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威震南疆
字數:4546 加入書籤
上一章說日軍在陰冷潮濕的冬季向諒山要塞發動進攻傷亡慘重。
麵對大量的傷亡,日軍也改變了戰法,他們在炮火的掩護下采用開鑿地道接近要塞碉堡的辦法,用土工作業配合爆破。日本鬼子的這招也不錯,“亮劍”中李雲龍就用過。不過李雲龍挖的不是洞而是壕溝,挖壕溝要容易嘛。那是因為李雲龍對麵的小鬼子沒有炮兵,如果架炮轟,這招肯定不靈。
在這裏怎麽破解呢?小說電視劇中有辦法:在地下埋入一個大水缸,傾聽水缸中的回音,用以判斷敵人是否在挖地洞,根據聲音的大小還能判斷距離的遠近和方位。這個辦法不錯,但是在此地不需要。為什麽?因為這裏的山是石灰岩,就是石頭山。平原上的大地當然是泥土,可到了諒山就是山區。山上林木茂密(要塞處已經砍伐幹淨了),可是土壤非常之少,挖下去全是石頭,要想鑿洞非用炸藥不可!先不說鬼子費多大的功夫,那炸藥的爆炸聲太大了,人人能聽得到,當然就不需要埋水缸啦。
對付挖洞,比較好的辦法就是炮擊,用重炮把疑似挖掘地道的地方用炮彈豁開,讓它露天,見天日,坑道作業就破產啦。於是在這交戰的前線就總是炮聲不斷了,像是打冷炮一樣,東一炮西一炮的,懷疑的地方都要炮擊。120重型迫擊炮幹這個正合適。因為它的炮彈是拋射,落地時是90度垂直落下,用上延時引信就成了鑽地彈,能鑽入一米深度才爆炸。
什麽叫延時呢?
炮彈的頭部安裝的小椎體叫做引信,其功能是引導彈體內的炸藥爆炸。如果引信失效炮彈就不能爆炸,就成了啞炮。為了安全保險,一般情況是炮彈使用之前才安裝引信。炮彈擊中目標,從引信被撞擊啟動引爆的功能,到炸藥被點燃爆炸的這個短暫的時間叫做“延時”。為了取得不同的延時效果,可以使用不同的引信,也可以用同一個引信通過簡單的操作(比如旋轉到不同的角度)調整延時的長短。時間最短的,術語叫做“瞬發”,即撞擊的同時就引爆。戰場上絕大部分的炮彈都是瞬發的,因為目的是讓飛舞的彈片殺傷人員,這就要在地麵以上爆炸。引信啟動後有等待時間的就叫“延時”,當然這個時間是非常短暫的,屬於零點零幾秒的範疇。這個短暫的延時就讓炮彈憑借巨大的衝擊力而切入目標體內,然後爆炸。這類似於射釘槍這種工具可以把釘子楔如水泥牆的原理。延時的炮彈就能鑽入地下,岩石也擋不住,從而完成爆破的功能。
用這種方式向同一個坐標反複多次炮擊就能炸出一個巨大的坑,深度三五米沒問題。隻要目標正確,日軍開鑿的地道就會被掀開。
地下的岩石結構讓挖掘地道的效率出奇的低,慢騰騰的一個月下來連一半的進度都沒有,遷延日久又增加了被對方炮擊摧毀的可能性,日本人終於知難而罷手,停止了毫無效果的土工作業。
日本鬼子不甘心,又激戰多日,隻是占領了前沿上幾個無關緊要的地段,戰場成了僵持狀態。這種僵持的傷亡可不是均等的,進攻的鬼子兵每天都要拿數百人的命往裏填。作為防守的一方有堅固的工事掩體,有充足的武器彈藥,還有事先設計好的打擊方式,射擊方向和炮擊角度都是仔細研究設定的。有這麽多的有利條件,人員的傷亡就少得多,當然了,傷亡少不等於沒有傷亡,桂軍的士兵們也是日夜不停的浴血奮戰。
當偶爾出現好天氣的時候中方的空軍都會出動,飛機的自由度大,沒有地形限製,它們每一次出擊都給日軍造成損失,特別是日軍的物資、運輸工具、看得見的建築都會遭受打擊。可是日軍的炮兵躲藏的嚴實,飛機找不到。空17師和援桂航空隊都是有轟炸機的,日軍的重點目標都會遭到飽和轟炸。
從諒山開戰起,日軍累計傷亡已經有七八千人了。在越南的日本陸軍現在一共有兩個師團五六萬人,在諒山的損失就超過了一成。關鍵還不在於傷亡大小,而是日軍到現在也沒看到任何的希望,沒有任何的進展。這就迫使日軍要重新權衡此戰的利弊得失了。
河內,日軍的越南遠征軍司令川岸文三郎的司令部裏,氣氛低沉的軍事會議正在進行中。在河內平原上作戰的是第20師團,首先登陸越南的就是這個師團,川岸文三郎是20師團的師團長,因為越戰有功被晉升為中將。今天參加會議的都是第20師團的官佐。
參謀長杵村久蔵大佐在講話,他說:“川岸師團長,我們都應該記得乃木大將攻打雞冠山要塞的戰例吧,以此為鑒,諒山的戰鬥不能再打下去了。當年帝國的精銳在雞冠山死傷六萬啊!帝國的大部分軍人都參觀過雞冠山要塞,在座的各位沒有沒去過旅順的吧?在雞冠山,大型的堡壘隻有一個,就是標高203的高地,其餘的都是小型工事,外圍早早的被我軍占領或炸毀了。實際上最殘酷的戰鬥都發生在203核心工事處。我們再看看諒山的要塞,它比雞冠山的建築更精巧嚴密,擺在我們麵前的就有三處大型工事,已探明的炮台就不下七八處,都是大口徑的榴彈炮,小型的步兵炮更是不計其數。支那軍明顯得到了東北軍的支援,並且要塞中就有東北軍的部隊。因此他們的彈藥充裕,槍炮火力的密集程度遠高於我軍。據我們的情報,此處要塞的施工設計和指揮者就是白俄的一支築壘地域部隊。要攻克如此堅固的要塞,以我軍現有的能力是很困難的。按照雞冠山的前例,恐怕傷亡五萬也算平常,而帝國目前在越南的軍人也就是五六萬人。這個現實不能不考慮呀!”
杵村參謀長的這一番話讓會議又陷入了沉默。因為他們都看到了,也都親身感受到了。殘酷的攻堅戰打了三個多月了,部隊傷亡巨大卻毫無進展。他們的親身體會告訴了他們,諒山比旅順的雞冠山更加難於攻克,杵村估算的傷亡五萬已經是最樂觀的估算了,實際上可能遠遠不止。
第39旅團的旅團長關原六大佐說道:“半個月前我們的第77聯隊曾經迂回到諒山東北部,其結果各位也知道了。這個結果說明從諒山直到憑祥,支那人建造了完整的防禦,幾乎達到了無懈可擊的境地。”
日軍是慣於迂回作戰的,正麵進攻受阻就必然會選擇迂回。第77聯隊屬於第39旅團,關原六是旅團長,這次迂回作戰就是他親自帶隊指揮的,他親臨了現場,知道具體的情況。
日軍的師團相當於“師”或“軍”的編製,比正常的師編製更大。在師團之下有的設旅團,也有不設旅團的。旅團之下是聯隊,旅團一般含有兩個聯隊。第20師團下設兩個旅團,有四個聯隊。
第40旅團的旅團長上月良夫問道:“關原君能介紹一下詳情嗎?”
關原六:“我們迂回深入到山區以後,地形就更複雜了,行軍十分艱難,如果沒有向導,路都找不到。重裝備完全沒辦法攜帶,步兵炮和重機槍都是拆卸了人力運輸的。我們試探了幾處通道,企圖包抄諒山,但是支那人早就在各處要點建築了堅固的堡壘,情況與這裏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地形更加險要難於發動進攻,幾乎無從下手。當然支那軍也不敢出擊攻擊我們,這種地形下,誰進攻誰就吃虧。支那人沒有出擊,我們的77聯隊才得以安全撤回,所幸沒有太大的傷亡。”
杵村參謀長:“77聯隊沒有過分深入,直線距離不超過15公裏。在那種地形之下,如果遭遇支那人的伏擊會很危險的,因此才決定撤回。”
真是一籌莫展啊。川岸文三郎終於說話了,他說道:“我們不能攻克諒山,河內就是險惡之地,在平原上防守需要多少部隊?恐怕兩個師團也不足以勝任。從現在看,支那人沒有出擊進攻我們的意圖,否則,我們現在就麵臨著危局。我想他們沒有出擊的原因是支那國內四分五裂勾心鬥角的結果。如果他們沒有內部的麻煩,派一支勁旅從諒山出擊,我們將如何阻擋?
“可是,河內平原是越南北半部唯一的富庶之地,放棄實在可惜呀。另一方麵,放棄河內事關重大,此事必須得到帝國內閣的批準,我們遠征派遣軍是不能擅自決定的。向內閣報告請求也需要拿出妥善的備用方案。因此還要拜托各位貢獻良策,有助於帝國的決策。不知諸君有何高見?”
川岸司令官的意思明確,日軍要撤退,退出河內平原,這就導致北圻的大部分地區都要讓出來,他們後退一步,尋求穩固的支撐點,保衛已經得到的勝利果實。如果從農業、林業、漁業等物產來說,南圻足夠富有,而日本國目前急需糧食等農產品。因此,這次戰爭中日本國獲取的戰爭紅利已經很豐厚了。
會議之後,杵村參謀長提供了一個方案,讓阮氏傀儡來接手河內平原。畢竟河內物產豐富,放棄十分可惜,他們遠征軍也不好交代。可是守衛此地明顯是個包袱。杵村的方案是在日軍的支持下,訓練充實阮氏王朝的傀儡部隊,來維持河內平原,把這裏作為日、法、中三方的緩衝區對待。不過如此一來,河內平原就成了戰亂之地,農業生產也就沒有指望了。
這個方案不但讓20師團有個勉強的借口,也給了日本的決策者們一個心理安慰,更是日本內閣的一個下台階,它能夠平息國內激進的鷹派,盡管明顯是個借口也要采用,算是無奈之策吧。
日軍後撤之後,白崇禧等人無不感慨,取諒山這個要點真是高瞻遠矚威力無窮啊!讓鎮南關成了名副其實的威震南疆的鎮南關!其後諒山被更名為前關,是鎮南關的前關之意。此是後話了。
詩雲:
華夏壯麗疊山川,
鼓角相聞繞林間;
我有雄師勁旅在,
休叫倭寇渡雄關。(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