩方麵的物質供應就是最好的政治宣傳,政權的優劣明明白白。
戰後,東北軍的大部隊隨即撤離了托木斯克,無影無蹤了,隻有保安部隊的一個營在城外紮營,協助臨時的官員們維持治安。當蘇軍再次打回來的時候,這一個營就是保護著行政官員的撤離,東北軍根本就不打算守衛城池。
時間進入了9月。
9月頭一天的清晨(極北地區夜間也是明亮的),小城市托木斯克的上空突然飛來了大批的蘇俄飛機,數量居然有九十多架。托木斯克城市太小,這些飛機就遮蓋了整個城市的天空,像是一片烏雲。飛機來到這裏可不是觀光,不少的飛機下降了高度,有的還直直地俯衝了下來,一個個的小黑點從飛機上掉了下來,這當然是投彈轟炸啦。
這個年代裏,轟炸城市很正常,很少有人會抱怨“屠殺平民”,而是認為戰爭就是這樣的,沒什麽可指責的。蘇俄這可是轟炸自己的子民!
航空炸彈尚未落地,“砰砰”的轟鳴聲就響起來了。守衛在這裏的隻有一個保安營,他們卻有兩門高射炮和三挺高射機槍。為了對付蘇俄的炮兵和空軍,保安部隊也是按作戰部隊來裝備的,因此,營級的部隊就有步兵炮,也有防空武器。這一處防空陣地在城外,在兵營的旁邊。
蘇軍的飛機太多,為了瞄準轟炸目標,高度下降的太快,大約一千多米,已經在高射機槍的射程之內了。沒有防備的飛機被防空火力一個急襲,有兩架就冒了煙,其中的一架隨即爆炸。地麵尚未爆炸,空中先傳來了爆炸聲。防空武器不多,這個戰果可謂輝煌了。
隨後城市就被爆炸的煙塵淹沒了。小小的城鎮,幾十枚炸彈就足以覆蓋了。
軍營在城外,當然會有偽裝,他們躲過了第一波的空襲,所有的士兵都分散開來,躲避空襲。第一波打擊得手的防空小部隊也拉著槍和炮拚命地跑,他們要轉換陣地,躲避敵機的報複。
防空射擊還是招來了空中飛機的報複,十幾架飛機從不同的角度俯衝而下,軍營遭到了航空機槍的掃射和投彈攻擊,也陷入了火海之中。高射機槍重新架設速度快,立即給予還擊。
在對空射擊中,隻要射程夠,高射機槍的威力大於高射炮,因為它的射速快,三挺機槍的幾千發子彈就投射到了空中,對於俯衝的飛機威脅很大。又有一架飛機歪歪斜斜地墜落下來。
托木斯克的戰況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278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