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偷襲

字數:5045   加入書籤

A+A-




    1933年7月21日,在加藏布河穀,張培元部與藏軍遭遇。但是藏軍知道自己的實力比不上漢人的軍隊,沒有敢露麵,而是在山林中隱蔽等待時機。因此,麵臨敵軍大隊人馬的張部還渾然不知。時間到了晚上,張部安營紮寨休息了。

    我們到藏軍的營地中,去看看藏軍也非常有趣,首先說服裝就非常的奇怪。第1營,也就是拉薩的衛戍部隊,他們是藏軍的主力,他們的服裝比較整齊,竟然全部是標準的英軍服裝,西式軍服,紮腰帶,頭戴考克帽,這種帽子也叫拿破侖帽。

    注:藏軍的基本編製叫“代本”,為了方便我們都通俗地稱為營。

    這種帽子是硬殼的,像鋼盔又像遮陽帽,早年間越南的軍隊都帶這種帽子。比較有名的例子是m主席在重慶國共和談期間戴的就是這種帽子。

    奇怪的是帽子下邊的頭發都梳一個大辮子披在背後。他們的辮子與清代漢人的不一樣,腦門上沒有剃頭,滿頭的長發梳到後麵,辮子就又粗又長了,類似於香港古裝電視劇中不倫不類的頭型,從腦門起向後梳,還帶鬢角。

    西式軍裝本來很威武,全讓這個大辮子搞砸了。更奇特的是每人都帶著大個的耳環,再加上高原氣候造成黑黑的臉龐,真是一副土洋結合的形象。如果看到他們操練還能讓你吃驚一次,全部是英文的口令,標準的英軍操典,因為他們的教官是英國人。更有意思的是每個營都有軍樂隊,出操甚至上戰場都會奏樂,演奏最多的是英國的國歌!夠有趣的吧。

    除了這個第1營之外,其它的營服裝就混亂了,有英軍軍裝,有中國內地軍閥的軍裝,也有民間的藏袍,還有黃色的、紅色的喇嘛袍子。即便10個人列隊,服裝各個不同。這樣的軍隊一列隊,定會讓你笑彎了腰,簡直就是服裝模特大表演。

    看看藏軍的武器也能判斷他們的戰鬥力。裝備最好的第1營也不過是持槍率高,士兵基本上都有槍,說“基本”那就是還有沒槍的士兵。槍支製式品種不一,比較多的有俄製、英製、漢陽造,其它雜牌槍支也有。重武器也有,輕重機槍多數是英製,他們居然還有炮。第1營的炮隊竟然有8門炮,可明顯的型號不一,式樣各異,藏軍管這種炮叫做“過山炮”。

    過山炮這個名字不夠規範,是自己叫出來的土名稱。那麽過山炮是什麽炮呢?有人說了:“大炮溜溜達達就過了山,這就叫過山炮!”這話開玩笑了,但是關鍵之處它沒有說錯,“過山炮”名稱的來源正是這個道理。輕型火炮,不管平地、山地,人拉馬拖都能通過,攜帶方便,適合於西藏多山的地形,所以稱作過山炮。實際上它就是我們常說的山炮,標準名稱應該叫小口徑榴彈炮,通常口徑為75毫米。

    藏軍明顯的沒有迫擊炮,這是因為迫擊炮屬於新的火炮品種,西藏偏遠落後,是最頑固閉塞守舊之地,迫擊炮沒有流傳到這裏是再正常不過了。

    西藏自己當然不會造槍炮,他們放下長矛大刀還沒有多久。藏軍的武器大宗來源的有三種,第一是早期通過新疆從俄羅斯購買的俄製武器。第二是民國初年,四川軍閥進入和退出西藏帶來的中原武器,藏軍的第一批火炮就是川軍留下來的。第三就是近年來隨著英國人的入侵購買的英國武器。順便說一句,此時的英國殖民者在西藏已經有了駐軍,地點在“江孜”,此地位於西藏省的南部,在拉薩和日喀則之間偏南。英軍的駐軍不多,隻有200人。在江孜還有英國人辦的軍官訓練團,相當於軍校,為西藏培養軍事人才,藏軍的英式操典即來源於此。

    ......

    這一次帶領藏軍出擊的最高指揮官是藏軍總司令阿沛,主力第1營的代本(營長)名叫“察絨”,此人是老達賴(十三世)的親信,是個勇武的武士,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是武人出身。

    察絨:“瑪基大人,那些漢人就在前麵,看樣子也就是幾百號人,我們三個代本都在此,兵強馬壯,超過漢人兩三倍。請大人允許我出擊!我敢立下軍令狀,不得勝誓不回還!”

    察絨家是顯赫的家族,但是這個察絨卻是平民出身,他有功於達賴。當時察絨家遭禍,人丁不旺,靠著老達賴的信任,他做了察絨家的上門女婿,被達賴抬舉為貴族,改姓察絨。雖然老達賴死了,可那一派的勢力還在,因此察絨的地位也是很尊貴的。察絨現在四十多歲,阿沛還是二十多歲的小夥,無論從年齡還是身份,阿沛都不能當做下屬訓斥他。

    阿沛說道:“察絨代本,你的勇武令人欽佩。可是,我藏軍與漢人交手今天不是第一次,以往的教訓我們要牢記。你看他們的營寨了嗎?與我們的營寨比較一下。漢人的營寨井然有序,而我們的營寨雜亂無章。所以我不敢輕敵呀!我們能夠借地形之利擋住漢軍就已經不容易了,且不可莽撞。”

    稍事停頓,阿沛又補充說道:“察絨代本,我正想征詢你的意見:我打算趁漢人立足未穩,對地形生疏,我軍在今日夜間,偷襲漢軍營寨。你覺得有把握嗎?”

    察絨猶豫了一會才回答:“偷襲嗎?我聽從瑪基大人的命令。”

    察絨不是很勇武嗎?這口氣怎麽猶豫呢?

    阿沛真是足夠尊重察絨了,可是察絨在心裏很鄙視偷襲這種動作。偷襲是什麽?在他看來太不光彩了!是英雄就要光明磊落,當麵挑戰!輸贏都光榮!可是阿沛家不但是貴族,而且是藏人中頂尖的家族,阿沛家族的成員遍布僧俗兩界(西藏的僧人可以結婚),勢力很大。現在藏人的世俗政府的頭領就是四大噶倫,阿沛乃四噶倫之首,還兼任藏軍總司令,等於是藏人官府的最高長官,世俗政務第一人!這個地位了不得!所以察絨心中鄙視,卻不敢表現。他也有自知之明啊,他這個貴族不是正牌子,與阿沛比,可是差了好幾個等級呐!

    ......

    7月21日的晚飯後,藏軍一營帶著他們的炮隊出發了,他們避開河穀中的大道,沿著崎嶇的山路前進。可是不巧的很,此時正值雨季,高原天氣也是變換無常,陰沉的天空中幾道閃電,雨就下來了。隊伍冒雨行進,山路泥濘難行。他們冒雨來到距離漢人營地十幾裏的山中,隱蔽休息,同時派出偵查兵,向前偵查監視敵營。

    在西藏高原的山地行走不光是道路濕滑,還有一個特別的困難,那就是高原缺氧,這對於其它地區來的人很不適應,也就是通常說的高原反應。說來也是怪事,藏族人到來低海拔的中原腹地,他們同樣不適應,也是心跳加快,頭暈目眩。有點意思吧,這也類似高原反應,隻是不知道叫做什麽,總不能叫“低海拔反應”吧?

    張培元部宿營當然也會有崗哨,在附近的製高點上要設置哨位。新疆的海拔也不低,所以相對於中原地區的人們,張部的士兵們對高原的適應能力要強的多。盡管如此,登上山頂的崗哨還是有些吃不消。他們的站崗就有坐有臥,疲憊的崗哨也有睡著的,睜著眼的也是迷迷糊糊。

    也可能是天氣太差,不利於觀察,藏軍活動的蛛絲馬跡都沒能驚醒張部。

    7月正是一年中最溫暖的時候,可是高原的氣候特點是夜間特別冷。我們看看藏族人每人一件的藏袍就足以說明那裏的氣候特征了。藏袍有棉的也有皮毛的,特別的肥大,腰間紮著腰帶。中午很熱,他們把藏袍的兩個袖子紮在腰帶上,裸露了上身,早晚涼一些,就穿上一個袖子,夜間寒冷,兩支袖子都穿上了。藏袍適應了一日的巨大溫差,其它的服裝未必能這麽方便,所以說民族的服飾是有其道理的。

    藏軍第1營的士兵們來到進攻的出發地,在這裏他們要等上幾個小時。他們需要隱蔽,當然不能生火取暖,雖然雨停了,可是山上夜風寒冷,西洋軍服是單薄的夏裝,為了禦寒士兵們拿出了隨身攜帶的藏袍披在身上,部隊變成花花綠綠的一片。

    過了午夜就是7月22日了,淩晨3點,天上烏雲遮蓋,連微弱的星光也沒有,四下裏伸手不見五指,漆黑的夜色中,稍遠就什麽都看不見了。好在藏軍是在自己的地盤上,熟悉地形,他們乘著夜色的掩護再次出發,一個多小時後進入了預定的攻擊地點。此地江水從西向東,藏軍正位於張部營地南麵的山頂,居高臨下。在這個位置上有兩處漢軍的暗哨,已經被藏軍偵察兵監視多時了,現在被無聲地清除,同時抓了兩個活的。抓俘虜是獲取情報的最佳手段,由此就能初步得知漢軍的虛實。

    審訊俘虜得到的漢人軍情還是讓阿沛驚心不已。漢軍居然有新式過山炮30多門,各式機槍20多挺,士兵則全部裝備新式快搶。實際上張培元部的槍支也是雜亂,以俄製步槍為主,兼有中正式和東北造的步槍,但是製式比較新,基本都是新槍。這就比藏軍強多了。

    藏軍從俘虜那裏獲取的情報所說的新式過山炮就是迫擊炮,數量中包括了60毫米的小鋼炮,但是沒算擲彈筒。擲彈筒射擊距離太近,可也很厲害,比手榴彈厲害多了。

    阿沛倒吸了一口涼氣,他猶豫了,打還是不打?

    此時的時間將近5點鍾了,東邊的天空有了灰蒙蒙的光亮,即將天明。旁邊的察絨催問:“瑪基大人,炮隊準備好了,什麽時候開炮!”

    坐在山坡上的阿沛,手拿樹枝在地上不停的畫,也不知道在畫什麽。過了一會,仍然不見回答,察絨再問:“瑪基大人......”

    “開炮!炮擊漢人營地!”阿沛忽的一下子站起來,大聲發出命令。

    “喳!”

    察絨嚇了一跳,倉促之間不知道怎麽回答了。這個“喳”是老規矩,當然是前清留下來的啦,現在的軍規應該是“耶斯”。

    他們現在的攻擊地點距離張部營地僅有四裏左右(2000米),炮隊還在後麵一點,也不到3000米,又是居高臨下,對於火炮就是直瞄射擊了,所差的就是夜間黑乎乎的看不清,僅能看到漢軍營地裏微弱的燈光。張部也是過於麻痹輕敵了,燈火管製不嚴格,他們根本就不會想到有人偷襲。也難怪,這是他們入藏以來頭一次碰上藏軍的主力部隊。這個時間應該是張部睡覺最深沉的時候,輕敵難免會有惡果呀!

    借著星星點點的燈光的引導,藏軍開炮了,轟轟的炮聲打破了山穀裏夜間的寂靜,此戰結局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469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