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福建之變
字數:5147 加入書籤
東北軍政府給興海自治區回複的意見說的還比較委婉,著重於朝鮮民族的統一和穩定,故此東北軍政府認為把南朝鮮合並到興海是不當的,政府不支持,今後不必再提此事。在這個回複文件中還要求興海自治區的電台報紙宣傳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作為對比也要關注現在的蘇俄國內人們的生活狀況,從而形成鮮明的對比差距,促使俄羅斯族人認同大中華。同時特別強調宣傳要真實,說實話,不能為了宣傳而造假。
這份回複的文件涵蓋了東北軍政府的意圖。其中為什麽特別的要求“宣傳要真實,說實話”呢?說實在的,他們真就不見得能照辦。宣傳不真實的情況作為現代人都能理解,可不見得能說的清楚。盡管興海的民生情況肯定好於蘇俄,他們的宣傳也難免造假或者把新聞“過濾包裝”:有的要添油加醋的吹乎,有的會隱瞞不說。這是為什麽呢?
無論在興海還是在東北軍政府都有自己的報紙和電台,現代稱為“媒體”。這是專製獨裁政權的特點,不管什麽主義,獨裁的政權都有自己的喉舌(媒體),並且對非政府的媒體總是不放心。興海如此,東北軍政府也不例外。而民主憲政的體製就不允許政府辦媒體,政府想作假宣傳也難辦,這也算是一個區別。政府的喉舌當然為政府的輿論服務,在權利之下就未必說真話,利益左右假話難免。官方媒體確定宣傳方向很容易,可是你讓他“說實話”就是官樣文章了。
民國時期是國民黨一黨專政,但是他們還沒有禁止非官方的報館(報禁是到了台灣之後),這算是不錯的。在現代,絕大部分獨裁政權都絕對不能容忍非官方媒體的,總要嚴管輿論,禁止民間辦報紙是獨裁的特征之一。同理,禁止官辦媒體是民主國家的標誌之一。在媒體製度上絕對的黑白分明。
......
日本侵略軍在廣東的日子不好過,這當然是由於紅軍的抗戰。日子不好過也是在過日子嘛,也是說日軍還能維持,這也是由於紅軍抗日的軍力不足,不具備壓倒的優勢,雙方力量達到某種平衡導致局麵僵持。什麽因素決定軍事力量的強弱呢?一般地說是綜合國力、軍隊裝備、官兵的軍事素質,還有整體的鬥爭意誌,這四個因素的綜合就決定了勝敗。
這四個因素如何疊加成為戰鬥力,是“國力aa裝備aa素質aa鬥誌”還是“國力x裝備x素質x鬥誌”呢?因為這些因素都屬於充分必要,缺一不可的,因此應該是“相乘”的關係而不是“相加”。例如,你的國力充實,裝備先進優良,士兵素質也屬於上乘,可是如果軍無鬥誌,那戰鬥力也是零。比如美國打伊拉克,都說伊拉克的國民衛隊戰鬥力強悍,如何了得。可是美軍用巨額美元賄賂伊拉克軍隊的各級軍官,許諾可以隱秘地向智利、澳大利亞、新西蘭等挑花源似的國家移民。結果軍官都投降了,軍隊都接受美軍的指揮,這樣的軍隊戰鬥力就是零,國力、裝備、素質再好都歸零了。
國力這一條容易理解,就是經濟、工農業、科技等全麵的國家實力。曆來都說:“打仗打的是銀子!”說明這是人所共知的真理。還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也是這個意思。人都要穿衣吃飯,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軍隊還能打仗嗎?所以說沒有經濟支撐就沒有戰鬥力。
原本的曆史上井岡山的紅軍經濟上特別的困難,缺吃的少穿的,蓋因為山區裏邊的農業受限製,在農耕的社會裏農業的好壞就決定了一切,工業科技什麽的根本就談不上。紅軍的官兵幹部有十幾二十萬,單單吃飯穿衣就讓貧瘠的山區經濟負擔沉重啊。
現在紅軍的經濟狀況明顯地改觀,他們占據的是廣東東部,雖然說依然是山區,可是嶺南的氣候明顯有利於農業,再加上海洋漁業,那是非常富足的,經濟上絕對不會有問題。
民國時期,中國的海洋漁業還是很興旺的,可一提到漁業不由得不讓人揪心啊。啥揪心啊?揪心的是現代裏中國的漁業。頭一條,似乎全世界都跟中國漁民過不去!不管是敵對國家還是友好國家,他們對中國的漁民一概的不客氣。在北朝鮮(貌似是老朋友吧),在韓國(前幾年關係還是不錯的),在日本,被抓捕,被槍擊,被撞沉。在菲律賓,甚至遠在智利都不時的有中國漁船被扣押,漁船被沒收。南韓海軍用機槍掃射!還有比這更厲害的,在俄羅斯的遠東海域(海參崴),咱們的漁船竟然被俄國海軍炮擊!船毀人亡!這幾年俄羅斯可是咱們最親密的夥伴啊,怎麽翻臉不認人呢?這些國家都瘋了嗎?
世界各國都有漁民,為什麽總是中國漁民倒黴呢?怎麽好像咱們的漁民是世界公敵呢?你還別說,真像是公敵,各個國家隻要一看到中國的漁船立刻提高了警惕,警備隊來了,甚至軍艦都開來,劍拔弩張槍彈上膛!這些國家太反動!明顯是敵視中國!這是敵對勢力的陰謀!?
怎麽會是這個樣子呢?
現代裏,我們貧瘠的近海已經成了海中的荒漠,漁業資源已經枯竭。魚類少了,可是打魚的船卻在迅猛增加,沒辦法,漁民也要吃飯,要生活,市場也需要水產品。於是中國的漁民開始全世界的亂跑,不遠萬裏到處捕撈。
我們自己的漁場怎麽啦,為什麽沒有魚?個中原因可能很多,瘋狂的竭澤而漁應該是重要的原因。不知道為什麽,現代裏的漁民都急功急利,捕魚的時候采用絕戶方式,一網打盡,甚至包括海底的珊瑚等生態環境全都不放過,為的是小魚小蝦一網全都撈上來,海洋環境就遭到了徹底的破壞。
大海也像陸地一樣,也有生態環境。比如蒙古的草原如果遭到破壞變成了沙漠,幾十年上百年也不能恢複。大自然是慷慨的,養育了世間的萬物,大自然也是脆弱的,千萬年積累的生態一旦破壞,則無法逆轉。
漁民們采用絕戶網(還有電捕撈等),網過之後不但今年沒有魚,今後數百年上千年也不會再有魚類了,變海洋草原為海中的荒漠,往日的漁場也就不存在了。
除了野蠻捕撈之外還有海灘上日益增多的經濟活動,比如圈海養殖、填海造地、旅遊療養的開發,這些活動破壞了部分魚類的繁殖環境,使得它們瀕臨滅絕。河流的工業汙染也是不可忽視的,不但季節性返回河流的魚斷了生路,流入海洋的汙染物質對海洋漁業資源也有很大的破壞作用。
所有的這些影響累計下來不過幾十年,近海的傳統漁場損失殆盡徹底的荒漠化了。
我們的這種絕戶的捕撈方式拿到國際水域上去,各國會怎麽反應呢?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傳統漁業海域,哪能不保護呢?這種強盜式的捕撈哪個國家能接受?
為什麽越界捕撈的總是中國漁民?為什麽被外國稽查、扣船、拘捕的總是中國漁民呢?應該有答案了吧?
哦,又扯遠了,打住。
紅軍官兵的軍事素質怎麽樣呢?應該說比以往極大地提高了。第一,經濟寬裕,軍餉充足士兵待遇好,那麽就會有人踴躍參軍,兵源充足就會“挑肥揀瘦”,士兵的先天素質就高。再加上訓練,東北軍也派來部分教官。這樣的軍隊中士兵的素質就會提高。如果與日軍相比可能還有差距,但是與自己比,比較過去,素質明顯提高了。甚至紅軍還有了少量的空軍,他們有三架飛機,可以用於偵查。
至於紅軍的士氣、鬥誌,那更是沒得說,比日本兵也毫不遜色。
關鍵一點,那就是裝備。應該說,紅軍與日軍比較裝備還是稍差,其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東北軍軍火援助數量有限,這個限製是運輸方式造成的。東北軍一直使用三艘潛艇充當運輸船,由於故障檢修等原因,正常情況下隻有一兩艘潛艇在運輸,並且潛艇的速度非常之慢,裝載貨物噸位小,還要躲避日本的軍艦。因此這個運輸能力非常小,用他們來支撐一場戰爭就顯得力不從心。
有人說,紅軍從來都是靠繳獲,那個歌詞不是唱:“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還有說:“某某就是運輸大隊長。”作為宣傳這是可以的,支持打冷槍的遊擊隊也湊合,但是,正規的作戰靠繳獲絕無可能,除非你繳獲了敵軍的軍火倉庫。詳細的不說了,用加減乘除的簡單計算就可以得出結論,我們就不去計算了。
總之,紅軍的槍械彈藥不足,影響力戰鬥力。可是這種情況到了1935年的4月份得到了改觀!東北方麵可以使用水麵船隻運輸軍火了,而不必用躲躲藏藏的小潛艇啦!發生了什麽事情讓運輸線得以改觀呢?
簡單地說是南京方麵控製了福建大部,福建的沿海也就被國軍的海軍控製了。經過幾年的發展,國軍的海軍、空軍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近海防衛,看家護院的能力還是有的。於是中國的中小型船舶在福建沿海有了基本安全的保證,東北方麵就可以利用這有利的形勢,使用水麵船隻為廣東的紅軍提供補給。
福建本來是在李濟深任主席的“中華共和國人民政府”控製之下,他們依賴的軍事力量是蔡廷鍇的第19陸軍。那麽南京政府如何取得了福建呢?這有個複雜的過程。
那還是在1933年的年底,19軍奉命到福建“剿共”,他們也的確與紅軍打了幾仗(當時紅軍的勢力蔓延到了福建省的西部)。可是,打著打著他們就講和了,還成立了這個“國”。從法理上說這屬於分裂國家的性質了,但是現代的曆史上可沒這麽指責他們,是否當時的國情呢?我們不得而知。可是在民國時期南京方麵的確是這麽指責的。
在曆史長河中造反的比比皆是,另立國號登基做皇帝的也有,可一般情況下都是“取天下”之後才立國稱萬歲。老的朝廷還在,你就另立一國,的確有分裂國土之嫌。福建立國之後還跟紅軍講和嘛,還“劃分了國界”嘛(紅軍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去談判的是彭德懷),這不就是割裂疆土嗎?不過既然咱們的正規曆史不提這個,我們也就不能這麽定性。
原本的曆史上這個國很短命,南京必然要討伐他,所以很快就剿滅了。在我們的故事裏由於廣東的抗日,情況不同了,他們多存活了一些時日。
福建立國之初就麵臨著三個敵人,他們是南京的國軍、井岡山的紅軍,還有一個外敵,那就是小日本。
日本人南下進犯廣東,為什麽沒有進犯福建呢?對此,趙三本有個分析報告,他說:第一是因為福建的大部分都是窮山惡水,好地方不多,日本人耗費人力物力所能取得的戰爭紅利有限,解決不了日本國的危機。第二,守衛福建的是第19陸軍,這是日本人的老對手了,淞滬戰爭就是19陸軍打的。因此,日本人知道這個對手不好對付。第三,福建的地形閉塞,易守難攻,同時也存在著難於發展的問題。日本人若占領福建,他們他們向浙江,或者向廣東擴展的難度很大,這是地形決定的,福建對外的邊界都是險峻的山區。
窮也有窮的好處,窮山惡水讓福建避免了無妄之災。(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