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倒牛奶
字數:5272 加入書籤
楊永泰提了一下華盛頓,提了一下憲政民主就引起蔣介石的強烈反應。這對於楊永泰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讓他心灰意冷。
都說伴君如伴虎,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掉腦袋,但是楊永泰大可以放心,他還沒有人身安危的恐懼,因為他了解蔣介石。蔣介石此人做事也是剛愎自用,但凡領袖人物也大多如此。但是蔣介石也有容人之雅量,曆史上不少反對蔣介石的人,甚至與蔣刀槍相見的人,蔣介石都能容忍,在國民黨的人物中這種例子太多了,例如有名的人物: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白崇禧、張學良等等。
有一個特例,那就是楊虎城,此人被蔣介石給殺了。個中緣由我們不說了,離題太遠。
認真的說,楊永泰提供給蔣介石的建議是當前最好的選擇,真的執行了,可以讓國家統一興旺,人民安居樂業,他蔣介石也將成為一代偉人,名垂青史,對曆史的貢獻甚至超過孫中山。蔣介石如果不走憲政這條路,就會走向滅亡,有東北軍在,誰想武力統一中國,執行獨裁都必然失敗。可是讓嚐到了掌權獨裁甜頭的蔣介石轉向民主,的確不是一句話就能說動的。
這個事件的發生,讓楊永泰萌生了退意。作為謀士,與主公產生隔閡也就失去了作用,有猜疑的情況之下,他的謀略還有何用?搞不好還有危險,隱退是最好的選擇。
另一邊,蔣介石也是心情極為複雜。他倒是不在乎楊永泰有何感受,他在乎的是自己的夢想和事業。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也包括哪些精英和領袖人物。打天下坐天下被認為是有誌者。這些人物在年輕起步的時候也都是憤青,看到不平事就抨擊,積蓄力量去衝擊腐朽的社會文化。到了事業有成,有了問鼎天下的實力了,就開始了“坐天下”之夢。曆數當今的人物,也包括蔣介石,那個不是如此。
看到別人掌了權,心中不忿,則高喊反獨裁!要民主!要憲政!一旦輪到自己執掌權利,則時刻不肯放鬆,比獨裁者更獨裁!
現如今的蔣介石已經登上了中國權利的巔峰,名義上執掌了天下。盡管還不如意,還有幾個不聽話的,但是天下權柄哪怕摸一摸也會讓人愛不釋手。此時蔣介石處心積慮的是如何掃平天下英雄,真正的坐上“萬歲”的寶座。他看不到阻力嗎?東北軍是客觀的存在呀!他能看到,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當局者迷呀。
所以當他聽到楊永泰當麵直說華盛頓,他那裏按捺得住,這可是戳了心窩子。也就是蔣介石尚存基本的涵養,否則豈止是拍桌子?
客觀地說,此時的中國想一黨獨裁怕是混不下去了,是到了研究聯合政府的時候了。若此時搞聯合政府,或者聯邦政府,國民黨還能拔得頭籌。若繼續堅持獨裁,國民黨的末日就不遠了。
有個曆史習慣誤區需要說清。曆史上美國人支持了國民黨蔣介石,於是人們的習慣思維中以為美、蔣是一家。這從利益上說沒錯,從政治理念上說就是錯誤的,美國信奉的是民主憲政,蔣介石信奉的是獨裁。蔣介石和他的黨國政府,從政治上到製度上完全沿襲蘇俄的那一套,當然也有中國的帝王思想,比如軍隊是黨軍,軍中有政訓官(就是政委),各地的黨部都幹預政權等等,這些製度與蘇俄才是一家,與美國大相徑庭。這是孫中山當年的“聯俄聯共”政策的結果。後來台灣的憲政民主締造者是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因此可以說蔣經國不愧是一代偉人。
......
楊永泰像曆史上一樣,早早就退場了,不無遺憾。對他個人來說也算幸運吧,這一次畢竟保住了命。
楊永泰是清末民初年代裏頂尖的智囊。很遺憾,他在蔣介石這裏是做不下去了,隻能辭職還鄉。
他真的有那麽厲害?在此,我們用簡短的文字介紹一下,看看他的水平到底有多高。
我們都知道紅軍的長征是因為井岡山的第五次反圍剿失利所致。前四次的圍剿紅軍都勝利了,唯獨這一次失敗了,而且敗得很慘,這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蔣介石有了楊永泰。楊永泰有什麽高招呢?他給蔣介石的錦囊妙計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還有詳細的實施指導意見和實施方略,這不是我們的重點,此處從略。)曆史書上說的什麽缺少了毛太祖的領導啦,什麽國民黨軍步步為營啦,碉堡圍困的戰法啦等等都不是關鍵因素。關鍵是這個“七分政治”起了作用,此計抽去了紅軍的民眾基礎。紅軍不是動員民眾嗎?不是打土豪分田地嗎?國民黨也同樣做民眾的工作,政策上針鋒相對了,所以很厲害。結果這一招有效了,紅軍的根據地失去了“根”,這才是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並且是慘敗。
紅軍踏上了長征之路,作為敵手的蔣介石,當前什麽最重要呢?當然是方向,是紅軍到底要到哪裏去?於是,蔣介石找來他的幾個謀士在一起商議此事,議題就是紅軍到底要去哪兒?方向和路線是什麽?這幾個人有林蔚、賀國光還有楊永泰,都是頂尖的高手。他們預測出紅軍可能去廣東(我們的故事就是這麽寫的),也有的說是湘南的南嶺山區,還有湖北、安徽等等。楊永泰提出紅軍要經湘西入貴州、四川。楊永泰預測的路線被蔣介石否決了,蔣介石說:這不是走石達開的老路嗎?分明是條死路嘛。
不光是蔣介石,當時若有人去問紅軍的領導人:你們要去哪兒?是不會有答案的,不是說保密,是紅軍自己都不知道要去哪兒。紅軍入雲貴川,最後北上的決策是長征路上一步一步走出來的,紅軍到了甘南才知道陝北有一片紅軍根據地,有個劉誌丹。
曆史證明,紅軍正是沿著楊永泰預測的這條路走的,你說神不神!也是天不絕紅軍啊,蔣介石沒有相信,沒有采納楊永泰的推測。否則哪裏還會有後麵的曆史?如果蔣介石采納了楊永泰的推測,像大渡河、瀘定橋這種險峻的河流、關口,在西南多的很,都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險。隨便找一兩處要點,放上幾個兵,那是插翅也難通過呀。
在這裏我們順便說一句,紅軍過瀘定鐵索橋,是四川軍閥有意讓路,目的是趕緊放紅軍跑路,防止在四川形成戰場,極終目標是防止中央軍入川,軍閥更怕中央軍。否則,不要說機槍,就是幾條步槍也能封死瀘定橋。有人說紅軍不是有炮嗎?那川軍就沒有炮?此時的紅軍裝備差到了極點,完全沒有補給,而川軍的裝備要比紅軍強很多。查一查遵義之後的“土城戰役”就知道川軍的戰鬥力了。
楊永泰真乃神機妙算也,他就是紅軍的克星。他有著諸葛亮和郭嘉一般智謀,是民國的超人!曆史上於1936年楊永泰被刺殺死於武漢,他的死是紅軍之幸。
人無完人,楊永泰的毛病也不小,曆史上說他是勢利小人!這話有點尖刻,但也點到了他的痛處。楊永泰的確是個牆頭草,誰的勢力大,他就跟誰一夥,沒有什麽原則。他熱衷於投機,也由於他不夠沉穩,草率地參與派係傾軋。他聰明過人,陰謀陽謀都看得明白,讓對手屢屢慘敗,於是他就成了對手的眼中釘。國民黨中的派係那個是好惹的?這就是他的死因。
這正是:
昔日榮耀不足誇,
運籌帷幄追郭嘉;
正是春風得意時,
一朝失足成落花。
......
興海的回歸,讓中國的北方穩定下來,可以說大局已定,憂慮還有,都是遠在南方或者海外了。局勢平靜了,有個問題就顯露出來了,張作霖和東北軍政府不得不認真對待了。是什麽問題呢?簡單地說就是四個字:經濟危機!
說經濟太枯燥,讀者不愛聽,筆者說起來也心煩,我們先說個故事吧。記得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我們都聽過美國的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掉也不給窮人喝的故事。那個時候大家都懵懵懂懂的,怎麽也想不通,反正是社會主義製度具有無比的優越,美帝國主義沒好人就是了。其實這就是經濟危機。我們就看看資本家為什麽倒牛奶,弄明白了,就知道什麽是經濟危機了。
我們的第一個疑問是:好端端的牛奶為什麽倒掉?送給需要的人不行嗎?
別著急,不可思議的事情來了,傾倒牛奶似乎並非資本主義國家的專利,在咱們社會主義國家裏也出現了奶農大量傾倒牛奶的現象。什麽?有這事?
其實,倒牛奶的就是奶農,就是養奶牛的農民,咱們的農村裏也不少,那裏是什麽資本家呀?
由於技術的進步,牛奶的產量,乳製品的產量上升的太快。20世紀初西方國家的大蕭條使得乳製品嚴重過剩,問題就來了。“物以稀為貴”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反過來呢?貨物多需求少,那就要降價。這就是市場對價格的調整。奶製品降價了,工廠收購牛奶也要降價,否則工廠就要賠本。資料顯示:1933年在美國的牛奶收購價為1美元100磅。1磅等於我們的0.9市斤,我們就當它是:磅=市斤好了,容易理解和計算。1美元兌人民幣是6.5元,粗略折合一下就是1市斤牛奶等於人民幣6分錢!情何以堪!
奶農賣牛奶賠本,賣的越多賠的越多。有人會說,賠本賣出去總能彌補部分損失,總比倒掉強啊?說這話的人是局外人,不懂行了。
我們來看看:農民都是分散在鄉下,牛奶送到收購牛奶的工廠需要運輸,這又是一筆費用。關鍵在於一斤牛奶賣6分錢,夠不夠農民這一次賣牛奶的費用?車子總要燒油吧?人要吃飯,要工錢,這些消耗能有多少?在經濟學中,運費、信息費、工時費等叫做交易費,也叫物流成本。這個道理很簡單了,賣牛奶得到的錢不夠交易費,這牛奶還能賣嗎?不倒掉還有別的出路嗎?在經濟規律麵前奇怪的現象就不奇怪了。
如果想喝牛奶的人到奶農家裏去,不但能買到極便宜的牛奶,甚至可以免費隨便喝。
經濟規律可不管你是什麽主義,在現代,咱們國家也有類似的事,奶農倒奶也時有發生。“一公斤奶還不到一塊錢”!你聽說過嗎?這事的確有,牛奶比瓶裝水還便宜!
倒牛奶的事說清楚了,我們就應該懂得什麽叫經濟危機了。牛奶可以過剩,工業產品同樣可以過剩。就是生產太多了,市場容納不下,產品的價格低於交易費,這就是經濟危機。
二戰前的西方,以英美為代表的國家,都在鬧經濟危機,也叫經濟大蕭條。在我們的故事裏,東北軍政府所轄的省份開始露出了經濟危機的苗頭,即將進入大蕭條的行列。
大蕭條的特征是產品賣不出去,沒人要,沒有市場。所以尋找市場就是一條出路。怎麽找市場呢?侵略戰爭是最便捷的。我的拳頭硬,軍隊打過去了,市場就有了。所以從經濟上來說,二戰就是世界性經濟大蕭條的產物。(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