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陝北的紅軍

字數:5274   加入書籤

A+A-




    按原曆史走向,中國的聯合政府始終沒有搞成,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全國的政治協商會議倒是召開了,也勉強算成功閉幕。但是沒能解決問題,會後內戰就開始了。這個曆史責任在誰呢?國民黨是執政黨,是居於主導地位的,最大的責任就應該由國民黨來負責。矛盾的焦點當然是權利之爭,權包括了行政權、司法權和軍權,誰分配得多一些誰少一些。

    但是不管怎麽說,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就表示要求大一統、要求國家統一、搞聯合政府的主張的確是這個曆史階段內國內各派的最大願望,也是全體國民最強烈的願望。

    我們的故事也不能忽視這一曆史的事實,不能忽略這一全民的願望。這是大方向,至於能不能達成共識,走向聯合政府,就要看各方博弈的結果了。

    我們故事中當前各派割據的形勢與曆史上很相似,派係林立。特別有代表性的就是陝西到甘肅這一片,它處於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位置,這一個局部就集中了八九家割據的軍閥。

    最東邊的河南大部都是國統區,豫西局部是西北軍分裂出來的石友三,陝西河南交界處到商洛山區是張維璽,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是原西北軍最大的一支餘脈:楊虎城,陝北還有個井嶽秀,這是最老資格的軍閥了,再向西就到了甘肅南部,那裏是馬鴻逵,甘肅大部和寧夏是東北軍的,最後是青海的馬步芳。把南京東北都算在內這就是八家勢力啊,這還沒算遊動於這一地區的劉誌丹謝子長這股勢力。

    在原本曆史上,紅軍長征到了隴南才知道陝北還有一支gcd的武裝,於是陝北成了紅軍最後的落腳之地。這個事實說明了紅軍處於消息閉塞的狀態,而且閉塞到了極點。作為黨的中央機構竟然對這麽大的一支武裝一無所知,並且劉誌丹這支武裝並不是突然冒出來的,他們客觀存在了好多年了。這種消息閉塞是當年的環境造成的。

    在我們的故事裏,環境變化很大,最大的變化就是全國處於相對和平的環境。軍閥割據依舊,但是大規模的戰爭被遏製了。和平的環境就帶來了社會的繁榮,那麽信息也是社會的組成部分,也就會有極大的改善。比如說,全國的報紙很多,發行覆蓋的範圍就更大。特別是麵向民眾的廣播電台,在東北方麵的帶動之下也很普遍。在民眾之中擁有收音機的極少,那屬於上層人物的享受。可是礦石收音機價格非常低廉,幾乎就是一副耳機的價格,它是無源收聽的,不需要供電,所以它非常普及。在陝北有個延長石油礦,這是東北的產業,那麽東北的廣播電台必然會覆蓋陝北地區。普通平民廣泛地使用礦石收音機,那麽劉部也不例外。

    但是在紅軍裏不是誰想收聽就能收聽,劉部的內部有專人負責收聽廣播,收集情報信息,供領導決策,其它人那是嚴格禁止收聽的。原因就不必說了,套用一句常用網絡語言:“你懂的”。

    為了方便簡潔,我們把陝北這支紅軍稱為“劉部”。

    所有的這些都讓陝北的劉部沒有過分閉塞,他們知道中央紅軍在江西、廣東的大概情況。當然這種信息狀態不是對等的,在廣東的紅軍中央就不知道劉部的情況,甚至不知道他們的存在,至多知道陝北有“匪盜出沒”,因為劉部的實力太微弱了。

    原本劉部應該是風生水起了,可是現在依然打不開一個局麵,原因是環境對他們很不利。他們活動的範圍是陝西的邊緣地帶,除了陝北還有陝東南的商洛山區,甚至向東滲透到豫西晉西北,向東南到漢中。向西南方向寧夏的吳忠,甘肅的隴南等地區也是他們的活動範圍。

    我們來看看這片地方的現在是什麽情況:

    陝北的小軍閥井嶽秀今年不到60歲,他資格很老,屬於老同盟會員,是孫中山那一輩的人。他原本就是個強人,現在與東北軍的關係不錯,實力更強了。經濟上除了和平環境的有利局麵之外他還有延長油礦的股份收入,軍事上有東北軍和晉綏軍的軍火來源,加上東北軍給他撐腰,連楊虎城也奈何不得他。這個地區是劉部主要活動區域,可遊擊隊的武裝那裏是井嶽秀的對手呢?

    陝東南的商洛山區地形險要交通不便,人口稀少,但是氣候植被環境都不錯,出產也不少,原本是個打遊擊的好地方。明末的亂民李自成慘敗到隻剩下八個人,他就是跑到商洛山區躲了起來,慢慢恢複元氣的。李自成乘著天災饑荒,從商洛山區出去,經過河南已經是百萬之眾,並一舉打到北京城。由此可見,商洛是個利於匪盜的好地方。

    可現在的商洛成了西北軍餘部張維璽的地盤。黃河重要渡口風陵渡及其南邊的潼關都被張維璽占據著。張部也是東北軍支持的,其作用是用來牽製楊虎城的力量,同時向東也防禦著石友三西竄。此外張部在陝南漢中還與楊虎城對峙,所以張部就是東北軍穩定陝西局麵的重要棋子,東北軍當然會大力支持。張部比較強,這就掐斷了劉部向東、向東南方向的發展,商洛山區沒戲了。南邊的漢中有張部、楊部兩家的重兵,劉部也是不敢去的。從保安向西不遠就是東北軍的軍事工業基地——吳忠,那個地方劉部絕對不敢碰。

    算來算去就剩下隴南了,在那裏占山為王的是馬鴻逵,馬部與東北軍關係不怎麽樣,他是被東北軍趕跑了才到隴南落腳的嘛,曆數周邊的情況,相對來說馬部是個弱者。劉部穿越六盤山的山區可以到達隴南,機會還是有的。

    劉部處境艱難除了軍事形勢還有經濟的原因,首先是此地農民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大部分農民的衣食住行等有了最低的維持水平,生活難於維持的所謂赤貧戶是個別現象。從來都是大饑荒導致社會動蕩,亂民造反還不是因為活不下去了嘛?隻要有一線生機誰願意舍命造反呢?各個軍閥也是一樣,要想拉隊伍、擴軍,除了抓壯丁就是許諾高軍餉。民間疾苦則軍閥們就容易擴充隊伍,當然前提是手中有糧食。在農民們衣食無憂的情況下,軍閥擴充隊伍的難度就大了。

    還有一個原因也是與農民的經濟狀況有關,那就是農民的自衛武裝。如果市麵上不太平,那麽村鎮裏就會有士紳或家族組織自衛的武裝,這在民國時期是常見的現象。經濟狀況好,地方武裝的力量就強。還有當政的軍閥們(比如說井嶽秀)也會鼓勵和支持這種地方自保行為,因為地方平安穩定,軍閥的稅收就穩定,地方亂,稅收就沒了,這是直接的利益。

    劉部分散在各地的武裝也有三五千人,他們集中力量也可以去攻打“土圍子”,打下來就打土豪分田地,收獲也不小,當然紅軍也會有損耗。可是這麽幹就損害了地方軍閥的利益,軍閥就會保護地方,出兵圍剿。總之就是雙方鬥法,軍閥的實力強,劉部總是處於下風。

    在保安縣山區的一處偏僻之地,夜間,一處窯洞依然露出燈火,室內有人正在會議。

    窯洞裏有四個人,都是陝北這支隊伍早期的領導人,他們是:劉誌丹、謝子長、高崗、吳岱峰。他們的年齡都差不多,謝子長最年長也不到40歲。誰是最高領導現在還說不太清楚。大家湊在一起鬧革命,眼下還沒有形成局麵,爭什麽大小啊?從職務上說,謝子長是軍隊的總指揮,就算老大吧。由於曆史上中央紅軍到陝北的時候,謝子長已經死了,所以曆史上名聲比較大的是劉誌丹。謝、劉二人都有軍校的學曆,軍事素養高。謝子長就學的是閻錫山辦的軍校,劉誌丹是黃埔軍校畢業。此時的高崗是職位最低的,因為今天的話題與情報聯絡有關,他負責情報,所以他參加了今天的會議。

    曆史上劉誌丹的名聲最大,我們文中按習慣簡稱其為“劉部”容易理解,盡管此時謝子長是老大,如果叫“謝部”就把人搞迷糊了。

    世事多變啊!曆史上新中國建立的時候,高崗是國家副主席(共四個副主席),主持東北大區的工作。當時的東北可是中國的工業基地,經濟的老大!他是陝北這支隊伍裏最出息的了。當然還有後來,這就不說了。

    保安縣就是現代裏的誌丹縣,它在延安的西麵。東北軍的延長油礦在延安的東邊,嗬嗬,他們還是離東北軍遠點好啊。保安縣靠近寧夏,距離東北的吳忠工業基地不遠。

    劉誌丹說道:“我們已經派出去三撥交通員了,最晚的也有半年了,可都是泥牛入海無消息。哎,我們困在此地也不是長久之計呀?”

    是啊都是有誌青年他們不甘於默默無聞。

    當今的中國已經是相對比較好的和平時期,戰亂都是個別的,並且規模小,商賈交流、人員往來勢如潮水,各地交通普遍改善,出行便捷。按說他們派出的交通員與中央溝通不應該用這麽長的時間,問題出在哪兒了呢?

    這個事歸高崗管,他必須要說話,他說道:“現在的國家四分五裂,表麵上和平,骨子裏都是敵對關係,各派都互相防範,特別是對咱們紅軍,咱們與各軍閥都沒有往來,都是勢不兩立啊。這是問題的一麵......”

    說紅軍與各派之間勢不兩立,其主要的原因還是“打土豪”這一類的極端做法。試想啊,你把人家的爹媽殺了能不結仇嗎?現在廣東紅軍的政策有所修正,由於信息閉塞其它地方的紅軍就未必了,劉部就是例子,他們照樣打土圍子,軍閥們與他們能有友善的關係嗎?

    高崗口幹,端起粗瓷大碗喝水。謝子長催問:“還有什麽?”

    高崗放下碗繼續說道:“另一麵是各派的警察暗探多了,特別是國民黨反動派,他們的軍統、中統特務數量特別多,各個交通要道、口岸都是崗哨林立,特務便衣多如牛毛,對過往客商嚴密盤查,監視無孔不入。特務警察們也是趁機發財撈外快,為了安全我們的交通員就要帶上錢財,可咱們能有多少錢啊?

    “這個原因主要是各派之間武裝爭鬥減少,不能動槍動炮明火執仗的打,那就嚴防死守,互相挖牆角。於是暗鬥就愈演愈烈,軍閥們的精力都投放在暗鬥上了。這就導致了各派的治安、偵查、暗探等方麵都增加力量,下本錢。我們的交通從陝北出發到江西廣東,這要經過多少派係的地盤啊?有些派係還是派中有派,錯綜複雜。他們能夠逃過盤查的確不容易呀。”

    謝子長哀歎一聲又做了個補充,他說道:“哎,今天想來還是有不少的漏洞,但也是無奈呀!我說的是咱們的交通身上沒有任何的憑據,就憑著一張嘴。就算他們到達了目的地,中央的防衛比我們更厲害,你說是陝北的交通,誰信啊?有何憑據?中央並不知道在陝北還有我們這一個分支呀......所以做交通是很危險的工作,也是九死一生啊!還有其他的情況,比如意誌不堅定者中途叛變潛逃也是可能的。”

    他們派出的交通員都是親信可靠之人,可他們也不得不做各種防備,這些防備的措施也給交通員增加了困難。

    這個年代裏紅軍各部通消息的難度的確很大。例如井岡山的紅軍知道湘西湖北有紅軍,長征突圍後第一個目標就是去匯合他們,隻是由於軍事形勢所迫沒有成功。實際上他們兩家距離也不算遠,可是在這之前好幾年的時間他們都不能通消息。相信他們雙方都有溝通的願望,可就是辦不到,這就是實際情況。我們現代人是難於理解的,我們與那個時代的生活環境差異太大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