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出乎意外

字數:4927   加入書籤

A+A-




    紅軍在公路上伏擊得手,隨後羅陽鎮出來的日軍追擊迅速,紅軍不得已放棄車輛,放棄大路走便利的小路向北逃離,日軍迫近,局麵危急。

    由於河網密布,道路的關鍵就在於橋梁,有橋才有路,因此道路就不是筆直的,繞圈子就難免。並且這些橋多數隻能走行人牲畜卻不能讓車輛通行,這是紅軍放棄馬車的原因。當然日軍的裝甲車也不得不放棄追擊。

    為了水麵行船,橋就要建成拱形的,那麽磚石結構的拱橋就是天然的防禦工事,把機槍架在橋上就能抵擋一陣子。紅軍就是這樣且戰且退。

    日軍的一個小隊就有60人,現在追擊的隻有二三十個鬼子,不算多,可是肖連長帶的兵說是一個排,目前也就二十多人。鬼子有歪把子機槍有擲彈筒,火力上占了優勢。

    紅軍的機槍子彈不多了就要節省著打,沒有把握不能亂開槍,就要放近了打,這也就給日軍以機會。在第二次阻擊掩護的時候,就被擲彈筒的榴彈打掉了,機槍打飛了,機槍手和副手陣亡。

    仗打得很艱難,肖連長清點一下又少了六人,幾近絕望之時援軍終於到了,來了兩個排加一門炮有七十多人,重要的是還有一挺輕機槍。

    是激烈的槍聲提醒了後隊做掩護的營長賈富林,他帶著部隊趕緊出動接應,路中又遇到了前來報信的通信兵,消息更加確實了。

    賈營長:“肖連長,怎麽樣?損失大嗎?”

    肖輝榮簡要介紹了情況,賈營長舉著望遠鏡也看到了追擊的日軍。現在的形勢紅軍有明顯的優勢,也有了底氣,不用再跑了。賈營長命令部隊選擇有利的地勢展開隱蔽,準備迎戰。他們隱蔽處的前方八百米有一條溝渠,右前方溝渠上有一座小橋,肖連長他們也是剛剛越過這座橋跨過這條溝渠來到這裏,日軍追擊當然也要過這個橋。

    水渠上的橋當然是很簡易的,兩側橋墩是磚砌的,高高的(下麵行船),橫木梁上搭木板。剛才過橋的時候為了阻擊日軍,在橋上丟了一枚手榴彈,木板炸飛了,但是橋沒有炸斷。

    按照營長的命令,肖連長緊急布置陣地分配任務,還沒有準備就緒緊隨而來的日軍就到了橋下。八百米有點遠,人形四肢走路姿態勉強可以看到,細節看不清。

    在戰鬥中,二十多個鬼子不可能一窩蜂地過橋,何況還要修補橋上的木板呢。肖連長看到鬼子在搬運材料修補尚未完全破壞的橋梁。當然是非常簡單的修補,能通過即可。而後日軍三三兩兩成戰鬥隊形互相掩護陸續通過。

    肖輝榮提醒營長說:“賈營長,鬼子開始過橋了,不如炮擊木橋,阻斷通道。”

    賈富林答道:“不急,他們全過來才20多人,咱們的兵力三倍於敵,手裏還有炮,怕什麽?

    “傳我的命令,不準開槍!注意隱蔽!不要暴露目標!”

    說是不要暴露實則不現實,日軍追擊而來,紅軍的蹤跡還是知道的,隻是日軍不知道的是紅軍有了援兵。

    這種地形日軍是不會一股腦的都通過橋梁的,狹窄的地形總要有掩護,前後要配合。肖連長等了好一會,日本鬼子的前鋒已經迫近,後麵還有10個鬼子沒有過橋。

    賈富林心中默默叨念著:快點呀!都過來我就開炮!

    戰場上的隊形真的不要被電視劇給誤導了,打衝鋒蜂擁而上,追擊敵人則列隊而行,實際上絕對不是這樣的。戰鬥講究隊形,要消滅敵人也要保護自己。例如今天的情況,日本鬼子就是三三兩兩散布開來,配合作戰,分散開來才有戰鬥力,絕對不會聚集在一起,那不成了人家的靶子了嗎?擺著隊形給敵人打,那還是軍隊嗎?就拿過橋來說,一定是一個一個地通過,還要有火力掩護。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之下,河的兩岸都會保持兵力,這才能互相策應。可是拍電視劇就不能這麽表演,畫麵裏邊看不到人,觀眾看什麽?不熱鬧就沒人看了。

    終於,絕大部分日本兵都過了橋,日軍的前鋒距離也不遠了,目視不到四百米。賈營長命令開炮,炸斷橋梁!

    “轟!”的一聲,一發炮彈出膛,可是打遠了,偏離十幾米。賈富林氣得直罵:“媽的,打準點!”

    又是一發,打近了。第三發接近了橋,木板也飛起來了,但是沒有徹底炸毀。營長直瞪眼睛也沒辦法,由它去吧,他更多地去關照機槍,還要求肖連長指揮調整各排作戰的位置。終於,第四發炮彈準確地集中了木橋,木料飛上了天,橋徹底炸毀了,中斷了兩岸通道。說中斷是相對的,因為溝渠不過三四米寬,水深一米左右,很容易徒涉。但是在槍彈紛飛的戰場上,徒涉這三四米水路傷亡是很大的。

    迫擊炮不能一炮命中很正常,因為它是拋射,不是直射,一炮命中是不可能的,必須是不斷地修正才能命中目標。

    橋斷了,日軍就陷入了死地。

    “納尼?火炮?”

    指揮作戰的日軍軍曹愣住了。他身後的橋梁斷了,並且是被炮擊,他被紅軍突然出現的火炮震驚了,這說明戰場形勢已經發生變化。

    此時日軍的前鋒已經接近了紅軍的陣地不到兩百米了。其實也不能叫陣地,說隱蔽地點更合適。因為匆忙間紅軍沒有時間構築陣地,他們更重要的是隱蔽,隱藏自己突然增加的兵力。

    “打!”

    這是營長下達的開火命令,機槍步槍一起開火。可是橋都被炸斷了日軍當然有戒備,都臥倒還擊,紅軍突然開火收效甚微。近距離交火就看出日軍射擊準確度很高,紅軍一方可就差多了,頓時紅軍就有了傷亡,炮兵也出現了傷亡。平原地帶可借助的地形非常少,沒有陣地防護的紅軍在對射中就容易吃虧。時間不長日軍的擲彈筒就打過來了,目標是紅軍的機槍。所幸沒能命中,肖連長趕緊命令機槍轉移陣地。

    日軍前鋒人很少,隻有六七個鬼子兵,紅軍人多槍多,很快把日軍擊退了。

    這裏有個問題,迫擊炮是拔除火力點的利器,此時為何沒有發揮作用,隻有被動挨打呢?這就需要說明迫擊炮的一個性能,就是最小射程。這個性能很少有人注意,但是今天的戰鬥就很重要了。因為雙方的距離太近了,炮兵本身都在日軍步槍的射擊範圍之內,並且在平原上除了一些矮樹叢荒草沒有其他隱蔽地形。

    82迫擊炮的最短射程是120米,這是理論數據,實際上200米以內就沒什麽用了。這是為什麽?因為它是拋射的,不是直射炮,更具體的物理原理就不說了。迫擊炮拋射性能也讓敵人無處藏身,消滅敵人機槍等火力點最便利,但前提條件是距離200米以上。

    這次遭遇戰提醒了賈營長,此地不是打陣地戰的地形,這裏除了樹木、水稻田之外沒有可利用的地形,敵我雙方都無可遁形。現在紅軍在人數上具有絕對優勢,這種情況之下主動出擊才能取勝。

    賈營長告訴炮兵,讓他們盯著日軍的機槍和擲彈筒,一旦發現立即清除。他還命令機槍選擇陣地掩護全連的出擊。此外還派一個班保護炮兵和機槍的安全,以防日軍偷襲。然後他對肖連長下達了出擊的命令,肖連長率領全連發起了衝鋒,激昂的軍號吹響,全體戰士上刺刀跳出隱蔽陣地向日軍撲去。

    鬼子軍曹聽到了軍號聲,抬眼望去,看到前方出現大量的紅軍有近百人,從三個方向包圍過來。很明顯,他們中了埋伏,陷入了困境。最理性的辦法就是撤退,可是左右都有敵軍,唯一的安全方向就是他們身後的水渠。軍曹毫不猶豫,立即指揮構築臨時陣地阻擊紅軍,掩護渡過溝渠撤退。此時日軍有個便利地形,溝渠的兩側都有不太高的土堤,借助這個地形可以構築防禦陣地,把歪把子機槍和三門擲彈筒全布置在這裏。

    平原之上雙方都看的清楚,日軍的陣地也無法遁形,還沒等它發揮作用,紅軍的炮就打過來了。八百多米的距離對於炮兵來說就是最近的距離了,就像剛才炮擊木橋一樣,三兩炮就把日軍的陣地炸飛了。紅軍戰士從三麵攻擊逐漸靠近了日軍,這二十多個鬼子兵就成了甕中之鱉。鬼子裏邊也有孬種,有好幾個就跳下溝渠向對岸逃跑。可是水中行動不方便,動作遲緩,又完全暴露,雖然水渠兩三米的寬度,可是水中行動遲緩,下了水的鬼子很難到達對岸,大多被擊斃在水中。

    這一戰打得幹淨利索,過了水渠的小鬼子隻跑掉了五人其餘全部被殲滅。可是日本兵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紅軍消滅了23名鬼子兵,自己也傷亡18人,幾乎相等啊。剩餘的不足六十名紅軍帶著傷員向山區撤退,賈營長和肖連長都鬆了一口氣。雖說本次出擊幾乎一無所獲,還帶來了很大的傷亡,但是打了勝仗還是讓他們士氣高昂。

    可事實比他們想象的要複雜,退入山區也並非安全。

    他們所在的象頭山麵積不太大,其地形是這一帶山區中比較特殊的,打個比方說:就是一群人中的一個高個子。還有一點,象頭山從山區向小平原突出,與周圍的山區相比有點脫節。

    他們脫離戰場來到象頭山已經是傍晚了,進山後就是吃飯宿營,第二天又走了一個白天再次宿營還沒有脫離象頭山。等到第三天,過了一個小村子叫“柏塘”,眼見得山勢漸緩,到前方一個一個叫“楊村”的地方就離開了象頭山。可就在此地,前麵探路的偵查(斥候)回報說:發現大量的日軍截斷了道路!這個消息可是吃驚不小。

    按地形判斷,前麵的日軍應該是惠州城裏出來的。從惠州城沿著東江一路向東北方向剛好到達這個位置。可問題是,這一帶山區屬於紅軍的勢力範圍了,日軍輕易不敢來。現在出現了日軍就說明情況有變,而且是大變化!

    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556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