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不該有的烏龍
字數:5004 加入書籤
日軍的飛機被引走了,這是誘敵之計,東北軍第二波飛機隨後又來到16師團的上空,再次對日軍的行軍隊伍進行轟炸,這一次有轟炸機、戰鬥機,還是沒有炮艇機。
16師團被空襲的地點在一個叫麻坡的村鎮附近,此地已經是平原地形了,地麵平坦。道路兩旁多為水稻田,沒有水田的地方也是熱帶果木之類的,沒有自然生長的山林,南方的平原上很少有玉米高粱一類的高秸稈作物。所有這些都不利於防空。
剛剛喘了一口氣的日軍再一次在防空的警報聲中亂糟糟的防空。的確是亂糟糟,這種地貌中鬼子兵們沒處躲沒處藏,可不是一片的混亂嗎?日軍是土黃色的軍裝,華南都是紅土地,顏色差別明顯,如果趴在地下不動還好一點,高空中難於分辨,可是人或馬匹跑動起來則目標明顯。
高空投彈的準確度差,它靠大數量炸彈覆蓋某一個範圍來保證摧毀目標。現在地麵上就是這種狀況,航空炸彈投下來就是一片爆炸,一兩百米的寬度,長長的一條,都籠罩在爆炸的煙霧之中,空中飛舞的有泥土、莊稼、樹枝、雜物也會有人體,硝煙過後稻田都成了一個個的大坑。田裏的水流走了,隻看到泥濘的田野和被毀的農作物。
兩軍交戰,農民們惹誰了,眼看要成熟的水稻毀了,連水田也需要重新修整,這損失找誰去?找政府能管嗎?民國時代可沒這個事,隻能自己認倒黴了。
這第二輪的轟炸過後,地麵上明顯的目標都看不到了。比如車輛、馬匹、馬拉的榴彈炮、坦克裝甲車等等。這些大目標有被摧毀的,也有僥幸存活下來的,它們找到了隱蔽處,也有自身偽裝的好沒有被飛機發現的。
經過這兩輪空襲,日軍第16師團失去了戰鬥力。雖然人員傷亡不是特別嚴重,但是武器彈藥,糧草輜重的損失太大了。這麽大的損失,起碼有一半的因素是由於這裏的特殊地形。如果是山區裏的道路,絕不會有這麽大的損失。
不出所料,日軍飛機又來了。日軍的飛機場很近啊,惠州到麻坡{16師團被炸的地方}隻有四十多公裏,飛機一起飛就到了。這一次來了四十多架飛機,比上一次多了一倍。東北軍的飛機少,還包括了轟炸機,所以還是後退。這一次後撤的方向是東北方,也就是沿著官道向自己一方撤退。因為東南方向正在空戰,一頭紮進戰場太危險了。
......
在永定基地,馮庸的司令部得到了惠州來的情報,說是惠州的三個機場都有大批的飛機起飛,估算著在惠州剩下的飛機不超過40架了,並且型號雜亂戰鬥力不強。因為飛往前線作戰的都是先進機型{三三式}。這個情報沒有準確的數字,可是對照前線的情況分析有其可信性。
機會要抓住,馮庸立即命令第三批飛機起飛,這一批動用的是新到達的空六軍,也是一個大隊的戰鬥機,保護著一個中隊的中型轟炸機,總數34架。他們選擇的航線是沿著海岸線的航路,目標是奔襲惠州!這個飛行線路的選擇是為了出其不意達到突襲的效果。同時,這條航線地標明顯,不至於迷失方向。
在準備出動第三波飛機的時候,河源附近的空戰還在進行中。東北空軍兩個波次的機群就是兩個空戰的戰場,東北軍明顯的邊打邊退。這一方麵是有轟炸機的累贅需要保護,另一方麵就是誘敵,引誘日軍遠離戰場,更是遠離惠州。他們的這種打法導致空戰的烈度差,被擊落的飛機少。數量少不等於沒有,也是時不時的有飛機冒著煙墜落。他們的下麵是中國一方的控製區,無論是藍軍還是本地的百姓都會搭救中國的飛行員,而鬼子的飛行員當然就是俘虜了,雙方的差異很大。
在東北軍的指揮部裏,對於選擇沿海的航線,空六軍的軍長邵文凱提出了意見,他說:“馮司令,下官覺得這條航線有個問題,那就是日軍在南海有兩艘航母,它們如果剛好在廣東的沿海可就麻煩了。”
馮庸是空五軍的軍長,但是他也是東北空軍的副總司令{司令是張學良},馮庸官位高,所以他是福建基地的司令官。司令部還有個政訓官,是喬庚雲。
民國的國民黨軍和主要的軍閥部隊都是有政訓官的,這是從蘇俄學來的,就是蘇俄紅軍的翻版。再一次的說明,這個年代裏中國的主要軍事力量起家的時候都是蘇俄的徒弟,國民黨軍就是如此,他們與歐美關係都很疏遠的。因此政訓官在軍隊中是很重要的,東北軍也不例外。現在駐福建的部隊分量很重,所以東北空軍司令部的政訓官喬賡雲就調到福建前線兼任基地司令部的政訓官。
喬庚雲說道:“邵軍長不必擔心,這個情況我們掌握。我們之所以選擇沿海的航路,就是因為日軍的航母不在沿海。這是藍軍方麵提供的情報。”
情報應該是準確的,它來源於漁民。現在正是捕撈的季節,沿海的海域到處是漁船,日軍艦隊隻要靠近沿海就不可能隱身保密。漁民中的坐探都是藍軍掌握的。
馮庸說道:“老喬說的情況對,我們掌握的情報是:日軍的航母沒有在廣東近海。司令部也分析過,基本認可這個情報。現在廣東的日軍剛剛增加了陸軍的航空兵,由100架猛增到400架。日本人做出這樣的決策也是經過計算的,他們認為這400架飛機足夠了。因此暫時也就不會依靠南洋海軍航空兵的力量,航母當然也就不必來了。我們增加了空軍並且再次壓製了日軍,這個變化隻是一兩天之間,因此,即便日本駐在金蘭灣的海軍有反應,想派航母支援也沒那麽快,今天絕對到不了。”
馮庸的這個分析還是到位的,金蘭灣到廣東沿海有一千多公裏,出動一個艦隊到達這裏至少要一天半的時間。
奔襲惠州的機群在行動中會不斷得到基地的各種消息通報。出擊部隊最關心的是惠州,這些情報就有賴於藍軍的坐探和遊擊隊了,遊擊隊是有電報的,可以及時通報。也就是說,一旦情況不利,東北的機群就可以返航,取消這次行動。
廣東的沿海是日軍的勢力範圍,包括藍軍占據的粵東地區也一樣,陸地上是藍軍的根據的,可沿海有日本軍艦橫行。那麽一個三十多架飛機的機群出現在沿海,想瞞過日本人的眼睛是不容易的。更何況到了惠州地區,在那裏的海洋陸地都是日軍占領區,飛行的機群更是無處藏身。
也是無巧不成書啊。由於東北軍增強了空軍的力量,使得剛剛大規模擴充的日軍航空兵也沒能取得製空權,並且13師團吃了大敗仗。為了挽救危局,作為補救措施,日軍臨時調動他們的南洋艦隊,拿出僅有的兩艘航母馳援惠州戰場,昨天夜間艦隊就出發了,現在正在路上。日本海軍的行動陸軍是知道的,都是日軍自家的事嘛哪能不知道呢?
現在的情況是:沿海發現了數十架飛機的機群,一連好幾個報告到了日軍的司令部,司令部的回答是:“那是我軍南洋派遣艦隊的飛機。繼續監視!”這可是個大烏龍。日軍的艦隊正在向惠州駛來不假,航母上當然會有飛機起飛,誤會就這麽造成了。其實就算沒有烏龍,就算他們能正確判斷,留給他們的反應時間也不多了,至多半個小時。
戰場上認清敵我很重要,在現代裏叫做敵我識別。什麽叫敵我識別呢?影視劇裏就有這樣的例子。
“口令!”
“地瓜!回令!”
“土豆!”
“哦,自己人,別打!”
這就是敵我識別。
在現代裏可不用這麽費事,用不著喊口令,用瞄準鏡一看就知道對方是敵還是友,這就是敵我識別裝備。可是民國這個年代裏沒有啊,就靠眼睛看,靠口令,靠特殊標誌。比如說:左臂紮上白毛巾,這個情節熟吧?這都是那個年代裏常用的辦法。東北軍的飛機這麽重要的武器裝備也沒有專業的識別裝備,隻能靠眼睛看,產生誤會就難免了。
東北軍的飛機上不是有五色旗標誌嗎?可是地麵上看不到,望遠鏡也不行。五六千米以上的高空,大飛機就是個小黑點,小飛機連黑點都看不到,哪能看到標誌呢?
誤會是偶然的,可是經常發生,今天就發生了,日本人的警惕性還是有的,可誤判的情況也躲不過。
東北軍的機群從海岸線轉彎向北進入惠州上空,同時也下降了高度。這個機群不是從北邊來而是從南邊飛過來也容易造成日本人的誤會,以為是他們航母上起飛的飛機。
這個機群有飛機34架是屬於空六軍的,其中中型轟炸機8架,其餘是戰26型戰鬥機,戰鬥機中有大隊長張誌堅的座機。他是今天戰場上的指揮官。今天執行的是轟炸任務,可轟炸機的數量卻不多,這是為了安全,遠程敵後空襲顯然是比較危險的。同樣道理,炮艇機也不能來。
東北產的中型轟炸機是德國容克ju188的改進型,在中國製造就按中國習慣命名為轟22型,由於它載重能力小,所以習慣稱呼為中型轟炸機。它的標準帶彈量為兩噸,滿載三噸,今天來了8架,實際裝載炸彈2.5噸,總帶彈量是20噸。這20噸炸彈是什麽概念呢?貨運的火車廂一般載貨60噸,就是一個車廂的三分之一。飛機所攜帶的炸彈是大小搭配的,比如燃燒彈的重量就比較輕,十公斤二十公斤就夠了,大個的有300公斤以上的,與炮彈比較航空炸彈都是超大個的炸彈,威力遠比炮彈厲害。選擇炸彈的大小是根據任務來的,今天就要帶中等以上的炸彈,因為目標是三個機場嘛。
嗬嗬,算賬先生來了,還得算算經濟賬。
如果不算飛機的損耗,光是炸彈的成本價值能有接近10萬大洋了,大約是這個年代裏十來個村莊一年的稅收。要是損失一架轟炸機那損耗可就大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也不止呀。
別嫌囉嗦啊,打仗打的是銀子,軍火物資不是大風刮來的,哪能不算經濟賬啊。
地麵看飛機看不清,可是從飛機上看地麵建築道路河流很清楚,分辨機場也容易。東北軍的飛機下降高度,尋找惠州的機場。按情報說日軍還有四五十架飛機,他們能起飛迎戰嗎?東北軍的轟炸效果如何呢?且聽下回分解。
---599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