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偽示怯弱

字數:4865   加入書籤

A+A-


    上一章說了蔡廷鍇到了龍川前線,親眼目睹了一場戰鬥,這場戰鬥是殘酷的。大批的日軍組織集團衝鋒,火力難以攔截,最終導致最慘烈的白刃戰。蔡將軍是經曆過淞滬保衛戰的,對日軍的頑強有深刻的認識。想當年在上海也沒少打白刃戰,因此他知道小鬼子的拚刺技術好,又有武士道的精神麻醉,拚刺刀是他們的強項,他心中很急,對前方的白刃戰沒有把握,事實也是如此,抗聯軍很危險啊!

    後麵還有抗聯的部隊,可是剛剛到達,上不來呀!按說前線的指揮者是抗一師的師長區守念,用不著蔡廷鍇來下命令,可他有些焦躁,他還是下令了,他大聲吼道:“12團,跑步前進,立即參戰!”

    12團有三個營,兩千多人,他們參戰當然會扭轉戰局,可是這個命令未必有效啊。他們跑步上山,一兩千米的距離,還能參加戰鬥嗎?恐怕還未到達,那邊的戰鬥就決出勝負了!

    就在此時他身後響起沉悶的炮聲,聽聲音就知道是120榴彈炮在射擊。前方在肉搏,兩軍攪合在一起了,此時開炮打誰呀?炮擊的命令是區師長下達的,蔡廷鍇身在指揮部他當然知道這是天上的飛機發現了日軍重要的目標在指引炮擊。根據報告,這個目標疑似是日軍的指揮部,因為飛行員在一處高地發現了電報的天線,顯然日軍沒能隱蔽的很好,被眼尖的飛行員發現了痕跡。有天線的位置可能就是指揮所,當然就是重要目標啦。最初日軍沒有料到中國軍隊有重型榴彈炮,否則,他們的指揮部可能會設在更遠的地方。

    東北軍的飛機上有語音通話器(通信距離不是很遠),抗聯軍裏邊有空軍的通信聯絡人員,他們就可以及時聯絡,也能夠現場引導炮擊,並且為炮擊糾正偏差。

    參與炮擊的還是兩門炮,它們不緊不慢地一炮一炮地打著。懂得的人知道,這是在修正參數。飛行員可以看到目標,就會按照彈著點指導修正,三五泡之後也就打準了。然後就是一通猛烈的炮擊,目標所在的那一片樹林就陷於火海之中了。

    前沿傳來消息:日軍後撤了!前線的士兵看不懂,還以為自己的勇武擊退了日軍,可指揮部裏的人都明白,這是炮擊有了效果,被炮擊的的確是日軍指揮部,日軍的指揮亂套了,前線也就沒法打了,隻能撤退。

    日軍退了,日本人的飛機卻來了,有10架之多。本來是惡劣天氣,日軍航空兵根本就沒打算出擊。可是當得知中國人的飛機到了戰場之後,他們才想到需要出動。可是來晚了,東北空軍的三架飛機已經退走。日軍的飛機為了泄憤而向抗聯軍的陣地俯衝掃射,他們為了空戰沒有攜帶炸彈,就隻能用機槍掃射啦。可是抗聯軍有防空武器,不但步兵營有,現在的炮兵來了,他們的防空武器更多。在高射炮的射擊聲中,日軍隻好拉高,再也不敢俯衝了。時間不長,成群的東北戰機出現在東方的天空,馬達聲轟鳴震天。粗略數一數能有三十多架,都是新式的戰機。日軍飛機料想不敵落荒而逃。

    一場戰鬥就這樣結束了,統計一下傷亡也不小。第11團的兩個營死傷達一成,100多人啊,戰死37人,重傷十幾人,很嚴重的傷亡了。大量的傷亡產生於白刃戰,那的確是最殘酷的戰鬥。

    今天的戰鬥還是11團在支撐,但是畢竟援軍到了,有士氣的鼓舞也有炮擊等實際的幫助,否則就難免要後撤了。此前的一段時間裏,藍軍和抗聯軍一直是步步後退。日軍給戰線的壓力很大,如果不是抗聯軍加入抵抗恐怕早就崩潰了。

    利用戰鬥的間歇,抗聯軍趕緊換防,第11團應該撤到後方修整補充。蔡廷鍇也召集軍官們做戰鬥總結,研究對策。研究如何利用自己的長處,充分利用機械化部隊的裝備優勢,更要利用好強大空軍的優勢,力爭扭轉龍川戰場上的被動局麵。

    隨著蔡廷鍇的到來,抗聯軍的主力也將陸續到達。抗一師是全體出動了,它的第12團已經到達前線並接替了11團防守的主陣地。第13團接替藍軍部隊防守側翼,同時兼做預備隊。撤下來的11團將退到後方與他們的53營會合進行修整補充。已經到達和陸續到達的還有一個炮兵團和一個裝甲團,他們分別有三個炮兵營和三個裝甲營。

    讀者可能有疑問,在山區裏炮兵和裝甲車能運動嗎?回答是問題不大,因為他們走的是山裏的主幹道,算是老話說的官道吧,馬車能通過,汽車就問題不大。炮兵和裝甲兵都有自己的工兵,所謂的逢山開路遇水填橋就是這個意思。

    炮兵的裝備我們前麵介紹過了,這裏再說一說裝甲營的裝備。

    第4裝甲旅是東北軍組建的,旅部有個直屬的警衛營番號第90營。旅下屬第14、15兩個團,每團三個營,營番號為91到96。關鍵是營一級的編製和裝備是什麽樣的。

    每個營有兩個坦克連,三輛坦克組成一個排,一個連有9輛坦克外加一輛裝甲指揮車,全營有坦克18輛。

    連長的指揮車為什麽不用坦克呢?主要的原因在於通信。此時的坦克還是很簡陋的,體積很小,隻有兩名乘員,一個駕駛員一個武器操控員,內部狹小,車內人員都有固定位置,一點空閑的空間都沒有,多餘的裝備很難裝載。而汽車改裝的裝甲車則內部寬敞,安裝通信設備很方便,多幾個乘員也無所謂。

    連長指揮全連各個坦克手使用語音通話設備,也就是俗稱的步話機。這種設備通信距離短一般隻限於三五公裏之內,通信車中可以安裝功率更大的步話機,接收裝置也可以更靈敏,從而保持對全連的有效指揮,避免失聯。為了聯絡上級還需要距離更遠的通信設備,那就是無線電報,使用電報一般情況下都需要專業的電報員。所有的這些需要,在坦克內部無法實現,所以才需要用裝甲車。

    裝甲車的防護能力弱,安裝的武器也有限。受限製的原因在於汽車承載能力差,不如履帶式的坦克,所以裝甲的鋼板不能太重,武器的後坐力不能太大,這些都是受到底盤和輪胎的承載能力的限製。

    這種指揮車主要的武裝是頂部有一個可旋轉的機槍支架,類似於坦克炮塔,與坦克炮塔的區別在於分量輕,防護弱,隻有一層防護鋼板。旋轉炮塔上安裝一挺高平兩用機槍,這種大口徑機槍的火力是很猛的。

    除了兩個坦克連之外,營級還有一個防空連,有高射炮和高射機槍。其餘的就是工兵維護和周橋連、輜重連、警衛連,以及通信班、衛生隊等輔助連隊了。

    ......

    在作戰會議上蔡廷鍇問道:“王團長,前沿的情況你也看到了,我們的坦克能出動嗎?”

    這裏說的王團長是第14裝甲團的團長王遵厚,是東北軍的軍官。

    王遵厚答道:“蔡軍座,此處戰場上我們出擊的局限性太大。前出幾百米支援作戰尚可,再遠就困難了。因為道路上被挖了太多的防坦克壕溝,需要工兵施工才能通過。在兩軍激烈交戰的情況下是很難施工的。”

    第12團(步兵團)的團長李士林說道:“那些反坦克壕是我們自己挖的,目的是阻擋日軍坦克進攻。我們陣地後方同樣有這種壕溝,也是準備撤退的時候預防日軍坦克追擊。都是自己挖的。”

    在抗聯裝甲兵到來之前,日軍有坦克我方沒有,因而就挖溝防禦。在前線挖,自己的後方也挖,這是預備陣地失守被迫後退時候防禦日軍坦克的。還不光是這些,在日軍後方有藍軍的遊擊隊,他們也尋找一切機會在道路上挖壕溝。現在自己的坦克來了,這些壕溝反而妨礙了自己的行動。真是此一時彼一時也。後方的壕溝好辦,已經填平了,前麵的就沒辦法了。

    日軍那邊也是一樣,他們是見了壕溝就填平。並且日本人辦事認真,在可能的情況之下他們都會努力地維修公路,保證暢通。

    蔡廷鍇說道:“坦克能走多遠算多遠吧,總能起到保護和支援作用。”

    通過他們說的話就可以看出,這個時代裏的坦克起到的作用就是衝鋒陷陣,在陣地攻防戰中利用它的防禦能力和火力,而沒有後來二戰中德軍利用戰車長驅直入的更先進的戰術思想,這是時代的局限。

    軍參謀長李盛宗說道:“軍座,有一段典故很有啟發,明朝宰相劉伯溫曾經說過:‘凡與敵戰,我眾強,可偽示怯弱,以誘之來與我戰;吾以銳卒擊之,其軍必敗。’今天的情況就類似,我軍突然增兵,日軍方麵未必知曉,比如說我們的坦克來到了前線他們就未必知道,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此計誘敵深入。在我們戰線的後方修繕道路不是很方便嗎?把我們坦克出擊的路線上都修好道路,那麽坦克出擊就沒有障礙了。”

    李盛宗一直是蔡廷鍇身邊智囊型人物,但他不是廣東人而是湖北人,這一次出任抗聯軍的軍參謀長。

    他引用的那段話出自劉伯溫的《百戰奇略,強戰》一文,這段古文的意思翻譯如下:

    但凡與敵人交戰,當我方軍力強大的時候可以偽裝軟弱和怯戰,以此來引誘敵軍,令其孤軍深入。然後用我軍精銳之師突然出擊,則敵軍必敗。

    現在的情況是前方有反坦克壕溝,抗聯軍的坦克出擊有困難。李盛宗的辦法是在自己戰線的後方尋找一處合適的戰場,事先做好準備。那麽下一步的作戰就要對敵示弱了,佯裝不敵而後撤,日軍若乘勝追擊則在預設陣地出動坦克等精銳部隊,對冒進的日軍聚而殲之。

    曆史上類似的戰例也不少,知道薛嶽嗎?這位也是廣東人,人稱老虎仔的抗日名將,是中國的戰場上消滅日軍最多的將軍,他在戰場上就多次的使用這一招。他的辦法是中部主戰場佯裝敗退,中部戰線向後收縮那麽側翼就突出了,日軍前進追擊的時候,側翼收攏過來就把日軍裝入了口袋。薛嶽用這個辦法打了好幾個大勝仗,都是吃掉日軍整個的師團的,戰功卓著。

    抗聯軍此計能否實施呢?請聽下回分解。

    ---574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