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海權意識

字數:5144   加入書籤

A+A-




    上一回說到雍仁親王被禁錮於皇宮。其實事情到此並不算結束,天皇的危機並沒有過去。可以認為雍仁親王本人就是皇道派,這很好理解,他是皇族嘛,他必然傾向於皇族的立場。

    什麽是皇道派?那就是認為天皇是完美無缺的,是天神的化身。世間的所有不公平,所有的醜惡現象,所有的錯誤都是不忠實於天皇,都是違背了天皇聖意造成的。比如陸軍中有很多人過於狂熱,可以說是政治狂人,他們甚至不顧基本的事實,總是鼓吹無休止的戰爭。皇道派就認為天皇不是這樣的,天皇是有理智的。他們有很多政治主張,但是最後都落實到忠於天皇這個神聖的目標,所以他們主張天皇應該有更大的權利,而不僅僅是偶像。

    雍仁親王的身份必須忠於天皇,否則就會引來殺身之禍,所以說他必定是皇道派,他與皇道派往來密切也是必然的。他如果想聯絡這次發動政變的軍官是很容易的,隻要他敢於出頭,亂軍也會推出他作為領袖。如果真的發生這種情況,叛軍的形勢就會有很大的變化,皇族的威望在日本人中是崇高無上的,如果有這麽一個偶像,甚至黃袍加身自稱為天皇,那麽局勢真的就變了。裕仁天皇還說什麽控製?他丟掉皇位的可能性太大了。

    作為天皇這些情況他還能掌握,因此就知道事態的嚴重性。一旦走漏了雍仁被軟禁於皇宮的消息,叛軍極可能攻打皇宮。近衛師團擋得住嗎?甚至近衛師團本身也未必可靠!在這種形勢之下裕仁能不焦急嗎?

    天皇表示立即強硬鎮壓的態度是3月24日的下午。此後宮內大臣木戶頻繁地到參謀本部來催促和監督杉山元,參謀總長杉山元則對海軍部、陸軍部嚴厲地督促。在這種形勢之下行動遲緩的海軍和陸軍部隊終於不得不采取行動了。

    平定叛亂的部隊再次命令亂軍撤離東京市區回歸營房。這期間第一師團的師團長柳川平助和皇道派骨幹真崎甚三郎等人前往參謀本部交涉,要求皇軍不要自相殘殺,均遭到拒絕。杉山元根本就不見他們,命令警衛趕他們走。

    在一遍又一遍緊急督促的命令之下,到了25日,平叛部隊的坦克車出動了,轟隆隆地行駛在街道上,還有電動喇叭不停地喊話說:“現在返回兵營仍為時不晚,頑抗到底就是逆賊,格殺勿論!”

    平叛有了行動,但是仍然不斷地勸說,是盡量避免嚴厲鎮壓的意思。

    天空中的飛機開始撒傳單,當然也是勸誘亂軍返回營房。

    叛亂已經有十多天了,超強度的緊張恐怖和沒有規律的生活折磨著每一個政變的士兵,他們已經疲憊不堪了,再加上勸降的攻勢,讓他們消沉到極點,精神都臨近崩潰了。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之下,不少人開始脫離叛軍隊伍悄悄地返回營房。城裏的市民們更是偃旗息鼓,都躲在家裏,再也沒有出來鬧事的了。

    亂軍的各級頭目看到大勢已去,政變已經失敗了,因此頭目和骨幹們也沒有阻攔回營的軍人。最後剩餘兩百多人的骨幹分子繳械投降被拘捕,總算沒有開槍開炮,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下政變被平定了。

    平定叛亂的過程比較和平主要的還是由於參與平叛的陸軍、海軍都不希望有大規模的殺戮行為所致。叛亂結束後,麵臨著如何處置被捕的少壯派軍官,對此各方勢力各有各的打算。

    海軍部出於派係的同情希望從輕發落,陸軍也希望大事化小,但原因不同於海軍,陸軍純屬於血緣裙帶關係,這些被拘捕的青年軍官多數是陸軍高官的子弟,或者有密切的社會關係。參謀本部的態度是最嚴厲的,他們對敢於違抗軍令擅自調動軍隊是非常惱火的,因此主張從嚴懲處。最極端的是天皇的態度,天皇主張全部殺掉,連審問也不必了,直接殺!這是因為這次政變直接威脅到了他的皇位,差點被廢黜下台。天皇下台是不會有好果子吃的,性命肯定保不住,甚至會死得很慘。

    所以說怎麽處理這些人並不是司法問題而是各派勢力在背後博弈,不是看你犯了哪條律法,也不是法官律師拿著法律的尺子測量出什麽結果,而是看誰的勢力強大,誰嘴大誰就說了算。可憐那些政變軍人還想爭取法院公開審判的機會,以法庭做宣傳台去教育啟發國人,揭露權貴集團的腐敗貪婪。他們也太不諳世事了,太幼稚。

    天皇地位特殊,當然他的影響力最大,其它方麵也在抗爭。最終的結局是:十幾名骨幹和直接殺人的凶手被判處死刑,其中包括殺死永田鐵山的相澤三郎,其餘的開除軍籍判處徒刑等等。非骨幹成員和士兵,都是被“訓誡”然後重新錄用,待罪向天皇效忠。

    但是看看處死的那些人還都是初級軍官,有地位的人都躲過了,甚至不曾提及,像第一師團的師團長柳川平助,皇道派核心人物真崎甚三郎等人都不在處理之列。刑不上士大夫的準則也是獨裁政權的特點。

    一次準備不充分的政變以徹底失敗而告終。這次政變是皇道派發動的,現在失敗了,就要被清算。皇道派就倒黴了,肯定會遭到清洗。結果在軍政各個掌權的部門裏皇道派的人物大部被解職或調轉到次要的崗位上,國家政權被統製派掌握了,政府走上了更加獨裁的方向,憲政民主成了虛設的幌子,廣田弘毅的內閣更加法西斯化了。隻有海軍是個例外,他們得以保留下來皇道派的一點力量。

    事後,海軍部長井上成美對山本五十六說:“陸軍動輒把自己大肆吹噓成什麽‘皇國的中流砥柱’,事實上,正是陸軍把日本拖入了災難。中流砥柱的典故就是中國的黃河上有幾塊挺立在河中、頑固阻擋潮流前進的頑石(三門峽)。從這個意思去理解的話,陸軍也不愧是真正的中流砥柱啊!他們在阻擋曆史的潮流。

    “山本君,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作戰方案還要加緊研究製定,爭取今早實施,不能等陸軍把國力喪失殆盡了,到那時就真的沒辦法了。”

    日本國的海軍相對理性一些,可是他們的落腳點同樣是對外侵略擴張,並不是主張和平發展。現在他們的注意力就在偷襲美國海軍力量上了,目的當然是為了給進軍南洋掃清障礙。

    山本五十六說道:“下官同意井上先生對局勢的認識。對於如何削弱美國太平洋艦隊下官已經思考很長時間了,也有了基本的構想,過兩天可以把現有的資料整理一下呈報給海軍部。這麽大的行動事先要有充分的演練才能排除錯誤和接近實戰,所以我建議組建一個中等規模的艦隊用以模擬作戰計劃。”

    井上:“哦,已經有規劃預案啦?很好!要盡量的詳盡,但不必急躁,耽擱些時間還是應該的。那麽組建這個艦隊都有哪些演練科目呢?”

    山本:“常規的科目都有,這些今天不說了。比較主要的有艦隊長時間遠航,為了隱藏行蹤則要求無線電靜默,也就是在中斷通信聯絡的情況下能夠正常地行動;第二,應付突發情況,每種突發情況都要有應對的預案;第三,實際戰鬥過程更應該模擬演習。比如說戰機攜帶魚雷的俯衝攻擊都要接近於實戰......”

    ......

    是啊,重大的軍事行動都要有演練,在演習中吸取經驗避免重大失誤。日本海軍的演練還在計劃之中,東北軍的海軍奪取島嶼的演習已經進行多次了,地點就選在濟州島。

    為什麽選濟州島呢?

    這是因為遼寧到山東這一帶海域裏沒有大型的島嶼,麵積都不夠,隻有濟州島夠大。其次那就是東北軍對於南朝鮮有足夠的影響力,可以“借用”濟州島部分地區做演練。還有一條,東北軍在濟州島有軍事基地,有機場,還有一個規模不小的艦隊,可以方便地調配部隊和裝備。

    東北軍做登陸的演習那就是有奪取島嶼的意圖,這是對日作戰長遠規劃中必須有的科目,現在就要開始考慮了。

    那麽近期有沒有奪島的計劃呢?應該說還沒有。將來首先奪取哪個島嶼那還要看當時的形勢,但是奪島的戰鬥是免不掉的。最可能的,第一批考慮的對象應該是台灣和琉球。對於東北軍來說,奪取琉球更便利一些。

    中日之間現在還是戰爭狀態,雙方都宣戰了嘛,要想和平,結束戰爭就要簽署和平條約,戰敗的一方要割地賠款。東北軍早就明確地表示了,割地賠款是必須的!目前除了華南,日本人沒能力進攻中國了,那麽戰爭怎麽打?登陸日本國就是必須的,今天不行有明天,明天不行有後天,早晚有那麽一天,所以東北軍要準備攻打島嶼,要進行登島演練。

    從戰略上分析突破口在那裏?這是具體的作戰問題,趙三本並不是軍人,在軍事上沒有多少發言權,張作霖等東北的軍人們經驗更豐富,更內行。可是有一點,在海權問題上,對待海洋戰略,是民國的將領們的短板,他們沒有海洋的意識。其實不止是民國,中國古代上曆來如此。

    比如說,三寶太監下西洋的故事人人皆知,鄭和率領的艦隊在當時就是世界無敵。可是下西洋一共走了七次,什麽結果都沒有,然後就無聲無息了,不但大型艦船都毀掉了,失傳了,朝廷還明令禁止出海,當時叫做“片板不得下海”!

    有人會有疑問啦,既然沒有海洋意識,明朝的皇帝為什麽還要耗費人力物力打造那麽大的艦隊出洋呢?

    當時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他是篡位的,奪的是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他打進皇宮,朱允炆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失蹤了!篡位本身就不合法,前邊的皇帝沒死,他朱棣的皇位就坐不穩!並且不合法!這是朱棣的心病,他當然要千方百計地找建文帝。當時傳說朱允炆出海了,逃到海外。

    好了不用再說了,鄭和是朱棣的心腹,他的任務是尋找朱允炆!這才是下西洋的真相。龐大的艦隊出洋遠征,什麽結果都沒有,這是因為皇帝不需要什麽結果。後來不需要尋找朱允炆了,當然也就沒必要再出海啦。

    在皇帝的眼中皇權是多麽的重要!寧可傾盡天下的財力和人力也要保皇權!打天下坐天下,還要千秋萬代,這是一切獨裁者的最根本的信念!

    ......

    由此可見,古代的中國完全沒有海洋意識,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怎麽能指望民國的將領們規劃合理的海洋戰略呢?趙三本這個非職業軍人假如能提出什麽戰略意見未必見得高明,他不是軍人嘛,但是他的思維方式就要比東北軍的將領們更合理,其原因就是現代的知識比那時更先進。

    趙三本能提出什麽觀點?東北軍的對日戰略又是什麽?且聽下回分解。

    ---535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