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遇到麻煩

字數:4834   加入書籤

A+A-




    劉部的征糧就是打土豪那一套,但是今天有所不同,根本原因在於“民族”二字。

    馬景桂對馬子長說道:“子長同誌,眼前的環境我們都看到了,咱們的隊伍是漢族和回族,我們麵對的都是藏族,民族差異極大,甚至語言都不通。如果發生過激行為,挑起民族的糾紛,其後果是嚴重的。”

    馬子長:“你的顧慮是正確的,我同意。我們已經進入了青海,盡管今天僅僅是通過此地,日後這裏也是我們的活動範圍,不能不考慮民情。如果由於我們粗心莽撞,與藏人形成仇恨,對我們是極端不利的。但是我們手中的糧草不多了,總要征糧嘛。另外我們對剝削階級,特別是極其落後凶惡的封建奴隸主們立場要堅定。即便我們今天不能解放奴隸兄弟,也必須與反動的奴隸主鬥爭而不能妥協。”

    馬景桂:“召集營以上的幹部會吧,把利害講清楚,我建議可以打土豪分財物,但是嚴禁殺人。”

    打土豪的時候一個連長也可以決定對地主分子的死訊,很草莽啊。

    馬子長:“好吧,我同意。”

    這說明他們注意到了民族關係的複雜性,但仍然對形勢估計不足。

    馬岱峰的45旅是部隊的先鋒,接觸到藏民的首先是他們,他們現在接近了一個村落。

    一個旅進入一個小村莊?可能嗎?你不要驚訝,這個第45旅還不到一千人,按東北軍的編製就是一個加強營,這說的是人數,按戰鬥力說,一個連都頂不上。現在的劉部,按編製是紅26軍,下轄一個師兩個旅外加軍部,人員總數不到3000人。你想想,他們的一個旅能有多少人?

    這個數字不是亂說,是有根據的。

    曆史上紅軍長征時有多少人?咱們不說到陝北隻有幾千,那是因為受損失了,我們說井岡山出發時第一方麵軍有八萬多人。方麵軍之下有軍團(集團軍),再下才是軍、師等單位。井岡山有五個軍團,那麽平均一個軍團有一萬五千人。一個軍團至少兩個軍吧,算下來每個軍隻有七千人。這個估算是保守的算法,實際上此時的紅軍,一個軍大多是5000人左右,這還是全盛時期。由此推算,陝北的紅26軍在受挫的情況下有三千人已經很不錯了。

    紅45旅麵前是個小村莊,在接近村子的位置是一個山口,一側山勢陡峭,另一側平緩。遠處看去很平常,沒有任何軍事防禦的設施,也沒有山寨的寨門之類的,就是一條平常的山間道路通往村子。

    劉部的隊伍列著隊正常行進,當然前麵會有斥候探路警械。眼見得到了村莊入口處,突然間道路南側比較陡峭的山坡上飛蝗似的飛出十幾隻箭矢,轉瞬之間前麵的三個斥候全部中箭倒地。弓箭的準確度還不錯啊。幸虧對方使用的不是步槍,弓箭的射程太短,後麵的大隊人馬沒有危險。

    藏人很彪悍啊,在領主頭人麵前他們是溫順的綿羊,可對待突如其來的入侵者就成了勇士。

    藏人每個人都有兵器,他們的武器都隨身攜帶。當然貧窮的奴隸們沒有槍,可是他們有冷兵器——弓箭長矛和腰刀。壯年男子也都是軍隊的成員,當需要作戰的時候部族的頭領才組織隊伍,部族內的壯年男子被召集來,每個人都是兵。所以,當馬岱峰帶著部隊接近村落的時候迎接他們的就是冷箭和跳出來搏鬥的藏民。這種臨時的村落沒有像樣的防禦設施,但也不是完全沒有防備,因為藏人的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械鬥,對他們來說時刻準備自衛是常態,武器也是隨身帶著的,平時的警惕性就很高。初到藏區的劉部不了解民情,心裏準備不足就吃了虧。

    麵對突發的情況馬岱峰指揮著隊伍按戰鬥隊形展開,暫時沒有開槍,他需要請示,因為剛剛下達的命令說不準殺人!要是開槍射擊誰敢保證不死人呢?

    這種情況當然需要還擊,需要進攻,這是沒得說。得到命令的部隊隨後就展開了進攻,槍聲大作。部隊攻擊一個村子當然不會有問題,冷兵器那裏阻擋的了?部隊迅速占領了各處要點控製了整個村落。劉部那三個偵察兵是一死兩傷,藏民的傷亡更是難免。和平的氣氛破壞了,部隊的進駐成了占領,接下來的征糧也就激烈了。

    部隊裏有翻譯,藏人也會有懂得漢語的,但是大部分人還是語言不通,並且剛剛還經過了戰鬥,雙方都有死傷,情緒就不能和平了,接下來的征糧就不好說了。特別是他們慣用的做法是打土豪分田地,政策的慣性很大。

    藏族也有種地的農民,那是少數,多數是放牧為生,分田地不行了就要分牛羊。當然了,不管怎麽分,部隊要拿大頭,不然的話部隊吃什麽?這種做法的實質是喚起人們不勞而獲的本性,利用人們貪婪的心裏。用這種辦法部隊得到了財物、糧食,還能獲得部分人的擁護讚同。白來的財產誰不想要呢?在中原地區這招很管用,可是在藏區這一招就失效了。

    語言不通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奴隸與奴隸主的關係不同於我們中原地區的民情。世世代代做奴隸的人沒有獨立生活的本領,這個事我們以前說過幾次了就不在贅述。做奴隸的人沒有獲取他人財產的膽量,你給他牛羊家具衣服等物品他不敢接受。

    還有一個民情就是貧窮,相對於中原這裏太原始太落後了。這個村子裏沒有大奴隸主,隻有奴隸、自由民和小奴隸主。其實自由民和小奴隸主也是難於區分的。在奴隸製的社會中,所謂的自由民也可能是大奴隸主的奴才,而體麵的奴隸也擁有奴隸,這種奴隸所屬的關係是一層套一層的。在相對貧窮落後的西藏,這些自由民也是很貧窮的,並不像中原地區的農民那樣富足。劉部匆忙之間的打土豪當然不會有什麽調查評估,就是眼睛看著誰家富裕那就是沒收財產的對象。牧民家裏有什麽?無非就是帳篷和牲畜和少許的糧食鹽巴什麽的,哪有多餘的財產?

    有個說法,說藏族人走到哪財產就帶到哪。這是說他們貧困,家徒四壁沒什麽財產,貴重的東西都帶在身上了。二是說藏族地區社會不穩定沒有財產的安全保障。經常能看到藏族人的袍子上裝飾物很多,頭上帶有很多首飾,以及肥大藏袍裏邊能攜帶很多東西,這就是他們的主要財產了。沒收財產要不要藏人的首飾和隨身攜帶的物品呢?

    簡而言之,打土豪的辦法在這裏得不到本地人的支持,也打不來糧食財物,劉部成了本地人的敵人。

    至於打破殘酷的奴隸製度,解放奴隸更是無從談起,如果執行“解放奴隸”的行動更會激起奴隸主的仇恨,就連奴隸們也不會配合,甚至做打手與奴隸主共同反抗。

    劉部的這種征糧行動擾動了藏族社會的根基,接下來形勢就變了。原本劉部僅僅是路過,時間短暫而且突然,藏民們搞不清楚情況,也來不及反應,也就沒有敵對的打算。此外就是青海地廣人稀,有時候走一兩天也看不到人影,紅軍如果不是征糧,藏民甚至可以不接觸他們,劉部走自己的路,大家相安無事。

    可現在的情況不同了,好幾個部落的藏民聯合起來開始攔截劉部,給劉部造成了麻煩。

    他們行軍的地區屬於海北,是祁連山的邊緣地帶,都是山區,有的地方還很險要。藏人熟悉環境,就會尋找關鍵的路口,險要的地形來伏擊阻擋劉部。這一下麻煩就大了。

    這裏最大的河流就是黃河,在海北,黃河有一條支流叫大通河。山間的道路都是沿著河流的,比較大的河流沿線就是主幹道。劉部在大通河的沿岸遇到了麻煩,他們被一處險要的山口擋住了去路,此處的山上聚集了不少藏人,鼓角相聞,旗幟飄飄的看上去人不少。原始落後的軍隊靠旗幟、號角來帶領士兵,靠旗幟號角指揮和聯絡,所以旗幟很多,鼓號轟鳴。

    劉部的裝備不怎麽樣,因而戰鬥力有限。由奴隸臨時拚湊的藏軍武裝水平更差,能有幾條步槍不敢說,他們主要的就是冷兵器。藏民裝備差就要依賴地形造成有利的態勢,眼前的地形就是如此。

    大通河在這裏穿山而過形成險要的峽穀,河道狹窄,兩岸是陡峭的懸崖,猿猴野獸也不能登攀。在河的北岸是沿河的道路,道路要翻越山脈向上節節攀登,時而攀附於峭壁之上,時而巨石橫立道路的兩側,有的路段竟然是穿過陡峭山峰的一條夾縫,也就是稱作“一線天”的地形。

    探路的先鋒馬岱峰旅最好的重武器就是一挺輕機槍,現在都拿出來了,戰士們手中的步槍有一半是新槍,並且彈藥充足,遇到敵情的馬岱峰想殺開一條血路衝過去,他們更想樹立軍威震懾這些反動的奴隸主。

    馬岱峰組織了二十多人的突擊隊發起攻擊爭奪道路。藏軍的反擊主要靠弓箭標槍和石頭,也有極少數的步槍,當然雙方都沒有火炮。戰場的情況不隨人願,劉部的一次衝擊就造成十幾人的傷亡,估計藏軍方麵傷亡也不小,畢竟現代的火器遠遠的強於冷兵器。

    傷亡太大,馬景桂命令停止進攻,他與馬子長商議:“子長同誌,這個仗不能打!輸贏不說,方向不對!我們的目標應該是馬步芳而不是藏人。”

    是啊,不能處處樹敵,要團結更多的人來打擊馬步芳,起碼不能讓藏人站在馬步芳的一邊共同對付自己。這也是統一戰線的策略吧。

    馬子長:“是啊,本來打一下也沒什麽,可現在看,部隊衝過去的確要付出代價,得不償失啊。可談判也很艱難呀?怎麽講和?我們能給藏民什麽好處呢?”

    馬景桂:“戰則兩敗俱傷,講和本身大家就都有利,他們不願意和平嗎?額外的好處就難了,咱們有什麽?隻有槍!對了,可以給他們幾支槍,對他們的頭人來說,槍可是好東西。”

    馬子長:“好吧,試試看吧。部隊還要準備,談不攏就打過去!”

    未完待讀。

    ---524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