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險要的諒山

字數:4614   加入書籤

A+A-




    時間到了11月中旬,法軍終於頂不住了,開始從河內平原退出向西而去。這是法軍唯一的後撤方向。

    法軍為什麽向西撤退而不是向北到諒山,與他們的援軍(桂軍)會和,與友軍合兵一處豈不是更有力量?要想知道西撤的原因,讓我們聽聽白崇禧是怎麽說的。

    在軍事會議上諒山要塞司令徐啟明請示白崇禧:“白長官,法軍頂不住了,有放棄河內的跡象。他們若是退到我諒山應該如何安排呢?讓他們駐防那個位置更合適?請白長官示下。”

    白崇禧說道:“不必擔心,我猜他們不會來。如果真的來了,到了咱們的地盤就得聽咱們的了,單獨安排駐地,不能讓他們進入咱們的要塞工事。”

    白崇禧這個話音已經把諒山當做廣西的地盤了。這一番話也反映出中法之間的微妙關係。

    白崇禧又說道:“咱們與法國人是軍事同盟,這個不假,可是我們之間曆史上積累下來的恩怨也不容易抹平啊。這要從前清算起。中南半島(也稱作中印半島,或印度支那半島)是法國在遠東唯一的殖民地。從清朝末年起,法國人與中國在邊界處發生了幾次局部戰爭,法軍都是從越南出發的。我廣西作為戰爭的對手與法國人沒什麽友誼可談。現在有了同盟關係也是心存猜忌。想當初廣西受到日本侵略軍威脅而局麵危急之時,是東北軍向我們提出與法國結盟,以謀求外援,那時候我們桂係就是顧慮重重的,擔心雙方的不信任難於合作。雖然現在建立了同盟的關係,但是,如果兩萬法軍進入我廣西的話,我們還是難於接受的,國內其他的派係也會群起而攻之。中法之間這種敵對情緒是客觀的存在,我們如此,法國人何嚐不是如此?所以中法間的同盟是有限度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選擇退向諒山嗎?”

    參謀長李品仙說道:“法國人不來諒山大家都好,這樣一來他們就隻能向西撤退了。不過法國人向西走也有地形的便利。如果他們指揮得當,運氣好,就能堅持抵抗,贏得時間,等待局勢變化。如果運氣不佳,窮途末路的法軍就隻好進入雲南了。”

    他說的對,北圻的西部山區地形複雜,麵積也足夠大,這就能讓弱勢的法軍有回旋的餘地。

    白崇禧:“從前清到民國,與法軍作戰比較多的是咱們廣西,其次是廣東福建。但是雲南那邊一直很平靜,法國人與雲南軍閥的關係還算和諧。比如,河內到昆明的鐵路就是法國人修建的,目的當然是商貿往來,我們廣西的距離更近卻沒有鐵路。還不是因為他們與滇係軍閥關係好嗎?眼下雲南當政的是龍雲(彝族人),他與法國人的關係就不錯。皆因於此,法軍撤退必然是西去。第一,沿著鐵路走,他們可以獲得東北軍的軍火援助。第二,在他們支撐不下去的時候可以通過中緬印鐵路退到緬甸、印度。英法兩國的關係那是沒的說,算鐵哥們吧。”

    越南的鐵路通到昆明,中緬印鐵路也經過昆明,昆明是這兩條鐵路的交叉點,差別在於中緬印鐵路是標準軌,越南鐵路是窄軌。

    李品仙:“白長官高見,這一番話把利害關係說透了。從地形看,山區不利於日軍。可是不消滅法軍主力日本人就不能完成對中南半島的占領啊,所以地形不利他們也會追擊。這就給我們機會了。”

    以前我們說過,李品仙曾經背叛白崇禧,差點置白崇禧於死地,因此一直受到白的壓製。幾年來李一直在巴結白,試圖修複關係。當然也是因為李品仙有本事,是一員幹將,所以在桂軍抗日作戰這一年來他們的關係才慢慢得以恢複,李的職位也在慢慢提升,這次借著遠征越南的機會,李被提拔為遠征軍的參謀長。另一方麵也說明白崇禧還算寬厚,擯棄前嫌沒記他的仇。皆因這層關係,李品仙說話總是加著小心,話語中難免有巴結的成分。

    應該說民國時代的豪傑人物中有肚量,心胸開闊者比較多,占主流,這與人們的教養、信仰有關。當然也有小肚雞腸睚眥必報之徒,馮玉祥就是例子,因此馮得了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白崇禧:“嗯?說說看,我們的機會何在?”

    李品仙:“法軍西撤,日軍如果追擊將陷於腹背受敵的境地,這個原因就是諒山的存在。諒山的位置是山區,卻是山區的邊沿。從諒山向南,一步就跨入了河內平原,那就是一馬平川了。由此可知,諒山對於河內的重要性,它像一把刺刀直接指向河內。日軍如果向西追擊,我軍一旦出兵直接就兵臨河內的城下了,豈不是抄了日軍的後路?在北圻西部戰場上的日軍可就成了甕中之鱉了。”

    白崇禧:“此言有理,當年我廣西抗戰之初,東北方麵就曾經提出要擇機將鎮南關前移,占領諒山。現在來看,這真是一步高棋呀!這一塊彈丸之地才20公裏,其作用卻可以控製整個北圻,這是名副其實的戰略要地。我相信日本鬼子也不傻,有諒山這把頂在背上的刺刀,小日本是不敢向西部山區作戰的。”

    李品仙睜大眼睛,表情吃驚,他說道:“白長官此話當真?此前下官聽到過風言風語,一直不敢相信。難怪東北軍成了氣候,他們有高人啊!”

    取諒山的圖謀當然是高度的機密,李宗仁、白崇禧是不會輕易宣揚的,所以李品仙不知道,今天說出來就讓在座的軍官們吃驚了。

    ......

    白崇禧視察要塞之後法軍就陸續的後撤,正如白崇禧算計的那樣,法軍向西而去。中國軍隊是盟軍,法國人的行動當然要知會中方,並且會有相應的建議。法國人希望的是中國軍隊為他們打掩護,如果能夠出兵抵擋一陣子就更好了。白崇禧也不傻,中國軍隊也不是炮灰,不能挺身向前給法國人擋槍子。所以白崇禧是按兵不動,他所做的就是把在河內平原上參戰的桂軍和東北軍的部隊(炮兵)都撤到諒山,為此還派出部隊接應,空軍也是頻繁出動,目的也是接應中國的部隊。

    又過了十幾天,日軍部隊出現在諒山的前沿,並且越聚越多,偵查顯示,日軍調動主力部隊要攻打諒山。是啊,諒山就像一把尖刀頂在河內平原的腰眼上,諒山到河內市中心的直線距離隻有130公裏,僅僅是裝甲戰車一兩個小時的路程。不要說日軍西進追擊法軍,從防禦角度也不得不剪除之,否則河內永無寧日!河內平原不穩整個北圻就不穩,日本侵略軍必須占領諒山,否則,幹脆退出北圻算了!

    大戰尚未開始,雙方的空軍已經多次交手了。在中國遠征軍的家門口作戰,中方肯定會全力以赴。憑祥就有好幾處機場,戰機隨時可以起飛。

    遠征軍的航空隊有東北軍和桂軍各一個大隊,東北軍的飛機總數22架,其中有轟炸機6架其餘的是戰21戰鬥機。桂軍的一個大隊有30架老式飛機。

    日軍陸軍航空兵的飛機數量在逐步增加,現在達到了120架,三三式增加了一倍,達到了60架。

    日軍有空中的優勢,在河內平原的戰場上日軍取得了製空權。現在攻擊中國人的要塞這麽重要的作戰,他們的航空兵肯定要出動。

    大戰之前的空戰規模都不大,日軍一方企圖用飛機偵查,東北軍當然要全力以赴地反擊,在地麵高射炮的配合下東北軍也不會落於下風。同時中方也會出動飛機偵查日軍一方。幾次空戰就是這麽發生的。

    日軍肯定會想到空襲憑祥的機場,但他們很難做到。中方有密集的防空炮火,也有戰機起飛反擊,還有一條也很重要,機場的重要設施都充分的利用了山區的地勢,有的甚至藏身於山洞之中。

    12月3日,日軍終於有了行動,前沿的日軍頻繁調動,在中午時分,轟隆隆的炮聲開啟了日軍進攻的序幕。

    諒山的碉堡可不是被動挨打的,日軍一開炮,中方的火炮立即反擊。東北軍602團的重炮都在火炮掩體中,有點類似於岸防炮工事,掩體非常堅固,非特殊情況是不必考慮轉移陣地的。東北軍重炮的口徑大,打得遠,反應快。在自己的家門口嘛,當然情報地形都熟悉,日軍一開炮就能迅速確定敵軍方位而快速反擊。在東北軍的反擊之下,日軍的火炮啞火了。

    炮戰尚未結束,日軍的飛機就來了,有18架,新舊飛機搭配各一半。老飛機飛得慢,明顯帶了炸彈,三三式負責掩護,老式飛機得機會就可以轟炸,這是日本人的如意算盤。

    對於東北空軍力量的變化日本人也感覺到了,在北部灣空襲他們遠征艦隊的大規模的東北空軍再也沒有出現。當然日本人不知道原因,隻能是猜測。不管怎麽說,逐漸增強的日軍陸軍航空兵在河內戰場上取得了製空權。現在諒山東北軍的飛機立即起飛迎戰,絕對不會讓日軍在這裏逞強。

    空戰進行之中日軍的地麵部隊就展開了攻勢,他們一上來就是大隊級別的集團衝鋒,在狹窄的山地上,一千多日本兵像蝗蟲一樣布滿了山間道路。

    要塞中的主力部隊是桂軍的161師,東北的築壘地域部隊起到技術輔助作用,他們憑借著修築堅固的防禦工事,並且是居高臨下,機槍和步兵炮構成密集的火網讓日軍難以逾越。衝鋒的鬼子兵成片地倒在堡壘的前方,毫無疑問,他們這次進攻將無功而返。日本人對於要塞工事並不陌生,他們攻打過俄羅斯人的要塞,也在海城攻打過東北軍的要塞。通過試探性的攻擊,日本人看到的是全方位的防禦工事群,他們麵前堅固的堡壘都是有機配合的整體,日本鬼子知道遇到麻煩了。

    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504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