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垂死掙紮

字數:5581   加入書籤

A+A-




    由於日軍向廣東戰場增兵,特別是增加了航空兵,東北空軍的主力空六軍也調到了廈門,為保護航路東北海軍也在向廈門增兵。同時廣西的援桂航空隊和湖南的國軍航空隊也開始出擊襲擾日軍以牽製日軍的空中力量。日軍在三個方向上受敵,空中的襲擾不斷,日本航空兵不得不四處分兵。

    現在廣東戰場上日軍的飛機總數達到了400多架,東北軍在福建有兩個軍,飛機總數近700架,單從數量上看就有兩倍的優勢。如果再考慮飛機性能和飛行員的技術素質優勢就更大了。這還沒有計算廣西湖南友軍的飛機數。因此,日軍的空中優勢僅僅保持了兩天就重新陷入了劣勢。在強大的東北空軍麵前日軍航空兵難於招架,戰場上的製空權重新回到中國一邊。這就是本土作戰的好處,可以迅速應變緊急處置。

    另外,現在國內各派有空軍的也不少,中央軍的空軍也不弱,這都是中國的空軍力量。如果戰場吃緊,也都是可以調動的。

    現在戰場的空中作戰規模明顯地擴大了,東北空軍每次出動都至少是一個大隊二三十架的飛機,天空上隻要有機群,都是黑壓壓的一片,也是這個不大的戰場上的特殊景觀了。

    處於劣勢的日本飛機輕易不敢飛到中方控製區,同樣,東北空軍也是盡量不進入日占區。東北空軍的保守首先是上麵的“有限作戰”的命令,原則上以防守為主,保持交戰平衡狀態。另外就是戰術考慮了。因為日軍一方的航空兵力量也不弱,地麵防空也得到了加強,到敵占區作戰容易吃虧,增加不必要的傷亡。最後就是飛行員的救援問題了,這個大家都明白就不說了。

    盡管雙方都有克製,但是交戰的前線還是經常地發生空戰,並且常常很激烈,也是互有傷亡。

    ......

    也是由於日軍突然增加了空中力量,讓抗聯軍增加了困難,進攻不再那麽順風順水,這種不適應也就延緩了抗聯軍地麵部隊的行動。所幸這個影響時間短暫,到5月25日,抗聯軍又繼續追擊,向河源勇猛推進。

    在龍川到河源之間有個東源鎮,退到這個位置的日軍,終於慢慢地恢複了建製,也終於擺脫了混亂的狀態,開始有組織的抵抗。他們在這裏就設立了一道防線,試圖遲滯抗聯軍的追擊和為他們的援軍爭取時間。荻洲立兵也知道,再退就到河源城了,如果援軍不到,憑著殘兵敗將是守不住的,河源就算丟了。

    此時的13師團不但人員傷亡嚴重而且裝備更是損失殆盡,這種情況之下怎麽建立防線?怎麽抵抗?

    小小的東源是個城,居然有城牆,城不太高,目測七米左右,顯得敦實也很堅固。因為東源是個縣治,縣城是應該有城牆的。對此現代人可就沒有眼福了,城牆很少見,都扒了,有的人是專門的扒城牆!不知道他們怎麽想的。此處不是議論之處,咱們不多說了。

    這個小城建在一處高地之上,城北麵是東江,官道在江北,因此有一座橋梁溝通官道和小城的交通。從“河源”“東源”的地名就能知道,此地必然水源豐富,是東江的主要水源地。因此河流中必然水量充沛,那麽江河就成了城池的屏障。城的南麵緊靠著山體,山體的高處可以看到有建築,那可不是什麽登高遠望的風景,它是古代的防禦工事,與城池構成掎角之勢。這個地勢如果在冷兵器時代就是個易守難攻的堡壘,難怪古人選擇此地建城池。擁有現代槍炮想攻克此城也不容易,因此被荻洲立兵選中做垂死掙紮之地,主要還是給他們的援軍爭取時間。

    第13師團目前比較完整的部隊隻有第65聯隊了,聯隊長是田中彥藏。本次戰役中師團部一直與它在一起,它現在還有兩千多人,基本的步兵武器還算齊全。好鋼用在刀刃上,荻洲立兵就把65聯隊的一個大隊放在了這裏,他也知道這個力量是擋不住中國軍隊進攻的,隻要能堅持哪怕是一天,13師團就能脫離接觸逃出生天,也能給16師團爭取時間,若能到達河源,他們合兵一處就可以保住河源城了。

    日軍野戰部隊的一個大隊有1500人左右,此時作戰受損嚴重至少也有700人。這七百人放在這裏生還的希望渺茫,實際上就是炮灰了。是什麽讓荻洲立兵下決心犧牲這幾百人,這個代價也不小啊,他要交換的是什麽?

    從地理形勢看,日軍守住河源意義重大,這應該是一個重大目標,還有就是換取13師團殘部得以逃出生天,也就是壯士斷臂了。

    東源城太小了,它隻有一個正規的城門——北門,南麵有一個便門,是個很小的門沒有城樓,是方便上山用的。在城樓上荻洲立兵對田中彥藏說道:“我把所有的重武器都留給你了,拜托了。”荻洲深深的一個鞠躬,田中趕緊鞠躬還禮。

    “在下和第65聯隊的全體勇士願為天皇陛下盡忠!死而後已!”

    荻洲:“不,不!隻留下一個大隊,不是聯隊全體。田中君,我會向派遣軍司令部要求給你空中支援,努力作戰把!”

    “哈伊!我65聯隊官佐都會感謝荻洲君的,謝謝!”

    雖說日軍沒有空中優勢,可畢竟有數百架的戰機,在這關鍵時刻也是應該全力支援的。荻洲立兵的這個允諾讓田中彥藏感激不已。那麽荻洲立兵留下什麽武器呢?

    首先是炮。日軍逃命狼狽,隻剩下方便攜帶的炮了,再說了,重型的炮都炸毀了,沒了。現在有五門迫擊炮兩門山炮,另有四門50毫米的速射炮,它們口徑不一,都屬於步兵炮。除去擲彈筒小鋼炮之外這些就是師團的全部火炮了。然後是機槍,這倒是比較多,輕重機槍留下30多挺。最後就是盡量多的彈藥,所有的炮彈都留下,還有手雷地雷炸藥等等的。至於糧食他們可以就地征糧,實際就是搶糧。

    與抗聯軍比較日軍的這些裝備太小兒科了,憑這點槍炮能擋住強勁的抗聯軍嗎?田中彥藏心理明白,他的這一個大隊就是檔槍子兒的敢死隊,用他們這幾百條生命換取一天的時間,讓援軍到達保住河源。說白了就是炮灰替死鬼!田中也真不含糊,他決定留下來與他的士兵們一同赴湯蹈火。

    田中等這些軍國主義分子是否視死如歸?是否有怨言?我們就不管他了。隻見這個大隊的士兵們立即行動起來,利用各種地形條件構建工事,修建炮兵陣地步兵掩體,清除射界,布地雷陣,炮兵測量目標甚至試射一兩發炮彈,通信兵鋪設電話線路,包括南麵山頂上的古建築都要充分利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此地原是藍軍的根據地,經營多年了,另一方麵在這一地區遍布著藍軍的遊擊隊,因此日軍在此設防的情報很快就被藍軍知道了,當然也就轉告了抗聯軍,使得他們早有準備。

    東源城在東江的南岸,官道在江北,那麽抗聯軍不攻打城池從官道通過不行嗎?當然不行,這個問題太小兒科,因為東源城以及山上工事裏麵的槍炮都能向公路上射擊!不消滅日軍,不拿下東源城能通行嗎?

    雖說是縣城可山中的城也不大,沒有多少人口,小小的城裏還有不少的莊稼地。不管人多人少對於抗聯軍來說那都是中國的平民百姓。軍人打仗不見得都能想到不要傷及無辜,軍閥作戰炮擊城池的也不少見,誰拿老百姓當一回事啦?

    內戰期間有這麽一個戰例,一個大型城市被圍困,時間長了城中饑荒,守城者放饑民出城反被圍城者拒絕,最後導致十幾萬人餓死!這種事件如何評說呢?

    眼下抗聯軍打日本人,這是國戰,城中的百姓是同胞,這個概念是十分突出的,不管日本人是否把平民當人質盾牌,抗聯軍是不能不管不顧的。怎麽辦呢?蔡廷鍇發出的第一個命令就是不準炮擊和轟炸城池。

    這一戰非常重要,抗聯軍的軍長蔡廷鍇也來到了前線。

    作戰中傷及無辜也是難免的,沒有什麽好辦法可以保證一個不傷,不準炮擊轟炸已經盡力了,可是因為這種限製就會增加部隊的傷亡,士兵的生命也是生命呀。這個時代不少軍隊甚至完全不考慮平民傷亡,抗聯軍的表現已經不錯了。

    接到不準炮擊的命令後抗1師的師長區守念趕緊來到指揮部。此前他是前線總指揮,現在蔡軍長來了自然就接過指揮權,區師長就是副總指揮了。

    現在時間是5月25日的清晨,天色將亮,但陰沉沉的似乎要下雨。

    “軍座,不準炮擊城裏我們炮擊城牆總可以吧?不然的話部隊渡江傷亡太大呀!”

    區師長特意的說“不準炮擊城裏”,這是把城牆區分出來,給蔡廷鍇設一個台階。

    蔡廷鍇:“哦......對,可以炮擊城牆,山頂的工事也可以炮擊,凡是阻礙我軍渡江的均可以炮擊!”

    “是!”

    區守念舉手敬禮,轉身高高興興地跑步離開。時間不長就聽得炮聲隆隆,小小的北城牆以及城南的山頂上爆炸的煙霧騰空而起。在城的東麵(河源方向是西)一千多米處是一個河叉,就是支流會合處,那裏有二十幾輛汽車正在向江邊移動,這是炮兵和坦克兵部隊裏的工兵在架設浮橋。

    東江就緊靠著東源城的城下流過,對著城門還有一座橋,並且橋梁完好,可是橋就在城下不到十米處,渡江或者過橋那就太冒險了,所以抗聯軍在遠離城池的上遊渡江。江南岸都是山地的地形,有利於步兵的作戰,當然這樣的地形坦克就用不上了。

    ......

    舟橋部隊似乎是新技術,民國的時代裏能有舟橋兵嗎?讓我們看看他們怎麽架設橋梁再說。這就要說到技術細節,細節確定了真實性。

    那時候的載重卡車負荷能力小,一般都是四噸上下。在這樣的一輛卡車上裝載著六個一米見方的浮箱,箱子是密封的鋼結構件。每隻浮箱理論負重為一噸。它是中空的,起到漂浮負重的作用,上平麵有為了連接而設置的結構,還有為了保證它在水中姿態,讓上平麵永遠向上不翻到,其內部需要有壓艙物。

    從技術上說,一米的浮箱不劃算,應該設計更大的,但是要考慮此時工兵的裝備水平。他們的裝備很差差,基本都是人力施工,箱子過大則人力控製就困難。

    卡車上有專門的滑道,在河邊,人工推動浮箱,就落入水中或地麵上,然後兩三人可以抬、拖使其入水。入水後連接定位,三個浮箱一橫排六個就是兩排,排間隔一米(按載重量可以調整間隔)。橋麵寬三米,一輛卡車裝載的浮箱所形成的橋梁長度就是四米。浮箱上麵安裝一層縱一層橫兩層鋼梁,梁上敷設木板。這些配件是另一輛卡車裝載的,因此,兩輛卡車的備件可以敷設四米浮橋,如果水麵寬40米就需要20輛卡車。一般小河都是十多米的寬度,六輛卡車就足夠了。

    此地有個支流,那就還需要一個小一點的浮橋,或者修建漫水橋涉水而過。漫水橋就是使用石料平整加固河底,車輛人馬涉水通過。這辦法隻適用於小河溝。

    粗略敘述至此,更多的技術細節就不說了。

    抗聯軍的舟橋兵就是這樣作業的。如果有更好的輔助機械就可以製造更大的浮箱,橋梁載重能力也就更強,架設橋梁的速度會更快。

    未完待讀。(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