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吵架的議會

字數:5149   加入書籤

A+A-




    位於南京的各派協商會議已經有5年的曆史了,現在紅軍方麵還是剛剛加入進來。為什麽沒有更早地加入呢?想當初,南京方麵與紅軍就是你死我活的關係,兵戎相見容不得半點寬容,沒有一絲一毫的餘地。有個說法,叫“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由此可知國共兩黨之勢同水火,紅軍怎麽能派人來南京呢?不要說紅軍,就是後來的福建也與其他軍閥不同,他們另立一國了,不也是沒派人參加會議嗎?

    “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這句話是誰說的呢?有三個說法:1、蔣介石。2、汪精衛。3、桂係軍閥的一個小軍頭陶鈞。筆者覺得最靠譜的說法是最後這個人,陶鈞是桂係的18軍的軍長,他有個外號叫外號陶屠戶。故事發生地點在武漢。

    為什麽說是陶鈞說的這句話?論述起來又是洋洋灑灑的一大篇,因此略去,有興趣的讀者用“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檢索一下就能得到不少的資料,當然了,分析還要靠自己下功夫。

    這個時期的紅軍消息很閉塞,各派協商會議的事情紅軍有可能都不知道。難道紅軍就沒有對外聯絡的電台嗎?應該說有電台。但是無線電報的聯係需要有密碼,雙方使用同樣的密碼才能通信,長期戰亂使得失去聯係的單位之間無法交換密碼就沒辦法建立電報聯絡,例如陝北的紅軍與中央紅軍就失去了聯係。這個時代裏國內國際上比較正式的電報通信都是有線電報,井岡山的條件肯定是沒有的。我們接觸的曆史故事中常有這種情節:紅軍的領導人物非常注意收集國統區的報紙,從這些廢舊的,邊邊角角的報紙中往往能得到外界的信息。這種故事就是消息閉塞的佐證。

    現在紅軍派來議員參加各派協商會議了,其中就有一個問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怎麽算?

    各派協商會議的議長是吳鐵城,國民黨是執政黨嘛,議長當然是國民黨方麵的啦。紅軍方麵委派的議員要向議會報到,就是向吳鐵城議長報到。

    吳鐵城接過他們的文書看著問道:“你們不是什麽蘇維埃國嗎?這文書上怎麽沒有呢?”

    這話說起來也不算刁難,紅軍從井岡山起就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紅軍對外一直是這麽稱呼的。

    紅軍的兩位議員都是小個子,首席議員日後也是大名鼎鼎啊,當然現在名聲不大,他叫鄧希賢!日後的鄧大人啊!

    鄧希賢答道:“吳議長,我們對國內的稱呼是粵贛人民政府,我們的軍隊是中國工農紅軍,我們兩位都是粵贛人民政府委派的議員。文書上都寫清楚了,請吳議長不要橫生枝節!”

    鄧希賢的話避開了令人尷尬的那個國,不然的話,縱然巧玲辭色地解釋總是說不清道不明,所以就不如不提它,希望大家都糊塗著過。

    的確需要糊塗,中華民國並非聯邦製,也不是加盟製,不會有國中國的。如果用蘇維埃共和國的名義南京是無法接受的。其實“粵贛人民政府”的說法也需要糊塗,它的前麵沒有加上“民國”的字樣,那麽你屬於誰呢?

    這個情況也符合曆史的事實。紅軍的蘇維埃共和國一直沿續到1937年,西安事變之後,國共合作了,則改稱“中華民國陝甘寧邊區政府”,就是中華民國的地方政府。

    紅軍方麵沒有用那個國的名稱,南京方麵也別太認真,這事就算過去了。

    鄧希賢這一行共六人,鄧是紅軍方麵的首席議員,還有一名議員,名字叫戴炳中。這個人在我們的故事裏露過麵,就是“豆腐坊”哪一章,那時候他是地區專員,屬於行政幹部。正式的議員隻有這兩名,其它人是電報員兩人,攜帶電報機一台。另外兩人是勤雜,叫秘書也行,反正就是跑腿打雜的。他們這六人到了南京,頭一個收獲已經有了。他們可以獲取大量的情報,及時發回他們的根據地,讓紅軍終止消息閉塞的狀態。不要小看情報的作用,信息靈通可以避免不少的錯誤決策,也有助於克服教條主義。

    他們代表的是粵贛政府,沒有具體到紅軍和共-產-黨,這是為了避免激化,緩和關係。畢竟雙方打了好幾年,互相稱匪,某些將領都殺紅眼了,無論是紅軍還是黨,一提名字就容易對立。按照協商會議的規矩,黨政分開就能派兩個議員團,增加名額。比如東北軍就是兩個,一個軍政府議員團,另一個是民黨議員團。對於現在的狀況紅軍也沒必要爭席位的多少,能表達意見就行了,反正說了也不算數。

    還有個細節似乎也要說明。國家組織協商會議是需要花錢的,其財政由各派承擔,實際上就是幾個大的派別出資,比如南京、東北、山西、廣西,其它的小黨小派都免了。做議員也是有薪水的,而且收入豐厚,能保證你過上上等人的生活。像他們這些議員的月薪都在300大洋(法幣)以上,是普通工人月薪的幾十倍。議長等高級議員那就上千大洋了。

    民國官員的薪水為什麽這麽高?

    民國時期剛剛脫離舊王朝,因此保留了很多舊的傳統,首先反映在用人製度和數量上。比如封建王朝的時代裏能夠拿俸祿的官員、吏員編製都有定製,為官員服務的人就不是官員,而是官員自己掏錢養著的。例如一個縣衙門裏拿朝廷俸祿的,吏員以上的一般不超過10人左右(現代裏1000人也擋不住啊),有知縣沒有副知縣,有一個主簿(管錢糧,相當於稅務加財政)可沒有副主簿,也沒有其他的主簿,如此等等。官衙裏的很多工作人員都是官員自己雇傭的,甚至桌椅板凳、筆墨紙硯也是官員個人開銷。民國時期就是類似的情況,所以官員的薪水豐厚。例如文秘(師爺)、司機(轎夫)、衛士等那都是官員自己雇用的。至於官邸(政府提供的住宅,家屬也在那生活)裏麵的傭人廚子門房,那就更是官員個人開銷了,所以官員的薪水很高。這一點與現代是沒法比較的,在現代這些人叫生活秘書、服務員、警衛、司機、廚師等等,都屬於“公務員”,都是國家財政養著的。

    現代裏一個縣有多少副縣長?五六個不少,十幾個也不多,不要說還有一大幫縣委書記、副書記呢?像什麽秘書司機的就不說了,還有什麽人大政協各局委辦、共青團、工會、民主黨派等等至少幾十個,哪一個小衙門都是正副處長(科長)一大堆。

    假如我們改改製度,副縣長由縣長出錢養著,我估計官員數量會立即減下來。這可不是不說理,因為副縣長是幫助縣長工作的嘛,你縣長不養著誰養著?養著一大幫副縣長說明你這個縣長沒工作能力嘛。

    好了,不細說了。一個縣究竟養了多少官,有一份材料放到本書的目錄首部“作品相關”中了,有興趣的可以查看。

    所以說鄧希賢他們來到南京在生活上不會有後顧之憂的,他一個人的薪水就能養一幫人。當然此時的gcd官員還是十分的清廉並且紀律嚴明,他們的收入恐怕要上交組織,這就說不清了。

    ......

    有了紅軍的加入,協商會議就更熱鬧了。

    議事的會議廳很大,當然不能跟現代的禮堂比,總共150多議員,有十幾排座位,兩側和後部有寬敞的空間,那是給記者準備的位置。可是記者不是隨時都可以進來的,是在允許開放的會議,在規定的時間裏才行。一般情況下,記者都要等在外麵采訪。會議的大樓有警察守衛,負責內外的安全。

    眼下的議會是每個月召開一次全體會議,時間是中旬的第一個星期一,一般要三到五天,其它時間議會另行安排,或者各個議員自行其事。鄧希賢等兩位紅軍議員今天是第一次參加會議,紅軍是後來的,所以他們的座位就安排到了最後的一排。他們的著裝也像其它人一樣,都是灰色的中山裝,這是民國官員的標準服裝了。

    會議廳內亂哄哄的,雜音很大,議長吳鐵城搖著鈴鐺喊:“肅靜!肅靜!現在會議開始。今天的主題是協商會議的改革方向。此議題由山西政府方麵提出,下麵請山西的議員給予說明。”

    這種會議廳用不著擴音設備,無論誰講話,全體都能聽到。講話的人可以上講台,也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發言。

    看來各派對這個協商會議的意見不小,都希望改革。這也難怪,吵架都吵了五年了,啥作用都沒有,議員們怎能沒有失落感呢?可是大家也看明白了,想爭奪權力那是不現實的,隻能退一步,求改革,現在他們是想讓會議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提出要個否決權。問題提出,誰也不敢當真。如果國家大事讓議論議論,提點補充意見就很不錯了,這總比事前不知道,事後亂罵一通要強的多。這一次是公推晉綏軍一方出來打頭陣。

    “議長先生,各位同仁,同誌們,我們的議案已經分發到各位的手中了,詳細的內容我不再重複。我現在要說的是民國政府的態度。他們連最低的應付的話都沒有,就當我們不存在!改革各派協商會議意見的提出,少說也有半年以上了,而政府就是不置可否。如此態度能改革嗎?不聽取會議的意見,視民意為草芥,這還是民國政府嗎?幹脆改名叫獨裁政府罷了!......”

    這是山西議員的發言,他的發言被打斷了。打斷他的是坐第一排的中央政府的議員,這位議員站起來說道:“你這是無理攻擊政府!你不知道各派協商會議組織法嗎?法律規定協商會議的決議不能約束政府......”

    更多的人站起來,他的話也被打斷了。

    “反對獨裁!”

    “同誌們,大敵當前,不要受人蠱惑,要維護國家的和平穩定!......”

    “隻有穩定的政府,權威的領袖,才能讓國家富強!......”

    “結束一黨執政!......”

    “......”

    會議由爭論演變為爭吵,會議廳沸騰了。

    叮鈴鈴的一陣鈴聲讓會場慢慢平靜,這是吳鐵城在主持秩序了。“同誌們,大家都是頭麵人物,請保持體麵!遵守會議秩序!得到準許的才能上台發言......

    “粵贛政府的議員今天是第一次參加會議,今天給他們一個優先的機會,下麵請鄧希賢議員上台陳述他們的意見。”

    在稀拉拉的幾下拍掌聲中,小個子鄧希賢走上了講台。他講了些什麽呢?且聽下回分解。

    ---518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