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出擊

字數:4578   加入書籤

A+A-


    廣東省惠州城,它是廣州平原的最東端,從地圖上看它是平原深入山區的一個突出部。它的北、東、南三個方向上都是山區,西麵與廣州平原連接。珠江的一條主要支流東江由東向西貫穿了惠州小平原的全境。如果說它是一條寬闊的山溝也行。

    紅軍的力量主要集中於廣東省的東部,由此可知,惠州就是中日之間交鋒的前線。惠州城一直在日軍的手中,可是周邊山區已經屬於紅軍的天下了。紅軍難於攻克惠州城與地理形勢也有一定的關係。惠州城位於東江的北岸,東江在這裏的河道形成了一個半弧形,河道從東北麵而來沿著城的東麵、南麵、西麵轉了多半圈,然後向西北方向流去。三麵環水就利於防守而不利於進攻,特別是廣東雨量充沛,江水奔騰不息,沒有枯水季節,日軍隻要重點防禦北麵即可。日軍憑借有利的地勢,加上堅固的工事碉堡和火炮戰車等重型武器堅守城池。以紅軍目前的力量是拿不下惠州城的。當然日軍也沒能力向山區進攻徹底趕走紅軍,這算是一種平衡吧。

    可是新加坡和平談判之後紅軍和日軍之間的平衡有了變化,這是因為日軍向廣東增兵了。日軍增兵的情況紅軍還不很清楚,日軍力量的增強會在日後的戰鬥中逐步體現出來。

    日軍入侵廣東的初期,陸軍的兵力最多的時候曾經達到了四個師團,後來局麵僵持,日軍看到沒有太大的作為和前途,另一方麵也因為越南戰場的需要,就近抽調,廣東的兵力逐漸減少,最低隻有兩個師團來維持局麵。這一次,日軍猛然增兵,重新達到了四個師團。除此之外,還特別的增加了一個裝甲聯隊,兩個炮兵聯隊和兩個內河艦艇大隊,重武器顯著的增加了。惠州是前線,也是這一次增兵的重點,因為這裏的形勢對日軍已經很不利了,他們想借此機會穩定惠州的局麵,還可以尋機向山區進攻,比如說惠州東北方向的河源。那是一個比較大的城鎮,屬於紅軍的勢力範圍。

    通往廣州的公路當然是在惠州城的西邊,道路沿著東江的北岸,路的兩側屬於日軍的勢力範圍。此時的廣東省沒有鐵路,公路還是日本人擴建的。日本人為了保護交通,在公路沿線修築了不少的炮樓碉堡工事。碉堡是矮的,堅固,是作戰的主要工事,炮樓很高主要功能是瞭望,它們的作用互相搭配。

    修公路是日軍占領的需要,但是路上的車輛大部分還是民間的,相比之下日軍的運輸隊的出現是偶然的,但凡日軍的物資運輸總會有日軍隨行保護,一般都用裝甲車或坦克護送。這條路也是紅軍盯緊的對象,遇到機會就會出手,目標是打擊日本鬼子和漢奸,同時也截取物資。實際上被攔截打擊的還有不少民間的車輛,因為公路周邊屬於敵占區,紅軍隻能小部隊遊擊式的偷襲,大部隊交戰容易吃虧。這是公路上的常態。偷襲日軍運輸隊的個別情況也有,那需要情報的支持,看準機會,也需要加強兵力。

    今天就遇到了這種情況,根據情報,在惠州城裏有一個大商人也是大漢奸要去廣州,這個漢奸名叫劉一八,人們都叫他劉一霸,原本就是個潑皮,坑蒙拐騙什麽都幹,日本人來了他巴結鬼子靠做洋買辦發了財,很快成了惠州城裏數一數二的大財主。那麽他去廣州幹什麽呢?一句話:逃跑!其原因還是中日的和平談判。

    中日間的和平談判對中國來說沒什麽可保密的,相反,日本人來求和這種事是揚眉吐氣的事,雖然不是大肆宣傳,報紙上也有報道。民間的媒體嘛,隻要有新聞價值就要刊登,發評論,吸引眼球。盡管談判破裂了,日本人要滾蛋的信息必然讓漢奸人心惶惶,他怎麽辦呢?隻有逃跑,跑到南洋海外,最好能跑到日本國去,免得被清算。這種情況下劉一霸定然是金銀細軟的家當全帶著,紅軍要是截獲了他,既鏟除了漢奸又發了財,這等好事其肯放過呢?

    為此紅軍一方下了力量,也經過了精心的策劃,兵力上出動了一個連。抓一個漢奸為什麽出動一個連呢?因為這是到日軍的勢力範圍,有危險的。這個連屬於紅2師第34團,是紅軍的主力部隊,連長名叫肖輝榮。由於對這次行動的重視,他們的營長賈富林親臨一線帶隊出征。上級的重視體現於兩個方麵,一是本次行動預計收獲不小,二是在敵占區行動有很大的危險性。

    出發前團長蕭克叫住賈營長說:“你還是帶上一門炮吧。”

    起初沒有考慮火炮的主要原因是深入敵占區處處有危險,部隊的行動需要迅速。迫擊炮的確輕便,但是要走的路都是山區,迫擊炮就要人來扛著,負重很大,行動不便。一門炮有多大的分量呢?

    迫擊炮拆卸方便,行軍攜帶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炮筒子、炮架子、底盤,最後就是炮彈。這些部件重量是多少?說重量首先要清楚時代的差別,現代的鋼材品質好,火炮可以更輕便,民國時期就要差一些,分量就要增加。迫擊炮主要的部件炮筒子有40斤左右,相當於一袋麵粉的重量,我們說的是市製,不是公斤。底盤跟炮筒子相當,也是40斤,炮架子比較輕不到20斤。炮彈的重量就要按種類區別了,一般來說每一枚炮彈從10斤到30斤的都有,打一仗少說也需要10枚炮彈吧,那就是兩百多斤。此外還有發射藥呢,這些次要的就不計算了。

    一門迫擊炮一般需要6到10人,平均每人30斤左右。一個士兵攜帶著30斤鐵疙瘩,再加上個人的裝備,翻山越嶺的確艱難,跑動起來很吃力。再考慮到南方人個子小的因素,實際上炮兵的負擔是很重的。還有,嗬嗬沒完呐,就是還有,炮兵基本沒有自衛的能力,在戰場上是需要戰鬥兵保護的,起碼要一個班吧。如果炮兵用不上,那不成了負擔嗎?

    現在紅軍也普遍使用自行車,這是東北軍傳授的經驗。人能走的路自行車都能走,起碼推著走沒問題吧?所以炮兵都配備了自行車,這樣攜帶裝備就省力了。不光是炮兵,連隊裏配的輕機槍也是用自行車攜帶。看老電影裏的機槍手都是紮著墊肩,扛著機槍,那個年代的輕機槍也是30多斤,很有分量的。

    我們說了這麽多的技術問題,就是告訴讀者,作戰攜帶的裝備需要看條件,不是說“帶上一門炮”那個炮就有了,沒那麽簡單。

    他們行動的時間是1938年2月12日,是新加坡那場失敗的和談之後大約一個月。

    部隊連夜出發,目標是惠州城以西二十多裏處,此地再向西不遠處是一個小鎮叫羅陽。為什麽選擇這個地點呢?因為在這個小平原上曲曲彎彎的東江在這裏繞到了最北端,也就最靠近了北邊的山區。公路是沿著河道北岸的,公路到山區邊沿就比較近了,不足十裏地,並且此地山勢比較高,山高林密,特別適宜隱藏和逃離。此山叫做象頭山。複雜地形是弱勢一方需要借助的,當然是本次出擊的首選地。

    午夜剛過,賈富林帶領著隊伍就來到了象頭山的預定地點,部隊露營休息。營長連長觀察地形分配任務,按計劃主要的兵力將留在這裏做掩護策應,到公路上執行攔截襲擊任務的隻是一個排。此時主力部隊的兵員算比較充實了,可是一個連也不足百人,一個排就是30人左右。

    賈富林說道:“肖連長,你留在這兒吧,我帶一個排過去。”

    肖輝榮:“哎呦,我的營長大人呐,你饒了我吧,我哪敢讓你去呢?”

    肖連長這話是實情,上級長官上前線,無事則罷,要是戰死了就要追究責任,置長官於險地,這個罪過可是不輕,搞不好就是掉腦袋。軍法無情啊!

    天還沒亮,肖連長帶上一個排出發了,天色將亮他們就到達了伏擊地點,肖連長按照地形分配兵力,抓漢奸比較容易,主要的是東西兩側的警械,防止可能出現的日軍。特別是西邊距離羅陽鎮很近,那裏有炮樓,有日本駐軍,因此拿出兩個班都分布在了東西兩側。連裏的一挺輕機槍帶來了,由肖連長直接掌握,支援作戰。

    天亮了,公路上來往車輛行人漸漸增多,潛伏就要有耐心。這麽多的行人如何區別目標呢?這是有約定的,劉一霸一行有馬車七輛,其中坐人的轎車兩輛,這是明顯的特征。更主要的是有坐探尾隨著劉一霸,到伏擊地點之前,坐探會打信號彈,是一顆紅色信號彈。在信號彈指引下,七輛馬車的車隊是不會搞錯的。

    坐探帶著信號彈安全嗎?這要說明一下。信號彈有用槍發射的,這種肯定不行,身上帶把槍怎麽行呢?諜報特務使用的信號彈可不是用槍發射的,它類似於民間爆竹“二踢腳”,綁上竹簽木棍插在土裏保持向上發射的姿態,點火(可以選擇延時發射,便於逃離現場),砰的一聲,一發閃亮的彩色信號騰空而起。這種信號彈大小類似步槍子彈,也是金屬殼,很小,容易攜帶。

    肖連長他們沒有等太久,八點多鍾的時候,東方騰起一顆紅色信號彈。肖連長向公路上觀望,看到遠處來了一長串的馬車,太遠,還看不太清楚,大約十輛左右,起碼多於七輛。是偶然湊到一起搭伴而行呢?還是有了變化?稍後肖連長竟然看到了日本的膏藥旗!這旗子不會是那個漢奸打出來狗仗人勢吧?這讓連長起了戒備之心。

    就在此時,公路上一輛自行車飛馳而來,連長認識,那是自己的戰士,是在東邊警戒的。定然是發生了新情況前來報告。果然,隨同劉一霸的是十幾個日本兵。

    日軍的編製一個小隊60人上下,小隊之下是戰鬥組,也可以叫班,一個班有十幾二十人。眼前的日本兵應該是一個班。

    他們為什麽同行?要說保護漢奸,可能性不大,日本鬼子未必拿漢奸當一回事,更不會派兵保護他。他們各有各的事搭伴而行的可能性更大。不管什麽原因,今天碰上了就要堅決消滅!

    未完待讀。

    ---554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