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外強中幹
字數:4938 加入書籤
每一次英美斡旋停戰和談都是上海市長吳鐵城出麵講話,發表聲明。這也是對的,事件發生在上海,中日兩國以及英美都希望衝突局限於上海,把事件局部化,縮小影響。那當然就是上海的事情啦。
這一次依然是吳鐵城發表聲明,說上海恢複了和平,中日雙方開始談判,但是話頭一轉出現了新的內容。
吳鐵城說:“從1932年1月28日起,到2月20日為止,日本國挑起事端,造成戰亂。並且日本國已經三次主動要求停火和談。俗話說可再三不可再四,我上海市政府希望本次是最後的一次停戰,從此進入永久的和平。我市政府不希望再次開戰,再出現第四次停戰議和。因此,我們向英國、美國和關心上海和平的所有國家鄭重宣告,希望日本方麵認真談判,珍惜這個最後的和平機會。勿謂言之不預也!”
這話有點最後通牒的味道,對日本人的警告是很嚴厲的。
吳鐵城的談話是代表政府的,明顯是南京的中央政府授權,否則,他豈能亂說。
小日本反反複複的“停戰和談”再笨的人也看明白了,如果此時還看不明白,還盼望停戰和談,那就不是傻,而是別有用心了。蔣介石剛剛複出,能給全國民眾這種印象嗎?豈不是奉送把柄給自己的政敵?吳鐵城的講話實際上就是蔣介石的態度!他明白無誤地告訴日本人:如果再次挑釁,咱們就打到底,打個輸贏出來!並且會監視著日本國,不會允許他們用和談掩護向上海增兵。
......
東京。
二三月,乍暖還寒正是倒春寒的時節,北風蕭瑟,吹著地上尚未融化的冰雪,寒冷的冬季眼看著快熬過去了,颼颼的寒風還讓人受不了。
從1928年以來,冬季對於日本人就猶如過難關。餓著肚子的人們還要忍受嚴寒,取暖的煤炭成了奢侈品,隻有達官貴人家裏才有點熱乎氣。“路有凍死骨”這不是詩句,是東京街頭冬季裏常見的景象。日本國多地震,大多是木板房子,單薄漏風不保暖。冬天裏饑寒交迫的人們,不知道有多少沒有熬過這個冬天。食物短缺比冬季取暖的問題更嚴重,餓殍遍野呀!
貧民窟裏殘冰夾雜著汙水,一片淒涼景象,原本繁華的商業街行人稀少,店鋪裏空空蕩蕩的,沒什麽貨物。
今年即將過去的冬季與前兩年比較略有緩解,這還是由於蘇俄支援了大量的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物,使得日本出口大米的壓力略微的減少。即便有這個外援,日本的經濟還是難於度過嚴重的危機。
首都京城尚且如此,其他的地方又當如何?
日本國的經濟到了如此的地步,政府不思改革依然窮兵黷武,一切經濟力量都投入到軍事上去了,國家的財富被榨幹了。現在又要向中國派兵,最基本的軍糧都籌集困難,彈藥、被服、裝具更是緊俏無比。
在這種情況之下,為了中國的上海危機,日本國又需要增兵了。上一次的久留米旅團的出動就不知道費了多大的力氣,現在前線的兵力不夠,據說至少需要兩個師團。兵和武器都不缺,缺的是糧食被服和軍餉。日本天皇知道派兵的難度嗎?
2月20日晚上,得到日軍再次兵敗消息的日本國首相田中義一連夜召開會議,商議對策。他今天召集來的都是文官,並且是平日裏意氣相投的。其目的就是好好地商議出對策,做到心中有底,畢竟上海的局麵太艱難了,難於應付。如果有意見相左的人,特別是軍人,他們容易激動,攪亂了會議,無法商議。那些軍人的蠻不講理田中是多次的領教過了。但是今天人數不多,也不全,算不得內閣會議,也就做不了決定,隻能算預備性的會議了。
田中說道:“連夜把大家召集來,耽誤各位休息了,對不起。今天就是為了一二八上海事變之局麵,為了明日的內閣會議做準備,召集各位獻謀獻策,讓我們大家心中有個底數。第一個議題就是上海的事變要不要繼續下去?還是立即終止,另謀他策呢?我希望各位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那位準備好了就說吧。”
現在的日本國內的言論已經開放了不少,像這種“不要繼續打下去了。不要冒險!”之類的話,也有人敢說了。其原因就是日本國失敗的次數太多了,於是理性有所抬頭,蠻幹的有所減少。否則,作為首相,他說這個話就不用幹下去了。
小磯國昭是今天唯一帶有軍方色彩的人物,他現在的職務是軍務局長,過幾年他還要當首相。他立即反駁,說道:“作為帝國的首相,萬萬不能有這樣的思想,這是軟弱的表現,會影響士氣的。帝國現在之艱難就是缺少了支那的資源,目前帝國在支那唯一的支點就是上海,不取得上海,就無法征服支那。征服支那的國策是不能懷疑的。我大日本全體國民都要有百折不撓的精神,不要怕犧牲。相信我大日本的國運長久。”
小磯國昭算是客氣了,沒有說難聽的話,沒有罵人。這要是其他軍人在場,一定會罵起了。日本國民當前就是這個狀態,軍人的狂妄就是日本國民情緒的反應。如果有人在大庭廣眾之下說一點理性的話,就可能被當做叛徒,被毆打。有一種說法:“日本人民的大多數如何如何”。貌似冠冕堂皇,實際是躲避現實。30年代的日本人,絕大多數都是戰爭狂人!也包括日本的女人們,沒有這個基礎,哪來的軍國主義?“一小撮”人是翻不起大浪的。
有小磯國昭的話,這個議題就算過去了,就算田中有所想法也不能繼續堅持,否則,天皇會讓他下台!
再比如,上海市長吳鐵城的講話他們都知道,也知道那是什麽意思,起碼表示中國政府的態度強硬了。可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沒有把這個講話當一回事。嚇唬一下,日本人就能退縮嗎?絕無可能。
小磯國昭繼續說道:“以當前上海之態勢,至少需要派兩個師團到上海參戰。據情報,目前聚集於上海的支那軍隊已經有六七萬了。一個師團不足以應付。”
那種說法:“一個師團的日軍可以在中國大陸橫著走,一個大隊的日軍可以打敗中國一個師。”
現在,這種大話連日本人自己也不信了。日軍的甲種師團有兩萬四千人,乙種師團也接近兩萬人,兩個師團就是四萬多人。按小磯國昭的算法,四萬對六萬才有勝算。由此可見,日本人的狂妄減少了。
吉田茂說道:“可是我們在上海的匯山碼頭被炸毀了,兩個師團如何上岸呀?”
除了搶灘登陸部隊,其他的部隊登陸都需要碼頭。從海上直接上岸的兩棲坦克這個年代還沒有,就更不要說火炮了,還有大量的輜重。日軍還有不少的汽車,也有大量的馬匹,這都需要碼頭。
我們以朝鮮戰爭為例。美國人登陸朝鮮半島就是在釜山,原因就是有比較好的碼頭設施,它的碼頭上可以同時停靠20多艘輪船,貨物的吞吐量是每天4.5萬噸。即便如此,其登陸的速度也是緩慢的很,據說每天最多能登陸一個團。當然團的編製也不同,美軍的編製偏大,而且裝備多。與釜山相比,上海日租界裏的匯山碼頭簡直就不叫碼頭了,差的太遠。現在裝卸的設備還沒有了,這就等於沒有碼頭一樣。
如果說部隊隻有輕步兵,隻有背著背包、扛著步槍、背著幹糧袋的士兵,一天卸載一個師也沒問題,甚至簡單的漁業碼頭也能登陸。可這樣的軍隊有用嗎?純屬炮灰。起碼糧食就是問題,事實證明,步兵自身攜帶糧食的極限是7天,如果沒有其他的辦法,軍隊就要餓肚子。
濱口雄幸說道:“是呀,修複碼頭談何容易,建造一架吊車恐怕就需要三五個月。可是支那軍如果再次炮擊呢?他們也有空軍,也可以轟炸。碼頭如何恢複?”
小磯國昭說道:“隻有兩個選擇,第一,部隊全部裝備輕武器,最重的裝備就是步兵炮。汽車也不能用,全換成挽馬。”
搭建臨時棧橋可以卸載馬匹。
“第二,出動大艦隊,全部航母參戰,使用海軍航空兵和艦炮支援作戰。”
日本國在1932年隻有三艘航母,除了被國軍炸沉於江陰的鳳翔號之外,還有加賀號和赤城號,他們的艦載機都是50架(承載更多的艦載機是以後改裝的結果),它們都是四萬噸級的。如果到了明年還會有龍驤號、龍鳳號服役,這兩艘與沉掉的鳳翔號一樣,都是輕型航母,都不足一萬噸。加賀號目前已經在上海的外海停泊。
所以小磯國昭說的“全部航母”也就是再把赤城號開過去。日本國在二戰期間,最多的時候擁有29艘航母,大型的就有26艘。但是現在他們隻有這兩艘,此外就是水上飛機航母,現在上海的戰場上就有一艘,沒什麽用的,兩三架水上飛機在上海戰場上能起什麽作用?
田中義一歎了一口氣,說道:“兩個師團,四萬人的用度何以解決?哦,還有海軍,油料、燃料、軍火輜重都不少啊!各個部隊普遍欠餉,被服裝具也不全,出戰之兵總不能拖欠吧,否則何以激勵士氣?這筆錢從哪裏出啊?”
外強中幹!這就是日本國當前的情況。作為國家有什麽辦法?一靠外債,二刮地皮!沒有別的辦法。日本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到期的債務還沒有頭緒,再舉新債誰能給呀?日本國的民眾又要吃苦了,這是窮兵黷武的結果。此時的日本國民都一心的好戰,還能忍耐。可是,如果沒有戰爭紅利怎麽辦。勉強出征,一旦大敗而回,全體國民喝西北風嗎?
......
在原本的曆史上第三次暫停用了12天(從2月8日到20日)。日軍調來了第九師團(甲種師團),整個師團在匯山碼頭的登陸時間是三天多。登陸完畢後日軍展開了全麵進攻。那時候日軍占領著東北、山東、華北的部分地區,因此物資不是特別的缺乏,經濟危機沒有這一次嚴重,並且調動的隻有一個師團。因此時間不長。
在我們的故事中,這一次由於日軍調兵遇到多方麵的困難,這第三次的暫停就會時間長一點。(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