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炮擊城牆

字數:5045   加入書籤

A+A-




    日軍在東源設置了防線,5月25日的清晨,天色將亮,抗聯軍出動的很早,來到東源城附近抗聯軍就發動了進攻,一邊是炮聲隆隆,另一邊工兵在搭建浮橋。

    此時天空陰沉沉的似乎要下雨。氣象不利於飛行,可是這樣的天氣也沒能阻擋空軍的出動。一個多小時以後天色亮了,天空傳來馬達聲,但是雲層太低看不到遠處的飛機,隻聽得聲音來自東北方向,判斷應該是東北軍的飛機。對於地麵部隊來說自己一方出動空軍當然是知道的,他們都有通信聯絡。東北空軍不顧天氣的情況依然出動就說明這是重要的戰鬥,空軍不惜冒險。

    這個年代裏雷達還沒有小型化到可以裝在飛機上,同時雷達技術也沒那麽先進,不是所有的目標都能探測到,那一塊雲有危險是探測不出來的,所以壞天氣對於飛行影響很大。

    那麽雲對於飛機有哪些傷害呢?

    最嚴重的是積雨雲,它的水滴顆粒大,水滴在空中翻飛運動就帶了電,飛機進入就可能被電擊,其後果很嚴重,遭遇電擊就可能機毀人亡。第二個危害是能見度差,眼前一片霧氣,失去方向甚至上下都分不清。如果向下飛就墜毀了,向上飛就失速一樣是墜毀。

    還要說說雲的高度。雲分很多種我們就不管他了,有高也有低,一般都在八千米以下,再高的就少見了。你要硬說有兩萬米高的雲我也不能跟你抬杠。通常的雲都是三四千米,積雨雲因為比重大,於是就比較低,幾百米到50米。落到地麵的雲不是雨就是霧,我們在霧和雨中開汽車的體驗就是飛機在雲中的體驗。由此可以想象,雨中穿行的汽車有被電擊的可能,但不是必然{汽車有防雷電裝置,飛機沒有},同理,飛機進入雨雲也不是必然被電擊。常見的藍天中的白雲對飛行影響不大,飛機進去了就是能見度有所降低而已。

    有了這些基本知識對於陰雨天氣的飛行也就所了解了。現代的飛機都在萬米以上,而此時的飛機通常是四五千米的高度,一般的積雨雲都在下方,所以高空飛行沒問題,但是觀察地麵受到影響。

    現在是陰天,雨還沒有下來,因此幾百米的低空是沒有雲的。

    東北空軍來的是什麽飛機呢?有四架戰鬥機,按編製這是半個中隊,型號是戰26{最先進機型}。另外還有四架雙翼飛機,型號ar68,這是雙翼飛機裏的佼佼者了。東北空軍在師級之下設有直屬隊,擔任一些偵查之類的輔助任務,機型比較雜,其中就有老式雙翼飛機,今天就用到它們了。

    雙翼飛機對這種天氣有其適應性,它飛的慢,低空性能好,升降轉彎很靈活,如果沒有200米以下的雲層它就可以低空飛行。今天對地麵的偵查攻擊就靠這幾架老式飛機了。

    從出動的這些飛機就可以看出東北空軍是試探性的飛行,飛機不多。

    抗聯軍炮擊了城牆,搭建了浮橋,攻城戰鬥尚未打響。此時日軍的飛機也來了,他們更少,隻有四架飛機。想來也是天氣不好,又不得不出動,應該是派遣軍司令部的要求。東北軍雖然有八架飛機,可是能空戰的隻有四架,雙方數量相等。

    東北軍的戰機一邊向基地報告一邊全力衝向日軍。地麵上的人能聽到砰砰的機關炮聲,可是隻能隱約看到有很多飛機時隱時現,看不清楚。

    “三兩六,掩護我!我鑽入雲層了!”

    這樣的報告不斷傳來。空中的雲很多,正常飛行還問題不大,戰術動作使得飛機上下左右翻飛就容易進入雲層。四千米高空的雲危險性不大,飛進去能見度也尚可,但是不利於作戰。很可能誤入敵方的機群,陷入被動,甚至可能發生互相碰撞的事故。

    這種情況使得交戰雙方都不想打下去了,繼續戰鬥就容易造成的意外的事故。空中交戰的炮聲漸漸稀疏,都開始轉彎向後飛去。東北方麵知道在這種天氣中日軍的飛機對於地麵沒有威脅,假如日軍飛機敢於冒險俯衝向地麵攻擊,東北軍的另外四架ar68正在低空,它們的作戰能力也不弱。所以最後就是雙方遠遠的互相監視著,激烈的空戰停止了。

    又過了一會,雙方的飛機都撤退了,原因無他,下雨了!雖說雨不大,可是我們前邊說了,積雨雲中的雷電是飛機的致命威脅。

    ......

    飛機都走了,天空安靜了,抗聯軍對北城牆的炮擊也停了,小城北麵的城牆已經麵目全非,最明顯的是城門樓子被炸毀了,歪歪斜斜的還能看出模樣。下麵木製的城門已經無影無蹤,門洞大開,如果不是火焰和硝煙遮擋視線,透過城門洞就能看到城裏了。這次炮擊僅限於城牆以及城外疑似的雷區和障礙物,沒有炮彈落到城內。這是為了避免平民的傷亡,日軍到來的時候,城中的百姓已經有不少人逃走了,這就是戰爭年代裏所謂的“跑反”,不斷的戰亂讓人們有了非常規的習慣。也不知道現在城裏還有多少百姓?日軍方麵也是出奇地安靜,沒有炮火反擊,甚至槍聲也沒有。日軍的火炮有在城裏的,也有在城後麵山頂上的,他們沒有還擊是明智的,因為他們那幾門炮太差了,還擊沒有太大的作用,並且一旦暴露就難免毀滅的命運。

    從城牆毀壞的情況看,參與炮擊的沒有迫擊炮,都是榴彈炮一類的可以直射的炮。如果使用迫擊炮,則難免會有炮彈落入城內。因為拋射的炮彈沒那麽準,大偏差也是可能的,城裏的百姓豈不是遭殃了?

    從浮橋上過江的步兵是第11團所屬的第53營,營長叫彭戰存。跟隨過江的還有一個炮兵排,攜帶兩門120毫米榴彈炮。除了這兩門重炮,第53營本身也有步兵炮。

    炮兵本來可以不過江的,射程都夠。攜帶兩門重型榴彈炮過江的目的是為了近距離直瞄射擊摧毀城牆。此前的炮擊摧毀的是北城牆,現在要組織進攻的位置在東麵,這就要摧毀東城牆。在山地上迫擊炮容易攜帶,可是炮擊有誤差,怕傷及無辜,步兵的直射火炮口徑小威力不夠,權衡下來還是重榴彈炮合適。為了尋找一個合適的炮位還特意的帶了一個工兵連,他們的任務是開辟道路,人力拖曳把火炮到位。53營同時組建自己的步兵炮陣地,它們的作用是保護那兩門重炮,一旦日軍有炮兵反擊,這些步兵炮的任務就是消滅日軍的炮兵。

    “開炮!”

    在距離東源城東側一千多米的一處半山坡,兩門榴彈重炮發出了怒吼!轟轟的炮聲震撼山嶽。這是用炮鏡目視的直瞄射擊,用不著計算校正,直接開炮就行了。

    炮鏡都有測距的功能,目標距離多少就不用計算了,炮手直接操作,連試射都免了,肯定首發命中。每一發炮彈都能掀掉一大塊城牆,在磚石橫飛中城牆上很快就出現了一個豁口,這就看出炮彈大小的區別了。如果是75毫米炮彈就不會有這個效果。

    還有一個軍事常識要說明,這種擊毀城牆的任務,其炮彈的引信需要定時,術語叫“延發”,就是延遲爆發的意思。有一定的延時則炮彈鑽入城牆內部然後才爆炸。對應延發的叫“瞬發”,也就是接觸目標那一瞬間就爆發。瞬發引信的目的是殺傷地麵目標,也就是殺傷人員。那麽現在的目的是爆破,那就最好用穿甲彈{普通炮彈也湊合},延發引信,可以深入城牆體內更多。

    為什麽要炸毀東麵城牆呢?因為抗聯軍的地麵部隊是從東麵進攻的,要進城總不能爬城牆吧?這就需要炸開一個豁口,起碼士兵能比較容易進去。前麵炮擊北城牆有掩護部隊渡江的作用,這兩次炮擊目的不同。

    眼見得東麵城牆被炸開了豁口,日軍也看到了,抗聯軍的部隊已經從上遊過了江,很明顯,炸毀城牆就是為了攻城。這一次日軍挺不住了,田中彥藏命令開炮反擊。他們有七門迫擊炮,城內放了兩門,其餘的在山上。7門炮分散於兩處是為了互相支援,也避免讓人一鍋端了,放在身邊也有指揮的便利,是不是有利用平民做盾牌呢?放在城裏反而更安全。也許是吧?

    日軍這一次是山上的迫擊炮開炮了,他們拿出兩門炮來炮擊。距離很近,隻有一千多米,並且目視可以看到對方的位置,所以也像抗聯軍的炮一樣,用不著試射校正,瞄準就開炮。

    “砰!砰!”

    迫擊炮射速快,一開炮就是連續的射擊,眼見得抗聯軍的炮兵陣地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兩門榴彈炮啞火了。一門榴彈炮被炸散了架子,另一門傾覆,滾到山下去了,士兵傷亡十幾人。日軍的炮擊目標不僅僅是抗聯軍的榴彈炮,還有江上的浮橋也遭到了炮擊,浮橋被打斷了,分成兩截。

    日軍的炮打了不到一分鍾,趕緊撤下來轉移,動作也很快。可是晚了,因為53步兵營的炮兵一直在盯著,日軍的炮一露頭,他們反擊的炮彈就打出去了。所以日軍的這兩門炮立即被炸毀。與此同時,抗聯軍在東江北岸有更多的炮,大炮轟鳴都砸向了日軍的山頂陣地,山頭上遭到了二次炮擊,能看得見的目標全都被炸平了。日軍損失的不僅僅是那兩門炮,一共5門迫擊炮就剩下了一門。

    這一次炮兵的交鋒抗聯軍損失很大,可是日軍的炮太少了,山頂上的一共五門炮,現在就剩下了一門{城內還有兩門},相對的說,日軍戰鬥力急劇下降。

    東麵的城牆還沒有完全炸毀,再修複浮橋,重新運重炮過去時間太長。53營的步兵炮用於炸城牆威力又不夠。沒別的辦法了,江北岸的重迫擊炮接手繼續轟炸城牆。當然不會打那麽準,城裏城外的落下不少的炮彈。迫擊炮是拋射的,炮彈從天上垂直砸下來,因此同樣口徑的炮彈,效果相差很大,比不上榴彈炮的威力。這次炮擊動用的火炮多,命中的炮彈也就多,不長時間那一段城牆轟然倒塌,原本想打開一個豁口,現在是半麵城牆都倒了,效果反而更好。但是落到城裏的炮彈會不會造成百姓的傷亡呢?暫時不知道。

    未完待讀。

    ---596end---

    尊敬的讀者:

    你閱讀了我的小說我很高興,世間難得知音嘛!

    作者碼子辛苦,養家糊口不易,敬請朋友支持正版。

    你的些許付費{平均0.14元}是作者的物理食糧。

    對鐵血讀書網的注冊讀者深表謝意!(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