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政策的修正

字數:5576   加入書籤

A+A-




    從探測技術研究所接受雷達研製任務算起,經過七個多月,到了1935年的5月份,第一批產品開始批量製造了,同時開始向用戶供貨。可以這樣說,有束星北這樣頂尖的科學家,製造雷達那是小菜一碟,更先進的雷達也是指日可待。無論哪個使用雷達的用戶都需要花錢買,當前的定價是10萬奉票(法幣),首批八折優惠,那就是8萬。訂購的用戶除了東北軍之外還有國軍、桂軍和紅軍,中國的沿海從此就有了雷達裝備。

    濱海省的海參崴安裝一台,北部廟街一台;遼寧省的大連、安東、營口各一台;大沽口一台;山東的煙台、青島各一台。東北軍共安裝了7台雷達。國軍方麵在蘇北的連雲港裝一台;上海崇明島一台,浦東一台;浙江舟山一台,台州一台;福建福州泉州各一台。國軍也是七台。桂係和紅軍各安裝一台。全國合計16台,沿海的要害地區基本覆蓋了。

    除了國內,雷達產品還向友好國家出售,比如印度(英國)、菲律賓(美國)還有東印度(荷蘭),這是因為中國的產品價格便宜,性能好,服務好,運輸距離近。

    當然跟隨雷達設備需要具體操作的培訓等等,這就不必細說了。

    紅軍方麵本來是不想要的,因為直到現在他們也沒有感到沿海的日本軍艦有多大的威脅,軍艦再厲害也不能上岸不是,他們隻是顧慮到軍火援助通道的安全才購買了一台。他們的猶豫是受到經濟狀況的影響。紅軍現在的經濟比曆史上強多了,但是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總是差一些。東北軍給他們的軍火是貸款方式,很大程度上就是白送,但是購買雷達裝備屬於公司的運營性質,那是必須要付款的。還有一個難點,那就是紅軍幾乎沒有電力工業,為了雷達他們還要設立專門的供電係統,至少要一台小發電機,這也很麻煩。要知道雷達的耗電量可不能拿電報機相比的,一台手搖發電機就能維持電報機的正常工作,可雷達是個電老虎,耗電量是很大的。還記得韓國民眾為什麽反對安裝薩德嗎?那就是附近的居民擔心電波的能量輻射影響健康。

    說個實例:雷達直射的正前方一兩公裏以內的兔子都能直接被烤焦!這可不是笑話,真的!由此可知,雷達發射功率之大。

    ......

    南京方麵收拾了福建的那個國,他們為什麽沒有繼續收拾紅軍的那個國呢?頭一條是采用收買和招降納叛的辦法對紅軍收效甚微,而公開的動武又不敢。第二個原因是紅軍打土豪的政策有所變化,這就緩解了國共兩黨的矛盾。此話說來甚長,我們還是解釋一下吧。

    我們總有個印象,國共兩黨勢同水火,完全不同,這是現代的認識。在民國時代裏,國共兩黨其實都差不多,他們都是在蘇俄的影響之下,搞的同樣是蘇俄那一套。

    正所謂旁觀者清,我們不妨用老外的眼光來看一下,或許更說明問題呢。當然老外有老外的利益,這需要分辨清楚。

    在抗日戰爭和國內戰爭中,英美並沒有摻和中國的兩黨之爭,事實上他們還在努力地調和,那麽英美為什麽沒有明確地選邊站呢?為什麽沒有像朝鮮戰爭中他們堅決站在韓國一邊呢?其原因我們來擼一擼。

    孫中山搞三民主義是以日本國為基地的,其思想也受到了日本國的影響,那時候的同盟會與英美政客之間沒有什麽聯係。到了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為了抓武裝,他找了蘇俄做靠山,他提出“聯俄、聯共、輔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這是人所共知的吧?

    孫中山為什麽不找英美呢?因為英美等西方列強沒人理他!我們再問個為什麽?為什麽英美不搭理孫中山?這是因為英美是承認中國的中央政府的,無論是前麵的滿清朝廷還是後來的北洋政府,英美都是正常的邦交國家。你承認中央政府,同時還扶助和支持造反的孫中山!這算什麽行為呢?英美這些西方國家有個契約精神,他們跟中國政府有了契約就不能扶植中國的造反派,這是他們的原則。而孫中山前麵造滿清朝廷的反,後麵造北洋政府的反,英美當然不搭理他啦。

    黃埔軍校那就是蘇俄幫助建立的,還派來不少的蘇俄教官和軍事顧問,這裏邊沒有英美什麽事。因此,從根上說國民黨的黨務、政權以及他們的軍隊,也就是“黨政軍”了,全了,這些都是蘇俄那一套,都是學蘇俄的。比如各地有政府也有黨部,黨部也是政權的一個部分,這就是蘇俄的地方黨委的翻版,西方國家沒有這樣的黨。在軍隊裏有政訓官有政訓處,相當於蘇軍裏的政委、政治部,西方國家的軍隊裏沒有這些東西。讀者自己想想,英美等西方人會怎麽看呢?

    1937年中國的抗日戰爭剛剛開始,蘇俄與南京政府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隨後,蘇聯支援中國抗日的援華航空隊就到了國軍的地盤(注意:不是到延安,跟紅軍沒關係)。這裏僅列出兩個數字:各種戰機1285架、空地勤人員約5000人,規模夠大吧!當然這裏有斯大林利用中國拖住日本人,為蘇俄取得遠東安寧的策略。如果按現代的觀點,假設這一千多架戰機飛到延安,直接支援紅軍跟國民黨幹,不說紅軍一下子就能把國民黨幹趴下,起碼不是曆史上那麽弱。同樣的,美國在延安也有一個代表處(蘇俄隻在重慶有大使館,延安沒有任何的聯係機構,還比不上美國呢)。當時的紅軍與美國人關係還是不錯的,起碼不比國民黨差多少。翻翻那時候紅軍的報紙(新華日報)、聲明什麽的都是對美國大加讚揚的,這可以佐證我們以上的觀點。

    其實那時候的兩黨是差不多的,可兩黨類似不等於沒有矛盾,50年代的時候我們與蘇俄不就幹起來啦!我們平時經常關注的是兩黨的軍事,是軍隊,對於行政和經濟方麵就容易忽略。實際上國共兩黨的分歧首先在體現著政策上,具體的說,兩黨翻臉成仇“經濟政策”是第一個因素。特別集中體現在“打土豪分田地”這個口號上。當然還有爭奪武裝力量領導權的問題(如上海工人糾察隊)。

    與紅軍一樣,國民黨也主張平均地權,也主張土地革命,從廣東起,直到台灣,國民黨也在進行“土地革命”。國民黨的土地革命是溫和的,是贖買地主的土地,低價格賣給無地的農民,而不是無償贈送。紅軍方麵是暴烈的消滅地主階級,沒收財產(跟蘇俄學來的)。擴展到城市中對待資本家國共雙方也是類似的分歧。國民黨上層人物的家庭多數是地主資本家(其實紅軍這邊也是,個別將領叛變就有這個原因),你把他們的父母親屬都給殺了,國民黨會如何反應呢?談判協商沒有用,最後就刀兵相見了。當然還有其他因素,例如軍隊的領導權,可政策分歧是根本的。

    我們為什麽說這些陳年舊事呢?那是因為我們故事裏邊的紅軍改變了以往的做法,放棄了暴力,采用了溫和的手段進行土地改革。這就與國民黨不矛盾了,減少了尖銳的衝突。這才是國共兩家轉為比較和平,沒有武裝衝突的根本原因。

    紅軍的這種政策變化是從哪兒來的?

    讀者們還記得本書的第404章《豆腐坊》嗎?那個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紅軍政策變化的由來。總結起來有三條:第一,蘇俄的影響越來越弱了;第二,紅軍進入了比較富庶的地區,特別是進入了城市,他們認識到了殘酷鬥爭的辦法就等於經濟的自殺,跟自己過不去;第三,紅軍從整體上經濟好轉,手中有錢,不需要吃大戶了。

    蘇俄在取得政權後很長的時間裏,都采取從肉體上消滅剝削階級的極端政策,即便不是槍斃也是關入集中營。紅軍的的一些極端政策就是受到蘇俄的影響。可是在我們的故事裏,蘇俄的影響漸漸消失。共產國際已經名存實亡,單是人員往來交流已經不可能了,俄羅斯與中國的交通基本斷絕了。此時的歐洲國家與蘇俄的關係極差,連基本的外交關係都沒有。蘇俄的人員如果想到中國來必須通過歐洲國家,這就等同於偷渡,艱難且危險。因此,紅軍進入了比較獨立的時期,政治上的決策要自己來做。政策的好壞需要理性地判斷,而不是照搬蘇俄的教條。

    在新中國的曆史上,當紅軍進入了大城市之後,不也是迅速地結束了舊政策,轉而溫和的對待民族資本嗎?說到底還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如果把城市的經濟搞垮了,受害的是誰呢?還不是當權者?擺脫了教條的框框誰都能權衡利弊,不能跟自己過不去不是?

    現在紅軍占據的廣東很富足,稅收豐厚,財政富裕,對於打土豪也就不那麽上心了。土地革命當然還要進行,平均地權是紅軍的信念嘛,同時也是動員農民參加革命的手段。隻要不殺人,少殺人,其過程就會和平的多。

    平心而論,用土地財產的多少來決定罪過大小,這有道理嗎?任何的社會上財富都會不均衡,人的好壞,有罪無罪顯然不能按擁有的財富定論。如果都來打土豪,社會還有安寧之日嗎?現代社會裏的富豪不在少數,為富不仁者有之,能不能發動民眾打土豪呢?參與打土豪的人有沒有追求不勞而獲的動機呢?相對貧困者值得人們同情,可弱勢群體中就都是高尚之人嗎?

    所謂的平等指的是每個人的機會平等,而不是均貧富。這就像賽跑,大家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按照同一個規則比賽,人的體力差異導致了次序的先後,有快的也有慢的,這才叫公平。如果要求大家齊步走,速度相同,同時到達終點,那就等於大家一起慢,都用最低速度。在社會經濟上來說,均貧富的結果就是大家一起窮,一起挨餓吃不上飯。每個個體的人素質不同,有強壯的,有體弱的,有聰明的有笨的。那麽在經濟實踐中就會有貧富的差距。自私是基本的人性,社會允許致富,保護人民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當然是合法財產,不是貪汙腐敗和巧取豪奪來的。這樣才能激發人們的勞動創造的熱情,增加社會財富。執政者有保護救助貧困人群的責任,但是不能殺富濟貧。說到底,均貧富違反了人性,必然導致整體的貧困,社會經濟崩潰。看看北朝鮮就是活標本。

    道理是這個道理,可是社會現實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認識,比如太平天國,比如李闖王。那麽現在的紅軍處於新的環境之下,也會總結出不同的指導思想和政策,這符合正確的曆史觀。

    總而言之,紅軍政策的調整使得國共兩黨的對立情緒減弱了,他們對於圍剿紅軍也就不是那麽緊迫了。國共兩黨進入了比較和平的時期。

    ......

    在南京有個“各派協商會議”,這是1930年設立的,南京的國民黨政權就是個獨裁政權,當然沒有國會、議會什麽的,這個協商會議就是個補充,點綴衝樣子的成分更大一些。因為這個會議僅僅有說話的權利,對於政府不構成法律的約束,實質上就是讓大家有個說話的地方。它完全無用嗎?也不能這麽說,因為它說的話可以上報紙,也可以在廣播電台播出。新聞媒介就會關心這個協商會,因為引人注目的話題就是報紙電台的財源嘛。民國時代的國民黨還不能壟斷所有的媒體,罵國民黨的報紙也不少。雖然協商會議不能命令政府做什麽,卻可以對政府施加壓力。不管怎麽說這也是進步啊。起碼對於開啟民智,倡導民主憲政還是有好處的。

    協商會議的代表不是選舉的,是各派自己選派。說“各派”,主要的是占地為王的各個軍閥,當前中國有話語權的就是他們,“有槍就是草頭王”嘛,一點不假呀!但是議員也不都屬於軍閥的,也有黨派的,首先有國民黨、東北的民黨。本來民國時期黨派林立,當然原本的曆史上還要晚幾年出現,像民盟、致公黨等等的。也是由於熱鬧的協商會議,催生了這些黨派紛紛誕生亮相,並且擠進協商會議爭一個名分。

    有槍有地盤的“派”,議員名額多一點,五到十名的樣子,沒槍沒地盤的隻有三名以下的名額。可是派係多呀,林林總總的也有一百五十多名議員了。

    這幾年裏協商會議的主要議題都離不開反獨裁這個核心內容,說什麽的都有,爭論不休。南京的獨裁政權能夠容忍一個天天罵獨裁的議會也算是難得了。

    我們重提這個協商會議,是因為今年又加入了一個有影響力的新成員,那就是紅軍。(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