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進軍廣東

字數:5018   加入書籤

A+A-




    中日兩軍在廣西賀江戰場上僵持了一個月,日軍第16師團終於在11月13日撤兵了。日軍撤兵的原因也很驚人:中國工農紅軍進入了廣東,並且給日軍占領和掠奪廣東的行動帶來了巨大的麻煩,讓日本鬼子不得不考慮出兵圍剿。這就導致了第16師團必須撤兵。

    紅軍是怎麽來到廣東的呢?這個事與我們的毛太祖有直接的關係。要說清這個事情,有關的曆史資料太多太長,我們就以說清楚為準,簡潔敘述。

    去年,也就是1931年,江西井岡山的紅軍六戰五捷,擊潰國軍七個師,殲敵十七個團,斃傷俘敵三萬餘人,繳槍兩萬餘支,徹底地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三次“圍剿”。國民黨軍紛紛敗退,向就近的城市南昌、贛州、吉安等地退卻。

    當時的中共領導層還被左傾思想所主導。左傾的代表性表現就是:“占領重要的中心城市,讓革命在一省、數省首先勝利。”毋庸置疑這是受蘇俄的影響,蘇俄就是首先取得中央政權,短時間內就控製了全國,從而取得了國家的政權。蘇俄人把這個當做經典,推而廣之,讓全世界都跟他們學習。中國也不例外,在蘇俄的推動之下,也就產生了這種理論,並且居於主導地位。紅軍反圍剿的勝利更是衝昏了這些人的頭腦,他們以為蘇維埃政權在全國的勝利指日可待了,於是演變出一個攻打贛州的荒唐命令。

    當時的太祖是中華蘇維埃的主席,故所以那時就被稱作毛主席的。眾所周知,太祖是很注重實際的,“敵強我弱”這四個字就概括了天下的形勢,左傾思想不切實際。因此他堅決反對“取贛州”。

    蘇區中央局根據中央的指示,開會研究攻打贛州問題。毛太祖當然不能同意,他大聲疾呼“贛州打不得”。他擺事實講道理,指出贛州是江西的重鎮,又是贛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城市,三麵臨水,城牆高兩丈多,城牆外是深深的護城河,易守難攻,故素有“鐵贛州”之稱。當時居於領導地位的周恩來也同意毛太祖的意見。

    1932年1月初,蘇區中央局還是決定攻打贛州。他們怕毛太祖幹擾他們打贛州的行動,借故安排毛太祖去“休養”,紅軍就去打贛州了。結果打了一個多月,紅軍傷亡3000多官兵,其中包括多名師團級的幹部。

    那個時候中央紅軍的一個軍在比較滿員的情況下也不過七八千人,傷亡三千的確很嚴重。例如第一軍團下轄三個軍,打漳州的時候他們有9700人,平均一個軍三千多人。這都是曆史資料記載的。

    事實驗證了毛太祖的預言,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再次請太祖出山。期間的過程還多有波折,就不一一的細說了。最終拿出部分兵力組成了東路軍,以毛太祖為統帥進入福建。

    毛太祖在福建進一步考察了當地的形勢之後,他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直下漳州”。

    他著重說明:“中央紅軍進攻漳州的任務是消滅張貞師,收繳軍事物資,幫助當地開展遊擊戰爭。任務完成後,就回師中央蘇區,並不是要長期占領漳州。”由此可見,"mao ze dong"攻打漳州的思想與“左”傾路線推行的“城市中心論”是完全不同的。

    贛州、漳州都是大城市,那麽太祖反對打贛州,卻自己提出打漳州,這有什麽不同嗎?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實事求是和調查研究。我們前麵也說過福建的形勢,福建就是雜七雜八的民團的天下,他們戰鬥力不強,社會局麵動蕩。所以漳州絕對不同於贛州。

    結果是:4月初,東路軍消滅了守軍張貞部近兩個團,攻占龍岩城,隨後在4月20日攻取了漳州。一舉殲滅第46師大部,生俘敵副旅長以下官兵1600多人,繳獲槍支2100多支、炮6門、子彈13萬發、無線電台1部、飛機2架。並籌集款項100多萬元,而且派專人送美鈔10多萬元給臨時中央,解決了中央經費的燃眉之急。

    以上數字取於曆史資料,並非虛構。可是曆史中江西的紅軍始終沒有飛機出現,估計是沒有飛行員,繳獲的飛機也就用不上了。

    東路軍攻克漳州後,拿出幾百條槍給閩南遊擊隊,編成中國工農紅軍閩南獨立第3團。

    從這個數字可以猜測當時紅軍的編製,一個團就是幾百人,差不多虛冒了一級。

    贛州戰役與漳州戰役前後相隔僅一個多月,前者嚴重失利,後者取得輝煌勝利。這充分反映出毛太祖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與非凡的膽識。他正確分析當時的政治形勢、敵我態勢,注重調查研究,從實際出發,同時具有宏觀的戰略思想。

    漳州戰役打得漂亮,是井岡山時期的一大建樹,使他贏得了廣大紅軍官兵的尊重,樹立了他的威望,也為後來在遵義會議上確立他的領導地位打下了基礎。

    ......

    時間巧的很,在紅軍取漳州之時,正是日軍侵略廣東之時。

    廣東軍閥陳濟棠是江西紅軍的鄰居,他們雙方多有衝突。廣東的兵是很能打仗的,當時也算是國內的一支強軍。陳濟棠也就是憑借著這支軍隊割據一方,跟蔣介石的中央唱獨台戲。

    毛太祖在分析井岡山形勢的時候曾經說過:“應該看到我們中央根據地沿贛江向北沒有多少發展餘地,國民黨“剿共”的大本營就設在南昌。如果向西發展,有贛江梗阻,大部隊往返不方便。如果向南發展,必然會與廣東陳濟棠的部隊頂牛。隻有向東(福建)發展最為有利。”

    從這個話中,我們也可以知道,對於當時的紅軍來說,陳濟棠是紅軍的勁敵。

    可是當紅軍取得漳州之時,陳濟棠垮台了。陳部樹倒猢猻散,他的餘部大多分布於廣東的東部山區,就是漳州、龍岩的附近。這就顛覆了原本的曆史條件,使得紅軍南下廣東成為可能。

    就算紅軍方麵消息閉塞,對廣東形勢不了解,紅軍也一定會打廣東的主意。因為,在日軍的打擊清剿之下,粵係部隊的散兵遊勇已經進入了福建,從廣東進入福建地界就是漳州和龍岩。此時毛太祖率領的東路軍正好在這裏,紅軍哪有不收拾他們的道理?送到嘴邊的肉還能不吃?一開戰,抓到俘虜不就什麽都知道了嗎?

    這可是天時啊!

    首先粵係軍閥的首領跑了,他的部隊成了無頭之鳥。主力部隊當然是在廣州平原啦,都被日本鬼子給打散了。即便跑到東部山區的是不是粵係的主力也無所謂,現在他們也不成建製了。建製不全就意味著沒有後勤,糧餉斷絕。因此,組織不完整的部隊與非主力的雜牌沒有多大的區別,甚至等同於土匪武裝,戰鬥力已經不行了。這種部隊不就是紅軍的菜嗎?

    這就像戰場上追擊殘敵,是順風仗,怎麽打怎麽有理。

    紅軍沒有兵工廠,即便有,也是小作坊,修修補補的。因此,紅軍的武器彈藥全部靠繳獲。收拾這種雜牌部隊就是紅軍的武器來源。

    廣東乃富庶之地,比江西、福建可是富多了。雖然此時的廣東工業不發達,可是廣東的商貿很繁榮啊!原因就不用說了,沿海,並且是南海的沿海,有香港、澳門,英美法荷的殖民地都在附近,海上交通特別的便利。世界上知名的國家在廣州都有貿易商行。這些條件得天獨厚,貿易商業哪有不繁榮的道理?商貿和海關的收入就了不得。

    廣東是亞熱帶的氣候,有南洋的季風和南嶺山脈,使得廣東雨量充沛。農業可以一年兩熟,以糧食為代表的農產品豐富。紅軍如果占據此地,則窮日子就算到頭了,富裕的日子就來了。

    還有政治上的收益,抗日可是民族大義,國家的大義,占據這個大義的製高點可是非常的重要。

    舉個例子:原本曆史上中央紅軍反圍剿失敗,被迫長征,曆盡千辛萬苦北上。紅軍方麵怎麽說的?北上抗日!這就是占據大義製高點,國民黨對紅軍圍追堵截就是攻擊抗日的隊伍,就是不抗日,反抗日!

    那麽現在紅軍到了廣東,真刀真槍的,麵對麵的對日本鬼子進行抗日戰爭,打擊侵略者,收複國土。國民黨如果還要圍剿紅軍,那可就成了貨真價實的反抗日了!全國的人都要問一問,國民黨抗日還是不抗日?你們跟日本鬼子是什麽關係?國民黨軍還敢繼續圍剿井岡山嗎?

    紅軍會不會決策進入廣東呢?會不會打一場抗日戰爭呢?

    我們認為會的。這是天時,這是機會。放棄這個機會,不抓住這個天時是絕無道理的。單單一個抗日的大義就義不容辭!

    那麽紅軍進廣東作戰如何?順利嗎?

    東路軍下轄第一軍團和第五軍團,我們列舉一些東路軍的將領、幹部就能說明問題。朱德、林彪、聶榮臻、羅榮桓、肖勁光、楊成武、蕭克、譚政等等,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還有不少在艱苦的革命鬥爭中過早犧牲的,我們不熟悉的人物。地方幹部中有鄧小平、陶鑄等等。

    看看這些人物,雜牌軍閥是對手嗎?

    紅軍的東路軍五月進入了廣東,這裏也是山區,但不是福建、江西那種崇山峻嶺了,地勢要平緩的多。從福建的龍岩順著韓江就進入了廣東省,那裏是屬於梅州地區的大埔縣。紅軍前鋒在距離大埔縣城不遠的三河遭遇了粵軍的一個營,它隸屬於粵軍第62師。

    粵軍的一個營駐守在沿江的一個高地上,紅一軍團的紅31團向粵軍發起數次強攻,都因地形複雜,且紅軍火力不足,未能攻克,雙方處於對峙狀態。

    作戰雙方都有武器、彈藥不足的問題。此時的軍閥部隊一般都做不到人手一槍,粵軍也是如此。62師還是屬於粵係的主力部隊,他們當然是被日軍趕過來的殘兵敗將,其編製不足,軍火也不足,但是他們比紅軍還要好一點。此時的紅軍彈藥更是缺乏,作戰前,每槍隻配發五發子彈,對於進攻的部隊來說,是太少了。

    紅軍進入廣東的第一仗打得怎麽樣?且聽下回分解。

    ---366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