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大炮顯神威

字數:5378   加入書籤

A+A-




    罵戰是罵不死鬼子漢奸的,鞭炮再響也炸不掉炮樓,要想打下鬼子的炮樓來就得衝過去把炸藥、地雷送到炮樓底下。

    日本鬼子也是有防備的,他們沒有炮,沒有照明彈,也沒有探照燈,但是他們從炮樓裏往外扔火把,雖然明亮的程度有限,但炮樓周圍十幾二十米的範圍內還是有點亮光了,紅軍戰士就很難借助黑夜不被發現地衝上去。再者說,誰知道日本鬼子有沒有埋伏在炮樓外麵,工事防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外麵修幾道戰壕與炮樓相通也不是難事嘛。

    劣勢裝備打炮樓,可以想見,接下來的戰鬥過程非常慘烈。為了把地雷送上去接連犧牲了三名戰士,負傷四人,更糟糕的是天也快亮了,天一亮紅軍就隻能撤退。沈中隊長也有些著急了,就站起來喊道:“誰上?”

    此時的共產黨員真是不含糊,所有的黨員都爭先恐後地舉手,爭著喊“我!”但是,這也讓指揮員為難,因為這些人都是骨幹,是得力的手下,這種九死一生的任務怎麽能忍心?

    “慢著!沈中隊長,你忘了大隊長和教導員的命令啦?”

    說話的是指導員肖振中,他在提醒中隊長沈一飛。他們來執行拔據點的任務時,上級也是有交代的,原則就是不要蠻幹。能偷襲拔除據點當然很好,可遇到困難則有個原則,那就是不要造成過大人員傷亡。這是因為有個重要的前提條件,那就是紅軍現在的裝備有能力拔除日軍分散的據點,不需要用人命來換。

    肖指導員說到:“沈中隊長,教導員反複提醒,遇到難啃的骨頭,則上報到大隊,由上級聯係我們的主力部隊來解決。戰士犧牲過多是要做出解釋的,蠻幹要受到處分!請你考慮。”

    犧牲一名戰士不是小事,日後會給政府帶了很多意外的工作。傷殘軍人需要榮養,烈士家屬要撫恤,子女要撫養,年老的爹娘要養老送終,單單這些,政府的經濟負擔就不小。紅軍紮根於此地,不能一走了之,不能拋棄傷員烈屬於不顧。這些具體的善後工作往往是政府的事,軍事指揮員不負這個責任,因此也很少想這些問題。

    情緒正在激昂中的沈一飛愣在了那裏,在半空中揮舞的手也僵硬地舉著。他轉過身來,麵向肖振中,肖毫不退縮,走上前來,慢慢幫他放下還舉著的手,說道:“沈中隊長要冷靜啊!我們應該打報告要求主力支援一下,這個小小的炮樓算什麽?”

    紅軍的部隊中都有政治軍官,這是沿襲蘇聯紅軍的製度。其實早期的國軍也同樣如此,因為,國民黨的軍隊組建之初,也有蘇聯的身影,黃埔軍校就是蘇聯幫助搞起來的。那時候正是孫中山搞“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國民黨的軍隊中有大量的蘇聯軍事顧問。中國的國共雙方的軍隊都是蘇軍的模式。

    政治軍官的職責是掌握部隊的領導權,使得部隊不能脫離黨的領導。他們不對具體的作戰負責,作戰指揮都是軍事主官的事。但是,如果遇到脫離方向的關鍵時刻,政治軍官有糾正的責任。

    沈一飛終於歎了一口氣,說道:“指導員都說話啦,咱不能不聽。怪我不冷靜,你提醒的對。”

    不過語氣中似有不服氣的味道。他們短暫的商議幾句,沈一飛就下令了:“撤退!”

    當然了,他們撤退還要帶上烈士的遺體,帶上傷員。

    ......

    這一日從山裏走出一支紅軍隊伍,有兩百多人。這支隊伍與初到廣東時的紅軍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們服裝整齊,武器鮮亮,戰士們身體強壯,精神飽滿。最大的不同是武器,步槍配置齊全,再也見不到手執梭鏢大刀的了(有兩米五的長槍)。輕重機槍都有,擲彈筒、小鋼炮明顯配置不少。更惹眼的是有一門馬拉的山炮。整個隊伍顯得威風凜凜。

    “山炮”其實不是很正規的名稱,更接近於俗稱,因為這種炮很輕便,一匹馬就能拉上走。遇到難行的道路,過不去了。這種炮可以很方便地拆卸,炮筒子、輪子、炮架子都分解開來,肩扛馬馱,照樣行軍,特別的適於山地運動,因此被稱為山炮。

    以75山炮為例,它結構簡單,重量輕,全炮隻有五百多公斤。可以拆解成11個部分,分解後平均重量一百多斤,一個壯漢就可以扛起一個部件。炮彈重量四公斤,一般都是榴彈,也有特別用途的穿甲彈、高爆彈、燃燒彈,最大射程八公裏。

    抗日戰爭期間,在中國的戰場上這種炮很普遍,也有好幾種型號,著名的有日製九四式,口徑以75毫米居多。

    科學地說,山炮就是榴彈炮,是簡易小型化了的榴彈炮。

    說了這麽多“山炮”,就想到這個詞現代裏在東北地區很流行,含義特別。它的詞義來源是:東北的胡子,也就是土匪,搞來火炮,技術欠佳,打不準。馬馬虎虎沒準頭,這就是“山炮”的原意。後來變為玩笑話,把事情沒做明白,或欠考慮,做傻事,或知識陳舊、二手貨,甚至衣著過時等等都被稱做“山炮”。

    東北口音“三”“山”是一樣的,所以“三炮”也是“山炮”。由此演化出來還有“二炮”,那就是“二逼”的意思,形容愣頭愣腦,直勾勾、傻嗬嗬、橫衝直撞等,再引申,就是形容一個人沒有什麽見識,沒有見過世麵,什麽都不知道、都不懂。是貶義的。但是“三炮”“二炮”在朋友間玩笑也經常使用,屬於戲謔調侃了。

    ......

    藍田是這個地區的一個集鎮,山區中的村鎮都是沿河而建,這裏也不例外,一條小河從鎮中穿過。鎮子不大,不足百戶人家。鎮的兩端各有一處炮樓,並且分布於小河的兩岸。

    不用說了,紅軍主力來到這裏是縣大隊請示報告的結果,主力部隊是幫縣大隊拔據點來了。

    紅軍來了,日本鬼子還是察覺了,都上了炮樓嚴陣以待。

    來到這裏的紅軍是紅33團的五營。部隊從小河上遊而來,距離第一個炮樓四五裏就停下來,隱蔽,展開部隊,架設火炮。五營長手舉著望遠鏡觀察敵情,在他的旁邊是新成立的縣大隊的隊長,此地的敵情都是他們縣大隊偵察的,主力部隊也是他們請來的,拔除縣城周圍的釘子,便於他們開展工作。

    此處據點有一個小隊的日軍,還有一個排的偽軍,他們依仗著炮樓,本地的武裝拿他們沒辦法。

    來的部隊是五營,怎麽會有五營呢?現在紅軍的隊伍壯大了,可沒有新番號,於是就增加營編號。其實他們編製不滿,人員充足的時候,一個營不過200人左右。這也是習慣,首先想到的是增加番號,沒有想到把各級部隊滿編。電視劇“亮劍”中一個團不是有八個營嗎?隻要給番號,立馬變成一個師。

    紅軍來了,小鬼子怎麽不敢出擊呢?

    這是紅軍壯大的結果,長時間的武裝鬥爭讓日本鬼子接受了教訓:紅軍不是好惹的,一個小隊的鬼子兵還是太單薄了,不敢輕易出動。

    “魯營長,前麵這個炮樓裏駐紮的是偽軍,有一個排。遠處那個炮樓裏駐紮的是日本鬼子,有一個小隊。偽軍排長我們見過,姓魯,原來也是國軍的人。”這是縣大隊長在介紹情況。他說的國軍就是陳濟棠的粵軍。

    紅軍眼前的炮樓是集鎮的東北方向,遠處駐日軍的炮樓是東南方向。兩個炮樓據守集鎮的兩端。

    五營長說道:“哦,還是我的本家,這個姓魯的排長怎麽樣?調查過嗎?”

    縣大隊長:“沒來得及做細致調查,目前隻知道這些。”

    五營長:“勸降怎麽樣?”

    大隊長:“不好說,但還是試試為好,畢竟我們大軍壓境,大炮都亮出來了!炮口之下,勸降是有可能的。”

    五營長:“我也想試試,都是中國人嘛,能和平解決,雙方都減少傷亡。”

    大隊長:“好,我找人喊話。”

    南方的方言雜亂難懂,特別是廣東、福建一帶。所以就需要本地人來喊話。紅軍擴編當然會有本地的士兵,縣大隊更是本地、本縣的人多,於是縣大隊長帶著幾名士兵隱蔽前進,靠向碉堡喊話。這是技術的限製了,兩千多米的距離喊話能聽到嗎?隻能向前靠,一兩百米才能能聽清喊的是什麽,遠了的確聽不清。於是,喊話也像戰鬥一樣,風險不小。

    按說陣前談判或者喊話應該打個白旗,可紅軍忌諱這個,打紅旗又怕哎槍子,隻好什麽旗子也不打,隱蔽靠近。

    這時候也沒有電喇叭,隻有鐵皮,或者竹篾子糊紙的喇叭湊合用。

    “炮樓裏邊的偽軍聽著:我們是紅軍,看到了嗎?大炮已經架好了,大炮一響,玉石俱焚!要想保全性命,就投降吧!想想你們的年邁父母,妻兒老小,為日本鬼子送命值得嗎?做漢奸,忘了祖宗,死了都不能進祖墳!投降吧!給你們半個小時,好好想想!”

    這一段話反複講了幾遍,他們就撤回來了,等待效果。

    說“看到了嗎?大炮已經架好了。”實際上,大炮不可能讓敵軍看到。誰知道敵軍有沒有炮?自己的火炮豈可暴露目標?

    炮樓也是個防禦體係,工事以炮樓為主,還有其他的防禦陣地。如果想抱著炸藥包,衝上去,炸毀炮樓,也不是那麽容易的。沒等靠近,就被敵軍的交叉火力幹掉了。所以說,機槍掩護,打兩個手榴彈,抱著炸藥包就靠近了碉堡。這種可能性存在,可是太少了!除非情況特殊,或者敵軍是“二炮”,一般沒有這個機會。別聽影視劇胡侃,編導沒上過戰場,自以為是而已。

    敵軍的陣地中的確有火炮,不過一個偽軍的排,日本人不能給他們什麽重武器,僅僅擲彈筒而已。比60毫米的小鋼炮還低了一級。

    縣大隊長回來了,魯營長看著馬蹄表,記著時間。說話要講信用嘛。

    “時間到,火炮準備!”

    敵軍沒有反應,那就開炮吧。

    “報告!山炮準備完畢!”這是炮兵排長趙章成在報告。此時的趙章成20歲出頭,精明強幹,技術好,已經是排長了。

    “開炮!”

    戰鬥結果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402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