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狹路相逢
字數:4647 加入書籤
為了攔截漢人,攔截中央派來的金長官(西藏上層知道金樹仁的身份),阿沛除了調動拉薩周邊的部隊之外還從日喀則抽調了兩個代本(營)。日喀則在拉薩的西邊,他們趕往加藏布河穀的戰場就不能走拉薩這條路了,因為走拉薩這條路太遠了,由日喀則向北還有一條路,直接到加藏布河穀,路途近了一半還要多。因此日喀則的藏軍走的就是這條路。還由於藏軍的通信落後,通消息基本靠人傳遞,最快的就是騎馬的信使。現在張部戰敗逃走了,日喀則的援軍並不知道這個情報,他們依然在向前行進。
還有一個很麻煩的問題,那就是張部退卻的目的地是色林錯地區,這個色林錯湖泊就在加藏布河的上遊。也就是說張部撤退的路線是一直沿著加藏布的河道向上遊走。在西藏地區道路都離不開河道,這一方麵是水能流過,人就可以通過,沿著河道容易開辟道路。另一方麵,人的生活離不開水源。巧的是日喀則的藏軍所走的路線就是首先到達色林錯,然後沿著加藏布河道向下遊走,與藏軍主力去會師。正常情況下,如果漢藏兩軍還在作戰,他們會在張部的後麵出現,等於抄了漢軍的後路。
張培元並不知道有日喀則這支藏軍的援軍,否則他們就不會選擇色林錯了,而是選別的地方。現在的張部很虛弱,需要躲避作戰。
還有一個問題,位於茲格前線的藏軍主力若要聯絡日喀則的援軍,剛好要途徑加藏布河穀,也就是說,漢軍割斷了這兩部分藏軍的聯絡線路。藏軍不是不能聯絡通信,而是需要繞道,而這一繞就不知道要多走多少天了。
說到此處,危機的問題還沒說完,張部的第5營在外麵,他們也要尋找道路,向色林錯前進,與大部隊匯合。另外也不要忘了,位於茲格的藏軍主力也會派出小部隊偵查尋找漢軍的蹤跡。這樣一來,在這一個相對比較小的範圍之內,有好幾支隊伍在運動,這就不知道誰能碰上誰了。
我們的小說裏不能發個地圖,用語言說方位的確有難度,也不知道我們說明白沒有。
日喀則的這支藏軍是兩個代本,總兵力約七百人。藏軍的一個代本不是有五百人嗎?應該一千人才對呀!這有幾個原因。首先,他們來執行任務不會把所有的人都拉出來,當地的一派勢力也是需要軍隊的,總要留下一些他們才能放心。其次,西藏目前還是和平環境,有爭鬥都是次要的,主流是平安無事,和平環境下養兵就要少。何況遠離了中心城市拉薩,山高皇帝遠的,軍隊也就沒有那麽嚴格的管理。另外在裝備方麵也是沒法與拉薩的藏軍比較。首先他們沒有炮,機槍也少,基本的兵器就是步槍。可是槍支老舊,型號雜亂,槍支的數量也不夠,很多士兵就沒有步槍,而是配備大刀長矛。由此可知,這支藏軍隊伍的戰鬥力是很差的。
張培元部8月3日晚間從茲格前線撤退,因為是逃跑,怕藏軍追擊,於是日夜兼程急行軍,四五百裏的路程用了七天就趕到了色林錯湖。靠雙腳走山路,一天七八十裏也是非常辛苦了。好在他們的糧食還勉強支撐,沒有挨餓。
色林錯湖泊還比較大,方圓四五十裏,湖泊河流滋潤著這一片沃土,使得這一地區的農牧業興旺富足。張部來到這裏就找到了歸宿,起碼解決了吃飯的問題,特別是現在正是收獲的季節,征糧比較容易。
西藏的麵積很大,並且多山,交通也很原始,藏軍和西藏的政權不能照顧到所有的地區,這就讓張部有了活動的空間。類似於中原的井岡山之類的邊遠地區,地方武裝割據一地還是相對容易的。在色林錯應該說比井岡山更容易,江西省才多大的麵積?西藏的麵積比中原的好幾個省合計都要大。張培元部既然暫時不能攻取拉薩,那就要經營一塊地方了,所以他們現在的目標就是占據此地,建立政權,征收稅費,穩定這一塊地區做自己的根本。為此,他們到達之後,在金樹仁的安排下,開始派出小股的隊伍,四出活動,打擊收服本地的武裝和官員、貴族、寺廟、僧侶,最終目的當然是征糧收稅啦。
可是他們達到此地沒有幾天,張培元就得到了報告,說從色林錯南邊來了一支藏軍部隊,有接近一千人。張培元聞訊大驚!難道藏軍跟來了?現在他的部隊十分的虛弱,5營還沒回來,2營殘了,他手裏隻有一個1營,能作戰的士兵還不足300人,可是炮兵沒有炮彈了,步槍彈藥也不足,真要打仗的話他還得跑。
張培元趕緊派1營長段富貴帶上一個連,讓他們在暗中監視這股藏軍隊伍,不要暴露自己,也就是要避免作戰,有什麽情況及時報告。然後他下令集合隊伍,把已經分散出去的部隊都召集回來,隨時準備繼續逃亡。
監視了兩天,張培元虛驚一場,這一股藏軍沿著加藏布河向東去了,這一天是8月12日。可是張培元不敢把張富貴撤回來,依然命令他繼續監視。
張富貴帶著1營1連遠遠地跟在藏軍的後麵監視他們的行蹤,這期間抓到兩個掉隊的,經過審問俘虜才搞明白這一股藏軍的來龍去脈,這些情況趕緊報告到張培元的指揮部。
此處要說明一點,張部入藏以來,隊伍有所擴充,這就使得隊伍的每個單位都有少量的本地人。這些人絕大部分是藏族人,其中總會有懂漢語的,他們就充當了翻譯的角色,有了這個條件他們才能審訊俘虜。畢竟是在中國的土地上,任何少數民族的人,懂漢語的都不在少數。
這個情況讓張培元放下心來,但是,張培元還是命令張富貴繼續跟蹤,以防意外。
張培元沒有撤回1連的決定事後證明是非常明智的,因為1連發現前麵的藏軍打起來了,發生了激烈的戰鬥。
與藏軍作戰的對手是誰呢?這個很容易猜到,就是張部的5營。
張部的5營目前是最完整的,此前他們隻進行了一次戰鬥,就是反擊藏軍夜間偷襲的那一次。此後的洪水災害他們躲過了,因此沒有過大的減員,現在依然維持300人的水平。此外,與他們在一起的還有張部的半個炮隊,擁有五門82迫擊炮,並且炮彈充足。
在西藏來說,張部的軍隊就算最正規的軍隊了,比藏軍要正規的多。比如現在的行軍,5營一定會派出偵察隊在前麵探路,在後麵也要有偵查保衛,在軍事術語中這些偵察兵叫做斥候,他們就是部隊的眼睛,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靠的就是斥候。而藏軍在這方麵就要差得多,他們或許也會派出斥候,但是未必那麽正規,漏洞可能很大。今天兩軍突然遭遇,事先誰也沒有防備,就是突發事件。兩軍的素質差異就體現出來了。
5營從東邊來,去色林錯與大部隊匯合,日喀則的藏軍向東也是去匯合他們的大部隊。加藏布河是這裏的主要道路。這兩支軍隊對麵而來,道路幾乎是唯一的,正所謂是狹路相逢,在所難免。
5營發現了前麵的敵情當然要準備戰鬥,藏軍沒有發現敵情就會正常前進,這個區別就很大了。
據斥候報告,前麵的藏軍距離還有15到20裏,很快就會遭遇,時間緊迫。5營長林馳帶著三個連長現場觀察地形,並分配各連任務。此地的河道從西南向北,再折回來向東南,也就是一個大約三裏大小的大彎道,河道轉了半個圓弧。被河道圍了半圈的南岸是平緩的山坡,大道就在南岸的山坡下,北岸是陡峭的山地。還有一點要說明,山間的河流都有一個特點,下雨則水勢暴漲,大雨過後就變成涓涓細流,人員徒涉絕無障礙。因此,這裏的河道僅僅是地勢低窪,形成較寬闊的一條開闊地而已,對軍隊的行動沒有障礙。河道存不住水,概因河道落差大,這與平原上的河流外貌完全不同。
林馳指著南岸的山坡說道:“1連的任務是守住這個山坡,現在立即構築陣地,3連和營部直屬排也一起參加修建臨時工事,要快,給你們20分鍾時間,馬上行動!”
營部的直屬排有工兵,時間緊張,包括3連這麽多人手就是為了盡快完成工事的構築。
“2連和炮隊在南邊的高地上建立炮兵陣地,2連的任務是保護炮兵和等待出擊命令。馬上出發!”
“3連完成修築工事後,向後撤,與營部在一起,做後備隊。”
“通信兵架設營部到炮兵陣地的電話線!”
他們有兩部電話機,可以連接到炮兵陣地,以加強炮兵的指揮。
各部接受命令都分頭行動,敵軍距離已經不足20裏了,時間的確緊張。
他們把陣地布置在地勢比較低且平緩的南岸,而不是北岸更陡峭的山地。這是因為平緩地形有利於展開部隊,使得陣地的布局更合理,也便於部隊出擊。過於險峻的地形不利於排兵布陣,更不利於部隊的進退。這都是軍事的常識,而不是外行以為陡峭險峻之地更有利。
北邊的山地沒有安排兵力,敵軍當然有可能從那裏逃跑,甚至占據山頂反抗,林馳放棄北麵山地是防禦是不是漏洞呢?這也是合乎兵法的:一方麵山地不利於行動,敵軍登山要吃力,也不容易集中大部隊登山。另一方麵,戰法有圍三缺一之說,這不能機械的理解為包圍三麵,而是給敵軍以出路,留一條生路,避免敵方絕望拚命。
大約一個小時之後,前邊傳來偵查消息,藏軍的人馬到了。又過了一會,藏軍的先頭部隊露頭了。手舉著望遠鏡的林馳看著看著嘴角露出一絲笑意,因為他現在看到的藏軍與茲格作戰時見到的藏軍完全不一樣。這支隊伍完全沒有軍隊的樣子,人員東一坨西一夥沒個隊伍的樣子,槍支有扛著的,有挎著的,有槍托朝前的也有朝後的。再看服裝更是雜亂,多數是藏袍,戴藏帽子,也有穿黃色、紅色和尚喇嘛袍子的,真是五花八門。如果不是背著槍倒更像一群難民。這就是西藏的軍隊嗎?(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