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海上通道

字數:5034   加入書籤

A+A-




    現在東北軍已經開始做對日作戰的準備了,陸軍、海軍在進行奪島的演練。日本國本土有四島,從南邊的九州島向南有琉球群島,再向南就是台灣島了,此時的日本國把包括琉球、台灣在內都看作是他們的本土。如果向日本國進攻,選擇哪裏作為突破口為好呢?這就是東北軍要解決的戰略問題。

    要想奪島,首要的條件就是要有強大的海軍,在海洋上壓到日本的艦隊,沒有這一條,奪島的事將十分困難。對此,東北軍的上上下下都是一致的認識,沒有不同意見。這是明智的,海戰與陸戰還是不同啊。道理非常簡單,沒有強大的海軍,海上力量不能壓到敵人,你靠岸都困難,如何登陸啊?就算偷襲成功能找到漏洞登上島嶼,之後敵艦隊封鎖了海麵,則登陸的部隊就成了陷入死地的孤軍。再強大的軍隊,失去了彈藥糧草的補給那還不是死路一條啊!

    有個現成的戰例很說明問題,是解放戰爭的戰例。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不知道的原因嘛就是吃虧啦,吃虧的事當然不宜宣傳。這是解放廈門之後的金門奪島戰役,時間是1949年。

    金門是島嶼,廈門也是島嶼,隻是廈門島距離大陸太近,海峽最窄處隻有800米,窄窄的海峽就像是一條河流把廈門與大陸隔開。解放軍隻有木船,是征用的漁船,進攻廈門采用的是多地點同時登島,於是順利地奪取了廈門島。

    這場戰鬥能夠成功還有個條件,那就是此時美國還是沒有介入中國的內戰,兩邊都不幫。內戰的初期美國人是調節者,反對中國的內戰,因此是中立的,這個狀態持續到朝鮮戰爭為止。此時國民黨的海軍太弱小了,幾艘小軍艦不頂用。假如有美國人出手,情況就會大不相同了。

    廈門島的外邊就是金門島(金門是大小兩個島嶼),距離大陸也很近,金門島上的好幾處地點距離大陸都是10裏(5公裏)左右,太近了,普通的步兵炮都能打過去,可以說就在家門口。於是乘著解放廈門的軍威就發動了對金門島的進攻。這個仗打得很慘烈,過程也是跌宕起伏,但是我們不細說了,僅僅分析一下成敗的原因。

    此時的漁船都不大,這種小船用來運輸部隊,一隻小船也就是裝一個班,大一點的船裝一個排,最大的船也裝不了一個連。這就需要盡量多的船隻,還要往複多次運輸,不但需要運輸後續的部隊,也要運輸彈藥補給。此戰國民黨方麵沒有出動軍艦,估計原因是害怕距離陸地太近,擔心被陸地的大炮擊沉,所以雙方最強的火力就是陸軍的火炮。5公裏寬的海麵均在雙方炮火射程之內。不幸的是國軍方麵炮兵稍強,特別是木船到了金門島一側的時候,國軍方麵是近距離炮擊,解放軍方麵距離遠,還要顧慮不能誤傷自己的船和登陸部隊,這樣一來在炮戰上就吃虧了。

    結果是:在第一批三個團的部隊登陸之後所有的船隻均被擊沉,無一返回,大陸這邊沒有船了,一條船都沒有了,隻能幹瞪眼。結果就不用說了,登陸的約一萬人全軍覆沒。

    這一仗讓國共雙方的戰爭暫時告一段落,特別是美國在國共雙方選邊站以後,美國的第七艦隊來到了台灣海峽,當時大陸方麵的海軍力量基本為零。從此,金門廈門之間成了國共對立的前線。

    這個戰例特殊了一點,可是也能說明問題。在奪島之戰中如果不能保證海麵的交通安全就肯定要吃虧。從東北海軍目前的能力說,在大陸沿海守衛自己的海疆是沒問題的,可是要說出海作戰到日本國搶灘登陸占領島嶼的能力就顯得不足了。

    東北軍在濟州島的演練是高層軍事會議決定的,東北軍的各位大佬們都怎麽說的呢?

    張作霖問沈鴻烈:“成章老弟,咱們的海軍始終不敢與小鬼子當麵鑼對麵鼓地決戰,可這幾年咱們又是買船又是造船的,海軍的力量到底怎麽樣了?”

    沈鴻烈是海軍司令,他說道:“大帥,咱東北主力大型戰艦就是航母,現在有四艘了,這僅僅是個數字,眼下能用的就兩艘,遼寧號和寧夏號,其它的一艘吉林號在印度回不來,另一艘倒是有指望,它才下水還在測試,預計再有半年就能服役了。

    “長遠地看海軍的前景還是樂觀的,因為在今後的四年裏,每一年都會有一艘新航母下水。此外我們不光是在建造航母,其它的艦船也在不停地建造,現有的渤海艦隊、東海艦隊和北海艦隊,這三個艦隊的艦船數量都在不斷地增加,從數量上說也算得上是亞洲強大艦隊了。我們與日本海軍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噸位和戰列艦上。東北海軍除了航母沒有其他的大型戰艦,像戰列艦之類的巨型戰艦我們根本就沒有,這種噸位上的差距使得我們總不敢與日本海軍麵對麵地進行海戰。”

    張作霖:“學良,你把爭奪島嶼的演練計劃說一下,今天各位都在,眾人拾柴火焰高,都參謀參謀。”

    張作霖是時刻不忘提攜他的兒子呀。

    張學良:“奪島的演習科目提綱各位手上都有了,我就不念了。剛才沈司令說了,我們的海軍雖然與日本相比還差一些但是發展很快,最終會有與日本海軍決戰的一天。那麽現在條件不成熟我們為什麽還要演練奪島呢?俗話說得好:‘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世間萬物總是變化的,戰場更是瞬息萬變,沒有永遠的強者。更何況中日處於戰爭狀態,我東北軍的目標就是徹底消滅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他們欠下中國的血債需要償還,我東北軍就是要用強大的武力追還這一筆一筆的欠債,為此我們的目標就是要瞄準日本的本土!所以,從現在起我們的主力部隊都要做奪取島嶼的演練,熟練掌握奪島的戰術動作......”

    張作霖又說道:“剛才學良說的機會很對,隻要咱們有準備,瞪大眼睛盯著,機會總是有的。可是咱們總要有個目標啊!小日本本土有四島,還有琉球和台灣,各位看看,有進攻的機會的時候我們先打哪兒好呢?三本有個意見不錯,你來說說。”

    今天張作霖似乎很主動,他又點趙三本的名了,因為他知道趙三本提出的戰略思想還不錯,引導一下,避免大家走彎路。

    趙三本隻好放下做記錄的筆,他說道:“是,大帥。各位長官,下官有些想法,說出來供長官們參考。

    “從戰略上看,日本國屬於資源貧乏的國家,它所有的經濟活動都離不開國際的物資流通。比如說能源,無論石油還是煤炭全部來自國際貿易或者海外的掠奪,鋼鐵冶金工業所需要的礦石廢鋼也是如此。他們生產的商品也需要向海外銷售。總之,日本國離開了海洋運輸就沒有活路了。這是他們的特點也是他們的短處。

    “大家對於日本國的地理環境都很熟悉,日本的海上交通線在那裏呢?就是從日本本土到南洋這一段,這是他們的交通要道。對於日本國來說,幾乎所有的貨物運輸都要走這條航線。琉球和台灣就扼守在這條交通線上。琉球這個國家在曆史上就是靠交通貿易之便利而生存的,往來的商船絡繹不絕,琉球的過境貿易和為商船服務以及抽取關稅就足以養活這個國家了。可以試想,東北軍如果占領了琉球或者台灣,那麽日本國的海上交通就被我東北軍切斷了,日本國隻有等死!”

    現代的新加坡也類似於琉球的情況,他們也是靠繁忙的各國商船吃飯。

    這個海洋交通的道理並不複雜,一說就懂,但是沒有海洋的意識的人根本就不往這上邊想,他們思考的還是陸地上的那一套。趙三本在軍事上不如這些東北軍的大佬,可現代人的海洋意識是他的優勢。

    張作相問道:“琉球和台灣都能起到斷絕海路封鎖日本國的作用,我們選擇琉球還是台灣有什麽區別呢?”

    趙三本:“輔帥,首先我要說在座的各位長官都是軍事上的行家裏手,我是個外行,因此我的意見可能很幼稚,希望得到各位的指正。

    “琉球群島的島嶼都不大,陸地上的戰鬥規模相對的小,但先決條件是需要取得製海權,如果我們的海軍超過了日軍,取得了製海權,那麽首選目標當然是琉球更好。當我們海上力量不能決戰決勝的時候則考慮台灣要好一些。台灣島南北長度也有800裏了(400公裏),麵積很大,可以容納更多的部隊,陸地上的戰爭受海軍的幹擾小。兩千多裏的海岸線我們總會有機會的,咱們擁有航母的艦隊也是一支強軍,還怕找不到機會嗎?”

    東海艦隊司令王兆麟說道:“趙處長說的不錯,我補充一點。台灣距離大陸太近,隻有150公裏。我們東北軍和國軍都有大批的魚雷艇,根據我軍以往的經驗,一百多公裏的距離上小艦艇完全可以出擊,隻要不遇到台風就行。我們隻要指揮得當,在台灣海峽這一側,我們的海軍是可以取得製海權的。當然這需要與南京方麵合作,這是收複國土的國戰,想必國內各派合作應該不會有障礙的。”

    在場的這些人主張選擇台灣的居多數,這是可以理解的,光複國土的因素恐怕是主要的,前清割讓台灣島是國家的屈辱,哪一個軍人不想驅逐日寇洗雪民族的恥辱呢?但是要打台灣就必須聯合國內的各派,特別是南京,福建浙江都是國軍的地盤嘛。國人都能明白這是國戰,各派也都有責任和義務,義不容辭。

    張作相說道:“大帥,我覺得還有個民意和士氣鬥誌的問題。按說中日之間處於戰爭狀態,我們進攻日本的本土也是應該的,也是正義的。可是比較起來收複國土更能激發國民的鬥誌。台灣是中國的領土,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武力奪回來則大義凜然,收複失地一雪前恥士氣定會高漲。琉球就有些不同,它本來是個獨立的國家,被日本國武力吞並了。我們進攻琉球在外人看來是不是中國要吞並琉球呢?人家可以有這個疑問,在外人看來我們似乎有爭奪殖民地的意思。雖說曆史上的琉球曾經很長時間是中國的附屬國,可畢竟不屬於中國,國際上有沒有擔心中國擴張呢?國際的輿論和道義還是要講的。這樣看還是選擇台灣更好。”

    張作相還是有點政治頭腦啊。

    從道義上說,如果中國的軍隊占領了琉球,那隻能叫解救琉球人民並且要聲明恢複琉球為獨立國家,而不能打吞並的主意,否則就會失去正義性。

    在曆史上二戰勝利後,波斯坦公告曾經明確規定,日本國的主權隻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盟國指定的島嶼,其中並沒有包括琉球。美國曾經要求中國管理琉球蔣介石不同意,後來美國把“托管權”交給了日本國,所以從曆史和法理上說,琉球並不是日本國的領土,僅僅是臨時托管。

    未完待讀。

    ---536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