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大戰布局

字數:5538   加入書籤

A+A-




    新產品的研製都有一個過程,試製的產品要不斷地改進完善。例如東北空軍裝備的德國bf-109戰鬥機也是這樣,在第四航空隊和海軍航空兵中,去年就裝備了該型號的戰鬥機一個小隊(3架)作為樣機進行試飛,時間已經快有一年了。它們在試飛中不斷地修改,更換部件。現在作為實驗產品小批量生產了,這兩個航空隊都增加到了9架,就是一個中隊。如果戰爭再推遲幾個月,該產品就可能定型大批量生產了。

    第一航空隊裝備的do-17轟炸機也是新機型,但是它的設計實驗早了幾年(在德國),雖然也是實驗產品,但是基本定型了,現在就可以批量生產裝備部隊。目前第一航空隊已經裝備了兩個大隊總數36架(每小隊2架)。

    bf-109和do-17這兩種新機型都是金屬蒙皮的單翼飛機了,航速更快,航程更遠。例如do-17轟炸機,它是雙發動機,航程達到了1200公裏,就是說它的作戰半徑達到了600公裏,比當代的飛機擴展了一倍。以蒙古戰場為例,如果在阿巴坎設置中轉機場,補充油料,它就可以覆蓋到目前東北軍出擊西伯利亞的所有戰場了。遺憾的是它還不能威脅到蘇聯的烏拉爾工業區,除非東北軍擴大活動範圍,達到西伯利亞大草原的西部,或者研製出更好的飛機。

    do-17有個綽號,叫飛行鉛筆。這是對它機身細長的形象描述。為了方便記憶,我們以後就叫它“飛行鉛筆”。記住,這是大噸位的轟炸機,可以帶三噸半的炸彈。

    而蘇軍的老式飛機如果想偷襲轟炸阿巴坎、克孜勒就隻能在最接近的地點,如克拉城附近設置中轉機場,其他地點航程都不夠。至於烏裏雅蘇台,蘇軍就不要想了,除非蘇軍把中轉機場建設到唐努烏梁海的境內,否則,從蘇聯國土的任何地點,航程都不夠。

    飛機的航程必須要說清楚,因為這個戰場的特點就是地域遼闊,飛機不是想到哪裏就能去得了的。如果換了朝鮮戰場,半島的寬度隻有兩三百公裏,這個問題幾乎不存在了。

    準備空戰的第一步就是防空,把自己的損失降到最低。前邊說了,考慮到飛機的作戰半徑,蘇軍充其量隻能到達克孜勒,烏裏雅蘇台是來不了的。庫倫距離中西伯利亞不遠,但是蘇俄的遠東集團軍沒有這個能力,盡管如此也要防禦。

    馮庸已經走馬上任了,到了烏裏雅蘇台,有關空戰之事都由他來指揮安排。

    克孜勒、阿巴坎、庫倫這三個城市以及周邊的城鎮全部是最高等級的防空戰備,所以的人員全部撤離市區。但是市區的原有的蒙古包必須保留,不準拆除拉走。這是蒙古城市的特點。土木建築沒有幾座,絕大部分都是蒙古包,不要說居民,就是政府機關也用蒙古包做辦公室,作為神權象征的喇嘛廟,大部分也是蒙古包。如果蒙古包隨著人員撤離,城鎮就不複存在了。所以保留蒙古包就是迷惑蘇軍的假目標。

    蒙古包就是木料支架,覆蓋毛皮毯子而成的,很廉價,不值幾個錢。可是政府要承諾,一旦損失,照價賠償,以安民心。可是執行上是強製性的,不聽話的就動武,用槍托砸!戰爭年代裏沒有時間去講道理。如果用說服教育的辦法,起碼能有一半人是釘子戶,畢竟誰也不願意撇家舍業的不是?

    好在是秋季,天氣還不冷,蒙古人都有遊動居住的經驗,官府再補貼一些糧食布匹等物資,他們隨便遷移到哪裏也能生活。

    其他的城市,例如烏裏雅蘇台地區,也要防空,以防萬一。一般人不需要撤離了,但是要挖掘壕溝,上麵覆蓋木料,作為簡易的防空洞使用。重要的政府部門、東北軍的各級司令部全部遷移,做隱蔽防空的處理。

    空軍的各個航空隊都接到了命令:第一,沒有指揮部的命令不準出擊;第二,各個航空隊要進入臨戰狀態,一聲令下就要立即升空作戰;第三,檢查通信設施,還要有後備的通信手段,保持指揮係統暢通無阻;第四,加強機場的偽裝,設置假機場假目標;第五,各個防空單位都進入臨戰狀態,高射炮、高射機槍要保證隨時投入戰鬥。

    馮庸還有一條命令:第一航空隊的第一、第二兩個大隊到烏裏雅蘇台待命。

    於芷山問道:“漢卿老弟,這個怕不合適吧,是不是要先請示一下大帥?”

    於芷山是總指揮,馮庸負責指揮空軍,可是命令是要經過於芷山簽字的。

    馮庸答道:“我馬上擬一份報告請示,但是這個命令還是要執行。大帥原來的命令是:第一航空隊備戰待命。調他們到這來也是備戰待命,還沒有違背大帥的命令,隻是移動了待命地點。此外,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有利於作戰的變通還是需要的。”

    張作霖沒有調第一航空隊到前線是由於他們裝備新機型(就是飛行鉛筆)時間不長,正在做飛行訓練,還不是特別的成熟,並且第三大隊還沒有裝備。馮庸的命令說,到了蒙古照原計劃繼續訓練,一旦需要,立即上戰場。

    這個航空隊調動到烏裏雅蘇台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的地勤部隊就需要坐汽車或者馬車過來了,因為熱河到烏梁素海的鐵路剛剛開工建設,至少要一年半到兩年之後才能竣工,現在還沒有鐵路。do-17轟炸機的航程遠,他們可以直接飛到烏裏雅蘇台,但是地勤人員及其裝備還是不能靠飛機運輸。do-17載重量已經是最大的了,但它不是運輸機,這個年代也沒有運輸機。

    ......

    9月7日上午,烏裏雅蘇台的指揮部收到報告,稱一批蘇俄戰機飛臨托木斯克,數量25架,其中有六架轟炸機。

    托木斯克被東北軍占領已經有10天了,不知為何,蘇軍還沒有出動地麵部隊收複它。猜想的情況可能是蘇軍兵力不足,他們也懂得了:收複容易守衛難,既然如此,何必收複呢?還不如加強鞏固已經占領的城池。因此,今天蘇軍的飛機再次來到托木斯克。也難怪,除了這個目標他們找不到別的目標。可是25架飛機是不是少了一點呢?

    目前,東北空軍都得到了命令:沒有命令不準出擊!所以沒有東北軍的飛機出動迎戰。

    馮庸在緊張地思考:要不要出擊?

    情況有些反常,上一次蘇軍空襲托木斯克的飛機是90架,這一次隻有25架,這是什麽意思,誘敵嗎?

    第二航空隊也有90多架飛機,可是它分散於多個機場,西部隻有30架,30對90當然不是對手,討不到便宜,所以東北軍沒有起飛迎敵那是對的。誰也不能拿著雞蛋往石頭上碰不是。何況托木斯克城裏除了居民之外沒有什麽,東北軍隻有一個營和幾名官員,能有什麽損失?

    這一次敵機25架,像是示威,也像誘敵,是不是有埋伏?

    戰場上千變萬化,各種可能都有,指揮員不能猶豫不決,該下的決心還要下。

    馮庸:“命令:特別縱隊的偵察機起飛兩架,超低空飛行,前往托木斯克偵察。保持通信聯絡!第二大隊準備,帶足機槍彈準備空戰,不要帶炸彈。”

    “聯絡特別縱隊,在托木斯克東南方向布置小股搜索兵力,支援可能跳傘的飛行員。”

    通信手段的改進意義非同尋常,如果沒有通信手段這次偵察就意義不大了。

    超低空飛行一般是高度100米以下了,可以躲避敵機的偵察,此外就是為了安全。特別縱隊配屬的飛機都是教-19飛機,這種飛機在草原上隨時可以著陸,再起飛也是可以的。一旦遇到強敵,他們就可以迫降,至多飛機不要了,飛行員還是安全的。

    他們的偵察結果可以隨時報告到機場。

    戰場就在邊境線上嘛,距離托木斯克最近的機場隻有六十多公裏,即便教-19的飛行速度,20分鍾左右也可以到達。實際上,它們偵察的是蘇軍有沒有埋伏,飛行一半距離就判斷出來了,也就是說,10分鍾之內就有結果。

    到底還是技術落後,倘若有雷達,何必這麽費力,幾十公裏之內雷達一掃全看清楚啦!

    5分鍾過去了,偵察機報告一切正常。

    馮庸:“第二大隊準備起飛!”

    如果偵察機沒遇到敵情,基本可以判斷沒有埋伏。一個大隊30架戰鬥機對25架,略占上風,還是可以一戰的。

    10分鍾過去了,還是一切正常。

    馮庸:“第二大隊起飛!目標攻擊托木斯克蘇軍機群!”

    第二航空隊第二大隊齊裝滿員,全部戰機28架陸續起飛,其中一架是大隊長郎宗羽中校的指揮機,它是中型轟炸機改裝的,上麵有雙套的通信設備(電子管不穩定)。

    在烏裏雅蘇台的指揮部裏,一張巨大的地圖擺在房間正中的桌子上,地圖上覆蓋著玻璃,上麵擺放著模型,參謀人員還不停地在玻璃上用彩色筆標注著各種標記。另一邊的電台有幾名通信兵在忙碌著。

    於芷山、馮庸就站在桌子邊上默默地看著,凝神思考,不時的還交談幾句。張宗昌站在桌子的另一邊,他不太懂空軍的事,也很自知,不亂說話,隻是看熱鬧,順帶著學習學習。

    托木斯克上空,蘇軍的轟炸機正在對城市投彈,城鎮中再一次升起了戰火。這一次蘇俄人學乖了,都是高空水平飛行投彈,炸不炸得準沒有關係,反正下麵就是城鎮,他們也判別不出什麽特別的目標。東北軍的高射炮夠不到,也就沒法開炮。

    蘇軍飛機上的通信還是老樣子,飛機之間聯絡靠手勢。蘇軍也從東北軍那裏學來了機翼上安裝燈泡,一閃一閃的做簡單通信,僅此而已。飛機與地麵,與他們的機場根本就沒有聯係。

    目前的東北空軍,僅僅是通信上超過了蘇軍。這次作戰的第二航空隊,依然使用機槍,作戰火力方麵雙方是相同的。

    郎宗羽:“指揮部,我是22號,聽到請回答。”

    馮庸:“22號,我是1號,請講!”

    郎宗羽:“已經接近目標,發現敵機20多架,我大隊準備發起攻擊!”

    馮庸:“東西兩個方向派出警戒,如果發現大機群,應及時撤退,好了,開工吧!祝你們順利、旗開得勝!注意保持聯絡。”

    這就是有了語音通信的好處,當然他們的喊話應該使用暗語,畢竟這種通信信號非常初級,用普通的收音機,隻要對準了頻率也是能收聽的。我們說故事要說明白,就直接用明語了。

    馮庸還是擔心蘇俄人有伏擊呀,一再地囑咐加小心。

    早先出動的那兩架教-19偵察機又在向返航的方向飛去,他們是在偵察自己的退路,以防偷襲者。(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