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三槍部隊

字數:4689   加入書籤

A+A-




    廣東省的山區也不少,與近鄰的其他省份比較,其山勢稍緩,地勢更低,陡峭的區域相對的少。所以山區中的村落道路也就相對的密集。

    由於紅軍和各種抗日武裝的活動,日軍占領區越來越不安寧,於是日軍就要加強防衛,這就要修建防禦的設施,就是所謂的“據點”了。中型、大型的城市有一個防禦的體係,小集鎮就是碉堡炮樓,日偽軍憑借著一個或者幾個炮樓來守衛一處據點。原本曆史上在中國的中原大地,到處都是日本人修建的炮樓。打炮樓就成了抗日武裝的必修課,也是難點。

    如果用鋼筋水泥修建碉堡、炮樓,那的確難於摧毀。重要的要塞防線上就是這種建築。在東北地區,日軍就沒少修建這種水泥碉堡。這也與當地經濟條件有關,東北地區工業發達,鋼筋水泥等建材充足,取用方便,其他地方就沒有這個便利。例如,華北地區的炮樓就以磚混結構為主。磚砌的炮樓也很堅固,輕武器奈何不得它,除非用炮。想當年的八路軍就很難對付這種碉堡。

    龍門縣位於河源以東,是山區中一個中型盆地的核心地帶。目前紅軍已經滲透到這一地區,他們四處出擊,消滅日軍,拔除據點,宣傳群眾,擴大影響。

    自從紅軍來到了廣東,不但紅軍在發展,還組建了不少地方武裝。實際上地方武裝就是地方政權的一種方式,在戰亂的年代裏,沒有武裝誰聽你的?所以縣、區(區就相當於現代的鄉)、村各級都有自己的武裝。正像太祖爺所說:槍杆子裏麵出政權嘛。村有民兵,區有武裝小隊,縣一級就是縣大隊了,這就是紅軍根據地邊區抗日政府的架構。龍江就有縣大隊,有280多人,分為三個中隊,每個中隊約七八十人。

    緊鄰的河源縣已經有紅軍的正規部隊了,龍門縣屬於新的開發區,還沒有正規的紅軍部隊固定駐紮此地。

    龍門縣大隊的一個中隊奉命去拔除地派村(“地派”是地名)的一個鬼子炮樓,中隊長名叫沈一飛。這個鬼子炮樓就在龍門縣的西邊,處於一條交通大道上,也算是個要點,拔除了它,就控製了一條交通要道,在這周圍幾十裏內紅軍武裝就再無障礙了。

    一中隊傍晚出發,在山區行軍六十多裏,到下半夜趕到地派炮樓附近。那個炮樓裏有十來個鬼子,二十多個偽軍,攏共不到四十人。裝備有兩挺歪把子機關槍和一門擲彈筒。是這周圍幾十裏較大的一個炮樓。

    一中隊的人數是78人,卻隻有四十幾條槍,並且沒有機槍、擲彈筒之類的重武器。此時各縣地方武裝所用的武器就是紅軍正規部隊淘汰下來的,型號五花八門,什麽漢陽造老套筒、撅把子單打一都有,還有幾支土獵槍,那玩意也就是壯壯聲勢而已,射程太近,打出去的就是幾粒鐵沙子,能有什麽殺傷力?中隊長還不錯,手裏是一支像樣的駁殼槍,也叫鏡麵匣子。沒槍的戰士就隻有大刀、梭鏢和手榴彈了,當然鎬頭、梯子、繩子和麻袋等工具也帶了不少。帶麻袋幹嘛?運輸繳獲物資呀。縣大隊的裝備差,就盼著有繳獲嘛。

    他們的步槍口徑不統一,在打仗前要調配子彈,這也是指導員和隊長的活,有的槍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子彈也就算了,站腳助威吧。這些雜亂的子彈都靠繳獲,人家鬼子漢奸不可能根據八路軍的需要給你預先準備好嘛。因此,每條槍平均不足十發子彈,隻有槍法好的特別照顧,多發幾粒。

    按說這七八十人對四十多個日偽軍也應該是人數的優勢了,可看看這裝備水平,紅軍一方是明顯的劣勢。

    在後半夜,紅軍來到了炮樓附近。沈中隊長就命令出動一個三人小組,抱著一顆大地雷去炸炮樓。悄悄地過去,乘著夜色搞偷襲。

    對,縣大隊沒有炸藥包,大個的地雷就成了爆破的武器。

    後半夜的時間是事先選好的,多少有點月光,但很朦朧,稍遠一點就看不清了。這是最適合紅軍夜間活動的時候。月色太明亮了不行,可太黑了也不行,畢竟你是去打人家。小鬼子天天在那兒轉悠,對炮樓周圍的地理情況比咱們熟悉的多,要一點也看不見吃虧的還是咱們紅軍。

    可就因為有這點月色,那三個戰士在快接近炮樓的時候被上麵站崗的敵人發現了,鬼子的反應也很快,“呯呯”打了兩搶,然後就往下扔手榴彈。因為那三位戰士已經衝到炮樓下了,如果從炮樓上麵往下打槍就得把身子探出來,這等於給別人當活靶子。小鬼子也不傻,也會玩手榴彈,紅軍戰士當即就犧牲了一人,傷一人。

    說來可憐,犧牲的這小子是大個子,目標太大,剛入伍幾天,連手榴彈都不會使。據說是個孤兒,人高馬大的,有把子力氣,抱著一個大地雷也不費勁。他飯量也大,經常吃不飽,就因為當兵能吃飽飯他才入伍當紅軍。可是還沒吃幾天飽飯,就光榮了。唉,為人民革命事業而死的先烈太多了,我們要紀念他們,英雄的先烈們永垂不朽!

    偷襲不成就隻能研究進攻的辦法了。

    炮樓裏邊有偽軍,那也是中國人嘛,該爭取還是要爭取。為此,他們就拿來紙喇叭筒,先展開政治宣傳攻勢。喇叭是用竹篾子做骨架外麵糊上紙做成的,有一米來長,這種喇叭紅軍出征都隨身帶。

    用喇叭喊話要靠近,遠了聽不見,所以也是很有危險性的。你還不能老在一個地方喊,你老在那個地方喊,鬼子的槍就打過來了,傷亡就難免了。炮樓一般都是建在高處,並且周圍都預先清理過了,光禿禿的,沒有藏身之處。雖然夜間看不清楚,但你一出聲就暴露了自己的方位。小鬼子又是居高臨下,危險性還是不小的。紅軍戰士們在戰爭中積累了不少經驗,喊話也有很多訣竅,比如輪流喊話,東邊的先喊第一句,北邊的就喊第二句,接著就輪到西邊的喊了,就像台上演出群口相聲。

    喊話很熱鬧,那些偽軍非常可惡,他們惡語還擊,不是開槍就是開罵,還罵得很難聽,一來二去下麵的也火了,於是喊話就成了罵戰。不過也有可能是因為偽軍的身邊有日本鬼子和翻譯官,他們不敢有軟弱投降的表現。

    喊話不成,就演變成戰鬥。

    眼下紅軍的正規部隊不缺軍火,可縣大隊不行,彈藥手榴彈都不多,打不出那種手榴彈滿天飛、機槍嘎嘎叫的火爆場麵。縣大隊還要算計炮樓打不下來怎麽辦?打不下來就沒有繳獲,也就沒有補充。彈藥沒了,那下一仗怎麽打?向上級申請當然也能得到彈藥補充,可那不光彩呀!

    子彈少也有少的辦法,槍打得少,沒有氣勢!怎麽辦?

    辦法還是有的,那就是把鞭炮裝在鐵皮桶裏,“乒乒乓乓”地一放,火爆熱鬧。

    其實放鞭炮也是個挺危險的活兒。鞭炮一響不管強弱,總是有火光,在黑夜裏一丁點的火光也是明顯的,戰場上火光就是目標,日本鬼子就會瞄準火光射擊。更要命的是放鞭炮的地方不能離炮樓太遠,不然就沒有了“音響”效果!畢竟在這兒放鞭炮就不是為了娛樂,可鬼子的槍準的邪乎,特別是那機槍,子彈打過來就是一個扇麵,一不小心就得給它蹭上。放鞭炮有危險,也需要積累“作戰經驗”。

    日本鬼子的機槍也不是一個勁地老“突突”,因為機槍一打起來火舌就會噴得老長,有一尺多長,在黑夜裏是個非常明顯的目標。縣大隊裏也不是沒有神槍手,如果被他們瞄上了可沒好果子吃。所以鬼子的機槍一般都是打三五發的短點射,打完後就躲到一邊或換個地方。同樣道理,步槍射擊時也有火光,雙方都以火光為目標,為了不暴露自己,雙方都不敢胡亂開槍。

    哪一方都有槍法好的,就是所謂的神槍手。

    都說神槍手是拿子彈喂出來的,“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嘛,但是這話也不見得對。曆史上的誌願軍中有個神槍手,名叫張桃芳,他練射擊不到兩個月,也沒比他的戰友多打了幾發子彈,可在朝鮮戰場上,他用四百多發子彈,消滅了兩百多名敵人!這應該是人各有天賦吧?有的人天生就是當阻擊手的料。

    紅軍的子彈不多,可神槍手並不少,這裏麵恐怕有兩個主要原因,一個叫天賦,一個叫覺悟。

    同樣的工作有的人就做的又快又好,有的人雖然也很努力,可就是做的慢,質量還差點,這誰也不能否認吧?射擊也是一樣,有的人練習時打了二百發子彈,可射擊成績還不如隻練習了五十發子彈的好,這就是天賦的差異。

    紅軍戰士都是有覺悟的,知道為什麽打仗,為誰打仗,自覺自願的下苦功夫,這就是責任心強。縣大隊中就有十幾個人能做到100米打靶槍槍八九環以上,這就很不錯了,如果在戰場上能堅持這個成績,基本上就能槍槍不落空。

    紅軍士兵都知道,一發子彈的價值等於一鬥米,這是指導員教導的。可一鬥米就是一個人10天的口糧啊!戰士們都是窮苦人出身的,誰舍得拿這“一鬥米”去聽個響聲?所以練射擊時都非常自覺、刻苦。

    縣大隊打仗也有規定,一般來說一仗下來每支槍消耗子彈不能超過三發。因為仗打完了有沒有繳獲誰也說不準。

    此時的紅軍正規部隊,因為有了東北軍的外援而彈藥不缺。可對縣大隊這類地方武裝,還沒有這麽充足的彈藥補充。所以縣大隊很少打攻堅戰,主要以伏擊戰和遊擊戰為主,而且嚴格規定超過100米不準射擊,每戰一般都是限定三發子彈,必須等跟敵人的距離非常近的時候才能開槍,三槍打完後就靠手榴彈、刺刀和大刀片子加梭鏢的白刃戰解決問題了,因此國軍稱紅軍為“三槍部隊”。

    三槍部隊能拔除炮樓嗎?且聽下回分解。

    ---401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