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龍川前線
字數:5414 加入書籤
蔡廷鍇麵見武玉傑之後的第四天,就是4月23日,蔡廷鍇親自到了龍川前線視察,同時他也帶來了援兵。民國時期的國軍將領還是有點軍人氣概的,高級指揮官雖然不會親冒矢石但是直接到第一線視察還是常見的。作為指揮官這麽做也是應該的,不到前線就不能親自體會到戰場的情況,那不是瞎指揮嗎?
現在進攻的日軍屬於第13師團,打頭陣的是第104聯隊。他們從惠州出擊以來不斷遭到藍軍遊擊隊的騷擾,雖說有挫折,但是他們的進攻基本上還是很順利的。才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前進了150多公裏,並且占領了這一地區的重鎮河源,進而推進到了龍川。在龍川日軍感受到了阻力。首先是這裏地形逐漸複雜了,山高林密,山勢險峻。第二,藍軍感覺到了危機,不得不加強正麵阻擊的力量。第三是得到了一支強軍的支援,抗聯的先頭部隊到了,抗11團的部隊先後被投入到龍川狙擊戰中,並成了主力。這些因素得以遲滯日軍的進攻,在一個月的時間裏日軍沒能前進幾步。
日軍進攻很急,龍川危在旦夕,蔡廷鍇來到的時候軍情還是比較嚴重的。龍川成了焦點,牽製著整個廣東戰場。
抗一師師長區守念、11團的團長方靖和藍軍第13師的師長郭良才跟隨在蔡廷鍇的左右不斷地解說著戰場上的情況,抗一師的部隊是陳誠組建的,團長方靖當然就是陳誠的部下。他來到龍川戰場有十幾天了,如果按最早來到這裏的第53營來說,抗聯軍參與阻擊戰已經接近一個月了。
關於抗聯的指揮權剛剛鬧出了問題,現在歸屬於方麵軍司令部直接指揮了,但是到了戰場上就有麻煩了。就說這裏的情況吧,龍川前線有藍軍第五軍團的一個師一個旅和抗聯的一個團,怎麽指揮呢?最高指揮應該是五軍團長魯振堂,可是軍團長不是直接在前線指揮的。前線指揮官如果按軍銜吧?藍軍沒有軍銜,要說按級別也不行,藍軍的一師一旅合起來人數勉強比抗聯的一個團多一點,要說戰鬥力那就差遠了。軍隊裏哪有那麽多道理可講?說到底就是命令,這處戰場是五軍團負責的,那麽前沿的指揮就是13師的師長郭良才。
為了避免友軍配合出問題,蔡廷鍇事先與武玉傑商定,龍川前線的指揮由抗聯軍接手。今天他來了就要執行指揮權的交接。
蔡廷鍇看著灰蒙蒙的天不由得長歎了一口氣說:“這鬼天氣!”他是本省人,當然知道這裏的天氣。他的歎氣是為天氣擔憂。
都知道南方有梅雨季節吧?梅雨發生的主因是南海吹來的潮濕空氣。在長江流域叫做梅雨季節,發生於六月前後。那是沒完沒了的陰雨天氣,衣服被褥都能發黴。廣東的多雨天氣來的要早一點,但是此地不叫梅雨季節。現在是四五月間,正是廣東多雨的時候。
這種天氣你說下雨吧,它不掉雨點,更像是霧氣。要說不下雨吧,讓人渾身上下的衣服濕漉漉的很難受。所以南方的民歌唱道:“太陽出來了喂,喜洋洋了喂!”這就是盼晴天啊!北方人沒這個體會,沒感受,所以北方人唱這個歌就沒感情,唱不出來味道。
蔡廷鍇盼晴天盼太陽,除了不舒服他盼的更是東北的空軍,這樣的天氣空軍不能出動!他在上海鏖戰過,知道日本鬼子的飛機利害。現在輪到他也可以呼叫空軍支援了,當然就會期盼。
方靖說道:“蔡軍長,咱們還是到後麵指揮所去吧,那裏有地圖,戰場情況一目了然。估計這個時間小鬼子要開炮了,戰士們也都要去防炮洞躲避。”
“好吧,聽你的。”
“快!前邊引路!”
這一群人迅速向山的後坡而去。方靖向他的部隊下命令:“注意防炮!”
實際上主陣地由11團防守,藍軍防守的都是側翼。但是藍軍發揮的作用也不小,他們在敵後有很多的遊擊隊,對於日軍的情報掌握得很詳細。
正如方團長所估計的,時間不長,日軍的炮就打過來了。他們剛才站立的位置也落下兩發炮彈。大批的炮彈砸向了抗聯軍的前沿陣地,可陣地裏基本是空的,隻有少量的觀察哨。日軍的炮擊也不僅限於前沿陣地,凡是他們懷疑的目標也都要炮擊。
又過了十分鍾,抗聯陣地的後麵也響起來轟隆隆的炮聲,大地震動,聽聲音很大,聲音不像步兵炮或者迫擊炮,而是榴彈炮的聲音。這是觀察哨測算了日軍的炮兵陣地的位置後在指揮反擊。
“納尼?怎麽會有重炮?”這是位於前線的日軍大隊長鬆野三郎在喃喃自語。
此前在前線的是抗11團,是步兵,他們隻有步兵炮,而且迫擊炮居多,並且都是小口徑的。今天隨著蔡廷鍇同時到達的有一個炮兵營和一個步兵團,後麵還有兩個炮兵營和三個裝甲營在路上,會陸續到達前線,這主要是道路和輜重的問題。現在打反擊的就是抗三旅的炮兵,當然就是大口徑火炮了。
抗三旅有兩個炮兵團,共六個炮兵營,其中有一個營特別裝備了155毫米榴彈炮,其餘的營都是裝備120毫米榴彈炮和120毫米迫擊炮。每個排兩門炮,營之下轄兩個炮兵連,所以一個營的火炮總數12門。如果是重型炮(155毫米)則每個排一門炮,總數是六門。今天到前線的是第82營,他們有六門120毫米榴彈炮和六門120毫米迫擊炮。
東北軍有更先進的自行火炮這次沒有配備,這是因為自行火炮噸位大,運動中需要較好的路麵,而在山地裏很多情況都需要工兵臨時修路,這種臨時的道路承重能力差。所以這次帶來的火炮都是輪式的,用汽車拖動,必要時人力拖動也可以,靈活性好,適於山地運動。
每個炮兵營裏還有防空高射炮和高射機槍,此外還有警衛連、指揮連、工兵維護和周橋連、輜重連,以及通信班、衛生隊等輔助連隊。所謂的指揮連就是戰場上的觀察哨,他們需要運動到便於觀察敵情的位置,測算目標方位距離等,把這些數據傳遞給後麵的炮兵陣地。如果觀察哨沒有運動到位,則後麵的炮兵是無法炮擊的。在這個年代裏炮兵就是比較複雜的技術兵種了。
現在開炮反擊的是一個炮兵排的兩門榴彈炮,他們的炮擊讓日軍猝不及防,炮兵陣地被炸翻了。雖然日軍炮兵行動迅速,轉移很快,依然損失了一門炮。日軍遇到了對手,東北軍的炮兵也是訓練有素的,炮擊質量比較高。
炮兵打得準不準與指揮者關係很大,觀察哨的技術水平很重要,其中有士兵的訓練素質也有裝備的技術水平。他們的裝備是炮鏡(可以測算目標的方位距離)、計算工具和通信手段,這幾樣跟上去了水平就高。
戰場上出現了重炮讓日本人心驚,不得不認真對待。104聯隊的聯隊長橫路晉二大佐趕到前沿,第一大隊長鬆野三郎中佐趕緊跑出指揮所迎接,他看到又有部隊跟著聯隊長上來了,那是第二大隊,可能要組織更大的攻擊。
橫路聯隊長見麵就問:“重炮是對麵打來的?前邊有什麽變化?”
頭一句是廢話,不是對麵還能是哪裏呢?他的疑問應該是怎麽會有重炮?有了大口徑火炮的確問題很嚴重,除了殺傷力大小的區別更重要的是射程。榴彈炮的特點就是打得遠,120毫米的榴彈炮一般射程都在30公裏以上。當然了,距離越遠就越打不準,炮彈畢竟不是導彈,飛出去的炮彈是沒法控製的。而一般的步兵炮最大射程是10公裏左右。射程的區別很大,假如抗聯的炮放在10公裏之外,日軍的步兵炮就沒法反擊了,射程不夠嘛。
抗聯的120迫擊炮也屬於重炮,可是它的最大射程一般隻有5公裏。從射程看這兩種重炮區別還是很大的。那麽抗聯的炮兵為什麽不統一裝備榴彈炮呢?為什麽還要保留射程近的迫擊炮?有三個原因:第一,迫擊炮的炮彈價格便宜,是所有炮彈中最便宜的。簡單的比喻一下,一枚榴彈炮的炮彈等價於幾十枚迫擊炮彈!這個經濟差價不能不考慮。第二,迫擊炮的重量比較輕,因此就便於行軍運動。第三,迫擊炮是拋射,炮彈命中目標的時候是垂直落下的,因此它幾乎沒有炮擊的死角,特別的便於爆破敵軍工事。
......
鬆野:“報告聯隊長,暫時沒發現異常。”
橫路:“這一處防線已經打了幾天了,也不見進展,難道支那人又增兵啦?”
鬆野:“可惜此處地形無法利用裝甲戰車,給進攻造成了困難。”
日軍不但有大炮也有坦克,他們這一路的進攻中不斷的出動坦克。此時的坦克還是很原始的,速度慢得想蝸牛,裝甲防護能力差。就是這種坦克也給防守的藍軍很大壓力,他們的辦法就是敢死隊抱著炸藥包去炸坦克,這種打法是很悲壯的。後來抗聯軍的部隊來了,但是最早來到戰場的53營的重武器被藍軍“打土豪”了,直到現在的54和55營帶來了無後坐力炮戰場形勢才有所改觀。無後坐力炮是打坦克的利器,讓日軍損失慘重,一般情況下他們的坦克不敢出來了。可是另一方的抗聯的炮手也損失慘重,無後坐力炮也被炸壞了兩門。
一段時間以來日軍還是具有戰場上的優勢,不斷地向東推進。現在戰場的地形越來越複雜了,山路也越來越陡峭,如果不修繕道路坦克就沒法出擊,過於陡峭的坡,過窄的道路都限製了坦克的通行。特別是藍軍挖了很多反坦克壕溝,是專門對付坦克的,不填平這些溝坦克就無法通行。這是日軍在目前的陣地上無法使用坦克的原因。
既然日軍坦克因為地形而無法出動,那麽抗聯軍的坦克正向戰場開來,他們是怎麽運動的呢?答案就是修路,過不去的地方就要施工。他們所走的路是廣東東部地區的主幹道,那時候叫官道,也算是原始級的公路吧,是具備基本的通行條件的。並不是爬天梯一樣的山崖,那樣的路就不是臨時施工能解決的了的。
聯隊長橫路說道:“荻洲師團長命令我們今天必須突破藍軍的阻擊,繼續前進!你知道嗎?奪取龍川就切斷了粵贛兩省的通道,可以逼迫藍軍撤退。鬆野君、田中君,拿出帝國軍人的武士道精神來,向天皇陛下盡忠吧!”
他說的田中君是田中浦由,是第二大隊的隊長,他剛安置好部隊也來到了指揮部。
要進攻就要炮擊,這也是套路了。可眼下怎麽炮擊呢?對方有重炮,日軍的炮兵就處於劣勢了。沒辦法,冒死也要戰鬥,橫路下達了炮擊的命令,炮兵隻能采取隱蔽、反斜麵、快速炮擊和快速轉移的辦法來減少傷亡。如果不是陰雨天氣還有呼叫空軍的可能,可現在是天地間灰蒙蒙的渾然一體,飛機不可能出動。
“反斜麵”大家都懂,可還要說一說。榴彈炮的彈道曲線介於直射與拋射之間,炮彈落地之前的末端,其彈道是傾斜於地麵的,有角度。因此,山體的背後就成了炮擊的死角。這就是反斜麵原理。現在日本鬼子躲避的就是榴彈炮,這就要充分地利用反斜麵原理了。
“轟!轟!”
日軍開始炮擊了,大地震動硝煙彌漫。欲知炮擊的效果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572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