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謀劃殲滅戰

字數:5200   加入書籤

A+A-




    東部山嶺上的陣地丟失了!這個消息就報告到第11師團的師團部,師團長厚東篤太郎大驚(篤,讀音堵),這意味著後路斷了!敵軍的意圖是什麽?他現在還不認為支那的軍隊能包圍吃掉第11師團,他認為廣東地區的支那軍隊還沒有這個能力。但是後路通道必須暢通,被敵軍堵住是不能容許的。於是他命令處於後隊的第44聯隊派出一個大隊增援九市,奪回陣地。同時他也命令師團的大隊停止前進,就地展開防禦。支那人既然敢斷後路就敢於進攻,防禦還是必須的。

    但是,他的命令,第44聯隊無法執行了,因為桂軍的進攻已經開始了,他們無法分兵向後運動。

    在這個戰場上,桂軍一共有十個主力團,兩個團用於東麵山區,就是九市那個位置。一個團用於西部的出口處。現在又拿出三個團,從東到西,分三路向日軍進攻,還有四個團,那是預備隊。

    桂軍的進攻也是火炮當先,在這個盆地裏,桂軍的火炮總數是160門,當然都是步兵炮,沒有重炮,絕大部分是可以快速移動的82迫擊炮。這些炮分屬於各個團,也就分布於戰場的不同角落,現在能開炮的,都參與了炮戰。

    在蒙蒙雨霧中幾十門炮同時炮擊,場麵也很壯觀。西江北岸到處是爆炸聲。不過在雨霧中,火炮是打不準的。原因在於觀察哨看不清炮擊的效果,更找不準敵軍的目標。可是今天將有所改善,因為桂軍的飛機來到了戰場。

    厚東篤太郎中將現在住在德慶城裏,房屋怎麽也比帳篷要舒服一些嘛。厚東聽到了空中的飛機馬達聲,他不由得走到室外抬頭觀望。這種天氣能有飛機飛行嗎?他的疑問很大。可是他真的看到飛機了,遠處灰蒙蒙的天空出現了飛機的身影。這簡直是見鬼了,難道支那人是神仙,這種能見度也能開飛機?

    “防空!各單位防空!”厚東歇斯底裏地大叫,他似乎受到了刺激,有點不正常。

    空軍到了戰場上可以發揮不少的作用,矯正炮擊就是其一。桂軍的飛機隻有一部分安裝了通信設備,這也足夠了。現在來到戰場的四架飛機中有一架具備通信能力,它就可以指導炮擊了。語音通信還是便利的多,例如:“打偏了!”“偏東xx米。”一句話就糾正了炮擊誤差。“某某地有敵軍炮兵陣地。”“某某地有重要目標,可能是指揮所。”一句話也指引了目標,比電報方便了許多。

    這架飛機到了戰場就與地麵炮兵建立了聯係,開始指引目標,桂軍的炮從漫無目的的亂轟,變為有目標了。首先大批日軍聚集的地區被準確地炮擊了,日軍的人員裝備都被炸上了天。

    能見度差,也為桂軍出擊創造了條件。幾裏之外什麽也看不清,日軍的偵察、斥候的作用也就打了折扣。現在桂軍各路的迫擊炮距離日軍都在10裏之內,可以隨意的炮擊各個目標。當然前提是有飛機的指引,炮兵觀察員很難看清目標。

    飛機上有炸彈也有機槍,也能攻擊地麵。教-19載重量小,可以攜帶兩枚60公斤以下的炸彈或者一枚100多公斤的炸彈。飛機攜帶的炸彈總是有限的,能夠指揮炮兵要比飛機轟炸效率更高。

    這第一批的四架飛機攜帶的都是100公斤炸彈,他們是有目標的,目標就是西江河道裏的那艘護衛艦。護衛艦上有火炮,也有高射炮,打掉它意義重大。一架飛機在指導地麵炮兵,另三架飛機在河道裏巡視了一遍終於發現了日軍的護衛艦。這三架飛機繞了半圈,調整方向,就開始投彈攻擊。找方向就是找準軍艦側舷的方向,首先這個方向上軍艦的目標大,容易投彈命中,其次,側舷是船隻的薄弱部位。三架飛機列著隊,冒著軍艦上的炮火,依次衝過來,瞄準投彈。三枚炸彈畫著美麗的弧線直奔軍艦的側舷。兩枚炸彈命中,其中一枚落在甲板上,一枚擊中了船舷,巨大的爆炸讓軍艦顛簸起來,隨後軍艦上起火了。其實側舷的損傷已經讓船體進水了,隻是暫時沒有傾斜的表現而已。另一架飛機還帶著一枚大炸彈呢,瞅準機會又給這艘軍艦補了一枚炸彈,又炸到了甲板上。護衛艦甲板上的設施嚴重受損,艦體傾斜,但是沒有沉沒,勉強還能行駛。這個危險的地方它不能停留了,於是它自行後撤,離開了戰場。

    桂軍的這一批飛機走了,另一批飛機又來了,每一批四架,總之是保持空中打擊力量不間斷。

    攻擊水麵軍艦使用魚雷艇不好嗎?東北援助桂軍的魚雷艇還在天津呐,還沒有回來。就算有魚雷艇,此時也不能出擊,因為第11師團就在西江的北岸,快艇不具備軍艦那麽強大的火力,它在江麵航行,就要遭到日軍地麵炮火的攻擊。

    日軍一個師團的部隊無論行軍還是駐紮,都不會聚作一團,各部都是分散的,這對於防禦、進攻都是有利的,聚作一團不是挨打的架勢嗎?今天桂軍分三路出擊,首先截斷了日軍的尾部,那裏主要是日軍的第44聯隊,還有部分輜重與工兵,人數大約4000人。

    機會難得,白崇禧當即從預備隊調來兩個團,又從東線(九市方向)的守衛部隊調來一個團,加上原來這個局部戰場上的一個團,一共四個團的兵力,約八千人,準備打一個聚殲戰。

    他把各團的軍官都找來,開個會,做戰前動員。

    “各團還有什麽問題?有什麽困難都提出來,現在還來得及,我可以給你們解決,也可以做調整。命令下達後,各位就隻能勇猛向前了,軍法不容情!”

    “白長官,你就下命令吧!我202團來到德慶就是為了打日本鬼子的,豈能臨陣退縮?我要求當先鋒,一定打好這一仗!”

    202團屬於桂係王牌軍第161師的部隊,他們的確是這四個團中的牽頭者,團長是李品仙。

    對於李品仙可要說兩句。這位可是桂係的幹將,日後做到了集團軍司令的位置上。按他的資曆,現在怎麽也不至於當個團長啊,這還是因為他反叛過桂係。就是我們前文曾經說過的蔣桂大戰,桂係大敗解體的那一次。

    李品仙原是湖南唐生智的舊部,二次北伐時,桂係大膨脹,李品仙歸附了桂係,被白崇禧帶到了直隸(河北)。蔣桂大戰時在唐生智的蠱惑之下,李品仙帶頭反白崇禧,致使白崇禧成了光杆司令,隻身跑回湖南。後來李宗仁、白崇禧重招舊部東山再起的時候,李品仙因時事所迫又回到桂係。就是這個原因,此時的李品仙正在坐冷板凳,他也急於翻身,急於表現,所以才有今天的場景。

    有了李品仙的慷慨陳詞,各個團長也都爭先表態。

    白崇禧說道:“好好,各位都請坐。眼下日軍東部被切斷的尾巴是以第44聯隊為主,有四千人。你們這四個團是八千人,二倍於敵。從人數和日本鬼子的戰鬥力上來說,聚殲的條件不夠。但是今天我們有很多優勢。第一,有空軍助戰,我軍的炮火得以發揚,日軍的炮兵無法發揮。第二,還是炮兵,你們四個團就有60門炮,我再調30門炮給你們,在火炮數量上我軍是壓倒優勢。並且我們的炮絕大部分是便攜的迫擊炮,可以隨軍運動,一線的火力極大地加強了。第三,由於天氣能見度差,我軍依仗人數的優勢,也依仗長槍的優勢,應該主動打白刃戰。隻要衝上去就勝利在望了。

    徐啟明!”

    “到!白長官有何訓示?”

    徐啟明是第161師的師長。這一次調兵是按團為單位抽調的,越過了師這一級。這也是當前桂軍以團為基本單位的狀態決定的。就近的161師、162師兩個師部被調到前線,由他們的機構組成了以白崇禧為首的指揮部。

    “徐師長做這次殲滅戰鬥的戰場指揮官,你要督促各部勇猛作戰,盡快完成殲滅44聯隊的任務!”

    “是!”

    全體軍官起立領命。

    布置完畢後,團長們立刻趕回自己的部隊準備進攻。

    6月22日上午10點,殲滅被分割的第44聯隊的戰鬥開始了。首先進場的是空軍的四架飛機,他們環繞著戰場飛行,偵查敵情,報告給地麵的指揮部,同時也對可疑目標進行打擊。隨後在44聯隊北麵就響起了震耳欲聾的炮聲,四個團將自己所有炮兵全部調上來,對準各自的目標開始猛烈射擊。桂軍的炮兵以前可沒有打過這麽富裕的仗,炮彈可著勁的打,機會難得,炮兵戰士一個個幹勁十足。準備出擊的士兵們,看見自己這邊的炮火在鬼子的陣地上轟轟地炸響,士氣高漲得不得了。

    包圍圈裏邊的鬼子們就悲劇了,四千鬼子兵也不算少,可桂軍四麵攻擊,他們要分兵防守,以應對中國軍隊四個方向的攻擊,前沿陣地上的工事都是臨時修建的,並不是十分堅固,在這麽猛烈的火炮打擊下,被轟炸的千瘡百孔。

    第44聯隊的聯隊長山下晉二焦急萬分,一個勁的催促電報求援。厚東師團長派不出援兵,卻再三敦促他堅守,可是他現在拿什麽堅守?士氣低落,火炮得不到發揮,隻要一開炮,不是桂軍的飛機轟炸就是遭到桂軍的炮擊。這裏的鬼天氣潮濕悶熱,牛毛細雨綿綿不停,多數官兵都不同程度的生病,體質下降的厲害,已經讓戰鬥力下降了很多。眼下桂軍攻勢淩厲,炮火密集,他都懷疑:這是廣西的部隊嗎?不會是東北軍過來了吧?

    “聯隊長!聯隊長!支那人進攻了!”一個參謀放下電話提醒道。

    這個還用報告嗎?誰不知道支那人在進攻,從炮火的猛烈程度看,他知道支那人發起的是全麵進攻,要致他於死地。不等他下令抵抗,前沿的壞消息接踵而至。

    東邊的陣地被凶猛的炮火全部摧毀,然後支那人一個營像潮水般從這個突破口衝了進來,據報告,支那人手中就是東北軍常用的長槍,白刃戰成了支那人的強項。攻擊不到半個小時,一線陣地就宣告失守。山下晉二麵色大變,緊急調動預備隊中一個中隊的工兵前往救援。命令他們奪回失守的陣地。

    可他剛剛布置完東線,西邊的第二大隊又傳來報告,他們同樣遭到了支那人重兵攻擊,幾百支那部隊分成若幹小股,全麵滲透進來,現在第二大隊的防線告急!

    山下似乎明白了,支那人想通過兩翼的突破將自己的部隊再分割,然後就是全部殲滅。他已經捉襟見肘,手中沒有多少兵了。難道今天就是44聯隊的末日嗎?什麽辦法都沒有了。他下令,所有的人員,包括參謀、文書、衛士、醫生、護士、廚師,全部拿起武器,有什麽武器就用什麽,沒有武器的到前沿去撿,全體進入抵抗作戰!不惜一切地堅守!

    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336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