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與荷蘭合作

字數:4412   加入書籤

A+A-


    在觀看海軍演習的時候趙三本詢問了兵源中的馬來人如何使用的問題,李叔庚介紹了自衛軍的辦法,那就是單獨編成小隊做輔助性的工作。趙三本覺得是個好辦法,他對李叔庚說道:

    “你們李家的辦法不錯,這麽多的人力不用就可惜了,應該充分利用。實際上你們的辦法也是在對馬來人進行教育改造,使他們學文化學文明,進入文明社會。在戰爭時期,你們的軍隊就等於是學校了,能夠教育出一批文明人,讓他們融入文明社會。你們的做法對我很有啟發,我也有些想法你們可以試一試。”

    李叔庚:“哦,司令官有什麽訓示我們一定照辦。”

    趙三本笑著說道:“李先生客氣了,咱們都是友軍,訓示說不上,算是建議吧。我感覺到本地的土著人文化太落後了,他們的人口又多,是本地社會的主流。這種落後情況對於將來建設獨立的民族國家很不利。不要說搞現代的憲政文明,就是用權威政權來統治也不容易。所以對於年輕的新一代馬來人就應該有一個強製教育的過程,逐漸改造這個民族。在和平時期可以采用辦學校的辦法來提高馬來人的文化和文明,現在是戰爭時期,你們的辦法實際上把軍隊當成了學校,給他們以基本的教育,讓他們成為文明人。

    “基於這個想法我有個建議,簡單說就是把你們建立的馬來士兵的小隊當做學校來辦,這就要把教育放到首位,其他的任務都是輔助性的。第二要製定一個標準,凡是合格的就讓他畢業,就像學校考試一樣。合格畢業的人如果繼續當兵就可以編入正常的部隊,對於離開部隊的人,要幫助他謀求一份穩定的工作,讓他繼續保持文明人的生活,而不是退步回到原來的蒙昧狀態。經過這樣有意識地改造,就可以讓文明人占社會的主流,逐步拋棄原始的野蠻蒙昧狀態。這樣的社會對每一個人都是有利的。李先生,你想一想,在荷蘭人統治的時代裏,社會安定嗎?你們南洋華人有安全感嗎?”

    李叔庚:“趙司令官問得有道理。現在的南洋就是這樣的,我們華人群體在經濟上處於上層,最底層的華人也是衣食無憂。可是我們經常生活在恐懼之中,這也是華人比較抱團的原因,隻有抱成一個緊密的團體才能安全生存。一旦有個風吹草動,那些馬來人就會聚集起來向我們華人攻擊,我們的財富就是他們最貪婪的目標。這種情況似乎是自古以來就如此,誰都沒有去想什麽原因造成的。司令官所說也許是一條明路。當然這也需要掌握權力,在荷蘭人掌權的情況之下,沒有他們的同意我們想什麽辦法也是白想。如果今後我們能夠當家做主還真的應該這樣來改造整個社會,在南洋各國來說我們這裏華人的比例還是比較少的,土著人多而且非常頑固,要改變他們的確很難。”

    李叔庚說的是實情,在南洋的這些國家裏,華人勢力比較大的是菲律賓{古稱呂宋}和大馬{馬來西亞}。而東印度{印尼}的華人確實是比較少的。是什麽原因呢?也許菲律賓和大馬更靠近中國大陸,可能是個原因。

    現代裏,在馬來西亞沒感覺到有多少華人的勢力,那是因為在戰後,以李光耀為代表的華人影響力太大,馬來人沒有話語權。於是馬來人就想出一個辦法,讓新加坡獨立,把華人趕出馬來西亞。這件事發生在1965年,就是大陸上文-革開始的前一年。所以說,新加坡是被趕出去而形成的國家,這也夠奇葩的,世界上被趕出去而成為一個國家的僅此一例。這也是在新加坡這個小國家裏,華人成為了主流的原因。

    趙三本:“是的,這種落後狀態是數千年積累的結果,很頑固的。從曆史上看,應該說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南洋土人已經進步不小了。荷蘭人來到這裏的時間是我們中國的明朝末年,那時候中國大陸上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文明史,可是南洋這裏還是原始部族社會。他們除了部族首領,其他人連家庭的概念都沒有,就更不要說國家了。人們以漁獵為生,農業也沒有,熱帶的氣候也讓這裏出產取之不盡的野果子,這些物產都可以維持人類的基本生存。東印度這個國家地域的概念還是荷蘭人建立東印度公司的結果。因此可以說沒有荷蘭殖民者也就沒有東印度這個國家,從這個角度說殖民者的到來才讓這裏進入了文明社會。現在的馬來人在兩三百年間脫離了原始人一樣的狀態,確實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

    “不過人也是可以改變的,馬來人當中不也是有富人嗎?從文化上說這些人與我們華人已經區別不大了,這就證明他們也是可以改造的。雖然說教育改造土人是以後的事情,可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啊,我們都有改變這個國家的理想,那麽現在也應該考慮到這件事。”

    李叔庚未必能完全讚同趙三本的說法,可表麵上還是唯唯諾諾,連聲稱是。

    可是作為現代人趙三本是知道的,用不了幾十年,南洋的幾個國家也都隨著世界潮流進入了文明社會。他們的政權形態,社會製度還不那麽完美,可是絕大多數的人都變成了現代的文明人,已經很少有吃野果子的原始部落了。青少年也都要到學校裏學習文化知識,不管好歹也都脫離了原始人的狀態。所以說,趙三本有關的教育改造想法是有根據的,不是不可以實現的。

    民眾基礎的落後與趙三本所主張的民主政治會不會有矛盾呢?應該說是不利的因素,如何調和解決還要看今後的發展和努力。

    ......

    與李叔庚這一番談話,讓趙三本自己也很受啟發,於是他要求在蘇門答臘擴軍時候也要考慮招收本土的馬來人,也采用單獨編隊的辦法。趙三本給起了個名字叫做“訓導隊”,在訓導隊裏不但配置軍事教官{兼任隊長等領導職務},也要配備文化教員。文化學習都是以漢語為基礎的,對他們進行漢文化教育。這是讓訓導隊兼顧了學校的作用。

    在開始蘇門答臘行動之前,需要練兵,讓增加了兩艘航母的艦隊磨合戰鬥力。所以趙三本一邊安排艦隊的軍事演練,一邊還需要聯絡荷蘭人,不是說與荷蘭合作嗎?那就要見麵談一談。於是趙三本邀請荷蘭方麵到吉大港見麵,商議合作的事宜。荷蘭方麵很重視,逃難躲在印度的總督約翰內斯屈尊降貴親自來了,還帶來隨員一大幫。這也是情理之中,對荷蘭人來說這是好事,簡直是天上掉餡餅啦。

    趙三本首先要把有利於荷蘭人的條件說清楚,這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嘛。趙三本說道:“尊敬的總督閣下,對你們的到來我表示歡迎!中國和荷蘭都是盟國的一員,希望我們在抵抗日本法西斯的戰爭中能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蘇門答臘島的西部人煙稀少,可是也有不少的村鎮,規模比較大的碼頭港口也有幾處。此外,隨著戰爭的發展,我軍的占領區也會逐步擴大。占領一個地區之後頭一件事就是恢複地方的官府,按盟國慣例,要恢複戰前的原有狀態。這對穩定局勢是有利的,因此我軍也打算這樣執行,並且在整個東印度都按這個原則來辦。也就是說,我們盟國合作抗戰,打敗法西斯之後要恢複荷蘭統治的原狀。我南洋艦隊同意這一原則。”

    真實的曆史上,二戰結束後不是所有的國家地區都能恢複原狀,找個理由改變了原狀又能怎麽樣呢?所以趙三本這樣說是為了讓荷蘭人安心,更是為了眼前的合作,畢竟南洋艦隊脫離了祖國,處境艱難。

    得到這樣的保證,對於國力衰弱的荷蘭來說,真是可遇而不可求,難得呀!因此,約翰內斯喜出望外,連忙表示合作支持的意願,他說道:“非常感謝趙司令官,貴軍的大度和遵守協議的精神值得讚揚,我荷蘭英明仁慈的國王也會感謝將軍的。此前我們合作組織的工商會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按照約定我們也按時支付資金來支持在蘇門答臘的活動。現在我代表荷蘭東印度公司再一次承諾,貴軍在東印度的軍費全部由我公司承擔,對傷亡將士都按照我荷蘭王國的法令予以撫恤。”

    對於荷蘭來說恢複殖民地是他們日思月想的,在他們看來,中國人就是在為他們打仗,出軍費是應該應分的。他們取得了統治殖民地的權利是什麽?權利就是收稅呀,隨著地盤擴大稅收會越來越多,從這點來說荷蘭人也應該出軍費。當然了,約翰內斯總督也知道趙三本有關民族獨立的說法,趙三本的這個意思此前通過尼科已經轉達過了。但是,將來東印度獨立了那是大勢所趨,不是他總督個人的責任。而現在中國人取得的戰果,收複了土地,那都有他一份功勞的,這讓他對國王和內閣有個好交代。總督也是有任期的,他卸任回國就能有個好結果。這是他全力支持的根本原因。

    總督所說“代表東印度公司”要解釋一句,荷屬東印度是個類似於國家的形態,但不是國家,在荷蘭人到來之前這裏更沒有這個國家,隻有很多小部落,這些部落互相之間沒什麽關係的。荷蘭人在這裏的存在叫做“荷屬東印度公司”,並非“東印度國”。印度一詞也不是這裏固有的名稱,是西方在傳說中東方有個富饒的印度國。因此,大航海時代,歐洲人首先發現了美洲,就以為發現了印度而把美洲叫做印度。後來他們來到了東方,發現了真正的印度,就是印度洋的那個印度,它在東方,因此叫做東印度。南洋等地方也就都稱作東印度了。就是到了越南那個地方,他們也叫做“法屬印度支那”。這就是“荷屬東印度”名稱的由來。它獨立以後取名為“印度尼西亞”。

    但是它的形態是“公司”,是屬於荷蘭國王的一個經濟體。可是這個公司又具有一些國家的功能,比如說,它有總督,有軍隊,可以對外宣戰。

    南洋艦隊如何與荷蘭人合作呢?且聽下回分解。

    ---688end---(WWW.101novel.com)