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蘇軍參戰

字數:5287   加入書籤

A+A-




    日軍第12師團利用南北朝鮮間激烈交戰的機會,抓住空檔,從10月底在光州以南的海南半島開始登陸。到11月上旬登陸了兩個完整的聯隊,當然都是步兵的輕裝備沒有重型火炮。目前他們還在邊作戰邊登陸,還要修碼頭,準備卸下火炮等重裝備。

    由於漢城的易手,北韓在南朝鮮的部隊全部被截斷了後路,成了孤軍。西線的北韓軍第二軍開始向北撤退,尋找機會,突破包圍,試圖撤回北韓。朝鮮的最南部全州、大丘一線的激烈攻防戰打了兩個月,現在終於沉寂下來。

    按照蘇俄遠東集團軍的命令,南線的人民軍應該乘勝出擊,殲滅北韓軍的殘兵敗將。可是由於日軍的登陸,這一次南朝鮮人民軍沒有忠實的執行蘇俄人的命令。位於全州的第7師,大丘的第2、第6師(這三個師都是主力部隊),還有處於分散遊擊狀態,正在集結的第8師,招募新兵剛剛組建完成的第17師。一共五個師的兵力,按照南朝鮮總司令部的命令,全部向光州集結,準備對付日軍第12師團,把他們趕下大海。

    這個行動違背了蘇俄人的命令。這樣一來就把南部戰場超過一半的兵力調離了對北韓第二軍作戰的戰場。

    為了應付蘇俄,南朝鮮在西線隻是派出位於金泉的第1、第9兩個師北上,去追擊撤退的北韓第二軍。

    北韓第二軍向北撤退到了長湖院(漢城東南部)一帶受阻,於是就地固守。北韓政府打算派船隻把團以上的軍官接回來,這就是很悲觀的安排了,它意味著要放棄部隊,可是被金若山拒絕。

    東線的第三軍情況更慘,他們向北撤退,後麵有人民軍第5師在追擊,前麵有江陵的蘇軍堵截。這是目前戰場上蘇軍步兵直接參戰的唯一一處。由於蘇軍的參戰,讓第三軍損失慘重,在江陵以南的山區被擊潰,幾乎潰不成軍。敗軍的一部分逃入山區,向長湖院的第二軍靠攏。

    這就是11月中旬時朝鮮戰場的基本態勢。

    在布柳赫爾的策劃之下,本來很好的一個戰場讓日本人給攪合了,蘇俄一方也很惱火。那麽蘇俄方麵對日軍登陸朝鮮半島是個什麽態度呢?

    首先是有點不屑一顧。

    這實際上就是布柳赫爾的態度。

    布柳赫爾認為當前他的主要目標還是取得朝鮮,從戰略上形成牽製東北軍的態勢。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形成了對東北地區的戰略包圍之勢,蘇俄的遠東地區日子會好過一點,也有利於解決西伯利亞的問題。對於蘇俄來說,這還是主要的,日本鬼子來搗亂是個次要問題,將來騰出手來再對付他們。即便出現最糟糕的情況,比如說日本人在朝鮮站住腳,甚至向北發展,占領很大的區域,形成了氣候。這種情況對蘇俄不見得是壞事,因為日本人對中國的威脅更大,日本人威脅到東北軍,客觀上也是幫了蘇俄。所以蘇俄對朝鮮的抗日作戰不積極。

    每一方考慮的都是自己的國家利益,布柳赫爾首先想到的是蘇俄的利益,其次才是朝鮮的利益。這就類似於誌願軍首先考慮的是中國利益,其次才是北韓的利益,道理都是一樣的。如果誌願軍把北韓的利益當中國的利益去維護,那可就冒傻氣了。

    南朝鮮是個傀儡政權,可也有獨立性,在他們看到蘇俄遠東被消弱的情況下,他們的獨立性就顯示出來了。對於朝鮮來說,日本人是不共戴天的宿敵,蘇俄人能容忍,他們不能容忍。於是布柳赫爾有點指揮不靈了。

    怎麽辦呢?布柳赫爾隻能變通,他不得不設法安撫朝鮮人。可是蘇軍的地麵部隊還在江陵一帶,南部隻有蘇俄的空軍,那就調整一下,出動空軍打擊光州以南的日軍,協助人民軍,盡快的擊敗日本人。在北麵的戰場上,不得已,不得不投入蘇軍的地麵部隊直接參戰,以補充人民軍在北部的兵力不足。這樣一來,蘇俄就要向朝鮮增兵,增加陸軍的投入,原定一個師的部隊,現在擴大到兩個師以上才行。遠東集團軍開始緊急向江陵輸送兵力。他們還真要動作快,再有一個月,海參崴的港口就要封凍了,雖說有破冰船,總還是不方便嘛。

    因此,現在在光州有人民軍的五個師加蘇軍兩個大隊的空軍對付日軍的第12師團。

    在漢城、長湖院戰場上圍困著北韓的第二軍和第三軍之一部。他們的北麵(漢城)有人民軍第4師、第10師、第14師和蘇軍的一個重炮團。南邊有第1、第9兩個師。人民軍的這些部隊圍困北韓軍還是沒有問題,可是要像想向北越過軍事分界線去進攻北韓,則兵力不足。所以他們就是加緊圍攻被包圍的北韓軍,力爭早日殲滅之。

    東線的江陵一帶已經沒有大規模的戰鬥了,就是清剿北韓的殘敵。這裏除了南朝鮮的地方軍,還有南朝鮮的第5師。可是蘇軍的部隊很多,有剛從遠東調來的蘇軍第43師、第216旅和第211坦克旅。這個坦克旅有120輛t-18坦克。此外還有三個空軍大隊,其中一個是轟炸機大隊。從這個兵力上看布柳赫爾是下了決心的,他要拿下北韓,這也是布柳赫爾謀劃的最終目的。

    如果要進攻北韓,目前可以調動的隻有東線的第5師。可以說南朝鮮沒有進攻北韓的兵力,這當然這是讓小日本給攪合的結果。那怎麽辦?隻有蘇軍親自上陣了,總不能讓費盡心機才得來的機會付之東流吧,過了這個村可就沒有這個店了。

    於是,在11月22日,蘇軍出動了,從江陵向北進攻。

    在江陵以北,他們麵對的是朝鮮第四軍之一部。

    在南北朝鮮的分界線附近,北韓的部隊隻有這個第四軍,這是新組建的部隊,非主力,可人數不少,裝備也不差,也是兩師兩旅的編製,並且有兩個裝甲團。第四軍說是新部隊,組建訓練也有一年了,這是北韓政府手中最後的部隊了。在東線是第四軍的第42師、第40旅和第322坦克團。

    在前一段時間,第四軍也出動一些小部隊去對付南朝鮮的遊擊隊,現在也都收攏回來了,第40旅就是這種情況,所以他們在防線的最南端。

    ......

    朝鮮多山,東部的山特別的多,沒有平原,按說這樣的地形上坦克是沒有用的。可朝鮮是個例外,因為日本人統治了朝鮮幾十年,日本人為了掠奪朝鮮的資源,修了很多的鐵路和公路,朝鮮的公路四通八達。於是坦克就可以到處走,沒有障礙。當然了,坦克不能爬上公路旁邊的山,隻能在公路上走。

    朝鮮東海岸的路都是沿著大海的,主幹道沿著海邊一直伸向北方。

    蘇軍的進攻就是飛機偵察、轟炸,遇到目標就是大炮猛轟,然後坦克開道。在亞洲,這種進攻方式一般的軍隊都無法阻擋。

    在江陵北邊不遠處就有北韓軍的陣地,駐守在這裏的就是第40旅之一部。雙方在此對峙多時了,陣地在什麽地方都了如指掌,所以一開戰,蘇軍的大炮就打過來了,數千發的炮彈就把北韓軍的陣地炸翻了。在這樣的炮擊之下,陣地上也就剩不下幾個人了。

    然後在空軍的掩護下,10輛左右的坦克成一個批次,沿著公路前進,一批接一批的,向北行進。前方如果有北韓的火炮等武器開火,或者是可疑點,都會遭到飛機的掃射轟炸和大炮轟擊,北韓軍的反抗顯得很微弱。

    北韓軍的前沿陣地抵擋不住,紛紛後撤,可是人的兩條腿怎麽也跑不過坦克。坦克不快,可時速50多公裏還是比人跑路快。撤退的北韓軍跑不過坦克,隻能向東進入山區躲避。

    坦克的炮塔上有裝機槍的,也有裝小口徑火炮的,他們也不時的停下來開火。隻要道路可以讓坦克通過,則坦克群就不停的向北開進,他們並不理睬公路兩側是否還存在著敵軍。一般的步槍射擊對坦克無效。當然也會有抱著手榴彈、炸藥包來炸坦克的,朝鮮不缺勇敢的士兵。可是血肉之軀對上鋼鐵永遠是劣勢。

    如果有坦克被打壞了,趴窩了,則後麵的坦克就會把損壞的坦克推到路邊,推到山下。如果路麵損壞,車輛過不去,就會有工兵過來修複路麵。

    幾個波次的坦克後麵,才有步兵,清理公路兩側的敵軍是步兵的任務。

    蘇俄的t-18坦克也屬於薄皮豆戰車,個子小,裝甲薄。它的長度隻有4米4,時速50多公裏,乘員兩人,一個開車的司機,一個操控武器。這個年代各國的坦克都是這個樣子。

    蘇軍突破了幾道防線之後,就順利了。因為北韓軍還是習慣性的布置,有前線有後方。蘇軍突破幾十公裏之後就到了北韓軍認為是自己後方的地方,那幾乎是不設防的。蘇軍的坦克在北韓軍驚恐的目光中轟轟隆隆地開了過去,一隊一隊的坦克一個勁地向北開去。

    北韓也是有空軍的,怎奈飛機數量太少。其實應該說飛行員太少,飛機隨時可以買來,可飛行員越來越少,於是可以起飛作戰的就不多了。製空權在蘇軍手中。

    蘇軍隻用了一天的時間就到了原軍事分界線,就是三八線。從江陵說,一天就前進了100多公裏。北韓第40旅的不少部隊都被迫躲入了山區,被甩在戰線的敵方一側,處境被動。

    蘇軍的這種作戰方法就是所謂的“大縱深”作戰,德國人所謂的“閃擊戰”也類似這個意思。我們是軍事外行,對我們來說,不管叫什麽,好像都是這個意思。

    蘇俄首先提出和研究大縱深理論的是圖哈切夫斯基元帥,他是第一批蘇俄五個元帥之一,這五個元帥被斯大林槍斃了三個,其中就有圖哈切夫斯基,罪名是“間諜罪”。不過蘇聯共產黨後來都給他們平反了。

    在現代,有沒有人說斯大林的大清洗幹的對?

    在俄羅斯沒有。無論俄國的共產黨還是別的什麽黨,都不會讚同大清洗,都是持批判的態度,那批判可是很激烈哦。可是我聽說有為大清洗翻案的,說斯大林幹的對,殺了一批老家夥給新人倒出座位。

    “......”!

    真是無言以對,權當笑話聽吧。哈哈哈!

    這個大縱深應該有一個原則,那就是進攻的一方要有絕對的火力優勢,還要有部隊機動能力的優勢。沒有這些條件,就不能實施這種戰法。例如,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軍隊就無法對日軍實施這種作戰方法,就是讓圖哈切夫斯基親自來指揮也不行。因為中國的軍隊裝備太差,優勢的裝備是支持大縱深戰略的根本條件。

    大縱深的要點就是徹底的打亂敵軍的部署,瓦解敵軍的有效組織,使其變為無組織的烏合之眾。以有組織的軍隊,打擊烏合之眾當然百戰百勝啦。(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