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果然招罵了

字數:5444   加入書籤

A+A-




    10月26日,人民軍開始攻擊漢城,人民軍的部隊有第4師(這是主力)、第10師、第14師,其他的部隊還在陸續增加進來。更重要的力量是有一個蘇俄紅軍的重炮團。

    第14師是從哪裏冒出來的呢?

    朝鮮戰場上正是用兵之時,部隊不夠用,就要想辦法擴軍。在前一段的戰爭中產生了不少的遊擊隊,南朝鮮人民軍司令部命令這些遊擊部隊向江陵、漢城附近集結,重新整編,補充武器彈藥,集中使用。這些遊擊隊都是經過了戰爭洗禮的,整頓編製後,很快就能投入作戰。預計這些遊擊隊可以組編出三個師。現在是整編一個就投入戰場一個,第14師就是第一個完成整編的師。

    在漢城,北韓的守軍隻有一個兩團製的第32旅,他雖然是北韓的主力部隊,怎奈兵太少了。南北雙方兵力比是五比一,並且南方還在不斷的增兵。

    漢城的危機促使中國誌願軍南下。南部戰場上的北韓軍開始集結後撤。

    北韓的高層想聯係誌願軍而聯係不上,誌願軍更是不想與他們打招呼,那不是自找麻煩嗎?北韓人眼巴巴的看著誌願軍在沙裏院就停下來了。而此時的漢城已經危在旦夕。北韓政府不得已,調動第四軍的兩個師救援漢城。

    南方人民軍攻打漢城也很有章法,他們是從東邊過來的,就從東邊進攻。漢城的南側、西側是漢江,北側空出來,這也是圍三缺一。讓開北麵,給北韓守軍留一條逃跑的路。

    北韓第32旅也是頑強固守,並得到了第四軍的支援(城北麵沒有人民軍),人民軍從10月26日開始攻城,天天猛攻。蘇軍的大炮厲害,占絕對的火力優勢。蘇俄遠東的空軍陸續到達,也加入了戰場,製空權完全在南朝鮮的手中。

    這期間南邊撤下來的北韓國防軍第二軍也接近了漢城,被人民軍分兵阻擊。

    到了11月4日,漢城的北韓軍再也頂不住了,被迫後撤,漢城重新被人民軍占領。而第二軍還在南邊沒有回來。

    應該說第二軍還是幸運的,他們的前麵有堵截,過不去。可是後麵的追兵沒有過分的逼迫他們。本來應該乘勝猛攻他們的南朝鮮人民軍,不聽蘇俄遠東集團軍的指令,攻擊行動不下力氣,而是分兵向南,與剛登陸的日軍第12師團交上火了。他們抗日去了。

    朝鮮戰局的消息終於傳到了國內,11月6日,申報發社論,指責誌願軍軟弱避戰。申報社論的標題是:“老牌軍閥吳佩孚軟弱無能,當引咎辭職”。

    申報是中國老資格的報紙了,創建於清同治年間,在中國很有影響力,它的報社在上海。

    估計這其中有韓國政府的影響,因為在上海有不少的韓國人,原韓國流亡政府就創建於上海嘛。這些韓國人會施加影響力的。

    申報的這篇社論引起中國輿論大嘩,一時間各種報紙紛紛跟進,對於誌願軍是一片的指責之聲。

    說誌願軍“不作為,辜負了中國人民的期望。”

    說:“吳佩孚是個過了氣將軍,銳氣都磨平了。”

    “手握重兵,不思進取。”

    “吳佩孚就是葉誌超式的人物。”

    有關甲午戰爭中葉誌超棄平壤,狂奔500裏退回國內的曆史是有爭議的。在民國時代都是貶斥的評價,而在現代裏出現不少褒獎的評議。所以民國的人說“葉誌超式的人物”那就是貶。

    更有的報紙揭露出:“誌願軍的總參謀長是個乳臭味幹的毛頭小夥子,是奉係軍閥張作霖的東床佳婿。東北軍腐敗,搞裙帶關係。”

    究其原因,中國人都還習慣於把朝鮮看做中國的屬國,朝鮮有危難,總要中國出手維護。像左寶貴戰死於漢城,就被看做是民族英雄,葉誌超棄守平壤就被當做罪人。誌願軍不積極作戰當然就是懦弱的表現啦。

    誌願軍挨罵是早就在預料之中的,但是真的罵到頭上,心中也是忿忿不平。於是張作霖示意趙三本寫一篇文章,奉天日報自己不宜發表,那就找國內其他報紙發表一下,總要為自己說句話嘛。這篇文章使用筆名“如若”發表,當然不能露出趙三本的真實身份。

    民國時的報紙很多,總能找到願意刊登反麵意見的,所以這個文章總能刊載出來,發出一個不同的聲音。

    文章的標題是:“什麽是抗蘇援韓的真諦”,內容說:

    朝鮮戰爭打到現在,態勢已明,如果誌願軍不出手,則北韓亡矣,蘇俄就會占領整個的朝鮮。

    我誌願軍的口號是“抗蘇援韓,保家衛國”,也就是說誌願軍有保護韓國的義務,更有維護中國權益的權利。北韓是中國的屏障,唇亡齒寒,所以才叫做保家衛國。我誌願軍當前的部署安排是實現這一口號的保障。從這點來說,誌願軍沒有辜負自己的使命,無論對中國還是對韓國都是負責任的。

    戰爭不能意氣用事,也要講道理。打了勝仗很威風,可是要區分正義,還是非正義。

    漢城是南朝鮮的首都,爭奪漢城,或者說將來的漢城屬於北韓還是屬於南朝鮮?此事與北韓的存亡無關,與中國的權益無關。南朝鮮人收複自己的國都,對於中國來說難道就不能理解他們嗎?拋開蘇俄人的利益,我們中國與南朝鮮人有仇恨嗎?我們為什麽參與爭奪南朝鮮的都城呢?

    如果是有關中國的權益,為國而戰,縱有傷亡,有犧牲,那也是值得的,作為軍人就要勇往直前!可是,如果我們參與到與中國的權益無關的戰爭中去,不論犧牲大小,那都是毫無價值,是無謂的犧牲。

    在漢城戰場上,爭鬥的雙方都是百戰老兵,他們的武器也不差。我們誌願軍參加進去勝敗如何?傷亡如何?死亡的士兵能死得其所嗎?就算打勝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我們損失的這八百人找誰說理去?

    誌願軍是我中華的子弟兵。我們發社論,發議論,寫文章的人們,要想一想:誌願軍裏麵有沒有你的兒子,兄弟。他們為了你們的口舌威風一次,而死於非命,這是何道理?

    有人說我們的總指揮吳佩孚是葉誌超式的人物。那好,我們就來說說葉誌超。

    葉誌超在對太平軍、對撚軍、對熱河教匪的作戰中勇猛異常多立戰功,被清廷封為“巴圖魯”,說“遇缺盡先題奏”,就是優先提拔的意思。所以,葉誌超是清末的一員猛將,不是軟蛋。說他在朝鮮望風而逃,狂奔500裏。與這個人物的本來麵目就大相徑庭了。

    葉誌超在平壤吃敗仗,其根本原因在於清國的國力衰弱,腐敗的清政府備戰不足,倉促應戰,整個甲午戰爭都敗了,他一個局部戰場能有多大的作為?他在平壤不是碌碌無為,是盡力布置平壤防務,打擊日軍,他盡到了軍人保衛祖國的責任。

    撤退的原因是:城門以破,平壤城即將不保。如果不撤退,清軍將會全軍葬送於平壤。此時,北洋艦隊在大東溝海戰中失敗(就是鄧世昌壯烈殉國的那一仗),日軍已經在攻打旅順,一旦日軍在遼南登陸,清軍後路將麵臨斷絕。葉誌超與諸將商議後,下令乘夜出平壤,向北撤退。在這種情況之下,他率軍突出重圍,把子弟兵帶回國內,這有什麽錯嗎?整個戰場都敗了,國家都敗了,他這一個局部堅持下去隻有失敗,遠在異國他鄉,隻有全軍覆沒的下場,就是軍神下凡也沒轍。批判葉誌超的人是不是覺得這幾萬中國兵都死在朝鮮才稱心如意啊?

    打了敗仗,能把部隊帶出來,那也是英雄。是功勞,不是罪過!

    注:二戰時有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那可是公認的成功戰例,似乎我們中國人不太喜歡在戰敗的時候,還談什麽功勞,所以中國沒有“敦刻爾克”。不過這個話不能寫在趙三本的文章裏,因為此時二戰還沒到嘛,敦刻爾克大撤退還沒有發生。

    趙三本的文章最後說:懇請國人們多想一想我們中國的利益是什麽?為什麽而戰?更要珍惜我們子弟兵的生命!

    ......

    趙三本這篇文章的發表在國內反應強烈,引起了軒然大波。當然了,趙三本是不會拋頭露麵的,筆名“如若”,連報社都不知道他是誰。

    反應強烈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文章的觀點很另類,完全不是這個時代人們的習慣思維。例如,作戰要講利益。其實戰爭都是這麽回事,可一般人都不這麽說,百姓們也被糊弄的不往利益上想。可有的時候,當事者也迷在其中了。最後成了為打仗而打仗,為賭氣而打仗。

    隻要人們細想一想,如果拋開“宗主國”的老大自居,那文章說的還是有道理的。

    再比如,從甲午戰爭那個時候到現在,還沒有人為葉誌超翻案,葉誌超就是個畏戰的逃跑分子、膽小鬼、懦夫,可今天有人來翻案了,還說的頭頭是道。想想也是,葉誌超英雄的一輩子,怎麽臨了突然變性了呢?從英雄到軟蛋,這變化也太大了吧?

    第二個原因當然是這些觀點爭議多,不是一篇文章就能改變所有人的觀點,思想認識很頑固,沒那麽容易改變。於是就要爭論,要批駁。在人群中,越是意見分歧大,爭論就越厲害。於是各種見解的文章就冒出來了。

    第三呢就是其中夾雜著利益攸關者,比如韓國人,比如南京政府的某些人,他們想看東北軍的笑話。再比如吳佩孚的仇人或者嫉妒者,如此等等。他們也會站出來說話,甚至跳著腳的罵。

    ......

    以漢城易手為轉折點,朝鮮的形勢全變了,並且明朗化了,北韓全線敗退、崩潰,南朝鮮步步走向勝利。還有個攪屎棍:小日本摻和進來了。

    先說小日本,第12師團有四個步兵聯隊,第48聯隊在慕瑟浦被打殘了,回國整補。除此之外還有三個,它們是:第14、47、24聯隊。第12師團利用南北朝鮮間激烈交戰的機會,抓住空檔,從10月底在光州以南的海南半島開始登陸。由於沒有像樣的碼頭,登陸速度緩慢,平均每天一個大隊。到中國的報紙上搞大論戰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十多天,日軍僅僅登陸了兩個完整的聯隊(沒有重裝備),目前還在邊作戰邊登陸,還要修碼頭(準備火炮等重裝備卸船)。

    此外日本鬼子也知道航母的重要性,他們緊急的把廣東外海的赤城號調了過來,搶修了龍驤號,又命令龍鳳號航母加快工期。目前,日本的赤城號航母兩三天內即可到達,支援朝鮮戰場。龍驤號航母,半個月內可以重返戰場,龍鳳號航母一個月左右也可以服役。這就使得日軍在短期內可有三艘航母到達朝鮮戰場,並且日軍的艦隊都增加了防空力量,高射炮、高射機槍的數量幾乎增加了三分之一。(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