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誰是老大
字數:4707 加入書籤
張部的5營在眼前的戰場上占據了軍情優勢,先知先覺,以逸待勞,設立防禦陣地等待藏軍。但是營長林馳卻不敢大意,藏軍的人數多,超過五營兩倍甚至三倍,藏軍是本地作戰,林馳也不能判定藏軍僅僅是眼前這一部分,是不是後麵還有大隊人馬呢?他怎麽能知道?5營是孤軍在外,所以作戰還是妥穩為上。他命令1連隱蔽,不要暴露,以保持突然打擊的優勢。
藏軍的素質很差,但還是有斥候的,先頭部隊就是一個二十多人的小隊伍,都牽著馬,也有騎馬的,也是一邊走,一邊觀望。此地山坡上樹木稀少,倒也便於觀察。
修建防禦陣地就有一項,叫做“掃清射界”,就是把陣地前麵有可能被利用的樹木、大石頭等等盡量的去除掉,去不掉的也要有防範的辦法。由於這個原因,1連的陣地周圍沒有樹林,同時,建築陣地總會挖溝,壘砌掩體,這就造成地貌的變化,細心一些的人遠遠的就能看見。所以不能指望藏軍的大隊人馬全部來到山下,打一場類似平型關大捷那樣的伏擊戰。
像藏軍這種不正規的軍隊七百人走在山路上就能拖延成三四裏長的隊伍,更何況先頭探路的小隊遠遠地前出呢?首次打擊的效果就看有多少敵軍進入了打擊的範圍了。
1連在山上監視著藏軍隊伍,也是很緊張。藏軍的服裝雜亂,花花綠綠的,讓他們目標很明顯,倒是便於觀察了。
前麵探路的藏軍小隊中總還是有眼力好的,他們終於發現前麵的山坡上情況異常,可是距離已經太近了。道路在山坡下麵,這個藏軍小隊距離張部1連陣地最近的地點已經不足300米了。300米是什麽概念呢?人的四肢能分辨、服裝看不清楚,麵部五官完全不可見。當然這是肉眼觀察,望遠鏡要看得清楚一些。
藏軍後麵的大隊人馬已經看到很大一部分了,最近的距離三四裏(不到2000米)。
眼前的藏軍士兵躁動起來,互相在說話交流,他們紛紛摘下槍,上子彈,東張西望的。不長時間有人就開了兩槍,朝著山坡上打槍,就算火力偵查吧。還有十幾個人,騎上馬掉頭向後邊跑去,顯然是報信的。
林馳的營指揮所在後邊,但是地勢高,前麵的情況都能看到。這種情況之下就不能再等了,他即刻下令:1連出擊,向藏軍的大部隊衝擊,同時消滅眼前的敵軍,也就是那個斥候小隊。同時他命令炮兵開炮,炮擊藏軍後麵的大隊人馬。
炮兵那邊有電話,傳達命令簡單快捷,對於1連發命令就要使用軍號了。因此軍號聲就滴滴答答地響起來,隨後槍炮聲大作,戰場上硝煙彌漫了。
前沿的1連,機槍小鋼炮都有,距離又很近,對付二十幾個藏軍士兵當然容易。所以一陣射擊之後,這個藏軍的小隊人馬就都趴下不動了,包括騎馬往回跑的全部倒下了,有沒有活著臥倒躲避的就不知道了,反正沒有站著的了,隻有五六匹馬,拖著韁繩四處亂竄。
跟著5營的炮隊有五門82迫擊炮,此時全部開火,朝遠處出現的藏軍隊伍炮擊,在炮彈的爆炸聲中藏軍的隊伍亂了。藏軍沒有防備,突然遭到炮擊,在硝煙中就看到人和馬的肢體在空中飛舞,藏軍士兵四散開來到處亂跑。這個場景就說明藏軍缺乏訓練,更缺少實戰的鍛煉,今天被炮擊恐怕還是頭一遭。訓練有素的士兵應該是尋找合適的隱蔽處,臥倒躲避炮擊,而不是到處亂跑。
在炮擊的轟鳴聲中1連的隊伍向藏軍所在的位置衝擊。同時林馳帶著3連也上來了,他們接替1連防守陣地。
這個主動出擊的命令是恰當的。因為林馳看到了,藏軍的素質差,武器也不行。此時藏軍正在行軍,並且被炮擊,正是最混亂的時候,等於是烏合之眾,趁著炮擊的餘威,一個衝擊就能擊垮敵軍。否則,如果等藏軍鎮靜下來,整頓隊伍,就不好辦了,畢竟他們占有人數的優勢。
衝鋒號響徹山穀,1連乘著炮擊的威勢出擊,居高臨下,喊殺聲震天,氣勢奪人。
有一點還要說明,1連的出擊並非我們看電影電視上的打衝鋒,端著槍猛跑,絕對不是這樣的。軍號聲喊殺聲是有的,但是士兵們都是端著槍在走,絕對不是奔跑。同時連長親自掌握的火力單位都在尋找合適的線路,變換位置,不斷的向前移動,配合出擊的部隊。總之一句話,現在就是快步走的速度,不是快速的奔跑。
這是為何?一句話:保持體力。
拿現在的情況來說,敵我雙方的距離有三四裏,接近2000米了。如果士兵帶著二三十斤的裝備,奔跑2000米的山路,他還能戰鬥嗎?再好的體力也累趴下了。
當1連出擊的行程過半的時候,張部的炮擊也就停止了,炮兵習慣性的轉移陣地,可是沒有藏軍的火炮反擊,因為這支藏軍隊伍沒有火炮。
在藏軍驚魂未定之時,1連已經來到了藏軍的麵前,行進中的1連用步槍、機槍、小鋼炮一齊向藏軍射擊,迫使藏軍隊伍後撤,不少藏軍士兵開始放棄大路向周圍的山中跑去,尋求躲避,藏軍的隊伍開始潰散了。
林馳在望遠鏡中看到前麵戰鬥順利,他命令身邊的3連也出擊助陣,擴大戰果,命令山上的2連分一個排來接替守衛陣地。
就在此時,藏軍的後麵又響起了激烈的槍炮聲。林馳一愣,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但是他有猜測,因為他知道他們的大部隊就在那個方向,那邊發生的戰鬥有可能是自己一方的接應部隊。
他猜的不錯,那是一直尾隨藏軍的1營1連見機行事,參加了戰鬥。這是1營長段富貴判斷前麵發生戰鬥應該是5營回來了,在西藏與藏軍作戰的沒有別人,隻有他們這支隊伍。1營的配合作戰更加劇了藏軍的混亂,藏軍以為被包圍了,以為陷入了漢人的陷阱。藏軍從心理上已經失敗了,完全成了潰敗的局麵。
西藏高原有的山很高,是高高的雪山,頂峰的積雪常年不化。可並不是到處都有這樣險峻的大山。此地的河穀兩邊的山沒有那麽高,也比較開闊,這種地形也擋不住人。特別是藏族人適應高原缺氧的環境,體格健壯,因此逃跑的路還是很多的。張部的兩支部隊分東西兩側夾擊,相距五六裏,間隔很大。潰敗的藏軍就向南選擇進入山區的道路逃跑了。那個方向上沒有張部的部隊,他們當然能夠順利逃走啦。
5營與1營1連這兩支隊伍會師了。在不能預知的情況之下如何分辨敵我呢?
現代的高科技不得了,部隊的很多裝備都有敵我識別功能,比如紅外線望遠鏡,甚至步槍的瞄準鏡都有,還有無線對講係統等等,不費吹灰之力即可知道友軍的身份。那麽民國時代呢?其實也不複雜,辦法也很多,最普遍的就是軍號,用軍號可以詢問對方的番號,敵對方是聽不懂的。
藏軍徹底潰敗了,他們的主要部分向山區逃跑了,張部隻是象征性的追擊就收兵了。一個主要的原因是:論爬山,剛來到此地的漢族人是絕對的劣勢。不要說比速度,往山上爬,大部分人就會呼吸困難,差的甚至能暈倒。
有個有趣的例子,藏族人背著漢族人爬山,那個藏族人沒覺得太艱難,而趴在藏人背上的漢人已經暈了,上不來氣了。當然這個例子有點極端,也是在海拔高於三四千米的特殊情況。
經過打掃戰場和清點,張部抓了一百二十多人的俘虜,這一項成績比較可觀,當然俘虜中會有不少的傷員。被擊斃的藏軍有六十多,都掩埋了。掩埋屍體是漢族的習慣,按藏人的民俗應該是天葬,就是喂山鷹。漢人會覺得很殘酷,當然要堅持自己的民俗。
這次作戰,張部自己的傷亡非常小,陣亡八人,傷三十多。雙方的傷亡數字懸殊是戰鬥力懸殊的結果,西藏的兵實在是太差了,並且武器裝備也不行。
其實這場戰鬥還有一個參加者,那是從茲格來到此地追蹤漢人蹤跡的一支藏軍小部隊,他們力量太小,隻有七八個人。因此他們始終在暗中監視,沒敢動手參戰。他們查清了漢人落腳於色林錯之後也就悄悄地返回了。
......
5營總算安全返回,張部的安全有了保障,這讓張培元定下心來。安全了,穩定了,該幹什麽呢?什麽最重要?征糧收稅呀!這是第一要務,養兵就要錢糧嘛。這種政務上的事就要靠金樹仁了。
軍事上就是張培元的事,金樹仁也不懂軍事,可是政務上就反過來了,張培元是外行,金樹仁是內行。
這個年代中國盛產軍閥,大小軍閥們都是一個毛病:抓權!一日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如果運氣好撞上狗屎運,登上皇位,那就是獨裁沒的說,沒商量。這個規矩在張培元這裏是例外嗎?絕對不會。那麽張培元和金樹仁是個什麽關係呢?他們兩個誰是老大?
回答很簡單,老大是張培元,張培元說了算數,金樹仁就相當於高參的角色。其原因就在於軍隊是張培元的,可以看做是他的私家軍。事實上在新疆的時候金樹仁就是跑來投奔張培元的,他們的主從關係很清楚。
但是話又不能說死了,按南京中央政府的任命,他們這支隊伍是中央派遣駐西藏特別使團,金樹仁可是欽命的特使。如果金樹仁在拉薩一上任,那就是中央任命的西藏王,這可就比張培元這個旅長大多了。到那時,他們誰是老大呢?
按說這個權力之爭往往是你死我活,可眼下八字還沒有一撇,他們之間還屬於患難之交,共同的利益讓他們團結在一起,至於將來如何那就是以後的事了。這就是這兩個人關係的特別之處。(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