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陰雨天出動空軍
字數:5442 加入書籤
在德慶縣以西的西江上遊,時間就是九市阻擊戰進行之前後,那裏有個很奇特的景象:大白天的竟然點著巨大的火把,有點類似開奧運會的火炬。隻是沒有運動場上的那麽大。
在現代,火炬成了慶典的裝飾物,在技術落後的年代裏它是走夜路照明用的。火炬的燃燒物一般都是樹脂,俗稱“明子”,一支火把可以燃燒好幾個小時,還是不錯的照明物。
沿著西江,大個的火把樹立在江邊,正在燃燒著,冒著煙火,下麵流淌著油脂。
這是幹什麽用的?
答案也很奇特,它是給飛機導航的,這是桂軍想出來的辦法。
桂軍有空中優勢,可是梅雨季節用不上,心中著急,急中生智,就想出這麽一個辦法來。
其實在二戰時期的飛機也是可以夜間飛行的,陰雨天也可以飛行,當然要有安全措施,想特別的辦法才行。
陰雨天氣飛行的難度是什麽?第一,看不到地標,難於辨別方位,不知道飛到那裏了。第二點更要命,不知道上下。徑直向上飛,飛機容易失速,那可就墜落了。向下就不用說了,一頭撞向地麵,就是機毀人亡。還有可能撞上看不清的山體,如此等等。飛機速度快也是一個原因,不能提前發現錯誤的飛行方向,等看明白時就來不及了。
白崇禧人稱“小諸葛”,那意思就是有謀略,鬼主意多。此時的白崇禧對於空軍有可能了解不多。外行沒關係,隻要虛心好學,不恥下問就好。白崇禧與空軍的人員共同探討,辦法就有了。他們想出來的辦法就是沿著航路點上一連串的火把,雨霧中遠處最容易分辨的就是火光,它就成了明顯航標,這就指示了方向,也指明了上下,飛機不至於一頭栽下來。當然飛行的高度要以能看到火把為準,因此隻能低空飛行。
還有一個有利的條件,那就是此時飛機的速度低,特別是東北支援的教-19,正常航速隻有每小時180公裏,速度越慢越安全,因此再人為降低航速,就可以用150公裏以下的速度飛行。這個速度相當於高速路上的汽車。飛機速度低也有優點啊!
還有,教-19飛機的低空飛行性能好,甚至可以零高度飛行。所謂零高度,就是100米以下的低空,並不是真的到了地麵。陰雨天氣,飛高了就看不清地麵了。
見過撒農藥的飛機嘛,那就是零高度飛行,並且一般都是雙翼飛機,原因就是雙翼飛機的低空飛行性能好。
梅雨天氣也是有變化的,霧氣重的時候,能見度不足百米,這種情況下飛機絕對不能飛。不說別的,看不到攻擊目標如何作戰啊?所以這種點火炬的辦法還是要看天氣,起碼要有幾百米的能見度才行。不管怎麽說,某些情況下飛機可以出動,這就是一個大進步。
為了這次作戰,選定了兩處戰時機場,一個在鬱南縣,一個在官圩鎮。鬱南縣在德慶縣西方30公裏處的西江江邊,官圩鎮就在這個小盆地的北側,距離德慶縣15公裏。兩處機場距離戰場非常近,飛機一起飛就到了戰場。
如果每隔兩公裏樹立一個大火把,用十個左右的火把,就可以把飛機引導到了戰場上了。
為此,桂軍還優選了二十幾名飛行員,出動20架教-19飛機參戰。這應該基本上夠用了。
現在點燃火把就是桂軍的空軍正在演練,熟悉戰場,熟悉航線。
桂軍選擇德慶小盆地做戰場也為空軍的這種特殊飛行創造了有利條件,這裏地形簡單,飛機采用低空飛行,安全性好,不至於因為能見度不好而撞山。
空中出現了飛機的馬達聲,在雨霧中,從西邊的鬱南縣野戰機場飛過來四架飛機,他們順利到達德慶縣,盤旋一圈之後又向北飛去,尋找官圩鎮野戰機場降落。這種飛行他們要演練多次,熟悉戰場環境。
四架飛機一個批次,這也是為了適應能見度低的狀況,在戰場上,一般情況下,這四架飛機要保持編隊飛行,他們總是在一起的。如果飛機很多,各自亂飛,在雨霧中就有可能碰撞,那可是自家人不認識自家人了。
同樣道理,開動腦筋想辦法創造條件,空軍夜戰也是可以的。這也算創造吧。
地麵上沒幾個看熱鬧的人,因為桂軍已經提前“動員”本地的居民、農民疏散了。當然這種疏散帶有強製性的,軍閥的部隊也不會用和氣的態度對待平民。這裏將成為戰場,沒有撤離的民眾的確有危險。
在九市打阻擊作戰的是一個營,可是那裏有兩個團的桂軍,隻是沒有露麵而已。這兩個團的兵力是幹什麽用的?這是白崇禧安排的守住大門的兵力,因為白崇禧要打殲滅戰!其意圖就是把日軍打疼,給他們一個深刻的教訓,讓他們知道廣西的厲害,以後最好不要招惹廣西。
至於殲滅戰能不能打?還要看具體作戰的情況。如果一切都能按照預想的結果發展,空軍的確發揮了作用,那就要朝著殲滅戰的方向努力了。如果不順利,出現了意外,這個口子還要放開,讓日軍逃走,那就成了圍三缺一的打法了。
......
6月19日桂軍在九市的阻擊戰靠著原始的滾木礌石的戰法小勝一場,然後就收兵,打掃戰場,主動撤離了。陰雨天氣是最好的掩護,兩個團4000人的隊伍向北麵的山區中撤退。
近看這支隊伍的裝束,真不像部隊,每個人都是頭戴大鬥笠,身披蓑衣。那個鬥笠也太大了點,直徑接近一米了,作戰的時候真要摘下了,否則目標太大。不過這套裝備很實用,它能保持身上幹爽舒適。
這支部隊並沒有走多遠,不過是二三十裏,就找個隱蔽的山溝紮營了。他們紮營沒有幾頂像樣的帳篷,帳篷都是軍官用的。士兵們則砍伐樹木搭建窩棚,他們搞這一套很熟練,在艱苦的環境中也能建個舒適的窩,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野外生存能力強。
日軍第12聯隊被一頓石頭砸回來了,心中很窩火,這算什麽戰法嘛。他們咒罵支那人沒有武士道精神,不光明正大。
這一次組織了更猛烈的炮擊,把對麵山坡都炸翻了,然後換上第二大隊進攻。又是輕重機槍,又是擲彈筒、迫擊炮的猛打一氣,奇怪的是對麵敵軍沒有反應。日本鬼子喊著口號衝上去一看,陣地是空的!敵軍早就沒了蹤影。
氣的鬼子軍官跳著腳的喊“八嘎!”
喊什麽也沒用,桂軍走了聽不到。這回輪到日本鬼子打掃戰場了,就是收攏屍體,登記姓名(姓名都在軍裝上),收集樹枝木柴,澆上汽油,焚化屍體。然後裝骨灰盒,貼上標簽,包上白布,裝到車上。這些都要運回國內,交給他們的家人。在可能的情況下,日軍都要這麽做。
從日本國出去的是活生生的年輕人,回來的就是個骨灰盒,這還算是好的。更多的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這也算幸運,還有變成徹底的殘廢,回到家鄉等死的。這都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收獲。直到現代,殘餘的軍國主義分子們也不知道反省,還試圖卷土重來,再次做侵略中國的夢。
日軍也要野外露營,他們的裝備要好一些,都有帳篷。難的是要處理身上這套濕衣服。要燃起篝火,把衣服烤幹,其實也沒用,明天穿上又是濕的。
日軍大隊人馬從公路而來,但是船隻也帶了不少。在水鄉,船隻還是最好的運輸工具,可以方便地攜帶大量的輜重和軍火。為了護衛這個船隊,日軍出動了一艘護衛艦。他們沒有出動大型軍艦,那是因為陰雨天氣艦炮沒有用。
第二天,日軍再次進軍就順利了,翻過這道山嶺就進入了德慶小盆地,前麵不遠就是德慶縣城。對於這種平靜日軍認為是正常的,中國軍隊在山地抵抗一下,敵不過大日本皇軍,敗逃了,盆地中地形簡單,中國的軍隊不會在這裏抵抗的。
到了德慶,日本鬼子也明顯的感到了一個不同,那就是民眾極少,村落城鎮裏都沒有幾個人。要說嚇跑了,民眾沒有這麽齊心的,跑掉是個別的,多數人都不能跑。這個現象就有些詭異了。細想一想也讓鬼子們心驚膽戰:這說明有人組織民眾,也就是說,他們的周圍有敵軍,並且有準備。
鬼子開始加小心了。
到了6月21日,日軍第11師團的前鋒已經過了德慶城,他們的後隊也越過了九市,整個師團都進入了白崇禧預設的戰場。當然日軍的警惕性還是很高的,在九市所處的這道山嶺上留下了一個大隊的兵力設防,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在這個小盆地裏,地形並不是平原,而是有起伏的丘陵地帶,當然比山區要平緩的多。日軍憑借著比較強的裝備,他們更喜歡簡單地形,以為在這種地形上大日本皇軍是無敵的。因此進入盆地後日軍的官佐們都鬆了一口氣,以為這裏是比較安全的地帶了。
也的確,力量弱小的一方,總希望借助地形補救自己的不足,喜歡在險峻的山區作戰。
可是今天日本人想差了,桂軍就是要在這個小盆地打個殲滅戰。
戰鬥最先在九市西邊的山地上打響,前天退走的兩個團又回來了,他們從山區的一邊過來的,就是從北邊向日軍進攻。而日軍所占領的陣地正是前天桂軍打阻擊所使用的陣地,這個陣地在半山腰。今天攻防雙方調了位置,桂軍進攻,日軍防守。
不同的是進攻的方向。桂軍是從北邊摸上山頂,日軍倒是及時發現了。可是山頂上的鬼子兵不多,山下支援來不及。桂軍又是火炮又是機槍,一個連分兩路向山頂衝鋒。桂軍的士兵善於爬山,人多、武器多,一個衝鋒就占領了山頂。日軍失去了高度的優勢,並且陣地方向是向山下設置的,對背後沒有用,這下日軍就悲劇了。
從火炮數量說,目前桂軍的一個團有兩門山炮,14門迫擊炮(其中10門是東北的軍援)。兩個團就有30門炮。
桂軍的進攻同樣是炮兵開路,從山頂往下打勢如破竹。在火炮機槍的掩護下,用一個營,從山頂和山坡的一側衝擊,一個衝鋒就把日軍趕下了山。
桂軍兩個團的火炮就架設在山頂的側後(反斜麵),前沿陣地放上一個連。側翼幾個相關的山頭都設置工事,形成了立體的防禦體係,這就等於關上了大門,日軍第11師團成了甕中之鱉。
桂軍的空軍已經可以出動了,奪取九市陣地的戰鬥為什麽沒使用空軍呢?
前麵說過當前空軍作戰的條件。九市是山區,陰雨的天氣,飛機到山區是冒險的。所以,空軍隻參加盆地裏,簡單地形的戰鬥。如果需要空軍,在九市地區飛機也隻能沿著西江河道飛行。這一段的公路是沿著西江北岸的,空軍就可以對公路上的敵軍作戰,超出這個範圍就不行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