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慘勝一局
字數:5423 加入書籤
7月22日藏軍的夜間偷襲打成了遭遇戰,現在山上山下,軍號聲連片,形成了張部兩麵夾擊藏軍的局麵。藏軍麻煩大了。
5營的信號彈是射向天空的,張培元看到了,阿沛也能看到,這種西洋玩意阿沛也見過,比老式的號炮要方便的多。並且色彩鮮豔,英軍就有。可是在加藏布河穀中能有誰可以打信號彈呢?不用說,隻有漢人。漢人在自己的側後方打信號彈是什麽意思?他不能破解信號的含義,卻可以明確判斷漢軍到了他的側後方。這個判斷很快就被證實了,因為那邊也打過來炮彈啦。
如果說迫擊炮打得快,那麽小鋼炮打得更快,實質上它就是最小口徑的迫擊炮,小鋼炮算是昵稱吧。這種炮一個人就能操作,甚至炮架子都可以不要,一隻手扶著炮管另一隻手裝填炮彈就能發射。一分鍾打出30發以上的炮彈很容易。缺點就是射程太近,一般隻能打一公裏多一點。這種小炮每個連都有兩門,營部有兩門,所以第5營就有8門小鋼炮。這八門炮兩三分鍾就可以打出500發炮彈,這個效果可是不一般。
突如其來的炮彈從側後的山上飛來,給藏軍以重大的打擊。
“轟!轟......”爆炸在藏軍陣地各處此起彼伏,炮彈密集連成一片,火光硝煙四起。迫擊炮的炮彈彈體不大,其殺傷力也就是比手榴彈的爆炸力強點。可是數量多了,也很可怕,到處都在爆炸,讓藏軍無處可逃。5營有居高臨下的優勢,目標看得清楚,那裏人多就往那裏打。那些帳篷,馬匹等等也成為了目標,各種幔帳的材料混合著畜生、人體四處亂飛,指揮官用望遠鏡觀察著,引導炮擊的方向,不時下達著命令。炮手們都是直視瞄準射擊,準確度高,短短的幾分鍾,炮擊戰果不錯,估計能造成藏軍上百人的傷亡。
不過也有遺憾,5營是從西邊過來的,位於藏軍的西側。藏軍是從東邊來的,他們的炮隊在後邊,也就是東邊。小鋼炮射程有限,不能打擊藏軍的炮隊,否則,如果能夠打擊到他們的炮隊,戰果就更加輝煌了。
藏軍遭受了兩次炮擊,還沒等他們從被炸的恐慌中清醒過來,正麵與側麵的漢軍就已經接近了他們的陣地。漢軍掩護衝鋒的機槍已經向他們掃射過來。張部的步兵,每個班都有擲彈筒,雖然榴彈個頭小,爆炸力還趕不上手榴彈,可是擲彈筒有200多米的射程,比手榴彈打得遠,打得準,其威力也很可觀。這麽犀利的進攻對於藏軍可能還是第一次遇到,他們承受不住,漢軍隨時可能殺上他們的陣地。
眼見得藏軍支撐不住,阿沛開始害怕了。他的總司令是靠貴族的身份,家族的權勢,他畢竟不是專業的軍人,戰場上的複雜變化看不明白。因此,他找來1營代本察絨與他商議。在這一處戰場上,參加偷襲作戰的藏軍隻有第1營,另外兩個營還在河穀的東邊防守。
阿沛說道:“察絨代本,情況怎麽樣?能擊退漢軍嗎?現在漢軍從兩麵包圍了我們,如果他們順著河穀西進,咱們的退路可就斷了!我想知道你的意見。”
眼前的局勢察絨也有些怕了,這些年來西藏就沒有經曆過這麽大規模的戰爭。
察絨說道:“尊敬的瑪基大人,現在漢軍兩麵夾擊我們,地勢上也不利於我軍,因此我建議撤退。但是,我們必須擋住漢人的這一次進攻,擊退他們之後,我們才能安全撤離。否則他們尾隨我軍的後麵追擊,我軍就很容易徹底的潰散,喪失抵抗能力,那樣一來,我的第1營可就沒了。”
察絨到底是久經戰陣的,戰場經驗豐富。比如現在的情況,敵軍正在進攻,若是此時下令撤退,那就是兵敗如山倒了,官兵們都以為是戰敗了,存一個逃命的心思,那不就是大潰散嗎?敵軍就在眼前,他們當然會拚命的追擊。這一跑一追,藏軍就徹底完蛋!
阿沛:“好,我同意撤退,趁現在西邊的河穀大道還沒有漢軍,我們還是快走吧!漢人眼看著攻上來了,前麵的指揮就托付給你了,進退全由你來決斷。”
察絨:“瑪基大人,你現在就走吧!這裏很危險了!”
阿沛:“不,我與你們在一起......”
察絨:“衛隊長!保護著瑪基大人,趕緊走!”
不情願的阿沛被他的衛士架著,強行扶上馬,快速的向東走去。
察絨也跑著出去指揮戰鬥去了。
藏軍的前線的確很危機,戰鬥非常激烈,藏軍的死傷也很嚴重。藏軍不但有炮也有機關槍,輕重機槍都有,他們把重機槍叫做格林門機關炮,輕機槍叫做洋機槍。藏軍的這些機槍也是五花八門,式樣口徑都不同,後勤子彈供應難度很大。現在不管是什麽槍,能打響的全都搬到陣地上。機槍是封鎖敵軍衝鋒的利器,機槍一響,前麵的漢軍就倒下一片,很厲害呀。可是張部是軍閥部隊,作戰也有章法,他們有掩護衝鋒的機槍,還有擲彈筒和小鋼炮,這些都是拔除敵軍火力點的利器。所以,藏軍的機槍也是打不了多長時間就被漢軍給清除掉了,藏軍的機槍手也死傷不少。還是藏軍的軍事素質不行,他們不懂得機槍要經常換位置,打上幾槍就應該跑,結果是機槍損失很大。
張部的1營是爬山仰攻,地形不利,傷亡太大,終於被藏軍給打下去了。可是5營乃居高臨下,地形有利,進攻的很猛,他們終於突破了藏軍的前沿,衝了上去。
對於藏軍這種初級的軍隊來說,失去了陣地也就失去了鬥誌,一般情況之下就作鳥獸散了。但是今天有些不同,察絨知道敗退的嚴重性,這一仗敗了就擋不住漢人進拉薩,也等於西藏都敗了。察絨也是勇猛的漢子,他手舉隨身的佩刀,高聲呼喊,指揮他的部隊拚刺刀,並且帶頭向前衝。
藏軍第1營是英國教官訓練的,當然也有拚刺刀的訓練,在生死麵前,藏人士兵也就發揚了民族的勇武精神,有的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有的抽出自己的佩刀,有的甚至拿著棍棒,都蜂擁而上,與漢軍展開了白刃戰。
要說白刃戰,藏軍肯定有優勢。第一,這一代的藏軍士兵就是從冷兵器過渡改用熱兵器的,他們本來就熟悉這種刀槍相搏的戰鬥,並且都有實戰的作戰經曆。第二,藏族人都習慣了高原缺氧的環境,因此各個的都是勇猛的鬥士。第三,張部第5營才兩百多人,衝上來的不過幾十個,而藏軍第1營有1000多人,就算這裏是戰場的一個局部,隨便也能湊出幾百人,藏軍人多勢眾。
張部的士兵們一陣衝鋒過後已經讓他們氣喘籲籲站立不穩了,麵對著猛虎一般的對手,很快就敗下陣來。藏軍乘勝追擊了幾百米,察絨命令停止追擊,收兵。然後就是整頓隊伍,收攏傷兵,在陣地上做些偽裝,以防漢軍乘機追擊他們,察絨帶著藏兵乘勝趕緊撤退了。
這一次的短兵相接雙方傷亡都不小,僅遺留在戰場上的屍體就有兩百多,當然是雙方都有了。藏軍走的匆忙,自己陣亡士兵都沒來得及處理。
沒過多久,張部的兩路人馬再次組織進攻,當然還是先炮擊後組織衝鋒。張部順利占領了藏軍的陣地,那裏已經沒有了藏軍了,張培元這才知道藏軍跑了。今日的時間以晚,張部打掃戰場後也隻能休息宿營了。
張培元部打贏了,可損失也不小,算是慘勝吧。
......
我們為了故事的完整性,按故事情節分開講述,在此我們明確一下各個分支情節的時間:張培元部入藏,和在加藏布河穀發生戰鬥的時間,正是東俄羅斯脫離蘇俄獨立的時候,還有紅軍在廣東龍門地區打擊日軍也是這個時候。這幾段故事同時發生,我們是分別講述的。
......
藏軍後撤了,他們沿著加藏布河穀向東回到了原來的駐防地,與另外兩個營匯合。此地是加藏布河穀的一個地勢險要之處,即所謂的關口,也是一個古戰場,此地的地名叫茲格,距離剛剛打了一仗的戰場大約有100裏。借助此地的地形,藏軍設立了防禦陣地,準備死守。藏軍的機槍損失不小,所幸火炮沒有損失。阿沛連夜采取了幾個措施:第一,聯絡拉薩,緊急地調運軍火。第二,派人聯絡日喀則的援軍。實際上日喀則的兩個營已經在路上了。第三,命令噶廈(西藏地方政府),讓他們派人聯絡英國人,爭取英國的援助。
阿沛知道,聯絡英國人是個麻煩事,後患不少,可是危機之中也就顧不上那麽多了。英國人的意圖十分明顯,他們就是要擴張,印度已經是他們的殖民地了,他們還要把西藏也變為他們的殖民地,西藏的上層都是知道的。
任何一個地區都少不了對外的聯絡交往,西藏對於內地的聯絡,是通過多條被稱作茶馬古道的道路與四川、雲南、青海、新疆等地進行商業貿易和人員的往來。
傳統上,西藏需要內地大批的茶葉、鹽巴,出口的則是馬匹牛羊,肉或者皮毛。這是最大宗的商品,因此這些道路被稱作“茶馬古道”。
同時西藏地區對外經濟聯絡也包括印度次大陸,有印度這個大的國家,也有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小國。現在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啦,西藏也就少不了與英國人的交往。
這個年代還沒有孟加拉國,也沒有巴基斯坦,隻有一個印度。是印度脫離了殖民統治之後,分裂出巴基斯坦,後來的東巴基斯坦獨立建立了孟加拉國,這才有了現代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在民國時期正是英國開始向西藏滲透的時期,英國人的勢力進來了,甚至找借口還進來了一支小的部隊,駐地江孜。個別的地區,比如藏南,那裏人口稀少,英國人就把藏南劃歸印度,屬於印度管轄。可是西藏的高層還沒有被英國人征服,他們有合作,也有鬥爭,西藏名義上還是中國的一個行省,西藏的噶廈政府名義上還是歸中國的中央政府管轄。
總之,西藏的上層統治者與英國殖民者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在可能的情況之下,阿沛不會去找英國人。現在他感到了危機,在生死存亡之間,不得不借助英國人的力量。
與興海相比,西藏的選擇正好相反:興海選擇投入中國的懷抱,聯合東北軍抗擊野蠻的日寇。而西藏選擇了聯合英國人,抗擊國內的軍閥。這有什麽道理嗎?
興海的情況我們前麵說了,日本鬼子很殘忍,俄羅斯人與日本人是世仇,他們的選擇是為了自己民族民眾的安危。西藏麵對的英國人,對待藏人還沒有那麽殘酷,積累的仇恨也不多。西藏的上層認為,拿漢人的軍閥與英國人比較,他們覺得選擇英國人要好一些,對於漢人反而有曆史上的隔閡甚至是仇恨。特別是現在到來的漢人,誰知道他們還能不能像原來的清朝廷那樣呢?他們能不能損害藏人的利益呢?目前西藏的上層心裏沒底,能把漢人打跑了是最好的結果。
這些藏族的上層人物此時沒有考慮國家,大中華的概念也沒有那麽強烈,所以此時用“愛國”“賣國賊”之類的標準來衡量不是不可以,但是過於教條了,搞不好就是民族的分裂的結局。由此也可以體會到民國建國綱領中的“五族共和”和“五色旗”對於邊疆的少數民族來說是多麽的重要!拋棄了五族共和的國策,不利於邊疆的穩定,也不利於國內的民族團結和穩定。(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