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紅軍進入青海

字數:5014   加入書籤

A+A-




    甘肅境內的鐵路建設到嘉峪關為止,沒有繼續向新疆境內伸延。要說原因嘛就是經濟效益啦,在地廣人稀的地區,貨運、客運的需求量太少了,火車頭拉著空車廂跑嗎?修建鐵路必然是大虧本。目前的新疆已經有鐵路通達到蒙古,也能夠滿足軍事國防的需求了(修那條鐵路就是為了軍事需要)。替代的辦法是嘉峪關到迪化(烏魯木齊)有初級的公路,可以通過汽車、馬車、駱駝或者馬幫。沿途有中繼站可以休息補充和救助。

    鐵路,現代的高鐵都是好的交通,可是規劃新線路也要講究經濟收益,如果不算經濟賬一味地蠻幹那就難免要失敗。我曾經看到網上流傳有什麽中國到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去修高鐵,吹的神乎其神的,還熱血沸騰。這就吹過頭了,真要建設這樣的鐵路,那就是人傻錢多。數千公裏的不毛之地少有人煙哪裏有運輸量啊?真要這麽投資那就是肉包子打狗了。

    細說起來修鐵路不光要算經濟賬,在社會政治方麵如果出現紕漏則危害損失更大。比如從新疆的喀什到巴基斯坦海港瓜德爾的高鐵項目,有沒有考慮大批伊斯蘭教徒進入新疆等我國西部地區這個因素呢?巴基斯坦是執行伊斯蘭教法的國家,教法是什麽概念我們國人不懂,解釋起來太囉嗦,我們隻說一件日常生活的極小的小事:巴基斯坦的教法要求教徒每天做五次禮拜!做不到或者反對者將受到教法的懲戒!我們新疆的維族人也信仰伊斯蘭教,你讓維族人一天做五次禮拜試試?所以不要以為宗教相同就沒事了,沒那麽簡單。

    巴基斯坦是人口大國,它的國土麵積比青海略小,人口是1.6億!人口密度是青海的28倍,是新疆的20倍,西藏的100倍!並且他們人口增長率特別的高,一個家庭七八個孩子很平常,十幾個也不少見。一旦地理上的天然屏障被打破,有了便捷的火車,我國的西部將是巴基斯坦穆斯林移民的天下。在巴基斯坦,妻子不向丈夫請示而“私自”見娘家的男性親人,比如父親或兄弟這就違反了教法,懲罰是嚴厲的,包括當眾打死!這種野蠻的教法一旦覆蓋了我們的新疆西藏會是什麽結局呢?

    說著說著又扯遠了,拉回來還講紅軍進青海的故事。

    劉部(我們還沿用劉部這個稱呼)三千人分乘三個火車專列,先後經過五天分批到達嘉峪關下車,平均每列火車一千人是很寬鬆的,也便於攜帶給養物資。下車站不是嘉峪關火車站,是那附近山裏的一處礦場,末端那一段鐵路專線是運輸礦石的,這當然是為了保密。

    1935年的11月下旬,已經是初冬季節了。一天的夜間,這支服裝雜色的隊伍出發了。天氣寒冷不少人都戴上了皮毛的帽子,但是還可以看到不少人戴著伊斯蘭教的小白帽。隊伍向東南方向就進了山,這裏的山是祁連山的西部。之所以選擇這個位置第一是因為偏僻,人少,容易保密,也包括給東北軍一個撇清責任的借口。現在甘肅的這一側都被東北軍封鎖了交通,沒有閑雜人員。第二,此處有一個通道,在現代裏這裏有一條公路,鏈接青海到嘉峪關,現在當然沒有公路,就是河穀中的山間小道,也是自古就有的商路。東北軍為他們配上幾名向導,都是常走這條路的商人。

    劉部翻過祁連山就進入了青海省,位置在青海湖的北麵,按青海的劃分習慣叫做“海北”。同理青海湖以西叫海西,以南叫海南,但是不要亂推論,青海湖以東可不叫“海東”。無論海北、海西還是海南,都是偏遠的山區,也都是以藏族為主的牧區。此時的藏族社會還是奴隸製為主導,社會的上層就是大奴隸主加上活佛喇嘛(也是奴隸主的身份)。這種社會形態曾經給進入西藏的張培元部造成了不小的麻煩,現在作為紅軍之一的劉部來到了藏族居住區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處理不好就會出毛病。

    劉部要立足,就要征收錢糧,部隊的人馬要吃要喝要穿衣就要有經濟來源嘛。因此,如何處理與奴隸主和活佛喇嘛的關係,這個問題是繞不過去的,今天沒碰到明天後天也會碰到。

    奴隸主的住所都是山寨的形式,此地都是山區,他們會選擇隱蔽安全的位置,建造他們的山寨,這些山寨就類似於軍事要塞,很講究的。比較原始落後的社會環境就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這都滲透到他們的生活習慣之中了。寺廟都建在顯眼的位置,不像山寨那麽偏僻,所以寺廟也是劉部首先遇到的目標。

    看看熟悉的拉薩布達拉宮就知道了,西藏的寺廟建築都具有軍事堡壘的特點,地勢高,高大的牆體封閉了外圍,窗戶小,位置高。這一切都具有堅固堡壘的特點,即便是對現代的槍炮也有很好的防禦作用。

    行軍中的隊伍突然停下來,馬子長從後麵趕來看個究竟。他看到前方的山坡上有一座巍峨的寺廟。

    馬子長問:“怎麽回事?”

    馬岱峰:“報告謝總指揮......”

    馬子長:“注意!姓馬!”

    馬岱峰:“哦,是!報告馬總指揮,前方的寺廟似乎有敵意,我們正準備請示,打不打?總指揮請看。”

    他遞過來望遠鏡,馬子長接過來觀察,望遠鏡中他看到了好幾處窗口都有槍支探出來,窗口內光線暗,黑洞洞看不到人影。

    馬子長:“沒有別的路嗎?把向導找來。”

    馬岱峰:“我們問了,向導說,他們走的就是這條路,別的路不認識。”

    向導也找來了,馬子長問:“你們平時路過此地,廟裏的喇嘛也這樣嗎?”

    向導:“長官,廟裏的和尚喇嘛挺慈善的。我們每次路過都要上香,廟裏有齋飯也有客房,也在廟裏住一宿,和尚喇嘛也買我們的貨物,別的也沒什麽。”

    寺廟就是免費的客棧,這是曆史上的習慣,可不像現代裏的和尚都成了孔方兄。

    “你下去吧!”馬子長對向導說。

    通過的道路就在山坡下,道路與廟宇間距離最近處不到200米,如果廟裏的人開槍,的確有危險。

    馬子長命令:“派出警械,正常通過。如果他們敢開槍就發起進攻!”

    劉部的目標是青海湖以東的繁華地區,打擊的就是馬步芳,要團結利用的是回族、漢族的底層民眾,他們隻是從此地路過,並不想惹出事端。他們冒充回族也是這個意思,如果與藏族人發生衝突還不是要摻雜民族的矛盾?東部地區也會有藏族,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馬步芳統治著青海,自然會安撫藏人,他們盡管有矛盾,還是保持著相安無事。從利益上說他們各管各的,互不幹擾。如果劉部與藏人打起來並不能削弱馬步芳,甚至還有利於馬步芳。紅軍當然要避免。

    如果不是這種複雜的民族情況,劉部起碼需要征收錢糧,豈能輕易地放過?

    馬岱峰旅長拿出一個連,還特意拿出他這個旅僅有的一挺機槍。他的命令有意思:“把機槍亮出來給他們看看!”

    劉部一共兩挺輕機槍,馬岱峰的45旅做先鋒特意關照給了一挺機槍。他們的一個連人員隻有十幾個,還不到二十人,人太少,下麵隻有一個排長,班長就免了。這個連有四支步槍,沒槍的拿一枚手榴彈,還有大刀長矛什麽的。旅部的這一挺機槍可是配有10個人,給警械增加了力量。

    也不要說紅軍的人少槍少,廟裏的和尚也沒有幾條槍,大部分是弓箭長矛。如果紅軍不對寺廟發動進攻,僅僅互相射擊,那麽紅軍這三五條槍也不弱。當然了,如果進攻的話,沒有火炮的紅軍的確困難。

    也許是藏人的和尚看到了機槍,廟裏始終沒有動靜,劉部有驚無險,安全通過。機槍都亮到明麵了嘛,對方哪能看不到呢?

    藏族人的地盤上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堡壘中,藏族以牧業為主,牧民都是一家一戶的分散在草原上,不管是自由民還是奴隸,都是這樣散布在草原上的。可是現在有些不同,因為到了冬季,草枯黃了,牛羊牲畜就靠幹草料為生。在大奴隸主的安排之下,牧民們也就相對的集中於躲避風暴的山坳裏,形成類似於集鎮的居民點。也有不少牧民直接回到奴隸主的山寨之中,這些山寨就是原始的軍事要塞。

    就在這個時候,劉部的人馬來了。劉部僅僅是過路,沒打算停下來,可是軍糧總要補充啊。那麽問題就來了。

    在軍閥混戰的時代裏,大軍通過某地,如何征糧呢?辦法可以分兩類。咱們先說文明和平一點的,那就是當地的父老鄉紳出麵勞軍,當麵鑼對麵鼓地說明白,要多少銀子,要多少糧草多少布匹,雙方達成妥協,把物資送過來,大軍和平過境,基本上不騷擾地方。這就是仁義之師了,民間會傳送它的美名。

    不用這個辦法就軍隊自己征糧,挨家挨戶的征,有和平的,有吵架的,也有動手的,嚴重的就能殺人放火順帶"jian yin"婦女。

    紅軍怎麽辦呢?那就是打土豪。劉部就是這個辦法。

    下雪了,天地白茫茫的一片。山坳中的一處村落,應該說是牧民們的一處聚集點,到處散落著帳篷。這裏不叫蒙古包,因為他們不是蒙古人,其實帳篷與蒙古包的結構形狀都是一樣的,都是木料的骨架上麵蒙著獸皮,外表看是圓形的,正中頂部是天窗兼做煙筒。

    從村落的外表判斷這裏就沒有大奴隸主,為什麽呢?

    有身份的奴隸主,或者叫做部落首領、頭人,他們都有自己的山寨,有磚瓦石料砌築的建築,有高大的宅院,有的甚至有簡易的寨牆,大奴隸主是不會住帳篷的。藏族的民居建築極有特點,從外部看,一個建築群就是一個整體,房屋的牆壁與院牆是一個整體,從外麵看分別不清,都是極高大堅固的,就是布達拉宮那個樣子。進入到內部才能看到哪裏是房屋,哪裏是院落。為什麽這樣呢?它就是堡壘,隨時準備防禦敵人入侵!這類似於福建客家人的土樓。

    特色的建築就說明這是弱肉強食的社會,現代叫叢林法則。劉部來到了這個村落。紅軍將如何征糧呢?且聽下回分解。

    ---523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