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漁翁得利
字數:4597 加入書籤
東北軍築壘地域部隊的到來就開始了軍事工程要塞化的施工。要塞工程是個整體,並非局限於前線的某一個局部。從諒山的前沿起一直到鎮南關,甚至到憑祥都要整體考慮防禦。不但考慮作戰,也要考慮後勤輜重的供給。不但要修碉堡,修火炮機槍的陣地,還要修路,保證交通安全快捷。不但有各個兵種配合作戰,還要有完善的通信指揮係統。總之是個複雜的係統工程。也要像普通工程那樣,不光施工問題,還要有設計論證。總之是很專業的。
戰場上的軍事工程當然不能像和平時期的民生工程那麽從容不迫,是需要分秒必爭的。築壘地域部隊到達後工程就緊張地開始了。
做工程首先就需要征集民夫,本地的精壯男子都要動員起來,所謂的動員就是“抓伕”,是強製性的,各地的軍閥都是這麽幹的。但是這一次有些變化,這是白崇禧的命令:對抓來的民夫要讓他們吃飽飯,還要給工錢,幹一天活給一天錢。拿到了工錢的民夫就樂了,沒有被“抓”來的也就主動的找上門來要幹活。山區裏的村鎮人口不多,民夫不夠用,也免不了到憑祥去抓民夫。
白崇禧有這麽親民嗎?他發善心嗎?都不是,他這是要收買民心,目的是為了長期占領此地做打算,要讓本地的民眾對中國有個歸屬感,讓他們認同中華,別鬧事。這就要給民眾好處。
有人說:可以搞宣傳說曆史,做政治思想工作呀,可是軍閥們不會這些,他們就懂得物質刺激這一招,不過這一招也蠻靈的。再加上不許打罵民夫這種臨時的訓令減少軍民摩擦,讓桂軍在當地受到了民眾的擁戴。不許打罵的確需要訓導,否則那些“老總”們對民夫的管理就是拳腳相加。
政權的重要一項就是收稅,在這個問題上白崇禧也要收買人心。收買民心不等於不收稅,而是按規矩辦事減輕民眾負擔。越南是殖民地,殖民者對民眾的盤剝是很厲害的,苛捐雜稅很重,要比廣西厲害的多。現在桂軍來了,宣布按照廣西的稅法收稅,原來的收稅製度一律廢止,這就受到了擁戴。第二,今年已經交過的稅仍然有效,憑證據可以免收。這指的是桂軍到來之前民眾向法國殖民當局所繳納的稅費,桂軍沒有收到這筆錢,但是承認其合法性,以避免民眾重複納稅。這一條看似沒什麽,是應該的,實際不然。此時軍閥們每到一處都要巧立名目收稅收費,那裏會管什麽重複不重複呢?
現在正是秋季,是收稅的時候。桂軍新的收稅辦法當然會受到農工商各界的歡迎。
同時還要對當地的士紳講明桂軍的各項政策,聯絡與士紳間的感情,爭取他們的配合。在中國的曆史上士紳就是基層的政權,官府隻是到縣政府這一級。收服了士紳就等於收服了基層政權。
所有的這些都是民心的基礎,有了民心所向,市麵就穩定了,事就好辦了。
從諒山向北都是山區,諒山向南則地勢變緩,不遠處就是一馬平川了。要塞的工程借助地勢開山鑿石,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由於日本人的入侵,法國人的危急,新老殖民者的交替讓桂軍乘機取得了諒山這個戰略要地。這正是鶴蚌相爭,漁翁得利呀。
......
8月22日,法國政府對日宣戰,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是按規矩辦事。這也難怪,沒有議會的表決他們的政府啥也幹不了,這與獨裁的國家有很大的不同。憲政國家裏,對外戰爭需要議會批準,然後總統(或者是總理)才能宣戰,國家、軍隊進入戰爭狀態,議會同意撥款,才能有用於打仗的銀子。
比如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時候,美國總統需要到國會裏去,說服議員們,國會表決通過了,形成了合法的決議,總統才能對日本宣戰,國家才能有用於戰爭的撥款計劃。在蘇俄這種國家裏斯大林一個人就可以決定了,至多是幾個政治局委員舉一下手的事,說開戰就開戰,很容易的。
日軍在越南的中部登陸,他們就要向南北兩邊擴展占領區。現在日本人也知道了,法國的海軍跑了,陸軍的主力都向北撤退了,南圻空虛。如果想消滅法軍的主力,當然要選擇向北進攻。可是富庶的南圻對日本國有巨大的吸引力,原因很簡單,日本國現在太窮了,什麽都缺,特別是糧食。南圻屬於熱帶,稻米一年三熟,湄公河三角洲水網密集,是盛產稻米之地。對於快成了餓死鬼的日本人來說太重要了。更何況他們南下的部隊沒有遇到絲毫的抵抗,日軍隻要行軍走過去就占領大片的土地。
在南洋也不光是法國一家,就是不考慮荷蘭這個沒落的帝國還有英美呢?英美法同是西方強國,他們之間也有千絲萬縷的聯係,誰知道英美會不會施以援手呢?若此時日軍不取南圻,他日有變可就後悔不及啦。這應該是日軍的基本想法,他們需要趁著英美兩家還沒來得及反應,及時擴大戰果,到手的好處一定要拿到,這可是巨大的戰爭紅利呀。
日軍的這個決策客觀上給了法軍以喘息之機,讓法軍從容後撤,並布置防線。
日軍占領了峴港,距離阮氏王朝的都城順化很近。阮氏國王果然沒有走,並且是開門迎接日本人。當然他也沒有抵抗的資本,手裏沒有幾個兵。阮氏王朝的投降也可以理解,對他們來說做日本人的傀儡還是做法國人的傀儡有什麽區別嗎?
對待占領區的管理,日本人也有樣學樣,繼承了法國人的那一套辦法:對南圻直接吞並,設總督置府縣,當做本土管理,並且日本人也會組織國內的移民,這也是控製新領地的有效辦法。對中圻則保持阮氏王朝,做傀儡國對待。這個地位有點類似於原本曆史上中國東北的滿洲國。現在北圻還在法國人的手中,有待日本人去占領。
戰爭一開打,法軍就出現了軍火短缺的問題。他們的軍火來自國內,從法國本土到越南當然是靠海上的交通,現在日本人來了,一個大艦隊來到了南海,處於交戰國地位的法國當然就被切斷了海上的交通。現在的法軍就靠庫存的軍火了,用一點少一點,軍火的短缺就會立即顯露出來。
這就是東北的機會了。實際上東北與法國人的軍火生意去年就開始了。自從東北軍的勢力滲透到廣西,並促成與法國人的聯盟關係,由此,東北方麵與越南的法國人就有了接觸,賣軍火賺錢嘛,東北方麵當然很主動。開頭的時候雙方做生意的規模都不大,也帶有試探性。還有一個武器製式適應問題,比如法國製式的槍彈、炮彈,東北方麵也需要實驗生產。法國人購買東北的軍火比他們從萬裏之外運過來要便宜劃算,更主要的是方便及時。
法國人的軍火還有一條來路:越南的鐵路直通昆明,連接著中緬印鐵路,運輸也很方便,那麽他們的軍火來源還可以選擇英國人。英國在印度有兵工廠,並且英法之間算是友好同盟關係,彼此的軍火交易也有曆史的傳統。
這就是競爭者了,競爭的重要條件還是價格,如果東北的價格好,質量好,供貨及時,生意還是有的做。東北軍駐貴係的聯絡官孫德荃就負責對法軍的聯絡。
......
日軍把主要的精力用於南圻,卻不等於北邊平安無戰事,日軍向北的攻擊始終沒有停止,隻是力度不大而已。
越南的特點是主要的城市大多數臨海,南北鐵路幹線也是沿海修建的,在沿海發生的戰鬥中,日軍都可以調動它的艦隊助戰,艦炮的大口徑火炮殺傷力很大,還有大量的艦載機助戰。岸防炮當然能夠有效地反擊,可是在漫長的海岸線上隻有重點港口、重要的地區才配備岸防炮,不可能在沿海處處都安裝,巨大的岸防炮也不能像普通重炮那樣拉著到處跑,這就導致日軍有沿海地區作戰的優勢,逼迫法軍不得不向後收縮。為此,法軍的防線隻能設在河內平原了,因為海防港有岸防炮,防禦比較充分。這就導致法軍防線的最南端設置在寧平。
趁著北圻戰場暫時的穩定,桂軍遠征軍也加緊建設鞏固諒山要塞。九月初,在憑祥的野戰機場初具規模,東北軍和桂軍的空軍陸續進駐,機場還在不斷的擴建之中,最終東北軍的轟炸機也要進駐憑祥。按計劃進駐憑祥的空軍有東北軍的一個大隊,其中包括一個轟炸機中隊。桂軍同樣有一個大隊的空軍進駐,遠征軍的飛機總數將能達到六十多架,可是對日軍還不具備優勢。
憑祥機場到河內戰場平均在150公裏以內,因此可以得到中國遠征軍的空中支援。海防港有比較好的防禦,這些都形成了河內戰場上的暫時穩定。
為了減輕日軍艦隊的壓力,德古命令已經撤退到馬來的法國艦隊出擊,在遼闊的南洋海洋上分散打擊日本國的所有船隻,目的是為了牽製日本海軍的力量。
法國艦隊已經到了新加坡(此時的新加坡還不是國家,是屬於馬來的一個城市)。得到命令的海軍司令阿爾邦中將給德古總督回複了電報,說出自己的建議。他的建議是聯絡英美和中國,這些國家都是法國的盟友,並且在南洋都有海軍力量,如果能得到這幾個國家的合作對於弱小的法國海軍會有很大的幫助。
德古總督采納了他的建議,聯係了美國的菲律賓總督史汀生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印度)總督托馬斯,並得到了英美兩方的支持。因為英美並沒有對日宣戰,因此他們不能直接參戰,隻能從情報、物資、救援、停泊港口等方麵給予支援。英美之所以能夠痛快地答應支援,一方麵是盟國,並且都是比較友好的國家關係。另一方麵,日本入侵南洋地區也直接威脅到了英美的利益。第三,英美法和中國都屬於國聯中的國家,而日本國已經退出了國聯。
法國海軍也得到了東北軍方麵的合作,德古總督現在可以直接與東北軍聯係。(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