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龍川之戰6

字數:4579   加入書籤

A+A-




    抗2旅的15團在執行側翼攻擊日軍任務的時候在一個叫元壩的集鎮附近遭遇了日軍的阻擊,日軍的一個小隊借助一個山口的地形在此處設置了阻擊陣地。

    但是15團早在撤退的時候就勘察了此處的地形,在向導的指引下他們找到另外一條路。這條小路的個別地段很險要,粗略觀察是難於逾越的,可是在向導的指導下,巧妙地利用地形部隊可以攀登過去,並且不是很費力,步兵的裝備也都能帶過去。第15團是川軍組成的部隊,習慣於走山路。於是,15團在正麵組織對日軍陣地的佯攻,同時派出一個排的小部隊從這條小路繞了過去,直接到了日軍陣地的側後方,並且他們發起進攻的位置地勢高於日軍陣地,一批手榴彈攻擊就足夠了。這突然的打擊一下子就把日軍打亂了。防守的日軍隻有一個小隊,六七十人,被15團包圍全殲。

    就這樣,抗聯軍的14團和15團分別從南北兩側進入了戰場,夾擊日軍。

    龍川戰場上,抗聯軍有空軍的配合,也有先進的坦克,在強力攻擊之下日軍已經潰不成軍,現在又有兩個團從兩側夾擊過來,實際上形成了圍三缺一的戰場態勢。日軍沒有別的路隻剩下後撤逃跑了。

    戰場上的“圍三缺一”比團團包圍要好,其原因是給敵人留一條生路,促使其逃跑,避免垂死掙紮。如果不給敵人生路則敵人必然拚命,來個拚死一搏,拚個魚死網破,這就增加了殲敵的難度。如果放敵人一條生路,讓他逃跑,用追擊掩殺的辦法就能降低作戰難度,減少傷亡。因此,同樣是殲滅敵軍,圍三缺一的辦法好於團團包圍。

    如果用現代的軍事思想來看,抗聯軍的攻擊戰術還是落後了,這是思想的差距,也是時代的差距。現在抗聯軍的進攻辦法是坦克打頭陣,帶領步兵在攻擊,逐個地占領日軍的陣地和要點,肅清敵軍的殘餘,總之就是一線平推。他們把坦克當成了攻克陣地的利器,每前進一步就要徹底肅清敵軍,消除反抗的因素。保持敵我之間的界限分明,按步就班,很規矩,可是這就讓日軍得以節節抵抗,比較有序地撤退了。

    正確的打法應該是利用速突擊,目標是快速衝垮敵軍的建製,粉碎其有組織地反抗,然後是利用敵軍的混亂分散,分割包圍,肅清分散的殘敵。

    但是采用這種打法就使得戰場看起來很混亂,沒有明確的作戰前線,在一個比較的大的地域範圍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就顛覆了人們的習慣思維。就是這個原因使得區守念等一幹軍官們不敢“冒進”,而是“穩紮穩打”。其結果就給日軍機會,給他們創造了整頓隊伍、組織撤退的條件,避免被全殲。

    戰場上炮聲隆隆,在這個比較寬闊的戰場上抗聯軍各部漫山遍野地殺過去。

    抗聯軍不但有優勢的空中力量和地麵的坦克,他們的火炮也很多。目前在戰場上有抗1師的直屬炮兵團在跟隨部隊前進,更重要的是第3炮兵旅的四個炮兵營。這四個炮兵營擁有大口徑火炮總數48門,其中120迫擊炮和榴彈炮各占一半。因此,抗聯軍的火力處於絕對的優勢。與榴彈炮比較迫擊炮運動方便,可以緊跟著步兵行動,步兵前進他們也向前推進。由此可知,120重迫擊炮射程短是缺點,可靈活機動又是它的優點。

    日軍組織阻擊的部隊節節抵抗掩護人馬撤退,他們的損失太嚴重,整個師團已經是潰不成軍。道路上一片狼藉,到處是翻倒的車輛和火炮,死屍遍野,隨處可見殘肢斷臂,還有傷兵的哀號聲更是聽著瘮人。按戰場上的情況估計,日軍第13師團的損失超過了三成,甚至達到一半。他們後撤的隊伍中傷兵很多,也有不少用擔架抬著的重傷員。

    這一仗打出了抗聯軍的軍威,這軍威除了武器好之外,還有一樣給日本鬼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什麽呢?說來也普通,那就是服裝穿戴,這也能體現出軍威。

    抗聯軍的服裝是國軍的,是南京政府提供的,與中央軍一致都是綠色。士兵的軍裝劃一、整齊,都是新軍裝。日本人的習慣認知中支那軍人的軍裝不應該是這樣的,他們的印象應該是破爛不堪,顏色不一。並且有的士兵沒有全套的軍裝,比如隻有軍裝上衣,甚至隻有一頂軍帽。不要驚訝,在曆史上,抗日戰場上的中國士兵的確如此。當時也沒人拿這個當做一回事,因為槍械都配不齊,誰還注意服裝啊?還有鞋子,抗聯軍的士兵統一都是軍用膠鞋(軍官穿皮鞋)。所有的這些表象已經讓日本人吃驚了。這說明了什麽?說明中國在經濟能力上已經是強大的國家了。

    反觀日軍是士兵,軍服鞋子可就差遠了,雖說顏色一致,都是土黃色,可新舊不一,打補丁是正常現象。鞋子更是不能劃一,日軍有軍用膠鞋,也有皮鞋,實際上他們的穿戴很雜亂,什麽鞋都有。總體上說是因為日本國的經濟狀況不佳,軍需供給就不足。

    中央軍的軍裝如此,就說明了中國普遍的經濟狀況很好。從經濟上說,東北方麵更強,士兵的被服用品都是標準的,夥食食物也很充足。不能說吃的怎麽好,最低限度不能餓肚子。

    富國才能強兵,如果國家不重視生產,不搞經濟,窮的鞋子都穿不上,強兵從何談起呢?

    因此上中國軍人的軍容就讓日本人不能小視!

    ......

    日軍的殘兵敗將正在收縮隊伍。日本兵的訓練素質還是不錯,在這種殘酷的戰場上也能夠自動的重新恢複建製,以便形成抵抗的能力。這種行動就說明他們士兵的訓練的好,換上素質差的,就是漫山遍野的逃竄了。

    抗聯軍的麵前就是被空襲肆虐的戰場,槍支彈藥散落的滿地都是。這要是從前的中國士兵肯定會忙於繳獲,給自己換裝,起碼可以補充彈藥。可現在的抗聯軍士兵都不會重視這滿地的槍械,因為自己手裏的槍更好,彈藥也充足。戰場上的物資隻能等到打掃戰場的時候去收拾了。

    說到繳獲,戰場上總會有日本軍人的私人物品,抗聯軍的戰士中也難免有貪財之人,這就要看部隊的素質啦。所謂的素質不是說個人的品質,而是部隊的戰場紀律,沒有嚴格的軍紀不就成了烏合之眾了嗎?為了作戰,撿一些彈藥是情有可原的,也是為了戰鬥嘛,但是貪心發財就觸犯了軍紀。

    所以說部隊素質好壞,就看軍紀嚴厲不嚴厲。

    畢竟是戰場,總有殘酷的一麵。不知道在什麽地方就能冒出來日軍的冷槍,有時候甚至是歪把子輕機槍,猛然間就能造成很大的傷亡。

    這裏的林木非常茂密,人跡不到之處可以說是密不透風。在這樣的一個山崗上,在密林中有一挺歪把子機槍猛然間打響了,“咕咕咕”的一陣猛掃,期間還夾雜著幾條步槍的射擊聲。正在山路上搜索前進的士兵被打倒好幾個,其餘的人趕緊臥倒,尋找隱蔽處還擊。

    “臥倒!射擊!”反擊的槍聲同時響起來。

    中國軍隊的素質已經不能與以往同日而語了,已經不是抓來的壯丁粗漢了,而是訓練有素的士兵,所以戰場上的應變能力也很強。另一方麵,日軍已經沒有什麽抵抗能力了,這是個順風仗,人人意氣風發,打起來也容易發揮水平。這可不是諷刺,也是人之常情。

    地麵植被茂密,消滅這一小股日軍也不容易,沒等步兵進攻,跟隨步兵的迫擊炮就開火了。近距離的直瞄射擊打得準,迫擊炮的射速快,一串的炮彈打到了鬼子兵的位置,其間還夾雜著燃燒彈,這一小股日軍就被火海吞沒了。步兵呐喊著向前衝,很快就全殲了這一小股敵軍。抗聯軍也蠻神勇地!

    日軍殘存的坦克還有四輛,另有兩輛裝甲車,它們被臨時組織起來堵在大道上,充當臨時的阻擊陣地,以掩護撤退。東北空軍在戰場上還保留了一架炮艇機,這些坦克就成了炮艇機的靶子。炮艇機飛過來,使用炮打飛了一輛坦克,還炸掉了一個機槍陣地。隨後在地麵火力(無後坐力炮等)打擊下很快就摧毀了這一處陣地。

    作戰還在延續,空中飛機的燃油不多了,需要返航。當然他們還會派出替班的機群以保持製空權。

    東北空軍保持戰場上的製空權是至關重要的,它們隻要發現日軍的地麵目標就會發起攻擊,這讓日軍逃跑都不容易。逃跑時總要集結隊伍,總要行軍,飛機就在頭頂,隻要看到日軍的地麵活動就會轟炸,也會俯衝,用機槍掃射,還會通知地麵抗聯軍的指揮部,讓指揮官對戰場形勢了如指掌。

    日軍算是嚐到了東北空軍的苦頭。他們當然也會向國內報告,催促航空兵增援。實際上日本國的航空兵已經在調動了,正在向廣東運送,東北軍獲得的情報說,日本國下了大本錢,這一批就調動了三個航空隊,飛機總數超過300架(原有100架),並且包括了轟炸機。日軍在各處正緊急地修建飛機場,建立物資補給的基地和運輸線。為此日軍也要加強海軍來保護海上的運輸。

    戰鬥從上午打到下午五點,有八九個小時了。天上的飛機也是換了好幾茬。日軍且戰且退,抗聯軍勇猛向前,一天的時間推進了七八公裏,前進的速度也夠快了,順風順水,打了一個大勝仗。

    到現在戰鬥終於算告一段落,不停下來也不行了,因為天要黑了。抗聯軍在前方布置好警戒,搜尋救助傷員,埋鍋造飯安營紮寨,部隊按編製集結休息。打掃戰場的事也要明天了。

    未完待讀。

    ---591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