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南洋的遊擊隊
字數:4671 加入書籤
馮欽哉派回的信差輾轉返回西安,他帶回來的信息震驚了楊虎城。這才幾年的時間,外麵的世界就變了嗎?變得自己都不認識了!如果真的是這樣,西北軍的前途何在?他自己又走向何方呢?毫無疑問,靠打打殺殺的爭地盤已經看不到前途了,甚至是自尋死路。
猶豫再三,他想到應該親自去看看,去東北太遠了,沒有什麽正經理由他也不好去奉天啊?想來想去,還是寧夏方便,就在身邊嘛。甘肅的劉鬱芬名義上還是西北軍,先去蘭州,找個理由去銀川也就順理成章了。
楊虎城決定親自考察東北軍的故事我們先放下,南洋的學員已經返回三個多月了,我們去看看南洋吧。
......
在東印度,蘇拉威西島麵積不小,卻是個比較偏僻的島嶼,除了南部有一些城鎮之外,其他地方大多是山區和原始的熱帶森林,人跡罕至。在這個島上李家的勢力最大,李家在這裏的家丁曆來就不少,一般沒人敢招惹他們。荷蘭的殖民者也僅僅保持著最基本的官府而已。在這裏,即便荷蘭當局對李家有什麽疑問也要和氣的商量,而不敢使用武力。這也是李家把武裝隊伍放在這裏的原因。當然這支隊伍還是秘密的,他們會躲在深山老林裏,並嚴密地封鎖消息,營地距離最近的城鎮也有上百裏。
華人建立的武裝暫時沒有名稱,就叫抗日遊擊隊吧。他們來到這裏整編訓練已經有三個多月了。
如果從山間的小路接近遊擊隊的營地,最先見到的就是飛機了。他們現在的飛行,第一是為了訓練,第二是巡邏,用飛機巡邏還是方便的。
遊擊隊的飛機分兩種,一種是水上飛機,一種的陸地起飛的普通飛機。“營”是遊擊隊的基本單位,一個營有一個航空兵連,配水上飛機或者普通飛機三架。駕駛員三五個夠了,可是有飛機就要有地勤,這一個連一百多號人都是為這三架飛機服務的。東印度的兵絕大部分是有文化的青年,技術兵種不缺人才。
第一批組建了三個營,這三個營就是第一團,從航空兵說,就有九架飛機了。第二團正在組建,三個新兵營已經搭起了架子,兵員還不足。
營地真正的交通是水路,山林中沒有道路,是過不去的。港口是秘密的,在完全封閉的海灣裏,海口有類似漁船的船隻實際是崗哨。這裏本來就少有人煙,對碼頭的隱蔽偽裝下一番功夫,外人絕對不能接近,也猜不到這裏邊就是軍事基地。可是在秘密的碼頭上,快艇、炮艇、魚雷艇應有盡有。甚至遊擊隊還有購買一艘兩千噸級軍艦的計劃,這個噸位就是一艘大一點的護衛艦,艦炮準備選擇240毫米的大口徑,是典型的小船巨炮。這艘船將作為遊擊隊總司令李仲庚的坐船,也就是遊擊隊的司令部,艦長的人選打算聘請一位英美的退休軍人,或者找東北軍支援一下。
順便說一句,他們目前所有的裝備,從步槍到炮艇、飛機,甚至皮帶、飯盒、水壺、帳篷都是美國貨,這都是東北軍用最優惠的貿易待遇買來的。銀子當然是李家出啦,有東北軍的關係他們已經省了不少錢。
基地裏,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有練兵場、打靶場什麽的,部隊的訓練就在這裏進行。
總司令李仲庚還是個虛心好學之人,自從組建部隊以來,他親自下練兵場,與士兵一同訓練,走隊列、負重行軍(他們使用自行車)、步槍瞄準打靶等等他都下場跟著訓練。炮艇、魚雷艇上的訓練他也參加,甚至他還登上教練機學習飛機駕駛。第一他覺得新鮮,年輕人都有好奇心嘛。第二,他這也是沒有辦法,因為東北軍對於組建部隊有一係列的指導性文案,都非常的詳細。例如,參謀部如何組建,都有哪些功能,多少人員都規定的很細。去東北學習的學員們受到了專業的訓練,都說的頭頭是道的,可李司令不懂啊?這就要學,否則他怎麽指揮?不能直接指揮部隊不就大權旁落了嗎?他可是代表李家掌握軍權的。為了李家的利益他就必須要學習,否則,他這個司令就被架空了。
從東北回來的學員就成了司令的老師。當然了,這些人也是李家的親屬,都是沾親帶故的,李家的武裝當然要用自家人。上陣親兄弟,打仗父子兵嘛。
照現在這個樣子,到今年的年底,這支遊擊隊就會有六個營的兵力可以使用了。這支力量也不得了啊。
荷蘭人也是老牌的殖民者了,在東印度經營了一百多年,也是根深蒂固的,情報網絡自然也不差。盡管李家采取了一係列的保密措施,也難免泄露蛛絲馬跡。現在已經有兩個團的人員了(新組建的第二團尚未滿編),總人數也有四千多人。這個數字比荷蘭在東印度的駐軍還要多,規模不小啊!泄露一些消息也屬於正常。
“非政府武裝”那當然是很敏感的問題,可是荷蘭人沒有抓到實在的證據,對手是財大氣粗的李家,也不好采取什麽措施。更何況還有個強大的中國是這些華人的後台呢?另一方麵,自從中國的東北方麵介入南洋事務以來,無論是中國東北還是本地的華人,都非常配合荷蘭殖民者,雙方的關係融洽。荷蘭一方也不願意冒然破壞這種和諧的關係。於是荷蘭人就旁敲側擊的給李家傳口信,希望不要釀成事端。
李家一方麵矢口否認,說那都是別有用心的人做無端的猜測,毫無根據。另一方麵則保證與殖民當局合作,信誓旦旦的。同時也明確的指出日本國已經入侵了海南島和廣東,在窺視南洋,窺視東印度,希望當局與華人合作為抵抗日本國的侵略做準備。
其實用心想一想,李家的這種合作抗日的言論已經隱約的承認了華人在做武裝抗日的準備,間接的證實了華人武裝的傳聞並非空穴來風。
不管怎麽說,近兩年來,華人與荷蘭殖民者不但沒有衝突,而且各方麵都有合作的態度,荷蘭殖民當局也不能沒事找事,鬧出矛盾衝突大家都不好。所以他們一邊加緊暗中調查,一邊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隻要不鬧事,那就什麽都好。
......
台灣的遊擊隊有成效嗎,讓我們去看看。
宜蘭在台灣的東北部,此處有一個小平原,是台灣東海岸僅有的一塊繁華之地。除了麵向東邊大海的一麵,它的周圍都是山區,屬於台灣北部的“雪山”山脈。一條主要的河流叫蘭陽溪,一條次要的河流叫和平溪。台灣的河流名稱全部叫做“某某溪”。這兩條河都發源於雪山的一個叫做太平山的地區。可以想象,太平山定然很高,屬於分水嶺了。在哪裏山高林密,是高山族的聚集地。
高山族是一個泛稱,泛指台灣的少數民族,其實他們分成很多的部落,他們把部落稱呼為“社”。
在太平山就有兩名從東北培訓回來的青年學員,他們是同一個部落的,哦,應該說是同一個社的。一個叫做黎富基,他是酋長的兒子,當然也就是下一代的首領啦,另一個是個漢人,名叫劉宏宇,他的父親是老酋長的賬房先生,就算是首領手下的親信吧,劉宏宇當然就是黎富基的助手啦。台灣高山族的聚集地也是有漢人的,當然是少數。
選劉宏宇去學習,當然是因為他識文斷字,是文化人,也是黎富基離不開的親信。這倒是選對了人,否則,那個電報機黎富基就擺弄不了。劉宏宇身在少數民族的部落中也要入鄉隨俗,他在部落中的名字叫做劉十三。這是因為部落中隻有酋長、頭人才有名字,其他人的地位其實是奴隸,當然就沒有名字啦,隻有排行的順序號。這就是叫“劉十三”的原因,當然劉十三不是奴隸,他是自由人。
他們帶回來的武器真不少,都是日製武器,主要的有步槍100條,歪把子輕機槍5艇,擲彈筒5隻,60迫擊炮兩門。這是最小的迫擊炮了,俗稱小鋼炮,炮筒子不到兩尺長,一個人就能背著走。82迫擊炮也有兩門。此外就是地雷、手雷、槍彈、炮彈、炸藥、通信器材等等的。還有一樣東西,是日本鬼子的軍裝。打遊擊穿上這身土黃軍裝還是很方便,可以魚目混珠。南方少數民族的人,個子小,裝扮日本兵就更能以假亂真。
這麽多裝備他們兩個人是拿不回來的。辦法是在船隻靠岸之處(當然是山區啦),尋找隱藏地點,船工幫他們轉運過去,隱藏好。日後,他們再帶人來運回來。
隻要他們有電報聯絡,今後需要的武器都可以運輸過來。
黎富基是頭人的身份,現在有了武器,拉隊伍就太容易了,問題就在於訓練。這也是有難度的,因為他的兵幾乎百分之百是文盲,一個認字的也沒有,如果有,那也是漢人。所以基本的軍事訓練就比較難。文化當然要學,可是不能要求太高。他們在東北就是這麽培訓的。東北的教官說了,沒文化的隊伍是愚蠢的隊伍,一天學一個字也要學。
便利的條件也有。那就是部落中火藥槍不少,男人們都會用。少數民族的女性也很厲害,也有出去打獵的。會用火槍,學習使用步槍就容易,而且槍法好的很多,甚至打移動靶都沒問題,比如飛鳥。
他們的遊擊隊不光是軍事訓練,也要有隊列訓練、軍紀教育、文化學習,甚至還有政治學習,那就是忠於頭人啦。總之,要有部隊的樣子,不是烏合之眾。在東北學了兩年,當然要學點本事回來,拉起來的隊伍也要像個樣子。
比如曆史上東北的抗聯,其成員就是本地的百姓,也有土匪。可是抗聯是正規的部隊,軍規軍紀也是很好的。這還不是因為抗聯的領導都是科班出身的軍人?他們領導訓練的就是正規的部隊,不是紀律散漫的土匪。
台灣的這些遊擊隊也是這個道理。黎富基、劉十三經過正規學習,拉出來的隊伍就不一樣了。不僅僅靠頭人的權威,更多的是靠軍紀。訓練有素的部隊才能打勝仗嘛。(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