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迫擊炮平射?
字數:7596 加入書籤
此時在廣東的紅軍已經是今非昔比了,得到了比較充足的武器彈藥的紅軍如虎添翼。位於紅軍根據地核心地帶的大城市已經被紅軍占領,一改紅軍不能占領大城市的曆史,紅軍已經有能力保衛一片穩定的區域。因此,東路軍的指揮機關就固定於梅州城。此地毗鄰福建,與江西井岡山老區交通聯絡方便。除了梅州,紅軍還控製了潮州、揭陽等好幾個中等城市,沿海的潮州,商貿發達,稅收豐厚,同時也是東北軍武器軍火的重要轉運樞紐。
梅州城裏正在舉行會議。
東路軍軍需處處長譚政請示:“主席,老總,新的裝備明天即可到達,這批裝備如何分配呢?請指示。”
朱老總問道:“這一批裝備都有什麽?數量多少?”
譚政:“老總,這一批開始有山炮了,是兩門。還有四門82迫擊炮,6門60迫擊炮,40門擲彈筒,四挺重機槍,兩挺高射機槍,六挺輕機槍。步槍有600條,其餘的就是炮彈、子彈、手榴彈、地雷、炸藥了。此外還有一批藥品。”
朱老總:“哦,不少啊!這好像是第六批裝備了吧?”
譚政:“是的,老總。”
紅軍有個培養炮手的問題。紅軍原來沒有那麽多的炮,炮少,炮手就少。另一方麵,炮兵是需要基礎數學、物理知識的技術兵種,而當時的紅軍戰士普遍受教育的水平低,文盲居多,挑選炮手不容易。
在戰爭年代裏,的確有一些沒文化的文盲士兵成了神炮手,憑著直觀感覺也是練就了一身硬功夫,成了神炮手。
我們要是實打實地說,其實這些神炮手算不得炮兵。為什麽呢?因為他們多數使用的是小鋼炮,就是60迫擊炮,在前沿直瞄射擊,這有點像擲彈筒,也像步槍射擊,看得見,瞄準了打。而真正的炮兵都是遠距離炮擊,有偵察,有指揮,有計算。炮兵陣地遠離前沿,啥也看不見,陣地前方隻有一個模擬的標靶。文盲炮手,或者“神炮手”到了這樣的炮兵陣地就傻了,能幹哪一行?隻能搬運炮彈,當力工了。
山炮、82迫擊炮的確都可以到前沿直視目標射擊。可這些炮的射程至少七八裏以上。不掌握間接炮擊的技術,就不能充分發揮火炮的作用。另一方麵,前沿直瞄射擊的炮兵,其傷亡率要大於普通步兵。因為,火炮是重要目標,敵人定然首先照顧它。另外,炮兵的射擊動作不容易隱蔽,火炮和炮手均暴露在外,正是敵軍的好目標。所以從保護火炮,保護炮手來說,也要盡量的避免上前沿,避免直瞄射擊。從發揚火力,發揮炮兵作用來說,更加需要間瞄射擊。
正是因為紅軍缺少炮手,所以前麵幾批軍火中火炮被減少了,增加了其他軍火的數量,如增加步槍手榴彈等。為此,紅軍方麵也在加緊培養炮手。經過半年多的培養訓練,各個單位都組建了炮兵火力單位,於是,現在開始武裝自己的炮兵了。
譚政請示的是武器分配方案,對此太祖曰:“前麵的幾批武器,咱們東路軍的兩個軍團都得到了很好的裝備,戰鬥力增強了。可我們還要有全局的思想,天下的紅軍是一家嘛。江西根據地也缺少軍火裝備,也是急需改善,所以我的意見是:這一批裝備中留下一半的火炮,還有炮彈,其餘的統統送到井岡山,並且建議他們也加緊訓練炮兵,也可以考慮成立專門的炮兵軍校。老總,我的意見如何?”
太祖爺到底是不同凡響,胸中自有大局觀,沒有小肚雞腸。
朱老總:“嗬嗬,還是主席大度啊!眼觀全局嘛。我同意!就照這個意見辦。同時還要把我們建議擴大訓練炮兵,建立炮兵專科學校的意見帶給中央局。另外還有一件事,我們這部分名叫‘東路軍’。現在到了廣東,地理位置在井岡山的南邊嘛,還叫東路軍也就不合適嘍。因此請中央軍委考慮給一個新番號,同時還要擴大原編製,給一些師級團級的新番號。”
曆史上很長時期,紅軍的編製都偏高,這可能是為了造聲勢,擴大影響。比如廣西的左右江起義就建立了兩個軍。每個軍最全盛之時也不過七八千人,並且隻算了人數,沒有算“槍”,起碼半數人是沒有槍的,就是大刀梭鏢也配不齊。正規地說,一個師就是萬人上下。這等於虛冒了一級還要多。可是紅七軍、紅八軍的,聽起來多威風啊?
威風也有樹大招風的問題,如果實際一點,叫“紅七團”“紅八團”不好嗎?在謙虛一點,叫“紅七營”“紅八營”也未嚐不可,因為槍支彈藥的數量也就相當於一個營。他們低潮時期就是兩三千人,不就是一個團嗎?戰鬥力未必頂的上一個營。這樣一來,也就未必能招來那麽多敵軍圍攻了。總之都是有利有弊,各有千秋。
現在廣東的東路軍就有兩個軍團,即:紅一軍團和紅五軍團。軍團是高於“軍”的,每個軍團至少要有兩個軍吧?一個軍三五萬人,軍團就接近十萬之眾了。兩個軍團至少應該有十五萬人。他們離開江西時就是這樣的編製,紅軍有那麽多人嗎?槍炮武器加彈藥給養夠數嗎?實際上整個井岡山根據地最輝煌的時候,人員也不到十萬,東路軍哪裏有那麽多人?曆史上,在紅軍長征出發時,井岡山這部分所有的人,包括部隊、機關等等總人數八萬六千人。這是曆史上的準確數字,用這個數字就能估算這一時期的大概情況。
虛誇部隊的編製,這也是當時中國習慣做法,不光是紅軍,各路軍閥們的部隊也大多如此,都怕自己的名號不夠響亮。編製上比較實在的就是幾個大軍閥,如中央軍、東北軍、晉綏軍,桂軍等。
現在,在廣東的紅軍是兵強馬壯,於是首先想到的就是擴大編製,擴大影響,造出更大的聲勢。這也是習慣了,習慣成自然。
......
梅州城外,紅軍某部練兵場上,口號聲此起彼伏。一隊隊的士兵步伐整齊,“一、二、三、四”喊得響亮,腳步踏著大地“啪啪”的響,好威武!
那邊練習射擊瞄準的,臥倒趴在地上,雙手托槍,腮靠槍托,一動不動,潛心瞄準。烈日當頭,軍帽下,士兵年輕的臉龐已經是汗流成行,肘部的袖子打著補丁再次磨破了。那邊練習立姿射擊的,搶上居然用繩子吊著一塊磚頭,依然紋絲不動。這是在練臂力。
那邊的炮兵陣地上口令聲就連成一片了:“方位xx,標尺xx,仰角xx......”
在炮兵陣地的前方,雙手執兩麵紅黃兩色小旗的指揮員喊出了口令,第一炮位跟著喊口令,然後依次下去,每一個炮位都有修正。操炮的士兵搖動手輪,調整炮姿,裝填手則手托炮彈,其他預備炮手都單腿跪地,眼望正前方。遠遠望去肅整威武。
炮兵是陸戰之神,紅軍的炮兵正在茁壯成長壯大。
打靶場上也是槍炮齊鳴,這是紅33團一營的炮兵在打靶。
營長說道:“楊團長,今天打的都是教練彈,可教練彈也不便宜呀!打得太多了吧?”
楊團長就是楊成武,他是紅33團的團長。今天實彈射擊的是75山炮,一發炮彈就是上百大洋,教練彈可以回收複用,成本低,但也有20多大洋的費用。士兵軍餉名義上是十個大洋,實際上能發五六個大洋就不錯。所以營長很是心疼。
紅軍的炮兵剛新建,還沒有大的建製,都是營一級有個炮兵排。一門山炮兩門82迫擊炮,迫擊炮的炮彈便宜的多,可今天打的是山炮,炮彈貴。
楊成武教訓地說道:“你這是小農思想!軍團長不是說了嗎?我們寧可拿出一半的炮彈來練兵,目的是練出過硬的炮兵,戰場上,打得準比什麽都強。如果到了戰場上打不準,那就不是浪費炮彈了,是要拿人命換的!懂不懂?”
“是!”
“好好練兵,練不好就拿你這個營長試問!”
“是!保證練好,爭取優秀!”
“不是爭取,是必須優秀!”
“是!必須優秀!”
楊成武說的軍團長就是林彪。楊成武這麽聲色俱厲的訓斥下屬,其實他自己也心疼銀子,可上麵有命令,他必須執行。
......
說到曆史上的神炮手,筆者說點題外話:迫擊炮的性能是什麽?迫擊炮能平射嗎?迫擊炮能在船上用嗎?
曆史記載,我軍在抗日戰爭期間曾經發明了迫擊炮平射,用於摧毀日偽軍的炮樓。在解放戰爭期間,百萬雄師過長江的渡江戰役中曾經把迫擊炮搬到木帆船上,以加強火力。
這都是有史料,有照片,甚至在軍事博物館有展品的,資料中還有劉鄧等名人來支撐。可是筆者要問一句,這是真的嗎?因為作為現代人,我們都不是文盲老粗,基本的科學知識還是有的,我們相信科學呢,還是相信眼前的“事實”。
史料之一簡述如下:
百團大戰後,日軍大築碉堡,企圖困死我軍。為了解決打敵人碉堡缺少平射炮的困難,第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指示該師炮兵主任趙章成想盡一切辦法,使迫擊炮能打碉堡。要達此目的,必須將隻能曲射的迫擊炮改造成也能平射的炮。迫擊炮無法進行平射的原因在於(筆者提請注意),炮彈必須由炮筒前端裝入,炮身一旦放平,炮彈就無法下滑去擊發雷管打火。平射研究班裏有人注意到了擦炮用的洗把杆,它上麵有一個空心圓孔也許可以用來套住炮彈(上了引信的炮彈,其頭部是不能碰的,一碰就爆炸),用力助其下滑來擊發雷管。試驗居然成功了。炮彈打出去了,洗把杆也飛出好遠。洗把杆還要用來擦炮,必須找出替代品。憑借出色的觀察力和聯想力,趙章成大膽提出用太行山上隨處可見的高粱稈代替洗把杆送彈擊發,接著又受擲彈筒啟發,在炮尾部安裝上拉火擊發裝置,研究成功迫擊炮平射裝置,使迫擊炮在反“掃蕩”、反“蠶食”鬥爭中,多次有效地摧毀了敵人的碉堡,拔掉了敵人的據點。(資料完)
趙章成是曆史上有名的戰鬥英雄,在紅軍長征時大顯神威,多次用僅有的一兩發炮彈在戰場上取得關鍵性的戰果。例如,十八勇士勇奪瀘定鐵索橋的戰鬥中,就有趙章成的出色表現。新中國建國後,他曾任我軍炮兵副司令員。
他手拿高粱杆,在軍事博物館現場講解迫擊炮平射的照片在網上能找到,有興趣的可以百度一下。
這些都言之鑿鑿,載入了曆史的。
可是我不信!我敬重革命老前輩,也敬重趙章成將軍。但是我不相信上述史料是真的,原因是我更相信科學。我們是唯物主義者。
步槍、手槍都有後坐力,每一次射擊,人體都是一次震動,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槍的口徑多大?子彈有多大分量?火炮的口徑多大?炮彈有多重?那麽火炮的後坐力有多大呢?這可是人所共知的常識!大炮靠炮架的機構來克服後坐力,例如液壓伸縮炮管等等,即便如此,大炮一響,整個的炮就跳起來了,移動了位置。炮手需要推動火炮複位,重新瞄準,才能再次發射。想過沒有?這個後坐力有多大?
山炮、榴彈炮、加農炮為什麽笨重?就是因為要克服後坐力,它的機構多、體積大,迫擊炮為什麽那麽小,攜帶方便?關鍵就在於對後坐力的處理辦法不同。
迫擊炮是通過底座把後坐力傳遞給大地了,所以炮筒必須仰角很大,一般在75度左右比較理想。理論上仰角可以達到45度,但是必須要有補救措施,否則炮筒子就飛到後麵去了。如果想仰角小於45度,那就要製造炮架了,有了炮架那還是迫擊炮嗎?那就成了山炮、榴彈炮了。
再說一個通俗的實例,也可以叫操炮的操典。82迫擊炮在發射時,如果炮手不小心,把腳踏在底座上,那可就悲劇了。迫擊炮一響,這條腿就是粉碎性的骨折!由此可知這個後坐力有多大。去問問用過迫擊炮的兵,他們都懂。
還有一個常識:不管製造技術有多高,不管火炮有多現代化,火炮擊發一律用繩子拉!我們就不解釋為什麽一定要用繩子了,讀者自己想一想就明白了,這個道理與上麵的腳踏炮座負傷是一樣的。
還是從物理學角度說說吧,中學物理知識告訴我們,能量守恒定律是計算的根據。那麽迫擊炮身管後坐力的計算公式如下:
(身管)*v(身管)*v(身管)
這公式的意思是炮彈的反作用力等於炮管的抵抗作用力,二者恒等,這叫能量守恒。質量乘以速度的平方就是反作用力。
具體的計算很繁瑣,我們略過了,結論是:82迫擊炮的後坐力約等於40噸!
其他口徑的就不計算了。
40噸是什麽感念,相當於一輛重型坦克的重量!想想吧,這40噸的後坐力如何克服?
筆者還見過這樣的圖片:迫擊炮後麵加一個槍托,一人像使用步槍那樣抵肩射擊!40噸的後坐力呀!用肩膀抵抗?這個玩笑太大了吧?稍有常識的人都會問,這有可能嗎?我們可以斷定,這是曆史上造假留下來的痕跡。
如果有人說,你的計算不權威!不算數。那好,我們引用一段資料,這是兵器知識雜誌2003年第3期中國三種大口徑輪式突擊炮改進一文的摘錄,文章說的是火炮改進技術,我們僅僅關心其後坐力這個局部。
“輪式120毫米反坦克炮......采取輕量化與低後坐力技術後,120毫米火炮的重量由3.1噸降低到2.4噸,後坐力由45噸降低到22噸,105毫米火炮的重量由製式105毫米坦克炮的2.1噸降低到1.7噸,後坐力由34噸降低為14噸。”還有其他型號的火炮就略過不說了。
采用了那麽多複雜的緩衝,防後坐力技術之後,後坐力還是十幾二十噸!計算單位是噸哦!迫擊炮沒有任何防後坐力技術,因此它的後座力是火炮中最大的!
所以說迫擊炮不能平射的關鍵不在於用高粱杆推送炮彈擊發,而在於這個後坐力如何克服?再說一遍:絕對不是怎麽擊發的問題,而是炮筒子飛出去怎麽辦的問題?
我們想一想:炮彈向前方飛去了,同時迫擊炮連同它的支架底座等等一起向後方飛出去了!我們且不說造成自己人的傷亡如何,單說打一發炮彈廢掉一門炮,從經濟上說這炮還打得起嗎?有那個費用,就不如買一門山炮了。
迫擊炮要想平射,除非炮的後麵有一座山,像華山那麽陡峭的山體,把炮座頂在峭壁上。試問,戰場能隨時找到這個條件嗎?
好了,還有資料說解放軍渡江(長江)戰役時,把迫擊炮放在木船上開炮,增加火力。這個事就不用分析了,讀者自己想想吧。
迫擊炮一開炮,木船就散架子了,至少是一個大窟窿!鐵殼子軍艦也受不了幾十噸的衝擊力,誰見過軍艦上用迫擊炮了?這是打擊敵軍呢?還是自我沉船呢?
畝產萬斤、十萬斤糧食是造假!迫擊炮平射也是造假!不過一個是和平時期,另一個是戰爭時期罷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