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井裏的蛤蟆

字數:5019   加入書籤

A+A-




    趙三本說道:“吳老高見啊!武侯諸葛說過:‘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也’就是這個意思吧?北韓也是太驕狂了,驕兵必敗也是這個道理。”

    吳佩孚說道:“高見當不得,這也沒有什麽高深的道理,誘敵深入也是常用的戰法,不過南朝鮮人為了誘敵把首都都丟了,這個氣魄可是不小,南朝鮮也是有幕後高人啊!”

    趙三本說道:“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蘇軍的遠東集團軍。蘇俄的遠東的確衰弱了,北韓之所以敢於發動戰爭就是看到了這點,他們認為蘇俄的遠東自保都有困難,是不敢卷入朝鮮這個爛泥潭的。他們這就是賭博了,北韓按照自己的願望去賭,這個判斷是一廂情願啊。蘇俄真的來了怎麽辦?”

    吳佩孚:“所以說‘未慮勝先慮敗’乃為將之道也,對可能的失敗沒有應對之策,真的出現敗局之時將一敗塗地不可收拾。張大帥也是看透了李承晚。李承晚之所以敢於賭博,就是想借東北軍之勢。東北軍把蘇俄看做死敵,那麽蘇俄公然進入朝鮮的時候,東北軍就不能不管了。也就是說,李承晚想把東北軍拖下水,他想利用東北軍。張大帥的保守策略就是避免東北軍被動地進入一場戰爭,不想當李承晚手中的槍,不想被人利用。”

    趙三本說道:“哎,不管怎麽說,李承晚、北韓還是朋友,該拉一把還是要拉一把。給我們的軍政府提個建議吧,能不能通過我們的薑聯絡官提醒一下韓國人:仗要打得穩重一點,不要吃大虧。”

    吳佩孚:“那就要告訴薑全我,說話小心。韓國人現在是鬼迷心竅,我們好心,他們會懷疑我們別有用心。”

    是啊,鬼迷心竅的人很難勸,勸不好就成了驢肝肺了。

    ......

    吳佩孚、趙三本現在的日常工作就是整頓部隊和練兵,他們也要經常的下部隊視察。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視察部隊就是為了“知己”,不了解自己的部隊如何用兵啊?屬下的各個單位都要了解清楚,這也是為將之道。

    誌一師就在安東,並且算是誌願軍的主力部隊,也是吳、趙經常去的部隊。現在部隊的主要任務就是練兵,他們視察的內容就離不開練兵。

    陪同視察的是誌一師的師長區壽年,他也是個年輕人,今年30歲。誌一師就是國軍的78師,區壽年是中將師長。國軍的軍銜有些爛,但30歲的中將也少見,可算鳳毛麟角了。當然了,他這個中將是職務軍銜,不是實授。

    軍銜太高,那就必有原因。78師是國民黨內粵係的嫡係,粵係的頭麵人物蔡廷鍇是他的親舅舅。這就是原因,裙帶關係!當然他也要有點真本事,能當大任才行。曆史上,在抗戰期間,他曾經依附於桂係,也算是李宗仁的手下大將了。

    軍銜對於部隊的重要性我們就不說了。東北軍是有軍銜的,四年前整軍時規定的軍銜比較低,所以東北軍的軍銜低於其他的軍閥部隊。誌願軍又是各派部隊的聯合體,軍銜高高低低的軍內就亂套了。於是,誌願軍指揮部統一規定,在誌願軍內部,一律使用臨時的職務軍銜,當然軍餉也按這個軍銜發放。於是,區壽年現在是誌願軍的上校師長,降了兩級。

    所以區壽年見了吳、趙二位也是要敬禮的,無論軍銜還是職務,吳、趙都是他的上官。

    他們手拿著部隊的日程表,檢查各部的訓練情況。操場上到處是列隊的士兵,口號聲、喊殺聲此起彼伏。

    訓練大綱當然是參謀部下發的,也就是趙三本主持製定的。這個訓練大綱也沒什麽特別的,民國各派軍隊的訓練也是大同小異,都是一個傳承嘛。訓練大綱也特別的注明,如果與他們原來的訓練有出入,可以提出修改意見,參謀部會酌情考慮。因為完成誌願軍的使命後,他們畢竟還要回歸自己的部隊,不能與原來的部隊格格不入。要避免產生抵觸就要靈活一點。

    要說不同,也有三點。第一,訓練安排的緊,任務重,分階段有要求標準,達不到的就要處罰。處罰的辦法從扣軍餉直到除名遣送回原部隊。總之,要求嚴格,體力消耗也不小。不少的軍閥部隊在訓練上很稀鬆,對他們差別就很大了。第二,各個兵種都有實彈打靶的安排,比如步槍,每個月兩次實彈打靶。那是要記錄成績的,與賞罰聯係在一起。這一點與軍閥的差距就大了。不少的軍閥部隊,根本就沒有實彈打靶這一說,他們吝惜子彈,那可是真金白銀買回來的。第三,也有少量的新內容,比如進攻的隊形,就明顯的區別於人海戰術了。這種新科目不多,為的還是簡化訓練。

    總之,這種訓練讓各個軍閥的官兵對東北軍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東北軍戰鬥力強那是有道理的。

    “區師長,部隊對於訓練有什麽反應?訓練的要求都合適嗎?”這是趙三本在問區壽年。

    區壽年:“報告參謀長,很好!夥食好,軍餉足,士兵們都很滿足,訓練也有勁。”

    這倒是很實在,東北的糧食、物資豐富,雖然士兵的夥食不見得有高檔,但是能吃飽,不管粗糧細糧,都是正經糧食,絕不會把糠菜或者“代食品”拿來充數。例如士兵們吃的高粱米飯,那是東北盛產的白高粱,不是中原的紅高粱,無論做米飯還是磨麵蒸饅頭那也是很好吃的,營養也豐富。

    誌一師是原國軍的部隊,他們原來的待遇就不會太差,小軍閥就不用說了,士兵的待遇差距還是很大的。

    趙三本說道:“區師長,訓練的標準要嚴格掌握,射擊、拚刺、戰鬥隊形,這都是最基本的,不能含糊。例如打靶,五發子彈,打靜止的靶子,如果不夠25環,這個兵就不能要了。這樣的兵上戰場不是誤事嗎?如果確實是好兵,就是打槍不行,可以給他換個兵種,比如工兵、輜重兵等等。”

    說到訓練科目,區壽年可就來了精神,他問道:“趙參謀長,進攻隊形的三三製是誰發明的?東北軍都是這麽訓練的嗎?”

    對此,趙三本是沒法回答的,三三製的發明者是共和國的元帥林彪。趙三本既不能說出林彪的名字,也不能剽竊別人的成果。於是他說道:“作為將領,第一要愛兵如子,要珍惜士兵的生命。第二要充分的發揮手中的兵力,讓每個士兵都能在戰場上發揮作用。而不是追求聲勢宏偉。軍隊是有組織的整體,大家協同動作。而不是烏合之眾,不能靠喊殺拚命。這就是三三製的精髓之處。要說是誰發明的,應該說是眾多戰場上的指揮官共同總結的結果,是眾多的生命鮮血換來的。東北軍使用這種戰術也是逐年的變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區壽年:“謝謝趙參謀長,區某人受教了。”

    不過他心裏暗想,眼前的趙參謀長可能就是三三製的發明者,否則,他如何說的頭頭是道?並且點出精髓之所在?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這裏有個問題,像三三製這種先進的作戰方法該不該擴散出去,就不怕被敵國(比如日本)學去嗎?

    首先,同是中國的軍隊,提高作戰能力,最終提高的都是中國軍隊的能力。各派軍閥都可能麵對外敵,比如現在的桂係就麵臨著抗日戰爭。這種戰法,直接的成果就是減少中國士兵的傷亡,這不應該嗎?

    其次,先進的方法總要在世界上亮相,比如東北軍的對日作戰就曾經有多次的進攻動作,日本人也是看到了的。他們能不能學習領會就靠他們的悟性了,有心人總能發現其中的奧秘,因此,作戰方法是無法保密的,就看對手願意不願意學習了。

    相信在現代,任何一支軍隊也不會用人海戰術打衝鋒了,那種舉著旗幟,潮水一樣衝鋒的景象,絕對不會在現代出現。

    再比如閃電戰、大縱深等等,使用者用一次別人就知道了,不存在保密,除非你永遠不用。

    因此,越是早掌握先進的戰法,就越能發揮作用,也能不斷的提高。軍事也是科學,也要不斷的發展。誌願軍要出國作戰,他們是為國而戰,對他們保守這種“秘密”就太小家子氣了。

    軍閥的各部隊來到遼寧,在東北的見聞都令他們震撼。其中震動最大的要數西北軍楊虎城的一支部隊了。前文我們說過,楊虎城的部隊來了一個營,他當然也會選最好的部隊,不為別的,起碼在眾軍閥麵前不能丟臉,西北軍的臉麵還是要的。

    這個營被編在誌五旅的112團,他們是第一營,帶隊的營長名叫馮欽哉。這位馮欽哉我們熟悉,他就是打延長的67師的師長,是楊虎城手下的一員幹將。他的名氣不大,外人還很少知道,當然東北軍是知道的。楊虎城認為這是了解東北軍的好時機,職務高低無所謂,機會難得,應該派個親信,於是就讓他頂替營長的職務來到了東北。

    從西北來到了東北,可算井裏的蛤蟆見了天。城市裏工廠林立機器轟鳴;田地裏的莊稼茂盛五穀豐登;大街上店鋪一家挨一家,貨物琳琅滿目,數量充足;來來往往的人們衣著光鮮,滿麵紅光,全無菜色。與西安相比,安東就是一個小城鎮,可是這個小城鎮的活力不知要壓過西安多少倍。

    到兵營後,無論軍裝、帳篷還是飯食、軍餉,在西北軍裏是絕對無法想象的。馮欽哉都在想:這還是中國嗎?

    西北軍的訓練也很苦,可那是耍大刀,像是武人練把式。西北軍缺少步槍啊,有大刀的也不錯,不少的兵還空著手呐!可是在這裏,全部是美國造的嶄新步槍。領來裝備,第一課訓練就是擦槍油,組裝步槍。輕重機槍、衝鋒槍都有,這個裝備在西北能稱王!當然了,他們的營沒有炮,這就沒辦法了,他們沒有炮兵嘛。實彈打靶,每人打五發,一個月打兩次。在西北軍哪有這事?上戰場才一個人十發、五發的子彈,平時背著的就是空槍。

    思來想去的,馮欽哉覺得應該讓他的楊大帥知道這些情況了。楊大帥派他來不就是為這個嗎?他要為大帥著想,不能辜負了大帥的信任。於是他寫了一封信,找來自己的跟班常隨,打發他回西安送信。

    部隊裏的規矩,隻要不是上戰場,軍官是可以帶家屬的,這要看官階大小了。一般說團長、師長可以帶老婆,營長戴個仆人也是可以的。他在西北是師長,現在沒帶老婆來,已經算委屈了,跟班常隨還是有的。(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