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新裝備
字數:4811 加入書籤
時間到了四月中旬,從廈門途徑龍岩到梅州的公路全長350公裏業已完成通車。當然這是戰時的臨時公路,建築標準很低,需要大量的人工日夜不停地維護。有了這條路,集結於廈門附近的抗聯隊伍就陸續進入了廣東。與此同時,後勤物資就要不停地輸送,重裝備的部隊對後勤的依賴程度很高,可以說沒有後勤物資,部隊就寸步難行。
南方多雨,特別是沿海。狂風暴雨等惡劣天氣對於簡易的公路威脅很大,所以鐵路還是必須要修建的。公路通車以後鐵路就開始建設了,為此就要招收大批的民工。哦,這個時代不叫民工叫壯丁,說是招收有時候也是“抓”。讀者們可能不理解,不過那個時代的確就是“抓”。抓的原因一方麵官方對民眾沒有解釋的耐心,也沒有多少宣傳手段,就是在街頭上貼個告示,還需要識字的人站在那搖頭擺尾抑揚頓挫的朗誦。另一方麵,民眾害怕官府也不信任官府,官府說什麽,宣傳什麽作用都不大。“老不信”的問題也是由來已久啊。所以為了招收足夠的勞動力,就是強製性的“抓”。壯丁上工後給吃飽飯,再給點工錢,這才是實惠的。壯丁們見了好處也就不會逃走了,還能努力幹活。這在客觀上幫了老百姓,給他們以實惠,同時也活躍了地方經濟。
修公路修鐵路是保不住秘密的,日本人是最重視情報的,特務坐探到處都有,修路的事人人都知道能瞞得住嗎?此時修路為了什麽?不就是為了打仗嗎?這就是對著日軍來的。因此日本方麵也會下力量偵查,也會想到搞破壞。對付公路和鐵路最有效的就是空襲,派出轟炸機去轟炸,重點是橋梁。山區的地形公路橋梁必然多,抗聯軍方麵當然要重點保護。一個是防空觀察哨一個是高射炮都不能少,防空更有效的手段是空軍。
鐵路與公路相比橋梁更多,公路可以少修橋,車輛能湊合通過的就湊合了,可是鐵路就必須修橋,不管大橋還是小橋都得修建。現在修鐵路了,橋梁的工地就多了。山區裏邊林木多,就地取材,橋梁上使用的木材就多,伐木的,加工木材的小工廠作坊也多起來,這也給本地山民多了一條生財之道。
這一日,一處橋梁工地上正在緊張地施工,到處都是忙碌的人群。忽然間防空警報響起來了,嗚嗚的聲音挺嚇人的。現代的防空警報是電喇叭,一給電就響。此時可沒那麽方便的電力,警報喇叭是手搖的,固定在架子上用力一搖它就響,發聲的是氣喇叭,搖動的快慢可以讓警報聲變音,聲音蠻大的,一個城鎮的範圍內都能聽到。
這裏要說一下防空預警,此時的雷達已經有了,但是這裏的防空不是使用雷達。其原因是因為此時的雷達水平低,探測飛機還不準確。第二個原因,雷達笨重又昂貴,不是隨便什麽地方都能安裝。不使用雷達的防空怎麽做呢?答案是人力。
從廣東境內起,這一片區域都要廣泛地設置觀察哨,不間斷地監視著天空,一旦發現敵機就要用各種通信手段傳遞消息,由此可以掌握這一片空域的情況。也就掌握了敵機空襲的情報並發出防空的預警。這些觀察哨同時也是導航站,給自己的飛機導航。這些觀察哨的人員來自國軍、東北軍和藍軍,指揮上統一歸屬於東北軍的空軍司令部。
在“嗚嗚”的警報聲中,工地上的人們開始尋找防空的隱蔽所,高射炮陣地上也緊張行動起來準備防空作戰。
時間不長天空中傳來飛機的馬達聲,抬眼望去飛機是從東邊來的,遠遠的看去大約有十架。這是東北軍空五軍的飛機,因為東北軍的機場距離近,永定機場就在兩省的交界處。他們接到警報後起飛,比日軍來的還快。
東北空軍的主力是空六軍(還有個戰略空軍第一航空隊),來福建的是空五軍。五軍六軍有什麽區別呢?飛機裝備都差不多,不同的在於飛行員,空六軍中久經戰場的老飛行員多,並且英美的雇傭兵數量也多,空五軍就要差一些。
中國的飛機技術是與德國合作的結果,實際上反映了德國的製造水平,因為德國的航空工業精英大多集中在中國了。所生產的飛機有技術上的先進性,也有在中國戰場上實戰的檢驗,讓性能在不斷的改進。應該說當前中國生產的飛機已經在世界上領先了。
根據情報所說日軍的飛機是6架,是日軍最先進的三三式。日軍的目的是轟炸公路和鐵路,破壞交通,他們的飛機都掛滿了炸彈。根據敵情東北軍今天出動了9架飛機,全部是最新式的戰26型。在工地的上空東北軍的飛機呼嘯而過,朝著日軍的方向飛去,主動迎戰。
有地麵觀察站的存在,就能對日軍飛機的情況了如指掌。隻要日軍到了東北軍的勢力範圍內,就能完全掌握他們的行蹤。而日軍方麵的情報就不靈了,即便飛機上有通信能力他們也沒有情報來源,他們現在就是按照地形尋找轟炸的目標。
日軍猛然發現前方出現敵情,東北軍的機型他們也認識,都是當前中國性能最好的飛機,日軍遇到對手了。東北軍在福建的飛機早些天已經進入廣東巡航,日本人也是知道的,雙方都在天上飛哪能碰不上呢?所不同的是,前些天東北的飛機都是實驗飛行,地麵導航也是逐步建立的,成規模的機群出現這一次第一次,也是在廣東東部這個戰場上雙方第一次交手。當然了,中日空軍之間的作戰已經數不清了,雙方都是互相了解的。所以雙方一見麵日軍就慌了,無論是性能還是數量日軍明顯不是對手。
日軍的指揮官趕緊下令:丟掉炸彈,掉頭全速撤退!
要想跑得快一定要輕裝,所以必須丟掉多餘的負荷。於是在深山中傳來陣陣巨大的爆炸聲,荒山野嶺的亂投下去應該是傷不到人吧?
飛機在高空中能看得很遠,遠遠地看到對方的飛機少說也有二三十公裏了,機炮的射程當然不夠。就算射程夠,遠遠的目標像一個個的黑點也是打不著白白浪費炮彈。要是在現代裏,幾百公裏以外的目標也可以攻擊,目視根本見不到對方,一切都由雷達導彈解決,時代的差距是沒法比的。現在距離還遠,日軍掉頭而去,雙方速度差距不大,那麽追擊就是做做樣子了。
警報解除,工地上又恢複了繁忙的景象。
保衛交通線是空五軍的一項重要任務。
......
4月中旬,就在東北軍的工程公司忙著修建通往梅州的窄軌鐵路之時,國內各方也達成了協議由蔡廷鍇出任執掌抗聯軍。此時部分抗聯軍隊已經進入戰場,軍中不能沒有主帥嘛,身在南京的蔡廷鍇用最快的速度召集了一批舊部,急急地開赴福建前線赴任。
這一天,在廈門島上的一處靶場正在進行火炮的實彈演練。在一處較高的坡地上站著二十多名軍官現場視察,他們都穿著筆挺的將校服,顏色明顯分為兩種,草綠色的是中央軍的軍服,也是抗聯軍的軍服,藍灰色的是東北軍軍服。這是蔡廷鍇赴任後在了解抗聯軍的各種裝備,也是抗聯軍指揮官必修的功課。今天他們視察的是新型小口徑無後坐力炮的實彈射擊。這是一種新產品,國軍方麵還沒有。
東北生產的無後坐力炮原來有三種,常見的是口徑80毫米和106毫米,這兩種也是各國比較通用的口徑。還有一種50毫米口徑的專門用於炮艇機。由於無後坐力炮在戰場上的優異表現得到了東北方麵的重視,為了更突出它方便攜帶的優點於是研製了這種小口徑的新產品。這一款的口徑大大降低了隻有30毫米(不到一寸)。
現場上操作的士兵正在講解和演示,這種炮的外觀就類似於輕機槍,炮筒的前端有雙腿支架,中部有手握的木製把手和貼近人體部位的木製防護套筒(防燙傷),對著士兵眼睛的部位是光學瞄準鏡。當然它不能像機槍那樣把尾部抵在肩膀上,因為這種炮發射的時候前後噴火,所以尾部要遠離人體,並且後方不能有人,以避免燒傷。
演示的士兵在講解:“106毫米的炮筒子士兵就可以扛著走,這一款30毫米的炮比輕機槍的分量還要輕,整體的炮不用拆分就可以肩扛行軍,很輕便的。”
在他們的麵前就有樣品,這些將軍們也都拿起來實驗它的分量,左看右看的愛不釋手。
以前我們介紹過,無後坐力炮的炮彈個頭大,分量重,每一箱裝兩枚,士兵可以扛著走。30毫米的炮彈每箱八枚,比原來的兩枚裝的還要分量輕。這裏還有更重要的,就是炮彈的價格,原來的一發炮彈接近一千法幣(折合人民幣就是萬元了),而這種小口徑的炮彈價格降低了約10倍。
在福建的東北軍最高長官就是空五軍軍長馮庸了,他介紹說:“我軍研製這種火炮主要有三方麵的考慮。第一是更加輕便,利於部隊攜帶運動,這點大家都看到了。第二是我們的假想敵日軍的各種裝甲裝備並不是太堅固,這種小口徑火炮足以穿透了,比如日軍的裝甲車、坦克等就抵擋不住它的穿甲彈的攻擊。對於鋼筋水泥的碉堡,如果防護層很厚,它是無法穿透的。但是因為它的準確度極高,可以很容易地命中碉堡的射擊孔,因此同樣可以摧毀。如果是磚、木料結構的碉堡,那就可以直接穿透。因此,30毫米口徑目前已經足夠用了。還有第三個問題,這種火炮可以方便地安裝於車輛上、小船上,甚至安裝於飛機上。我軍原來就有一種攻擊地麵的戰鬥機叫做炮艇機,原使用的是特製的50毫米無後坐力炮,而這種30毫米的炮更輕便,也就更方便安裝了。”
蔡廷鍇問道:“它的射程是多少?”
馮庸答道:“最佳射程500米以內,有效射程1200米。”
他回過頭來問操炮的士兵:“現在的靶子有多遠?”
士兵回答:“回司令官的話,前方靶子距離400米。靶子是500毫米的方形靶。”
馮庸:“好,打一炮試試。”
“是!”
打靶的效果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570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