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常見則不疑

字數:4646   加入書籤

A+A-


    前麵說到藍軍打了兩場阻擊戰把山下大隊引導到了預設的主戰場,對,完全可以理解為“引導”。他們用一個團的兵力用打了就跑的辦法,日軍就要追擊,路途不算遠,並且直奔一個主要的交通隘口,日軍哪有不追擊的道理呀?所以完全可以說是34團把鬼子引過來了。

    山區裏地勢險要,但是不管什麽地形要規劃一個防禦陣地仍然是一門學問。藍軍雖然“土”,可是主要的將領都是有資格的軍校科班出身,沒有白丁。首先他們選擇的地勢就很有講究。

    此地距離重要隘口牛二埡有二十多裏。藍軍從官道過來,順著山路翻過山口之後有一段不長的陡坡,然後就比較平緩了。作為戰場的這條山溝很開闊能有十多裏,雖說還是山地但起伏不大,這種地形適合做戰場。這麽開闊的地形裏構築的防線就要長,這是不利於防守的一麵。可是相對平坦的地形利於軍隊的調動和展開,這是有利的一麵,利大於弊。

    俗話說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有山就有水。這裏的一條河剛好有一處瀑布,就是山地猛然跌落下去形成懸崖峭壁。這一處瀑布有六七百米的寬度,它的位置在山溝北側。人走的路當然不能攀登懸崖,於是道路就從瀑布南側通過的,這就使得可利用的地形變窄了。

    藍軍把這個地形留給了敵軍,在這後麵的1000米處構築防禦工事。這樣一來,自己一方的部隊運動完全不受限製,而敵軍的活動範圍少了三分之一。這還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敵軍若想迂回或者擴大側麵戰場就隻剩下南麵了。也就是說藍軍北麵一側的防禦可以省略了,這就節約的兵力。

    總體說來,戰場上類似於丘陵地形,有起伏但不險要,便於兵力展開,這是大規模作戰的先決條件。

    正麵防禦的陣地很開闊,有兩千米,這是地形所致。這麽寬的陣地就要劃分重點,不可能連續不斷,分別按團營級分段防守。北麵的側翼省略了,南麵卻不能。林虎把16旅派到了南側,那邊有山地可以利用,背靠山脈,麵向平緩的山坡,防守要相對容易些。

    當然不能忘了抗聯軍的第83炮兵營,這是重要的火力支援,他們的六門120榴彈炮在前沿陣地後麵五公裏以外,這當然很安全。可是他們還有六門120重迫擊炮,它的陣地隻能靠前,因為迫擊炮射程近嘛,沒辦法。炮兵營還有自己的防空武器,都安排在炮兵陣地附近以防空襲。炮兵的指揮觀察哨是需要到前方的,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通信兵鋪設電話線,電話還是最方便的通信工具,比電報、旗語等方式簡潔快速。

    當然了,炮兵的預設陣地也要有好幾處,作戰中需要不斷地轉移,防止敵人炮擊,這都是炮兵的常識了。

    炮兵營有自己的警衛連,他們就要分配到各處負責守衛。比如前方的每一處觀察哨至少要有一個戰鬥組(五六個人)負責安全守衛。警衛連是步兵裝備,也是最好的步兵裝備,例如士兵配的步槍全部是半自動。班一級有衝鋒槍擲彈筒,排一級有輕機槍,連有重機槍。

    上麵說“全部是半自動”,其實也不盡然,個別人還是使用老式的民十三型步槍,就是拉一下槍栓打一發的那種。這是怎麽回事呢?說來原因各異。

    半自動步槍的子彈小,槍管短,射擊的有效距離近。

    民十三型:口徑7.9,射程2000米;半自動:口徑7.6,射程1500米。

    按說差距不大,可有的士兵就說老步槍打得準,有勁,就是不願意用新式的。這兩種槍都是部隊的標準配置,為了發揮戰鬥力也不好強求一致。

    還有一類人就是笑話了。應該承認,人與人的智力是有差異的。那個年代當兵的人不是現代的選擇辦法,有自願的也有抓壯丁的。偏僻之地的文盲智力不開化之人也不少,雖然不是傻子殘疾人,可他就是笨,一點辦法也沒有。他原來訓練用老式步槍,打一槍拉一下槍栓,訓練到會開槍射擊了也不容易。現在告訴他說,拉一下槍栓能打十發子彈,他就是轉不過來,打一槍還去拉槍栓,可是拉不動,他就不會玩了,說槍壞了。這種士兵怎麽辦?隻能給他一支民十三步槍。

    ......

    5月19日上午,山下大隊到達了藍軍預設的戰場,經過偵查他們知道再次遭遇了阻擊。可是這次阻擊的敵手有多少兵力他們還沒有摸清,從對方的防禦陣地的寬度來看要遠遠大於前兩次阻擊的規模。不過有前麵的“經驗”還是鼓舞了山下的信心。

    古代兵法三十六計的開篇第一計是瞞天過海,第一句話是“備周而意怠,常見則不疑。”頭一句不管他了,“常見則不疑”是什麽意思呢?用白話說就是:平時看慣了的事物,就往往不再懷疑了。藍軍前麵的兩場阻擊戰就是起到這個作用,讓日軍感覺到他們可以打贏。藍軍需要堅定日軍的決心,讓他們有勇氣打一仗。所以說這個計策就屬於“瞞天過海”。

    山下大隊是個加強了的大隊,人數超過了兩千,快接近一個聯隊的兵力了,也是一支不小的力量啊。

    日軍部隊的集結準備和偵查用去一些時間,到了下午三點,山下大隊準備第一次試探性的攻擊了,與此同時也派出另一個小隊向南側的山地做迂回的試探。上麵我們說了,北側有一處很深的溝,是斷崖,根本就不用考慮了。

    迂回包抄是日本鬼子慣用的戰法,如果南側山上沒有防禦的話,這個日軍小隊就會從側翼的山上攻擊藍軍,這個作用還是蠻大的。

    敵情不明,山下也會想到請求航空兵支援,但是他沒有,因為今天的天空中不時的有飛機飛過,都是五色標誌的東北空軍,在這種情況之下日軍的飛機哪能來呢?製空權在中國人的手中。山下很無奈,可也沒辦法。好在天氣不是特別的晴朗,天上的飛機都是輕型雙翼小飛機,隻能執行偵查任務。

    進攻先開炮。山下大隊一共六門炮,四門山炮兩門迫擊炮,現在都要拿出來炮擊。此處戰場開闊,藍軍的陣地從南到北有兩千米(不是連續的),日軍的炮隻有六門,就隻能有選擇地攻擊,他們集中炮擊中間部位,炮火也是很猛烈的。

    與前兩次戰鬥不同,這一次日軍的炮擊剛打上兩三分鍾,藍軍一側反擊的炮彈就打過來了,炮彈落地爆炸聲巨大,待硝煙散去後就看到地麵上巨大的彈坑。日軍吃了一驚,是重炮!具體的說是重迫擊炮。與龍川鬼子一樣,山下也產生了疑問:“納尼?有重炮?”

    東北軍的炮擊目標是日軍的炮兵陣地,由於射程原因,他們反擊的是日軍的迫擊炮,因為射程不夠無法炮擊日軍的山炮陣地。東北軍的榴彈炮射程遠,但是現在沒有使用,這是在隱瞞實力,目的還是堅定日軍的進攻決心,怕他們跑了。

    炮擊是需要試射修正的,頭幾發打不準,日軍的炮兵當然懂得,他們趕緊收炮轉移。但是這一次日軍沒那麽幸運,在他們還沒有離開的時候,有一發炮彈準確命中了,日軍的迫擊炮陣地被掀翻了,炮架子都飛上了天,好幾個鬼子兵也給炸飛了。

    120毫米的炮彈一般地說殺傷直徑是50米,彈坑直徑是3米。這隻是一般數據,具體的要看炮彈的種類和現場地麵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的。

    一個隻有兩門迫擊炮的陣地上,命中一發這樣的炮彈可不就炸沒了嗎。日軍的山炮沒有損傷,但是也要轉移躲避,因此日軍的炮火準備就半途而廢了。

    炮停了,一個小隊的日軍發起了進攻,這還是試探性的,要探測中方的實際軍力。

    此地戰場的特點是開闊,但是地形有起伏,熱帶的環境裏植被茂盛,雖說藍軍建立陣地的時候會清除障礙,但是可利用的地形還是很多,這有利於進攻者,隨時可以找到隱蔽物。幾十個鬼子兵利用這種地形撒開散兵線,沿著山間的道路對著藍軍防線中部發起了攻擊。

    兩軍比較之下,藍軍占防守地形的優勢,日軍占士兵素質的優勢,各有所長。這一次的進攻並不激烈,在兩軍距離一百米時各種步兵武器的射擊中日軍有明顯的優勢,作為防守者,藍軍幾乎支撐不住。一線的輕重機槍小鋼炮等遭遇了較大的傷亡,機槍手經常是打不上幾個點射就犧牲了或掛彩了,嚴峻的形勢下藍軍被迫暴露了更多的火力點。這就讓日軍達到了偵查的目的,也就撤退了。

    通過這次試探,日軍也就感覺遇到對手了。按照敵方的防線估算其兵力至少兩千人,與自己一方相當,真的遇到對手了。

    日軍同時出動了兩支小部隊,向南側山地迂回試探的還有一個小隊。中部戰場上已經撤下來了,南側才響起槍聲,顯然遇到了阻擊。

    守衛在南側山地的是藍軍第16旅,它有兩個團,一千五百人。那裏有一處山溝,兩側是不太高的山,算是高地吧。這兩個團就分布在這兩處高地上,並構築了防禦工事。16旅的作用就是彌補南側防禦的不足。因為這裏比較開闊,藍軍的主陣地不能全部封死日軍前進的道路。如果缺少了16旅防地這個環節,日軍就可以從南側強行通過,那就會造成藍軍腹背受敵的局麵了。

    日軍來了一個小隊,就是六十多人,麵對著兩個高地,並且有一千多人守衛,那就不用說了,日軍至多是打上幾槍就趕緊撤回,他們的任務也算完成了。他們實際上就是個偵查的作用,探測到了南側山上有中國軍隊守衛,這就達到了目的。

    未完待讀。

    ---582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