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舊事重提
字數:4798 加入書籤
日軍戰列艦的主炮口徑大,它的炮擊讓捷爾涅伊的海防地動山搖。可是岸防炮打得準,它們的炮擊首先見效,不長時間日軍企圖登陸的運兵船就被命中了兩發炮彈。民用商船是承受不了240毫米的炮彈的。其中的一發從船的側舷穿透進入了船體內部爆炸,引發了大火,蒸汽動力管路泄露,最終又引發了高壓蒸汽鍋爐的爆炸,船體嚴重受損。動力被破壞了,海水從側舷的大洞灌入船艙,船隻很快就傾斜了,眼看搶救無望,沉船是早晚的事情。船上所攜帶的登陸艇被放下來,成了救生船。其它船隻上的登陸艇、救生船紛紛放到海水中參加救援。
日軍的陸奧號、長門號戰列艦也不斷地向港口靠近,猛烈的炮擊東俄軍的岸防炮台。兩門岸防炮對兩艘戰列艦數十門巨炮,雙方的力量差距太大了,東俄人的炮台不再幸運,被日軍的炮火一一清除掉了。這兩個炮台就是捷爾涅伊對抗日軍艦隊的唯一武裝,炮台的覆滅就宣告了港口的失守。小口徑火炮以及少量的地方守軍是擋不住的,東俄軍隻能撤出捷爾涅伊,日軍成功登陸。當然日軍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那艘運兵船終於沉沒了,所幸船上的陸軍士兵大部分被救出來,得以生還,但是船上的物資裝備全部沉入了海底。
10月9日下午,日軍占領了捷爾涅伊。
日軍取得了一個登陸點,首要的就是擴建碼頭,安裝碼頭的機械設備,讓大批陸軍和裝備登陸,鞏固這第一個突破口。
......
日軍登陸成功,對於東俄羅斯來說局麵變得嚴峻了。
早期的遠東集團軍時期,他們有15萬兵力,到了東俄羅斯獨立時他們的兵力是12萬人。人數減少是幾次戰爭的戰損結果,他們又得不到人力物力的補充,遠東地區人口基數小,工業能力薄弱,能維持10萬人以上還算是不錯。在東俄羅斯廣袤的疆界之內(也包括南朝鮮),12萬人太少了,幾個關鍵點分一下就沒人了。在濱海地區(就是從海參崴到廟街的沿海地區)兵力最多,也不過四萬左右,並且主要分布於海參崴、伯力等南部的幾個較大的城市周圍。
日軍的一個甲種師團就是四五萬人,如果調來兩三個師團,其兵力人數就會超過東俄羅斯的軍隊總和。
從裝備水平,士兵素質上來說雙方差不多,所以日軍人數的優勢就是雙方軍力對比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之下,日軍完成了登陸之後,就會占據有利的態勢。
從戰略上說,東俄有兩個長處,一是本土作戰,地形熟悉,環境熟悉,社會人文基礎好。二是嚴寒的冬季即將來臨,這裏的嚴冬對於日本人是個巨大的考驗。日軍的118師團組成於日本國的北方,部分兵員是北海道的(北海道與東俄羅斯同緯度),算是日軍中比較適應高寒地區的部隊了。他們在東俄有沒有好的表現還有待於考驗。
......
10月10日,海參崴,布柳赫爾總書記的會議室。
東俄羅斯的大員們和本地區高級軍官們都聚集在這裏舉行會議,議題就是抗日。會場比較沉悶,當然是因為日軍的登陸造成的不利態勢,危局當頭,處處是難題。
布柳赫爾在講話,他問道:“我們昨天下令調動的部隊怎麽樣了,有什麽問題嗎?”
東俄軍總參謀長阿普謝夫中將答道:“第216旅、第211坦克旅已經開始向烏蘇裏斯克集結,並在那裏設立防線。第43師向伯力集結,並準備向東出擊。一切都是按計劃執行,現在沒有問題。”
烏蘇裏斯克就是雙城子,在海參崴的北側不遠處,它是交通樞紐,也是軍事重鎮,現在就是抵抗北邊日軍的屏障了。伯力是烏蘇裏江匯入黑龍江的河口,是中國地圖雄雞形象的嘴尖部位,它在捷爾涅伊的西北部,如果日軍向海參崴進軍,那麽43師的出擊就形成了對日軍側後攻擊的態勢。
布柳赫爾:“部隊完成動員,進入作戰狀態,還需要幾天?”
阿普謝夫:“我們預計至少還需要三天時間。”
部隊從和平狀態進入到戰爭狀態的確需要時間,這些事務性的事情就不說了。總之一句話,三天之內讓部隊進入戰爭狀態就已經是訓練有素的部隊了。
阿普謝夫又說道:“布柳赫爾同誌,現在是10月初,到海港全麵冰封至少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我們不知道日本人要投入多少兵力,假如他們希望的目標是兩三個師團,甚至是四個。那麽在冰封之前完全可以運輸到位。從日本國的劄幌到捷爾涅伊還不到400公裏,他們的運輸非常方便快捷。由此看來,我們現在準備的兵力還是不足,是不是需要調動其它部隊呢?比如貝加爾軍區。”
現在的東俄羅斯與安娜女皇的西伯利亞國(女皇自稱是俄羅斯王國,我們為了方便區別,稱西伯利亞國)的分界線在貝加爾湖。東俄的貝加爾軍區在赤塔,烏蘭烏德已經是東俄最西邊的防線了。貝加爾軍區麵臨著西邊的安娜女皇,南邊是中國的疆界,也是東北軍的勢力範圍。因此它是一個極重要的軍區,兵力也比較多。現在東俄羅斯兵力不足就想到需要調動其它地區的部隊了。
可是,貝加爾也是重要的前線,能抽調部隊嗎?這是難解之題,布柳赫爾沉默不語。
伏羅希洛夫不精通軍事,但是這個難點他還是知道的,他說道:“布柳赫爾同誌,上個月我們剛剛接待了東北地區的使團,在對抗日本國方麵我們確立了盟友的關係,那麽現在的情況下能不能向東北軍求援呢?如果東北軍肯出手,我們共同來抗擊日本人,形勢就會極大地改觀。”
實際上這就是今天議題的關鍵之所在。東俄羅斯若是得到了東北軍的同盟協作,共同抗日,那幾個日軍的師團就不是問題了。可布柳赫爾為什麽猶豫著不肯提出聯係東北軍呢?因為他們都知道東北要的是什麽?中國人要的是收複國土!東俄羅斯人不能心甘情願!這才是關鍵之所在。老話重提,到了考驗布柳赫爾智慧和決心的時候了。
會場再次沉寂,對於敏感的問題有勇氣挺身而出的不多。沉沒中還是有人說話了,這位是個黨務工作者,職務不低,是東俄羅斯共產黨書記處的書記。書記處相當於布柳赫爾的辦公廳,是處理日常事務的機構,所以就相當於布柳赫爾的秘書長。他的名字叫羅科索夫斯基。
他說道:“布柳赫爾同誌,如果沒有外援,我東俄羅斯將麵臨嚴峻的局勢。我們如果能撐過三個月,到了嚴冬也許形勢會有所改觀。可是這三個月我們有可能丟掉大片的國土,也可能是整個濱海地區全部丟掉。我俄羅斯民族曆來有利用嚴冬惡劣氣候擊敗敵人的傳統,因此,我們隻要堅持持久戰還是可以擊敗日寇的。
可是有一種情況我們應該預計到,那就是假如日軍占領了海參崴,東北軍就會感到威脅。那麽他們極有可能借此機會大舉進兵,擊敗日寇的疲憊之師,借機占領濱海地區,並宣布他們收複了國土。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我們怎麽辦?武力驅逐東北軍是不明智的。那就隻有談判,可是在那種形式之下,我們就處於被動地位了,我東俄羅斯可能被擠壓到貝加爾湖地區狹小的地域裏,我們談判的籌碼也太少了。這樣的結局太可怕了。”
羅科索夫斯基的分析,像一塊石頭投進平靜的湖水中,激起一陣波瀾,震動了到會者每個人的心。出現這種局麵的可能性太大了,東北軍的部隊就在黑龍江、吉林和朝鮮的羅先地區,並且在北韓還駐紮著一支叫做誌願軍的部隊。假如日本人占領了海參崴,東北軍就算為了自身的安全,也極有可能向海參崴和沿海地區出擊。經受了殘酷鏖戰的日軍當然不是東北軍的對手。到那時東北軍還有必要與東俄羅斯談判嗎?如果東北軍繼續進軍,東俄羅斯的紅軍就成了甕中之鱉。
道理是明顯的,與會者也很緊張,可是會場上沒有響應,大家依然保持沉默。這就是原蘇俄國內政治的遺風了。這個話怎麽講?
蘇俄是一黨專政,並且在斯大林的時代裏。斯大林這個人的權利欲太過強烈,不但容不得人,還疑神疑鬼,看誰都像是要推翻自己取而代之的陰謀分子。這也是獨裁者的通病,他沒有朋友,沒有同盟者,是徹底的孤家寡人。於是就殘酷的消滅異己,使用高壓手段來維持他的個人政權。在這種政權之下,所謂的輿論就是指鹿為馬。比如,斯大林指著鹿說:“那不是一匹馬嗎?”眾人都要附和,是!是!。誰敢說那是鹿,就是異己,就要被砍腦袋。什麽主義、政黨都是工具而已,斯大林個人能夠牢牢的掌握權力才是國家的最高原則,最高的政治。這方麵我們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
東俄羅斯脫胎於蘇俄的政治製度,布柳赫爾建立的政權完全是蘇俄的那一套。從政治策略上說,他的選擇是對的,維持原蘇俄的社會製度則社會動蕩最小。這使得他得以平穩的實現把東俄羅斯獨立出來成為一個國家。缺點是製度的僵化和落後,如果布柳赫爾將來需要改革的話,還要費一番力氣。
盡管布柳赫爾沒有表現出獨裁者的霸氣,可官員們還是習慣於唯命是從,不要說挑戰當權者的權威,對於敏感問題一般都不敢表態,生怕觸碰了當權者的逆鱗。羅科索夫斯基是布柳赫爾的親信,對他比較了解,能夠擺出可能的凶險前景已經是不錯的表現了,不能期望他對於是否投奔中國這件大事上表態。事實上他一句也沒有提到中國,這種謹慎是他們這些官員的必修課。本來地位最高的伏羅希洛夫是可以觸及中國的話題,不至於有太大的風波。但是他要考慮自己的身份。他是個政治工作者,也曾經害了不少人,他臣服於布柳赫爾乃形勢逼迫。因此與布柳赫爾的關係遠達不到知心和親密,所以他也不敢亂說話。
這個局麵隻能是一直沒有表態的布柳赫爾來挑破,表達一個基本的態度,其它的人,才能在這個前提之下各抒己見,出謀劃策。
布柳赫爾是個什麽態度呢?且聽下回分解。
---434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