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借道

字數:5153   加入書籤

A+A-




    謝子長又說道:“剛才誌丹同誌說了,我們困在此地也不是長久之計。聯係中央還很渺茫,我們是該需要尋找出路了。從現在的情況看,隴南也不是最好的選擇,其原因在於那個地理位置。它是漢中、川蜀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湖廣長江流域的豐富物產到西北的重要通道。”

    吳岱峰問道:“子長同誌,能不能解釋一下,交通要道有什麽不利呢?交通要道上過往商客多,我們可以設卡收費,這不是好事嗎?”

    吳岱峰是一個旅長。現在劉部也是有番號的,他們是紅26軍。但是此時紅軍的編製名不副實,並且水分太大,叫做軍,實際上還不到3000人,下麵有師也有旅,一個師或旅不到1000人。

    吳岱峰的想法很自然,豈止是設卡收費?抓人沒收貨物也屬於正常!可他就不想想,西安城更繁華,想去就能去嗎?得有那個實力!

    謝子長:“岱峰同誌,你想得太簡單了!交通要道就是很多人要從那裏路過,也是眾人矚目之地。從西北到川蜀以及湖廣都要從那兒走,表麵看是商旅,他們的背後都是軍閥,借用這條道路的有多少軍閥派係呀?這其中必有東北軍。別管是誰占據隴南,都是眾目睽睽之下。現在馬鴻逵在隴南就是如此,各個軍閥總是眼睛盯著那兒,看著馬鴻逵,如果過往行人客商遭遇不公或者被搶劫,就會惹來群起而攻之。軍閥馬鴻逵站在那兒可以,我們紅軍可以嗎?以我們現在的兵力能放在明麵上與各路軍閥對陣嗎?”

    這是實際情況,比如甘肅、寧夏經濟繁榮,商業流通數量就大,通過隴南的商人、貨物很多,如果發生馬鴻逵刁難過往商人的行為,東北軍當局必然要過問。當前的中國情況紅軍與其他軍閥的確不同,把紅軍擺在那個位置上,其他軍閥就未必能相安無事,軍事進攻的可能性就很大,比如占據漢中的楊虎城。

    劉誌丹也說道:“馬鴻逵雖說是敗軍之將,他的力量眼下也比我們強。我軍若進入隴南,不能一下子擊垮馬鴻逵,那就形成了持久的遊擊戰。各路軍閥怎麽看呢?他們會認為隴南動亂截斷了交通,別人不好說,在漢中的楊虎城部極有可能出兵幹預。到那時我們可就騎虎難下了。”

    馬鴻逵的兵力有三萬左右,其中一萬多騎兵,這已經是劉部兵力的十倍了,楊虎城號稱十五萬大軍,當然實際上可能不到十萬。這說的隻是軍隊的人數,要說裝備那差得就更遠了。謝子長和劉誌丹的擔心是有根據的。

    謝子長:“如果隴南不是交通要道,僅僅是普通的山區,比如像江西井岡山那樣,我們打遊擊與馬鴻逵周旋是完全沒問題。這就是交通要道的區別。”

    有一點他們誰都沒說,但心裏都明白。他們之所以琢磨隴南,那是因為馬鴻逵不顧民生,對治下百姓盤剝的厲害,導致民窮和地方經濟落後。隻有大量貧困農民的存在才是他們生存擴張的沃土,這也是他們在陝北打不開局麵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唯一有希望的方向也有問題,前程渺茫了。幾個人都沉默了,會議一時僵持在那裏。

    良久,劉誌丹打破了沉寂,他說道:“為今之計我倒是有個冒險的想法,這個冒險不光是軍事上的,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危險......”

    他停下來不說了,其他人一聽“政治”二字也都不敢插嘴。的確,在紅軍裏犯啥錯都好辦,唯獨不能政治上犯錯呀!

    謝子長掃視眾人,像是下決心一樣,他說:“我們這幾位都是一同出來闖蕩的,可以說生死與共啊!沒外人,誌丹同誌你說說看,可行則行,不可行就當沒說。今後誰也不許提!”

    這個場麵顯得很緊張。

    劉誌丹端起大瓷碗喝了一口涼水,抹抹嘴說道:“今日之困局,也是顧不得了,好吧,我說!......我要說的是青海......”

    “青海?”眾人都有疑問。

    劉誌丹:“對,青海。青海是馬步芳兄弟的天下,馬步芳的情況各位也知道一些吧?此人荒淫無度、殘暴無比、殺人如麻,簡直就是個人間的惡魔。”

    吳岱峰:“可是......青海的馬步芳比馬鴻逵還要強啊,據說他的騎兵就有三萬人,這怎麽能是機會呢?”

    謝子長接過話題說道:“岱峰同誌,我們不要被反動軍閥嚇倒,要看到有利的條件。馬步芳殘酷地壓迫人民,那裏的人民就會有反抗的覺悟,我們打擊軍閥保護人民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分牛羊,青海的老百姓就會支持我們,擁護我們。有了這樣的群眾基礎,我們紅軍就可以融入人民的海洋。青海的地盤很大,是廣闊的天地,馬步芳那幾萬兵又有何用?”

    謝子長的話有點官腔,可也基本說明白了。

    從麵積上說,青海省等於七八個江蘇省,大西北都是地廣人稀呀。

    吳岱峰:“是!子長同誌,我們一定能戰勝反動派!......可是,誌丹同誌,我們沒有去青海的路啊?”

    劉誌丹:“是的,問題就在這裏。青海的形勢有利於我們紅軍,如果我們能夠到達那裏就一定能打開局麵。我們需要的路在東北軍的手上,打過去是不現實的,隻能向東北軍借道。能不能借道成功那是另一回事,做出借道的決策這件事,事關重大。我建議召開指揮部幹部會議,群策群力,大家共同決定。”

    紅軍與軍閥打交道,在紅軍內部這是有風險的,但是也屬於經常使用的手段,這就要看形勢的變化了。如果出現清算某人的曆史錯誤,拿來當做罪證也不是不可能的。

    例如曆史上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轉而長征,首先突圍的方向就是向南,為什麽向南走呢?其原因就是暗中買通了粵係軍閥,使得他們讓開一條路。後來之所以渡湘江失利,那是為了向西北方向尋求道路,目標是與紅二、六軍團(後來的第二方麵軍)蕭克部匯合。

    這個曆史就說明紅軍與軍閥有某些合作是可能的,但是當事人總會加小心,避開嫌疑。劉誌丹提出集體決策就是降低風險,當然他還是知道的,一旦出問題他還是罪責難逃。在真實的曆史上劉誌丹的確有類似的情況,吃過虧,原因就是他與馬鴻逵是私交不錯的朋友,對此我們前麵的故事交代過,這裏不再贅述。

    說集體商議決策大家都能理解,都點頭同意。

    高崗說道:“我也同意共同商議,可是我有個問題,我們想借道,那東北軍能同意嗎?咱們也沒錢去疏通關係呀?就算湊點大洋,奉係的官員能看得上眼嗎?聽說他們的官員都富得流油啊!”

    嗬嗬,金錢疏通,古來如此啊!

    劉誌丹說道:“用不著大洋。奉軍讓道的可能性極大,這是厲害關係所致。原因就是兩條:第一,奉軍與青馬是仇家,劉鬱芬與青馬打了好幾次,現在沒有大打也是小摩擦不斷。咱們去打馬步芳他們求之不得,說不定還能幫一把。第二,咱們都知道,東北軍總是宣揚國內各派和平相處,反對內戰,他們不好自食其言。所以說他們想收拾青馬,隻是顧慮國內的輿論。我們借道去打馬步芳,正對他們的胃口,所以我估算著有成功的可能,甚至還可能反過來資助我們。”

    這些基本情況眾人都是知道的,情報的來源就是報紙電台,東北方麵對民眾的宣傳力度很大,作為紅軍的主要幹部他們當然知道。

    ......

    十幾天之後,時間是1935年的10月底,陝北劉部的代表劉誌丹和高崗來到了銀川與東北軍當局商議借道之事。寧夏的當家人是省長翟文選和寧夏方麵軍的軍長臧式毅。

    紅軍所借的道路穿過了寧夏、甘肅兩省,現在都是東北軍的地盤。當前的寧夏方麵軍是東北軍中規模最大的一個軍,寧夏、甘肅、新疆三省的駐軍都歸它管轄。

    東北軍與青馬的關係正像劉誌丹他們所說,那是豆腐掉在灰堆裏,吹不得,拍不得。馬步芳在青海倒行逆施,東北軍恨得牙癢癢,臧式毅也是多次請示都被壓下來。

    借道之事牽扯到了紅軍,政治上極敏感,他們向奉天請示是必然的。這個決策可不是趙三本能做的,需要張作霖來決策。趙三本雖然知道維持和平杜絕派係間戰爭的重要性,但是對馬步芳的惡行總是難於忍耐,因此他曾經建議采用扶植反對派的辦法,或者幹脆派出武裝搞遊擊戰,起碼要削弱青馬的勢力。對此,張作霖沒有采納。

    張作霖是什麽意思呢?

    張作霖說:沒有不透風的牆,別管用啥辦法打擊青馬都有泄露之可能。別人怎麽看?那就是東北軍在爭奪地盤!我東北軍還能服人嗎?假如因為馬步芳行惡政、殘暴統治引發青海民眾的反抗,導致鎮壓屠殺或者形成傷亡很大的內戰,在輿論上造成很壞的影響,那麽東北軍就出師有名了,可以出兵幹預。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青馬主動發動大規模的內戰,他出兵入侵甘肅,我們屬於自衛應戰,則反擊進入青海也順理成章。除了這幾種情況東北軍都不能介入青海。否則,我東北軍付出錢財和軍人的性命,而換來的可能是指責,甚至青海的民眾也會把東北軍當成入侵者。因為青海屬於以少數民族為主的省份,主要是信仰佛教的藏族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等幾個少數民族,他們與漢族總是有隔閡的,東北軍打擊青馬就有可能被青海民眾理解為民族戰爭。

    奉天大帥府。

    張作相:“大哥,這個事我看行。他們誰輸誰贏暫且不論,起碼青海的馬步芳將被削弱。所以我們可以借道,幫點錢財也可以。但是需要隱秘,不要給人以口實,特別是各派與紅軍的關係都不好,容易誤解。”

    張作霖:“輔臣說的有理,是要隱蔽一點。可這事不好辦,便利的道路都在蘭州附近,馬步芳也不傻,沒有我們允許紅軍也進不了青海呀?”

    趙三本已經把地圖拿來了,幾個人圍著地圖看。

    趙三本指著河西走廊說道:“大帥,選這裏怎麽樣,河西走廊的張掖,或者再向西到嘉峪關附近有好幾條山間河穀可以通過祁連山進入青海,而且那裏也是青海的邊遠地區,人煙稀少,便於他們立足。馬步芳怎麽想咱們就不管他了,關鍵是咱們也可以有個推脫,我們可以解釋紅軍是從蒙古草原上過去的。別人信不信就由他去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