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短兵相接

字數:4934   加入書籤

A+A-




    山區裏邊村鎮周圍的地形必然是相對平坦一些,人們需要有耕種的土地,要有飯吃嘛。比較大的集鎮一般是幾條山溝的交匯處,屬於交通必經之路,設集市讓人們交換商品互通有無。龍川就是這樣一個不大的小集鎮。現在的戰場就在龍川以西三四十裏,就是說龍川鎮還在藍軍的手中,粵贛兩省的交通要道還沒中斷。

    集鎮上已經經常聽到炮聲了,百姓們人心惶惶的能走的都走了,此時的說法就是“跑反”去了。集鎮裏邊除了軍人很少能見到本地人了。

    據偵查報告,在日軍後方有援軍正源源不斷地趕來,向這個狹小的龍川戰場集結。同時也有一支日軍,向北麵山區運動,這是迂回包抄的意圖。日軍是慣於使用迂回戰術的。由此可見,日軍對於龍川有誌在必得之誌。

    前麵已經說了,對於藍軍而言,龍川的重大意義在於粵贛兩省間的便利交通。到不是說舍此無他,而是最便利的。假如此路中斷了,還有繞道福建到江西的交通。繞道還是次要的,可福建是國軍的防區呀,這兩家原先是死對頭,現在僅僅是不打仗了,藍軍能不能很順利地通過就兩說了。因此,日軍向北迂回不但威脅龍川防線,還有斷絕交通的可能。交通對於藍軍是至關重要的。

    日軍這是下決心奪取龍川這個要點了,所以集中全力的進攻。第104聯隊自己配屬的火炮和師團炮兵聯隊調撥過來的火炮都參加了炮擊,使得這一波炮擊特別的猛烈。抗聯守軍的前沿陣地又被炸翻一邊,石頭泥土都翻起來了,煙塵蔽日。當然了,陣地上幾乎沒人,有數的幾個要點上放著觀察哨,在炮擊之下那幾個觀察哨能否留得性命完全靠運氣,如果炮彈落到你的身邊那是絕無活命的可能。炮彈不長眼啊!打仗嘛,傷亡總是難免。但是,隻要指揮官清醒,部隊防炮隱蔽做得好,可以極大地減少傷亡。

    抗聯軍有炮兵觀察哨在測算敵炮兵位置,所以時間不長就開炮反擊。不管能給日軍炮兵造成多少傷亡,總能迫使日軍停止了炮擊,轉移陣地。

    炮擊後就聽到了日軍的軍號聲,日軍的進攻開始了。在陣地的正麵日軍分成左中右三隊展開攻擊,用望遠鏡觀察,粗略地估算能有一千多人,應該是大隊級別的衝鋒,類似於人海戰術了。日軍的進攻的確加大了力度。

    蔡廷鍇堪稱是中國的一員猛將,但是麵對著今天日軍的進攻他沒有多少底氣,其原因在於他這是第一次掌握這麽多的重武器,還缺少經驗。眼前打衝鋒的就有一千多日軍,前線戰壕裏的抗聯軍兩個營也是一千多人,人數相當。蔡廷鍇雖然是這裏的最高指揮官,可今天他並不是作戰的直接指揮者,他下麵還有師長、團長等一線的指揮官。他之所以留在指揮所沒有走,也是想親眼見識一下這些重裝備的作用,看看國軍、東北軍的軍官們是怎麽指揮的。

    現在龍川前線已經全部被抗聯軍接管,位於各處輔助陣地上的藍軍正在撤離由抗聯部隊接替。在主陣地上防守的還是抗11團的兩個營,他們也即將被替換下來修整,12團的部隊正在準備。在團長方靖的指揮下,第54營的士兵快速的進入各處陣地,55營在後麵待命準備支援,目前的11團隻有這兩個營。

    日軍進攻的道路崎嶇還有不少壕溝,不利於坦克的運動,所以日軍沒有出動坦克。日軍的進攻動作嚴格地按照操典有板有眼地推進,鬼子兵分三路而來,隊伍成散兵線,隊形劃分成幾個部分互相掩護著前進。衝鋒的日軍帶著歪把子輕機槍和擲彈筒隨著各處隊形交替掩護,他們的後麵還有重機槍支援。

    日軍的歪把子機槍有個很突出的毛病,就是經常卡殼。避免的辦法是需要一名助手用毛刷不斷的給子彈刷油,因此射擊的動作必須是兩人,一個瞄準射擊另一個刷油。再算上給空彈夾壓子彈的,一挺輕機槍就需要三四個士兵來操作。鬼子掩護進攻的武器還有擲彈筒,鬼子兵對擲彈筒的操作非常熟練,不需要支架,一隻手扶著另一隻手裝填榴彈打得很準。防守的士兵躲在戰壕裏也躲不開擲彈筒的攻擊,因為擲彈筒是拋射的,榴彈落地時幾乎是垂直的,簡易的掩體擋不住它的攻擊。

    在戰場上用步槍射擊向來都是日軍的強項,鬼子兵訓練有素射擊準確,但是在龍川戰場上日軍沒有了這個優勢。首要的原因是抗聯軍手中的自動武器多,輕重機槍多,連發的和半自動的步槍多。那種拉一下槍栓打一發子彈的老式步槍雖然還是部隊的標準裝備,但是抗聯軍中老式步槍和半自動各一半,同時也配備了少量的湯姆遜衝鋒槍。而日軍中三八步槍依然是部隊的標準配置。這就有差距了,連發點射的火力顯然優於單打一。從士兵素質上說,中國的軍隊絕大多數已經正規化了,不再是軍閥混戰時代那種缺乏訓練的士兵。現在的部隊訓練好,射擊是基本訓練技能。此外抗聯一方配備的一線小口徑迫擊炮等裝備比日軍多,因此在火力上遠強於日軍。在進入步槍射程後的對射中,日軍占不到便宜。防守一方還有掩體防護的優勢,進攻的日軍傷亡很大。

    部隊中怎麽出現了半自動步槍呢?我們前麵說過,在20年代末,山西就仿造了美國的湯姆遜衝鋒槍和德國的駁殼槍,湯姆遜品牌就是美國的1步槍就是半自動步槍,30年代初已經定型生產了,二戰中它是美軍的標準裝備。東北與美國的工業技術合作密切,除了購買武器也自己製造常規的武器。由於半自動步槍的優越性能並且兼顧了節省彈藥,所以東北從美國人那裏買m1步槍,同時也有自己的生產線。因此,國內很多部隊都裝備它,隻是數量還不多而已。

    日軍編製中的大隊相當於營級,可是比營編製大,有一千多人。抗聯軍的加強營才700人左右。現在日軍傷亡很大也不肯後退,還是不斷地前進,不顧傷亡的進攻也算是拚人命了,可是與人海戰術還是有所區別,這區別僅在於沒有傻乎乎亂衝鋒,而是講究隱蔽,慢慢推進。

    應該說日本鬼子的訓練還是很到位的,在殘酷的戰場上他們的各種戰術動作都一絲不苟地按操典進行,麵對強大的火力仍然可以穩步推進。日軍的前鋒有的已經進入到100米以內,隨時可能突入抗聯軍的前沿陣地。

    “準備手榴彈!全體上刺刀!準備長槍!”

    指揮員不得不做最壞的打算了,隨時準備短兵相接。

    長槍這種冷兵器自從被東北軍用上之後國內不少的部隊都有裝備,國軍的部隊也有,就是數量少一點。長槍的確有優點,最大的優點當然是肉搏戰中明顯的優勢。這種長槍的槍頭分量重,槍杆長,可以刺也可以砸,威勢上就占了便宜。現在的11團是陳誠手下的部隊,他們的步兵是按一個班配兩支長槍,不用的時候與隨軍的物資放在一起,用到了就拿出來。十幾個士兵圍繞著兩支長槍形成戰鬥隊形,這個威力就比沒有長槍強多了。

    從軍費上說,長槍的費用可以忽略為零,完全沒有負擔。平時裏也不是沒用,某些情況下它的特別用途還是不可替代的。比如說,和平的環境下難免會有一定規模的騷亂需要部隊去平息。此時部隊麵臨的是平民百姓,拿著衝鋒槍機槍什麽的能行嗎?隻能是赤手空拳或者拿棍棒,這個時候把長槍拿出來也是威風八麵,又不至於造成大的傷亡。按現代的理念說對自己的國民是不能動用軍隊的,嗬嗬,那是現代,可咱們現在是民國呀。

    現在日本鬼子眼看就衝上來了,拚刺刀肉搏在所難免。人都是有恐懼感的,麵對麵的與小鬼子拚刺刀,心中膽怯是自然現象,這也是基本的人性,怪不得誰。現在拿出來兩米多長的長槍的確壯膽,起碼對士氣有好處。

    鬼子兵的前鋒更近了,隻有幾十米的距離,不能再猶豫。“投手榴彈!”指揮官一聲令下,成群的手榴彈飛向天空,像是突然飛出來的麻雀。抗聯軍在高處,有居高臨下的優勢,手榴彈能摔得更遠。在“轟轟”的爆炸聲中,前麵的鬼子被炸飛了。

    “出擊!”隨後,“滴滴答答”,衝鋒號吹響了。

    抗聯軍的戰士們乘著硝煙尚未散盡就衝了出去。“殺!”指揮官振臂高呼,長槍和上了刺刀的步槍並舉,抗54營的幾百名士兵就撲向敵軍。

    前麵的54營出擊了,後麵的55營也上來了,隨在後麵也加入了戰團,兩個營有一千四百人,起碼人數上不吃虧。

    就在此時,天空中傳來了馬達聲,已經幾天沒有出動的東北空軍來到了戰場上,飛機不多隻有三架,還都是小型的雙翼飛機,這種飛機現在很少用於作戰了,大多是用於偵查。

    人們都緊張地集中精力於戰場,就忽略了天氣的變化。到此時人們才注意到天氣變了,起風了,是北風。春天的天氣乍暖還寒刮北風也屬於正常,天空還不晴朗,雲彩還很多很低。這種雙翼飛機速度低,可以超低空飛行,安全度比較高,當然也需要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多雲的天氣對於飛行存在很大的危險,如果飛機鑽入一塊大的雲中,長時間出不來,那是很危險的。在雲層裏飛行員失去了方位感,更危險的是失去了上下的方位感,就有可能一頭栽向地麵,或者直線向上而失速墜毀。在這種天氣下,出動三架飛機實屬不易,也是因為戰場上太危險,太緊張,太需要空中支援了。但願這種糟糕的天氣早點過去。

    蔡廷鍇看到自己的飛機來了,非常興奮,他趕緊詢問對空聯絡的情況。參謀回答:“報告蔡長官,聯絡正常,現在正在傳遞空中觀察的敵情。飛行員發現在十公裏外有數千日軍隊伍在移動,他們正向龍川趕來。”

    這是日軍要決戰的架勢啊!

    這三架飛機即便有戰鬥力也是無法參戰的,因為地麵上的兩軍已經糾纏在一起了。有人要問:日軍的飛機怎麽沒來呢?答案是天氣惡劣,各自的判斷不同。可是東北軍的飛機來了,日軍的飛機也會來,隻是時間早晚的區別。

    戰場上進入了短兵相接的階段,槍炮聲停止了,噪音小了不少,可並不安靜,山穀中都是喊殺聲,聲嘶力竭的叫喊聲在空中回蕩。刀光血影,這是人類最原始的廝殺。

    東北空軍的到來,使得抗聯軍士氣大漲,他們以為有了依仗,士氣高是戰場上重要的因素之一。其實這三架飛機並不能參戰,至多能威脅到日軍陣地後部的重要單位,比如炮兵、指揮所、暴露的通信天線、馬匹輜重的集中地等等。這些目標一旦被飛行員發現就可以指引炮兵攻擊。

    此戰結局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573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